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一 大本經▪P27

  ..續本文上一頁太子說:「一切都准備好了,是出發的時候了!」太子于是就乘寶車,欲至園林去巡遊。在中途,不意看到一位老人,其頭發已白,牙齒脫落,面部滿是皺紋,身體屈偻不直,依仗拐杖,瘦弱不堪,呼吸急促,移步而行。太子看此情形後,回顧侍者而問說:「這是甚麼人?」侍者回答說:「這位就是老人」。太子又問說:「甚麼叫做老人?」侍者回答說:「所謂老,是因生命壽量快要盡頭,殘余的壽命已不多。故名!」太子又問:「我也同樣免不了這種老人之患嗎?」侍者回

  答說:「是的!因爲有生,定會有老。是沒有甚麼富貴貧賤之別。大家都會老!」太子聽後懊惱失望,甚爲不悅,就叫侍者將車子駕回王宮。太子回宮後,靜靜的坐在那裏,默然不語,而思思念念回想此事。他想:這種老人的苦患,我也同樣會有!佛陀又以偈頌說:

  太子看到一位壽命快要滅盡的老人。此老人依仗拐杖,瘦弱無力,勉強慢步。當時的毘婆屍菩薩太子,很靈敏的私自想道:「這種到了老齡的苦患,我同樣也是難免!」

  毘婆屍菩薩在太子時期,雖然具有廣大的智慧與淵深的仁慈,而能行德政,而能以道德仁義恩澤群生。可是因深居宮內之故,對于人生世事,還是不甚涉入了解。有一天,他想到宮外去遊觀,故令專司車馬的侍者整備王侯所乘的吉祥車輛,預定到達園林去巡遊觀賞。園林爲一王侯專用的禦苑,故爲太子首先想到的去處。太子的命令一下,吉祥的寶車就由侍者駕了寶馬,而告就序。太子乘此寶車,直向園林前進,到了途中,不意看到一位苦痛難堪的老人的動作!人一到老,即不管是身體的任何部位,都會隨著歲月的遷移,而陳舊衰敗,其行動已遲緩難堪,想做事時,也因身心的消耗快盡,而不得由已!此之所以被佛教列爲人生四大苦惱──生老病死之一。釋尊在王宮爲太子時,也是因出外遊觀而遇到這些世人的苦痛,才引起他出家的動念。所謂佛陀的出家,是欲解脫生老病死等苦,也就是想藉仗修持的功行,好使這些苦惱脫離自身,進而開辟一條解脫人生苦惱的途徑,以供大家遵循,以免大家永恒在此苦痛當中過著!

  此事本爲釋尊自身的經驗,但是以佛佛道同的立場來看,即釋尊藉毘婆屍太子的出遊一事,是很自然之事。這正證明在後期的阿含經部裏,已道出佛佛不二的道理!

  人一到老。首先是頭發變白,牙齒脫落,顔上滿是皺文。身體已伛偻,也就是背脊彎曲不直,行動不便,如行走時,須靠拐杖扶持,所謂羸(瘦弱)步是也。至于喘息,即是氣喘,是呼吸急促之苦。

  太子初次步出宮門,在宮外即看到這種行動不便,衆苦纏身的老人的腫態,莫怪會引起其思苦脫苦之念。宿慧殊勝的太子,看到他人,即反應到自身的問題,故經文裏面,曾經與侍者一問一答,而問出了自己的將來一到老年時期,即會和這位老人一樣。仍然脫離不了衆苦交纏的這種老人的殘生的問題。所謂老,是人生的壽命將盡,殘余的生命已沒有幾何,故任爾是達官顯貴,或者是匹夫走卒,均同樣的將會來臨,而不能逃避免離。因爲既出生,必定會老,故爲人生必需經過的一環。太子爲了此事,回宮後,覺得非常的不安,幹脆一言不發,默然靜寂,惟在思惟這件事!

  偈頌只用簡單明了的四句,也就是只將幹要的部份描頌出來。如「見老命將盡,拄杖而羸步」二句,即已述盡老人的苦態。因爲人將到了結束此一生時,則其殘余的壽命不多,百病叢生,不得自由,不得如意,只待死期之來臨。到了需用拐杖扶持才能行步時,身體已顯得非常的衰弱,行動起來,已有栗態。至于「菩薩自思惟,吾未免此難」,是道出太子內心的感受。太子見景生情,他人有這種痛苦,自己必定也會有此痛苦,是由人推己,也是道出人人皆會遭遇之人生大苦事!對于這種將于來臨的苦痛,應如何去應赴?是爲路遇老人所牽引而出的問題。

  爾時父王問彼侍者:「太子出遊歡樂不耶?」答曰:「不樂」。又問其故,答曰:「道逢老人,是以不樂」。爾時父王默自思念:昔日相師占相太子,言當出家,今日不悅,得無爾乎?當設方便,使處深宮,五欲娛樂,以悅其心,令不出家。即便嚴飾宮館,簡擇婇女,以娛樂之。佛于是頌曰:

  父王聞此言,方便嚴宮館,增益以五欲,欲使不出家。

  盤頭父王在太子回來後,就問那位侍者說:「太子出遊時是否逛的快樂?」侍者回禀說:「並不歡樂」。父王又問其故。侍者就回答說:「因爲在途中遇到一位余命不多的老人,所以很不愉快就回來了」。父王聽後,默然不語,想起了從前的那位相師爲太子占蔔相命時曾說過「太子將會出家」一事。父王想:太子這次遇見老人而覺得不安不樂,莫非正中相師之語?我應該多方設計,使他深居宮內,以五欲去娛樂他,去歡悅他的內心,使他不萌起出家之念!盤頭大王想後,就令人嚴飾宮館,選擇美女,俾太子娛樂之需。釋尊述後,並用偈頌說:

  盤頭父王聽說太子出遊不樂而回之語後,就施方便,將太子的宮館裝飾的非常的莊嚴美麗,並用五欲想增太子的娛樂,想以此而使太子萌不起出家之念。

  太子出遊不悅而皈一事,很快就傳入盤頭王之耳裏。大王對于此事非常的著急焦慮,深恐毘婆屍太子真的會應從前那些婆羅門爲其占相結果的那句話──這位太子可能會出家去修行!故當太子回宮後即召見那位和太子同行的侍者,想問個清楚。侍者即將經過的情形禀告父王。侍者回禀父王的情形大概是這樣:這次太子的出遊,很不幸的,不但不快樂,還而帶著憂悶的心情回來。因爲太子到了園林的途中(巴利佛典爲在園林),不意遇見一位余命不多的老人。太子見此老人的頭發已白,牙齒已落,呼吸又那麼的急,身體彎曲,需依拐杖才能行步,行起步來是那麼的憚栗緩慢,令人一看即會爲其憂!因此,曾經垂問太子自身是否也會步上這種命運?我就實情實說。因爲人一生到世間,定會隨著歲月之增,而終于到老,無論貴賤,都不能免。因此,太子就覺得不是味道,就忽忽忙忙的還駕回宮,在宮內憂郁不樂,惟思此事!

  盤頭王聽後,焦急的心情露于言表。他深恐太子這次的表情正中昔日那些相師婆羅門之斷言。也就是「在家爲偉大的王者,出家爲覺悟的佛陀」。如不設法遮擋的話,太子.定會舍棄繼承王者之位,而出家去過著行者的生活。這是盤頭王最爲憂慮的一件事。大王隨後即想起如何才能使太子永住王宮,過著家庭快樂的生活。由于沈湎于世樂,即不會萌起出家修行之念。大王爲使太子深居宮內,終于下令增置五欲之樂的種種設施。五欲爲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等五處之樂,也就是五感欲樂之謂。當然不出于嚴飾太子所居住的宮殿館舍,撰擇若幹多彩多藝釣美女,以娛太子的心,使太子在日常生活中不但不會覺得寂寞。也會在五欲圍繞之下,過著人生最爲快樂的每天。

  偈頌還是以四句簡明的將重點描出說:

  盤頭大王聽侍者的報告後,得知太子出遊後,路遇老人而悲郁,而提早回宮。因怕太子真的會懷著出家修行之念,故欲打斷太子出家之念,而擬出如下的措施。首先令人將太子的宮殿館舍整修,美飾的莊嚴,然後選出美女,以充太子娛樂之需。都是占對人的眼耳鼻舌身等五處娛樂的增強。這樣做,是想藉娛樂,以減其心理的空虛,以斷其出家之念!

  又于後時,太子複命禦者,嚴駕出遊。于其中路,逢一病人,身羸腹大,面目黧黑,獨臥糞穢,無人瞻視,病甚苦毒,口不能言。顧問禦者:此爲何人?答曰:此是病人。問曰:何如爲病?答曰:病者衆痛迫切,存亡無期,故曰病也。又曰:吾亦當爾,未免此患耶?答曰:然!生則有病,無有貴賤。于是太子怅然不悅。即告禦者回車還宮,靜默思惟念:此病苦吾亦當爾。佛于是頌曰:

  見彼久病人,顔色爲衰損,靜默自思惟,吾未免此患。

  嗣後某一天,太子又命令侍者嚴飾車輛,到了宮外去遊觀。在中途遇到一位病人,身體很衰弱,肚子很大,臉上黑中帶黃,獨自倒臥在糞穢裏,並沒有人在看護他,病情非常的惡化痛苦,口裏不能說話。太子回顧侍者而問說:「這位是甚麼人?」侍者回答說:「是病人」。太子又問說:「甚麼叫做病?」侍者回答說:「所謂病,是種種苦痛交迫,身體很虛弱,生存或死,一時不能確定。故謂病」。太子又問說:「我也會有罹病的一天?也難免此一種患難嗎?」侍者回答說:「是的!因爲有生就會有病,是沒有貴賤之別!」太子懊惱不快,就令侍者駕車回宮。回宮後,就靜靜默默唯思此事:「這種病苦,我當然也會有!」佛陀又以偈頌對諸比丘們說:

  太子遇見一位久病的人,此人的顔色黃黑,衰微不堪。太子因此靜默想念:我仍然免不了這種病患!

  太子第一次出遊就遇見老人,知道人類出生後,經過一段期間,定會衰老,雖然是王侯顯貴,也是免不了。爲了此事心裏一直悶悶不樂。雖然父王已使人增益其娛樂等設施,但是對于有生而會有老一事,仍然懸在他的內心奧處。有一天,又想到了宮外去遊觀。這次不但是欲親自看看宮外之實情,也是想去解解心中的郁結!因此又令駕禦的侍者,嚴整吉祥的車輛,就坐在寶車出宮而去。這次在途中還是巧遇一位久病的患者。「病苦」也是佛陀欲闡明的人生的真谛。人的肉體是地水火風四大原素所組成的,一旦四大不調,就會有病,其極者,會導致死亡,病也是人生的一大痛苦!太子所遇見的生病之人,其身體已很羸瘦。很大的肚子,也就是身體的全部都已消瘦衰弱,惟有一個大肚子,一看已不是人的模樣。「面目黧黑」的黧黑爲黑中帶黃,因爲病情劇烈,面目皆非,已逞出一副垂死之相!「獨臥糞穢」是指其倒臥在自己所放出的屎尿穢汙不堪當中生存。也許病情過于惡化,自己已不能行動,須靠別人的扶持始能移動其體。又「無人瞻視」,也就是並沒有甚麼親朋友戚在其旁邊照護,任其自生自滅,糞便與倒臥都同一個處所。病情至此,必定是痛苦難…

《一 大本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二 遊行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