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常保香潔。另一位是專爲太子逗樂,奉侍抱擁在身,常使其喜悅,令其不會覺得有些苦痛。所用的塗香,都是「世間最妙」之「香,以塗人中尊」。也就是說如塗香一事,是集聚世上最爲珍貴的香料,是不惜其任何代價,都盡情的爲太子之舒適而著想的!
以現在南傳長部經裏的『大本經』所舉出的太子的乳母,是說:一爲喂乳,一爲沐浴,一爲侍奉,另一爲常抱太子于其膝上。同時述及其照顧的情形如下:
不管是白天或夜間,都用白傘來遮飾太子。無論是寒暑,或毒草,或塵埃,或露水,都因事先有了預備之故,些許也不會傷及太子的玉體!
爲童子時,舉國士女,視無厭足。于是頌曰:
多人所敬愛,如金像始成,男女共谛觀,視之無厭足。
太子在幼童時代,因受全國的民衆所敬愛之故,大家爭相觀視而不會看久生厭。其頌詞如下:
受全國民衆所敬愛的太子,其身體有如剛塑成的金像。無論是男是女,在仔細的瞻仰其金驅時,任你看了好久,也無飽厭之態。
「爲童子時」。毘婆屍太子在幼年時,就已驚動全國的老百姓。其理由是:具足叁十二大人之相,在幼少的肉體上,已因宿世的福慧之故,而會逗人的敬愛。太子因過于聖潔之故,「舉國士女,視無厭足」。既逗人喜愛,即大家自會百看不厭,不但是爭先恐後的能夠觀瞻太子一眼爲榮,就是因看後,愈會令人敬愛之故,愈想愛看。看著、看著,愈看愈令人喜悅,怎樣看,也不會滿足,看久了也不會生厭!
由偈頌來看,即更明顯,偈頌說:「多人所敬愛」。這位太子很受大家所敬仰喜愛,是天生逗人欣悅的孩兒。「如金像始成」。其形體有如剛塑成的金像,可說是金光閃閃,漂漂亮亮。「男女共谛觀,視之無厭足」。不管是男士或婦女,包括老幼大小等人,也就是全國的老百姓,大家一旦看到太子,都會仔細的瞻仰,都會停滯在那裏,好像欣賞珍寶似的跓足不動,而詳細的觀察一番。因太子的金軀過于尊貴莊嚴,故都依依不舍,不肯離去。其肅穆莊重的程度,是使人愈看愈欣悅,些許也不會令人會生起討厭與飽足的心理。
爲童子時,舉國士女,衆共懷抱,如觀寶華。于是頌曰:
二足尊生時,多人所敬愛,展轉共懷抱,如觀寶花香。
太子在幼童時,全國的男女們,都爭相懷抱,好像在觀賞寶華一樣。偈頌說:
福慧兩足尊的太子降生時,受大家所敬仰喜愛。大家輪流懷抱這位太子,好像在觀賞很馥香的珍貴的寶華一樣。
太子的幼年期,一直被稱贊奉承,其文說:毘婆屍太子「爲童子時,舉國士女,衆共懷抱」。大家喜愛這位太子之余,都爭先恐後想一抱爲快。由于想抱太子的人太多,所以只有以輪流的方式,相互讓抱。如旋轉的輪盤一樣,某甲抱後,即讓給某乙擁抱,某乙之後爲某丙……,回持懷抱不絕!「如觀寶華」。也許太子的相貌有其特殊之處,所以引起大家的爭相懷抱,好像在觀賞名貴的寶華一樣,想看想抱的人,實在是太多哩!
偈頌解釋說:「二足尊生時,多人所敬愛,展轉共懷抱,如觀寶花香」。二足尊如前述,爲福德智慧兩足之尊,是從其出家學道而成爲佛陀這方面去稱述的。佛陀降生爲太子時,因得大家敬仰喜愛之故,不但得以瞻仰其尊容爲快,還要將他懷抱在膝上爲樂。而因欲抱持太子的民衆太多之故,好似旋輪一樣展轉抱來抱去,使每人都能抱持過這位令人敬愛的太子。其熱愛懷抱太子的程度,恰似人們喜歡觀賞芬芳撲鼻的珍貴的花朵一樣!
菩薩生時,其目不眴,如忉利天。以不眴故,名毘婆屍。于是頌曰:
天中天不眴,猶如忉利天,見色而正觀,故號毘婆屍。
菩薩降生時,其眼睛不會常常閃眨,有如叁十叁天的天王。在觀看物像時都是正觀的緣故,名叫毘婆屍(勝觀)。偈頌重複敘述說:這位將成爲佛陀的夫子、眼睛是不會常于閃眨的,好像叁十叁天的天王的眼睛的。因觀看物像時都是正觀之故,才號爲毘婆屍(勝觀)。
「菩薩生時,其目不眴,如忉利天」。眴爲閃眼,所謂眨眼,也就是眼睛一開一閃之意。凡夫的眼睛每經幾秒鍾,即需眨眼一次,不然的話,即其眼睛就會疲勞而發生毛病。天眼即不需眨眼,也不會覺得疲勞,尤其是帝釋天(忉利天)之眼,是天眼中之最,故其眼睛瞪瑩不眴(不瞬)!忉利天譯爲叁十叁天,是欲界六層天中吏第二層天。巅之四方有峯,每峯有八天,連同中央之喜見域(帝釋天所居)計爲叁十叁,故名。毘婆屍譯爲勝觀、種種見等如前述,是廣見而正確之意。毘婆屍菩薩降生在世時,眼睛不閃而能觀察一切之故。才叫做勝觀者。
偈頌和散文差不多,都是稱歎他的名號由來。偈頌說這位將成爲天中之天(佛陀)的太子,其眼睛並不像吾人一樣,是不曾閃動而直視,和最爲標准的眼晴之保有者──忉利天(叁十叁天,帝釋天)同樣,觀看一切物象時,都是正視而透觀的,因此,而擁有了毘婆屍(勝觀)的名號。
菩薩生時,其聲清徹,柔軟和雅,如迦羅頻伽鳥聲。于是頌曰:
猶如雪山鳥,飲華汁而鳴。其彼二足尊,聲清徹亦然。
這位菩薩降生後,講話聲音非常清徹柔軟而和雅,有如迦羅頻伽鳥(妙聲鳥)的聲音:偈頌解釋說:
太子的聲音好像雪山所生的妙聲鳥的聲音,此鳥因飲用華汁之故,發出的聲音非常的微妙。這位將成佛陀的太子的聲音,其清雅透徹的程度也和此鳥一樣!
以上爲稱贊太子具有的聲音之雅的程度。將成一大教主的佛陀,自幼就具有了妙好的聲音,聲聲都能令人喜愛,便人百聽不厭。所謂清徹、柔軟、和雅,均指其聲音清麗柔和如蜜,使人喜愛,能適人情。迦羅頻伽島譯爲好聲鳥,其音甚美,在殼中即能鳴,佛陀說法的聲音,和這種鳥聲類似,故常喻爲迦陵仙音。
偈頌解說此鳥出自雪山,以華蕊的蜜汁爲飲食,而鳴出聲音之故,所鳴出的聲音非常的和雅,便人愈聽愈愛聽。這位將成爲福德智慧兩足之尊的佛陀太子,其發出的聲音完全和頻伽鳥類同,其聲音清徹和雅,很適人意!
菩薩生時,眼能徹視,見一由旬。于是頌曰:
清淨業行報,受天妙光明,菩薩目所見,周遍一由旬。
這位菩薩降生後,眼睛能夠透視遠近,其能見度爲一由句(叁十裏)之遙。偈頌說:
清淨的業行的果報,承受先天微妙的光明故,菩薩的眼睛所看到的地方,達周圍一由句之廣。
以上是說明其生以來就有了天眼之意。毘婆屍太子因累世以來就行菩薩大道,故自出生以來,就具有了天眼,在周圍叁十裏(一由旬)之遙的一切物象,都能看得很清楚。由旬爲踰善那,謂古聖王一日行軍之程,舊譯爲四十裏,印度國俗爲叁十裏,聖教所載即惟十六裏(一踰善那爲八拘盧舍,一拘盧舍爲大牛嗚聲所極聞,一拘盧舍爲五百弓,一弓爲四吋,一吋爲二十四指,一指爲七宿黍)。不管裏數多少,都是指具有天眼才能看到的一個單位。
毘婆屍太子因累世修來的福報,才能透徹清楚的看到這麼遙遠之處,是凡夫所不能及的事。偈頌解釋是其宿修清淨之業行之果報。所謂業的異熟果,才具有了天眼,而能日夜遍視一由旬之遙的周圍。
菩薩生時,年漸長大,在大正堂,以道開化.恩及庶民,名德遠聞。于是頌曰:
童幼處正堂,以道化天下,決斷衆事務,故號毘婆屍。
清淨智廣博,甚深猶大海,悅可于群生,使智慧增廣。
毘婆屍菩薩誕生後,年齡隨著歲月之增而漸漸的長大起來。于是就在大廳正堂布仁道,去啓發,去感化天下。其恩澤普及于老百姓,名譽德行,已遠聞于全國。偈頌說:幼年時就在大廳正堂處,以仁義道德去感化天下,已能法斷是非辨理大事,所以叫做毘婆屍(能察者)。他具有廣博的清淨智慧,其深廣的程度,有如大海。能使衆生欣悅,令大家增廣智慧。毘婆屍太子的宿慧早已成熟,故能在他未及成年時,就能察看天下事,而以道德去啓發他人,去感化天下的老百姓。也許有智慧,即有慈悲,故能以仁慈的心腸去應付每件事。他的這種深廣的智慧德性、深得其父王的賞識,就讓他在大正堂,也就是國王的辦公廳堂,去治理天下事。他承命後,即以道德仁慈爲治國之本,去開啓化導天下的老百姓。庶民也就是老百姓,都受其仁政的恩澤慈潤,大家都能安居樂業,都能過著太平盛世,安和樂利的生活。太子的這種名符其實的德政,很快就傳聞天下,就得到民衆的擁護支持!
偈頌更詳細的描述其事。偈頌說太子在童年時,就秉持父王之命,在統治天下萬事的宮廷大廳裏,也就是宮廷的正殿,是國王辦公的地方,正以道德仁慈爲本,開啓化導天下的老百姓。基于此,而決斷天下的是非輕重等重大事務。因此,他的名字才叫做毘婆屍(能觀察者)。
能觀察天下大事的太子,是有其由來的。因爲他自久遠的宿世以來,就已開始修慧,故他已經不是凡夫之體,而是具有了清淨的智慧之人。其智慧廣大淵博而深妙的程度,有如大海那樣的廣博無際,淵深莫測!智慧愈廣,即愈能體察民心與萬事。也唯有智慧愈深廣之人,愈能發揮其廣大的慈悲,而使衆生得到真正的安樂。所以說,太子的智慧,使衆生歡悅安樂,也使愚癡的衆生,增長不小的智能。
于時菩薩欲出遊觀,告勅禦者。嚴駕寶車,詣彼園林,巡行遊觀。禦者即便嚴駕訖已,還白:今正是時。太子即乘寶車詣彼園觀。于其中路,見一老人,頭白齒落,面皺身偻,拄杖羸步,喘息而行。大子顧問侍者:此爲何人?答曰:此是老人。又問:何如爲老?答曰:夫老者,生壽向盡,余命無幾,故謂之老。太子又問:吾亦當爾,不免此患耶?答曰:然。生必有老,無有豪賤。于是太子怅然不悅,即告侍者駕還宮,靜默思惟,念此老苦,吾亦當有!佛于是頌曰:見老命將盡,拄杖而羸步,菩薩自思惟,吾未免此難。
有一天,毘婆屍太子欲到宮外園林去遊覽視察。就吩咐禦者說:「快將吉祥的寶車駕好馬匹,我想到園林去巡行遊觀一番!」禦者依令而將寶車嚴飾,將寶馬駕完後,回禀…
《一 大本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