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一 大本经▪P25

  ..续本文上一页骨的部分,心胸方而正,有如狮子。「齿方整四十」。14.四十齿相:牙齿大方整齐,具有四十齿。「齐密中无间」。15.齿齐密相:牙齿皆整齐坚密。「梵音未曾有,违近随缘到」。16.梵音深远相:音声清彻,不论远近,均能随缘而听到。「平立不倾身,二手摩扪膝」17.手过膝相:站立时身不倾斜(如第8.),两手垂直时可以摸到膝。「手齐整柔软,人尊美相具」。18.手足柔软相:手足端整而柔软得有如天衣。人中尊的大人相,实在是无微不具。「一孔一毛生」。19.毛孔生青色相:由每一毛孔生出一枝青色的毛,其毛都向右旋。「手足网缦相」。20.手足缦网相:手足指与指间有缦网的纤纬交互连络如鹅鸭。「肉髻、目绀青」。21.顶成肉髻相:头的顶上有肉,隆起为髻形。22.眼色如绀青相:眼睛的颜色如绀色。「眼上下俱眴」。23.眼睫七牛王相:眼的上下均鲜明。「两肩圆充满,三十二相具」。24.肩圆满相:两肩圆满而丰腴,三十二种大人之相都具备。「足跟无高下」。25.足跟满足相:足跟没有凹凸处,都很圆满。「鹿膊(腨)肠纤臃」。26.腨如鹿王相:腨肉纤圆如鹿王。

  偈颂因有一定的字数,自会在一句或偈当中表示出一相或二相以上。有的重复的叙述,有的只是赞颂,虽不一一将三十二大人相统统列举来,可是其多数与大体,已尽在文字间!以下几句均为结颂这位太子将来解脱而成正觉的使命!

  「天中天来此,如象绝羇靽,解脱众生苦,处生老病死」。天中天形容佛陀。佛陀降生娑婆,好像大象断离羁绊,能自由自在的行走自如。佛陀是为了解脱众生的苦恼,才降生此世,才和众生同样的生存在有生老病死的人生当中,去过着和人类同样的生活。

  「以慈悲心故,为说四真谛」。四种真理是地道的大真理,是佛教的根本道理,成就佛陀后,会有大慈大悲的心,也就是会积极的去开导众生,救度众生,使众生早日解脱生老病死的病苦。四真谛之前二谛──苦与集,是说明人类的种种苦痛,以及其原因,是道出人类轮回于三界,得不到解脱的理由与感受。所谓苦,虽为大家日常生活中常会尝到,不能忘怀之事,只因人生的过程当中,也有短暂的快乐的感受之故,遇苦时才会知道苦,而苦痛暂去时又不肯去回想它,好像苦痛之事已完全遗弃似的,好像没有苦痛这回事。也许回忆苦痛就是悲观,也就是厌世,所以人们都不想去谈它。其实任你怎么的想抹煞,怎样的想把它遗忘,也不是就此能够一乾二净的罢休。因为人生苦痛一事,是具生以来就有的现象,随着肉体的发达,而苦恼就会随之而起,是怎样也不能想把它消灭就能消灭。不管是快乐的后面,或快乐的当体,都具有了苦恼!所以想将苦恼抹煞,不但是不可能之事,也不是对治苦恼的办法。佛陀知此,首先说明苦与集是轮回性,是谁都不能离脱。如想解脱苦集的枷锁,则唯艰消灭其根本原因,想消灭其根本原因,须研修真理(道谛),唯有研习真理,才有可能将吾人久来的坏习慢慢的改观,而至于达到解脱涅槃(寂灭)的境地。苦集灭道四真谛之道,就是趋予解脱的唯一要道,向此道(八正道)迈进,才是趋向涅槃之大道!所以说,苦集是世间的因果,而灭道才是出世间,也就是解脱苦集的因果!「法句义」为妙法的偈颂。佛陀因慈悲而讲说四真谛,也以偈颂开示演说宇宙人生的妙法,便众生彻知妙法真理,而了解「至尊」之用心良苦,而能肃然起敬奉养效法,直趋解脱之道。

  佛告比丘:毘婆尸菩萨生时,诸天在上,于虚空中,手执白盖宝扇,以障寒暑、风雨、尘土。佛时颂曰:

  人中未曾有,生于二足尊,诸天怀敬养,奉宝盖宝扇。

  佛陀又对诸比丘们说:这位毘婆尸菩萨降生的时候,诸位天神在其上面,在太空里,手里拿着白色的宝盖、宝扇,以便防阻严寒、酷暑、吹风、雨水、尘沙等事。

  佛陀说后实时又以偈颂说:

  人间里从来未曾有过之事,竟然降生这位将能完成福慧两足之佛尊。诸位天神们,因此怀念愿意恭敬供养这位菩萨太子,就执奉宝盖、宝扇,以保护初诞生的菩萨的安全与舒适。

  在原始佛教里,有关于菩萨的降诞的叙述,已经是很神秘化。不但是以梵语为译本的汉译经典是如是,就是传至南方佛教国家的巴利文佛典,也同样的有这些记录。这种事情以未开悟的吾人来说,有时会觉得为后人因恭敬佛陀之余,而想出来的神话。然而以开悟的心境的保有者的诸弟子们来看佛陀的一切时,卸是一点也未予过份的装饰夸大!也许佛教是地道以实修实证的宗教,故功行愈深,证悟愈彻的人,就会愈近于佛陀的心境之故,就会将其所证所得的心境完完本本的描述出来。这种自叙自己的心境,正符于佛陀的一切!如未解悟的人在描述佛陀的一切时,不但有点怪怪,就是愈描述愈会令人发见其装模作样的丑态。因为此人定会像写神话,像拟故事那样的愈离愈谱,愈使人觉得不自然!而佛经处处的神秘的叙述,会使初学与学至高深的程度之人赞不绝口!所以乍看神秘一点的事,实在是老老实实的事哩!

  佛教阐扬解脱之法,也论及六道轮回,如舍此六道轮回一节,即无从谈起。六道色括天上界的天神,天神不但是往昔之人,就是现在的人也认为是最神圣的,是人人所欣慕,所敬重的。天上界是被人认为是绝对者君临的地方,舍此,并没有好去处。佛陀成道后,不以为然,他发见诸天还是在于六道轮回中,并不是真正最高至上之人,于是开始将其所看所知的六道轮回之事,元元本本的演说出来,叫人认清真正的解脱自在的去处。佛经处处有诸天为佛教的护法等事,就是由于佛陀的阐述提示而来的。莫怪原始经典早已有了诸天护法等事。这里的描述,是本着佛陀救度一切众生的宏愿而来,故说当「毘婆尸菩萨」降「生」于此世间的「时」候,就有了「诸天在上,于」太「虚空中」,「手」里「执」持着「白」色的宝「盖、宝扇,以」便「障塞」,也就是遮蔽防御「寒暑、风雨、尘土」,使太子的身上不会受到娑婆世界的恶劣气候环境所扰,风雨不能袭,尘土不能染,而能够舒舒适适的生长下去!

  偈颂的文义和散文的意义大抵相同,偈颂是以预知太子将来成佛为始的,偈颂说:这位毘婆尸菩萨降生在世,将来一定是天「人」当「中,未尝有」过之事。在此娑婆世界里,既然降「生」了福德智慧「二」项都具「足」之圣「尊」,故邀来诸天的拥护是必然之事。「诸天」们,已预知这位太子的降生并不是平凡的事,也因期望这位太子将来有一番的大作大为,使世界能够承邀光明,众生能够被救度,因之而「怀」着「敬」仰和供「养」的虔情而「奉」持「宝盖、宝扇」等物来护持太子的肉体。

  尔时父王给四乳母:一者乳哺,二者澡浴,三者涂香,四者娱乐,欢喜养育,无有懈倦。于是颂曰:

  乳母有慈爱,子生即付养,一乳哺一浴。

  二涂香娱乐。世间最妙香,以涂人中尊。

  这时盘头大王就赐下四个人给这位太子当奶娘。第一位是喂乳的,第二是洗澡的。第三是抹香水的,第四是逗乐的。诸位奶娘均欣喜依命去养育太子,少许也不曾懒惰或觉得疲倦过。佛陀于是又以偈颂说:

  大王勅赐的几位奶娘都很有慈爱心之人。太子由生后就交与她们去养育。有位乳母的工作是喂乳的,一位是为之洗浴的,另外二位是为太子涂抹香水与逗乐的。所用的涂油,都是采取世间最好的香料,用这些去涂抹这位人中最为尊贵的太子佛陀。

  释尊继续不断的称叹这位过去的佛陀的诞生。释尊说:「尔时父王给四乳母」。当诸位大相师占卜这位太子的将来是如何伟大等事叙述完了后,盘头大王就觉得这位王子实在太珍贵,必需予以特别的照护养育,使这位王子能够安安舒舒的长大,

  以期完成其特殊的使命,就下令四种类的乳母去专司养育照顾,太子的工作。「一者乳哺,二者澡浴,三者涂香,四者娱乐」。第一类乳母是专门给太子喂乳。所谓乳哺,是指哺育小儿,因为小儿最需要的是喂乳,故有是言。第二类的乳母是专门给太子洗澡,使其常保净洁。第三类的乳母是专为太子涂香。涂香是将香水抹于身体,使其身上常有香气。热带的印度,对于涂香一事,是缺少不了的工作之一。因为天热,人身常会流出汗水而发臭味,所以洗身后需要常时涂抹香料,或香水,以便驱除身臭总之,涂香是一种清净之义,既可以净垢秽,也能息除热恼。涂香,有的以檀木,有的用种种杂香捣以为末。涂香不只涂抹在身上,也用以熏衣服,以及全在地与壁。第四类的乳母是专为太子取悦娱乐,是使婴孩能够欢欢喜喜快快乐乐的过着其生活。也许因呱呱堕地的婴孩已不像在母胎时的温暖,也许所感触的均和从前不一样,其精神肉体都会觉得异常,是时因未能开口讲话,故唯有哭哭闹闹,所以需有种种娱乐的物品与设施,而且还要有位慈爱的人想尽办法去抚养,以逗孩儿的欢悦。大王对于这位太子是如此这般的「欢喜养育,无有懈倦」。这位太子出生后既具有三十二大人之相,将来的成就又如相师们所占卜的那么的伟大,故会引起大王细心的培育是必然的。即使不如相师们的预卜那么伟大,也因大王的宠子之故,同样的也会不惜物质与人力,去为太子的成长安排,更何况太子的人相已值得大王的欣慰,莫怪大王会欢欢喜喜愿意为太子选择那么多的乳母去照顾。大王曾吩咐诸乳母们不得粗心大意,要随时注意太子的成长,不可懈怠厌倦!

  偈颂和散文大抵一样,其大意谓:

  「乳母有慈爱」。大王赐下的几位乳母,都是经过挑选出来的,是很有仁慈爱心的。「子生即付养」。太子降生不久,大王就马上传令要选几位乳母来抚育这位太子。经过选择后,就交付这几位乳母去

  抚养。「一乳哺、一浴。二涂香、娱乐」。一位乳母专供乳喂哺太子,另一位乳母是专为太子沐浴洗澡。其它二位乳母当中,一位是专为太子的身体涂抹香料,以维太子身上…

《一 大本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二 游行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