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一 大本经▪P26

  ..续本文上一页常保香洁。另一位是专为太子逗乐,奉侍抱拥在身,常使其喜悦,令其不会觉得有些苦痛。所用的涂香,都是「世间最妙」之「香,以涂人中尊」。也就是说如涂香一事,是集聚世上最为珍贵的香料,是不惜其任何代价,都尽情的为太子之舒适而着想的!

  以现在南传长部经里的『大本经』所举出的太子的乳母,是说:一为喂乳,一为沐浴,一为侍奉,另一为常抱太子于其膝上。同时述及其照顾的情形如下:

  不管是白天或夜间,都用白伞来遮饰太子。无论是寒暑,或毒草,或尘埃,或露水,都因事先有了预备之故,些许也不会伤及太子的玉体!

  为童子时,举国士女,视无厌足。于是颂曰:

  多人所敬爱,如金像始成,男女共谛观,视之无厌足。

  太子在幼童时代,因受全国的民众所敬爱之故,大家争相观视而不会看久生厌。其颂词如下:

  受全国民众所敬爱的太子,其身体有如刚塑成的金像。无论是男是女,在仔细的瞻仰其金驱时,任你看了好久,也无饱厌之态。

  「为童子时」。毘婆尸太子在幼年时,就已惊动全国的老百姓。其理由是:具足三十二大人之相,在幼少的肉体上,已因宿世的福慧之故,而会逗人的敬爱。太子因过于圣洁之故,「举国士女,视无厌足」。既逗人喜爱,即大家自会百看不厌,不但是争先恐后的能够观瞻太子一眼为荣,就是因看后,愈会令人敬爱之故,愈想爱看。看着、看着,愈看愈令人喜悦,怎样看,也不会满足,看久了也不会生厌!

  由偈颂来看,即更明显,偈颂说:「多人所敬爱」。这位太子很受大家所敬仰喜爱,是天生逗人欣悦的孩儿。「如金像始成」。其形体有如刚塑成的金像,可说是金光闪闪,漂漂亮亮。「男女共谛观,视之无厌足」。不管是男士或妇女,包括老幼大小等人,也就是全国的老百姓,大家一旦看到太子,都会仔细的瞻仰,都会停滞在那里,好像欣赏珍宝似的跓足不动,而详细的观察一番。因太子的金躯过于尊贵庄严,故都依依不舍,不肯离去。其肃穆庄重的程度,是使人愈看愈欣悦,些许也不会令人会生起讨厌与饱足的心理。

  为童子时,举国士女,众共怀抱,如观宝华。于是颂曰:

  二足尊生时,多人所敬爱,展转共怀抱,如观宝花香。

  太子在幼童时,全国的男女们,都争相怀抱,好像在观赏宝华一样。偈颂说:

  福慧两足尊的太子降生时,受大家所敬仰喜爱。大家轮流怀抱这位太子,好像在观赏很馥香的珍贵的宝华一样。

  太子的幼年期,一直被称赞奉承,其文说:毘婆尸太子「为童子时,举国士女,众共怀抱」。大家喜爱这位太子之余,都争先恐后想一抱为快。由于想抱太子的人太多,所以只有以轮流的方式,相互让抱。如旋转的轮盘一样,某甲抱后,即让给某乙拥抱,某乙之后为某丙……,回持怀抱不绝!「如观宝华」。也许太子的相貌有其特殊之处,所以引起大家的争相怀抱,好像在观赏名贵的宝华一样,想看想抱的人,实在是太多哩!

  偈颂解释说:「二足尊生时,多人所敬爱,展转共怀抱,如观宝花香」。二足尊如前述,为福德智慧两足之尊,是从其出家学道而成为佛陀这方面去称述的。佛陀降生为太子时,因得大家敬仰喜爱之故,不但得以瞻仰其尊容为快,还要将他怀抱在膝上为乐。而因欲抱持太子的民众太多之故,好似旋轮一样展转抱来抱去,使每人都能抱持过这位令人敬爱的太子。其热爱怀抱太子的程度,恰似人们喜欢观赏芬芳扑鼻的珍贵的花朵一样!

  菩萨生时,其目不眴,如忉利天。以不眴故,名毘婆尸。于是颂曰:

  天中天不眴,犹如忉利天,见色而正观,故号毘婆尸。

  菩萨降生时,其眼睛不会常常闪眨,有如三十三天的天王。在观看物像时都是正观的缘故,名叫毘婆尸(胜观)。偈颂重复叙述说:这位将成为佛陀的夫子、眼睛是不会常于闪眨的,好像三十三天的天王的眼睛的。因观看物像时都是正观之故,才号为毘婆尸(胜观)。

  「菩萨生时,其目不眴,如忉利天」。眴为闪眼,所谓眨眼,也就是眼睛一开一闪之意。凡夫的眼睛每经几秒钟,即需眨眼一次,不然的话,即其眼睛就会疲劳而发生毛病。天眼即不需眨眼,也不会觉得疲劳,尤其是帝释天(忉利天)之眼,是天眼中之最,故其眼睛瞪莹不眴(不瞬)!忉利天译为三十三天,是欲界六层天中吏第二层天。巅之四方有峯,每峯有八天,连同中央之喜见域(帝释天所居)计为三十三,故名。毘婆尸译为胜观、种种见等如前述,是广见而正确之意。毘婆尸菩萨降生在世时,眼睛不闪而能观察一切之故。才叫做胜观者。

  偈颂和散文差不多,都是称叹他的名号由来。偈颂说这位将成为天中之天(佛陀)的太子,其眼睛并不像吾人一样,是不曾闪动而直视,和最为标准的眼晴之保有者──忉利天(三十三天,帝释天)同样,观看一切物象时,都是正视而透观的,因此,而拥有了毘婆尸(胜观)的名号。

  菩萨生时,其声清彻,柔软和雅,如迦罗频伽鸟声。于是颂曰:

  犹如雪山鸟,饮华汁而鸣。其彼二足尊,声清彻亦然。

  这位菩萨降生后,讲话声音非常清彻柔软而和雅,有如迦罗频伽鸟(妙声鸟)的声音:偈颂解释说:

  太子的声音好像雪山所生的妙声鸟的声音,此鸟因饮用华汁之故,发出的声音非常的微妙。这位将成佛陀的太子的声音,其清雅透彻的程度也和此鸟一样!

  以上为称赞太子具有的声音之雅的程度。将成一大教主的佛陀,自幼就具有了妙好的声音,声声都能令人喜爱,便人百听不厌。所谓清彻、柔软、和雅,均指其声音清丽柔和如蜜,使人喜爱,能适人情。迦罗频伽岛译为好声鸟,其音甚美,在壳中即能鸣,佛陀说法的声音,和这种鸟声类似,故常喻为迦陵仙音。

  偈颂解说此鸟出自雪山,以华蕊的蜜汁为饮食,而鸣出声音之故,所鸣出的声音非常的和雅,便人愈听愈爱听。这位将成为福德智慧两足之尊的佛陀太子,其发出的声音完全和频伽鸟类同,其声音清彻和雅,很适人意!

  菩萨生时,眼能彻视,见一由旬。于是颂曰:

  清净业行报,受天妙光明,菩萨目所见,周遍一由旬。

  这位菩萨降生后,眼睛能够透视远近,其能见度为一由句(三十里)之遥。偈颂说:

  清净的业行的果报,承受先天微妙的光明故,菩萨的眼睛所看到的地方,达周围一由句之广。

  以上是说明其生以来就有了天眼之意。毘婆尸太子因累世以来就行菩萨大道,故自出生以来,就具有了天眼,在周围三十里(一由旬)之遥的一切物象,都能看得很清楚。由旬为踰善那,谓古圣王一日行军之程,旧译为四十里,印度国俗为三十里,圣教所载即惟十六里(一踰善那为八拘卢舍,一拘卢舍为大牛呜声所极闻,一拘卢舍为五百弓,一弓为四吋,一吋为二十四指,一指为七宿黍)。不管里数多少,都是指具有天眼才能看到的一个单位。

  毘婆尸太子因累世修来的福报,才能透彻清楚的看到这么遥远之处,是凡夫所不能及的事。偈颂解释是其宿修清净之业行之果报。所谓业的异熟果,才具有了天眼,而能日夜遍视一由旬之遥的周围。

  菩萨生时,年渐长大,在大正堂,以道开化.恩及庶民,名德远闻。于是颂曰:

  童幼处正堂,以道化天下,决断众事务,故号毘婆尸。

  清净智广博,甚深犹大海,悦可于群生,使智慧增广。

  毘婆尸菩萨诞生后,年龄随着岁月之增而渐渐的长大起来。于是就在大厅正堂布仁道,去启发,去感化天下。其恩泽普及于老百姓,名誉德行,已远闻于全国。偈颂说:幼年时就在大厅正堂处,以仁义道德去感化天下,已能法断是非辨理大事,所以叫做毘婆尸(能察者)。他具有广博的清净智慧,其深广的程度,有如大海。能使众生欣悦,令大家增广智慧。毘婆尸太子的宿慧早已成熟,故能在他未及成年时,就能察看天下事,而以道德去启发他人,去感化天下的老百姓。也许有智慧,即有慈悲,故能以仁慈的心肠去应付每件事。他的这种深广的智慧德性、深得其父王的赏识,就让他在大正堂,也就是国王的办公厅堂,去治理天下事。他承命后,即以道德仁慈为治国之本,去开启化导天下的老百姓。庶民也就是老百姓,都受其仁政的恩泽慈润,大家都能安居乐业,都能过着太平盛世,安和乐利的生活。太子的这种名符其实的德政,很快就传闻天下,就得到民众的拥护支持!

  偈颂更详细的描述其事。偈颂说太子在童年时,就秉持父王之命,在统治天下万事的宫廷大厅里,也就是宫廷的正殿,是国王办公的地方,正以道德仁慈为本,开启化导天下的老百姓。基于此,而决断天下的是非轻重等重大事务。因此,他的名字才叫做毘婆尸(能观察者)。

  能观察天下大事的太子,是有其由来的。因为他自久远的宿世以来,就已开始修慧,故他已经不是凡夫之体,而是具有了清净的智慧之人。其智慧广大渊博而深妙的程度,有如大海那样的广博无际,渊深莫测!智慧愈广,即愈能体察民心与万事。也唯有智慧愈深广之人,愈能发挥其广大的慈悲,而使众生得到真正的安乐。所以说,太子的智慧,使众生欢悦安乐,也使愚痴的众生,增长不小的智能。

  于时菩萨欲出游观,告勅御者。严驾宝车,诣彼园林,巡行游观。御者即便严驾讫已,还白:今正是时。太子即乘宝车诣彼园观。于其中路,见一老人,头白齿落,面皱身偻,拄杖羸步,喘息而行。大子顾问侍者:此为何人?答曰:此是老人。又问:何如为老?答曰:夫老者,生寿向尽,余命无几,故谓之老。太子又问:吾亦当尔,不免此患耶?答曰:然。生必有老,无有豪贱。于是太子怅然不悦,即告侍者驾还宫,静默思惟,念此老苦,吾亦当有!佛于是颂曰:见老命将尽,拄杖而羸步,菩萨自思惟,吾未免此难。

  有一天,毘婆尸太子欲到宫外园林去游览视察。就吩咐御者说:「快将吉祥的宝车驾好马匹,我想到园林去巡行游观一番!」御者依令而将宝车严饰,将宝马驾完后,回禀…

《一 大本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二 游行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