..續本文上一頁那含佛有子,名曰導師。迦葉佛有子,名曰集軍。今我有子,名曰羅睺羅。
毘婆屍佛未出家前生有一子,名叫方膺。屍棄佛也同樣的有一子,名叫無量。毘舍婆之一子,名叫妙覺。拘樓孫之一子,名叫上勝。拘那含佛之一子,名叫導師。迦葉佛之一子,名叫集軍。現在的我,也有一子,名叫羅睺羅。
「毘婆屍佛有子,名曰方膺」。過去六佛均和釋尊同樣的在未出家前,曾經娶過妻,帶過子。這表示吾人的自性本體更真心,絕不會因吾人的身心已淪入在凡夫當中,過著凡情的生活,就此一刀兩斷的已不存在。吾人的身心雖在任何環境過慣任何的生活,但自性本體的真心,依然存在,一點也不會有損,只是暫時不予顯現耳。如能把握機會,向著真理邁進不懈的話,吾人的真心覺性,仍然會顯現出來,也就是會因用功精進,徹底磨練之行,而能和一切諸佛同樣的會有覺悟宇宙真理,成佛作祖的一天。如果釋尊是童真入道、而成就正覺的話,很可能會減少了好多欲學佛道之人。因爲佛陀的一切,均爲衆生的軌範,不論是在家或出家,不管是言論或行動,都是衆生之依止所在,故如佛陀不帶妻子而出家成道時,就有許多不敢一試之人,以爲學佛成佛,必需童真入道,才有可能,你看佛陀不是一個好的例子麼?好哉,佛陀不但是爲了當時欲學佛道之人著想,也爲了永久之計,也就是佛陀在未出家前曾經娶過妻,帶過子一事,是一種方便示範。是欲使那些被塵染汙之人,也有學佛成佛的機會。不論何人,一旦用功之後,如能抗製一切,如不再被俗情所染的話,就會有成佛證道的可能!這實在是值得重視的一件事!因爲凡夫總是只看眼前之事,事情一旦經久了。就會以爲是傳說,不然就是以爲在講神話,自己不能的事。目前又不碰到,就一概否認,或懷疑事情之真實性。佛陀知此,故設方便,以爲永久之計,免得末法時代的衆生,不敢冒試,以爲曾經帶過妻子之人,憑甚麼資格學道成佛?佛陀未出家前有子一事,雖然其它還有好多的理由,但是真正的重點,盡在于此!
「屍棄佛有子,名無量」。不但是毘婆屍佛有子而已,就是屍棄佛在未出家前,也曾經娶過妻,帶過子。也和毘婆屍佛一樣,唯有一子,其子之名叫做無量。每位佛陀都有子,而且都只有一子,也是有相當的理由的。原來以一般人的觀念來說,都是急需有子,以便有人能繼其後,倘若無子,則已斷其後嗣,是大爲不當!尤其是不留個一子或女兒,就去出家的話,其雙親之痛,實在是難以形容!如果有子後才去出家,有時雙親還會因有哲嗣可繼其後,而不會致于絕望,還會覺得可慰。有人以爲這或者是對,不過如釋尊雖留有一子才去出家,但是後來連那唯一的獨生子也令他出家去,使淨飯父王與耶輸陀羅(釋尊未出家前之妻室)痛苦難堪,這事情不是比沒有留子還要令人苦痛了麼?然而要知道!釋尊這麼做,是他成道後之事。一旦成道的人,即比常人還會愛護一切,視一切衆生如自己的子女。一切衆生既如自己的子女那樣的愛護,焉有自己的骨肉不會愛護?所謂愛護悲愍,莫過于使他解脫。因爲一旦解脫,即不會一再的在有相對的苦樂當中旋轉不休。如果不然,只使他一時之快感,而隨後依然免不了痛苦,這種世樂之樂,是無常遷易,隨時都有相反的感受,故不是令人會得到真正的快樂。佛陀雖然使他的父王與妻室,一時覺得痛苦難堪似的把他們的獨嗣也度去出家,但是他們的痛苦乃短暫的而已,不久就使他倆都得法喜充滿,所以說,佛陀成道後之令子出家,並不是使人難堪,而是慈愍之心之所發揚!
「毘舍婆佛有子,名曰妙覺。拘樓孫佛有子,名曰上勝。拘那含佛有子,名曰導師。迦葉佛有子,名曰集軍」。以上所舉的每位佛陀在未出家前所生的兒子,都同樣的唯有一子,只有各位佛陀之子之名字不同耳。佛陀留子的意義如上述,均爲欲盡在俗時應有的義務。其用意是相當的正確。因爲唯有這樣做,才能博得大家的首肯。惟這裏還有一個值得一提的問題:如過去的高僧大德,以及現代的出家人當中,並不都有結過婚,並不都是留子後才去學道,這豈不是和佛陀所提的留子後出家之道大勃其道了麼?大家要知道!在佛教史傳裏,處處也有童貞出家學道的記載。在無量的衆生當中,定有算不盡的機類之人。有人志願這、有人志願那,依各人的業力不同,而造出不同的心念。佛陀看透這一點,所以不但不加以阻止人家的志願,還而會獎勵其志願,使他的心念依之而發揚廣大,以便導引正道,令其皈入涅槃大海!所謂八萬四千法門,所謂善巧方便,都是欲導衆生脫離苦海的一種方法,故佛陀視人而施,依人而教。自然的在佛教史傳裏,吾人可以看到童貞入道而證道的一類。這!不唯不違背佛意,還而是佛陀度化衆生的真意所在。要知道,佛陀是開教者,開教者即需由頭至尾,一舉一動,均爲衆生範,絕對不會作出有點「悔之晚矣」的事情來。至于其它人,即需依照佛陀所開的法門,依各人所興趣之道入門,自會達到解脫的目的。佛陀既開覺悟之教,即無論如何,總不會入于岐途,佛陀定會引你至于正道!佛陀自身是不想留個話柄給人,故曾經留子後出家,而教化衆生時,所渡的群生裏,早已包括那些童男童女。嗣後的佛教,仍然依樣葫蘆,一直相沿至今,故沒有留後的出家人,也是依照佛陀的教訓,並不能說他爲違勃佛教。也許打從有了一念之善起,就應把它把握,令其不失,要使此念發揚廣大,不然的話,機會不一定會有再來的一天!如有人想有了後嗣之後去出家,可是一旦結婚後,他的一念之善,不知飛到那裏去了?也許以爲年紀輕輕的,想學甚麼道?時間有的是!並不知道有句「孤墳盡是少年人」的名訓!
「今我有子,名曰羅睺羅」。釋尊說他也和上面幾位佛陀一樣,在俗時曾經生個孩子,名叫羅睺羅,然後才去出家學道的。羅睺羅譯爲覆障,出家後爲密行第一的尊者,也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釋尊闡述過上面幾位佛陀降生在世。在未出家前,均曾履行過人生應盡的義務,也就是結婚生子,是佛陀欲表明他的立場。因爲他的結婚生子,是有其前例,不唯是前例,就是過去六佛們,均采同一步調,同一方式?並不是釋尊自己要自圓其說!
佛時頌曰:
方膺無量子,妙覺及上勝,導師集軍等,羅睺羅第七。
此諸豪貴子,紹繼諸佛種。愛法好施惠,于聖法無畏。
佛陀這時以偈頌說:
方膺、無量、妙覺、上勝、導師、集軍等,均爲過去六佛的獨子,羅睺羅爲第七佛──釋迦我未出家前的獨子。這些豪貴的佛陀的嫡子,均能紹繼佛陀大法之種
子。他們愛好佛法,喜歡布施佛法與人,將真理惠于他人,有著自在無畏的精神。
「方膺」爲過去七佛的第一位佛陀──毘婆屍佛未出家前,爲了安慰父母,爲了盡人之子之義務,而結婚所生的唯一嫡子,是遵循俗例,以表「人成,方有佛成」的道理。也就是說,欲成佛,必須先完成爲人的人格。如連人都當不起,那能成佛的道理?佛陀覺悟之道,雖然是超出世間之法,可是所謂正覺,是不能離開世間之覺的。如「離世求正覺」的話,那就是「猶如覓兔角」的了!在佛經裏,處處雖均談論到深妙的真理,但是這是佛陀成道後的心境的表露,如欲達到這種境地,則另有其教法在,是由淺入深,自近至遠,並不是叫人一口氣完成佛道。因此,吾人如欲完成佛道,須從卑近的人道開始。由于人格的完滿,才能談到佛陀之道!佛陀自身就是一個模範,就是一個實驗臺!過去諸佛既這樣做,釋尊也就這樣做!
名叫「無量」的佛「子」。是第二位佛陀──屍棄佛的嫡子。「妙覺」爲第叁位佛陀──毘舍婆佛的嫡子。「上勝」爲第四位佛陀--拘樓孫佛的嫡子。「導師」爲第五位佛陀──拘那含佛的嫡子。「集軍」爲第六位佛陀--迦葉佛的嫡子。至于「羅睺羅」,乃是排行「第七」,是第七位佛陀──釋迦佛的嫡子。由此可知,佛佛道同,連佛子也都盡同,都是唯一無二!
「此諸豪貴子」。豪貴子爲豪門出身的高貴的子弟,也就是出生在權貴的家庭裏之人。如毘婆、屍棄、毘舍婆、釋迦牟尼等佛。既出身于剎帝利(王族),他們之子當然也是屬于權貴的皇族所出。其它如拘樓孫、拘那含、迦葉等佛,即降生在婆羅門的家庭裏,是四姓的上位種姓,他們的孩子當然也是婆羅門種,可立享世人的尊敬。因此,過去七佛在俗時所生之子,均爲是豪門出身的貴公子。不但如此。他們是很幸運的出生爲佛的獨子!如單指豪門出身的貴公子,即天下間,滿滿皆有,但是出生爲佛之子,那是難中之難,是稀有中的稀有!尤其是他們不因爲是佛子而過于嬌傲,即使有之,也是在年幼無知之時,一旦到了知道世事之年齡時,就會比別人還要認真的追求真理。此之所以最爲豪貴子弟之原因!他們每位都是善能「紹繼諸佛種」的人!紹繼佛種爲善能續法,使佛法真理能夠連綿不絕,永恒的留傳于人間之意。諸位佛陀的獨子,後來均隨佛陀去出家。均能善繼諸佛的法脈,使佛法不致于中斷失傳,是佛陀真理的接棒者!
「愛法好施惠」。諸位佛子出家後,經過一段時間,均能堪稱爲是密行第一之人,都是愛法如命,都是默默而修,都是善能守持身口意叁業。也能將所得的道理施與他人,他人有困難時,即義不容辭的爲人效勞。對于真理未能了解的,即爲之解答,去解除人家的困擾。都是負起佛陀與衆生的橋梁大任!
「于聖法無畏」。聖法即佛法。佛陀所說之法,是契于正理,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依之而能超出叁界六道輪回,得大涅槃,而成爲超出世間的聖人,故佛陀所闡述之法,叫做聖法。無畏爲無所畏,如佛陀在大衆中說法,有泰然無畏之德一樣,諸位佛子已達到弘揚佛法無所畏忌的境地。也許他們的功行都已到家,都已善繼佛種,紹隆佛法,故有是說!
毘婆屍佛父名盤頭,剎利王種,母名盤頭婆提。王所治城,名曰盤頭婆提。
佛時頌曰:…
《一 大本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