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骨的部分,心胸方而正,有如獅子。「齒方整四十」。14.四十齒相:牙齒大方整齊,具有四十齒。「齊密中無間」。15.齒齊密相:牙齒皆整齊堅密。「梵音未曾有,違近隨緣到」。16.梵音深遠相:音聲清徹,不論遠近,均能隨緣而聽到。「平立不傾身,二手摩扪膝」17.手過膝相:站立時身不傾斜(如第8.),兩手垂直時可以摸到膝。「手齊整柔軟,人尊美相具」。18.手足柔軟相:手足端整而柔軟得有如天衣。人中尊的大人相,實在是無微不具。「一孔一毛生」。19.毛孔生青色相:由每一毛孔生出一枝青色的毛,其毛都向右旋。「手足網缦相」。20.手足缦網相:手足指與指間有缦網的纖緯交互連絡如鵝鴨。「肉髻、目绀青」。21.頂成肉髻相:頭的頂上有肉,隆起爲髻形。22.眼色如绀青相:眼睛的顔色如绀色。「眼上下俱眴」。23.眼睫七牛王相:眼的上下均鮮明。「兩肩圓充滿,叁十二相具」。24.肩圓滿相:兩肩圓滿而豐腴,叁十二種大人之相都具備。「足跟無高下」。25.足跟滿足相:足跟沒有凹凸處,都很圓滿。「鹿膊(腨)腸纖臃」。26.腨如鹿王相:腨肉纖圓如鹿王。
偈頌因有一定的字數,自會在一句或偈當中表示出一相或二相以上。有的重複的敘述,有的只是贊頌,雖不一一將叁十二大人相統統列舉來,可是其多數與大體,已盡在文字間!以下幾句均爲結頌這位太子將來解脫而成正覺的使命!
「天中天來此,如象絕羇靽,解脫衆生苦,處生老病死」。天中天形容佛陀。佛陀降生娑婆,好像大象斷離羁絆,能自由自在的行走自如。佛陀是爲了解脫衆生的苦惱,才降生此世,才和衆生同樣的生存在有生老病死的人生當中,去過著和人類同樣的生活。
「以慈悲心故,爲說四真谛」。四種真理是地道的大真理,是佛教的根本道理,成就佛陀後,會有大慈大悲的心,也就是會積極的去開導衆生,救度衆生,使衆生早日解脫生老病死的病苦。四真谛之前二谛──苦與集,是說明人類的種種苦痛,以及其原因,是道出人類輪回于叁界,得不到解脫的理由與感受。所謂苦,雖爲大家日常生活中常會嘗到,不能忘懷之事,只因人生的過程當中,也有短暫的快樂的感受之故,遇苦時才會知道苦,而苦痛暫去時又不肯去回想它,好像苦痛之事已完全遺棄似的,好像沒有苦痛這回事。也許回憶苦痛就是悲觀,也就是厭世,所以人們都不想去談它。其實任你怎麼的想抹煞,怎樣的想把它遺忘,也不是就此能夠一乾二淨的罷休。因爲人生苦痛一事,是具生以來就有的現象,隨著肉體的發達,而苦惱就會隨之而起,是怎樣也不能想把它消滅就能消滅。不管是快樂的後面,或快樂的當體,都具有了苦惱!所以想將苦惱抹煞,不但是不可能之事,也不是對治苦惱的辦法。佛陀知此,首先說明苦與集是輪回性,是誰都不能離脫。如想解脫苦集的枷鎖,則唯艱消滅其根本原因,想消滅其根本原因,須研修真理(道谛),唯有研習真理,才有可能將吾人久來的壞習慢慢的改觀,而至于達到解脫涅槃(寂滅)的境地。苦集滅道四真谛之道,就是趨予解脫的唯一要道,向此道(八正道)邁進,才是趨向涅槃之大道!所以說,苦集是世間的因果,而滅道才是出世間,也就是解脫苦集的因果!「法句義」爲妙法的偈頌。佛陀因慈悲而講說四真谛,也以偈頌開示演說宇宙人生的妙法,便衆生徹知妙法真理,而了解「至尊」之用心良苦,而能肅然起敬奉養效法,直趨解脫之道。
佛告比丘:毘婆屍菩薩生時,諸天在上,于虛空中,手執白蓋寶扇,以障寒暑、風雨、塵土。佛時頌曰:
人中未曾有,生于二足尊,諸天懷敬養,奉寶蓋寶扇。
佛陀又對諸比丘們說:這位毘婆屍菩薩降生的時候,諸位天神在其上面,在太空裏,手裏拿著白色的寶蓋、寶扇,以便防阻嚴寒、酷暑、吹風、雨水、塵沙等事。
佛陀說後實時又以偈頌說:
人間裏從來未曾有過之事,竟然降生這位將能完成福慧兩足之佛尊。諸位天神們,因此懷念願意恭敬供養這位菩薩太子,就執奉寶蓋、寶扇,以保護初誕生的菩薩的安全與舒適。
在原始佛教裏,有關于菩薩的降誕的敘述,已經是很神秘化。不但是以梵語爲譯本的漢譯經典是如是,就是傳至南方佛教國家的巴利文佛典,也同樣的有這些記錄。這種事情以未開悟的吾人來說,有時會覺得爲後人因恭敬佛陀之余,而想出來的神話。然而以開悟的心境的保有者的諸弟子們來看佛陀的一切時,卸是一點也未予過份的裝飾誇大!也許佛教是地道以實修實證的宗教,故功行愈深,證悟愈徹的人,就會愈近于佛陀的心境之故,就會將其所證所得的心境完完本本的描述出來。這種自敘自己的心境,正符于佛陀的一切!如未解悟的人在描述佛陀的一切時,不但有點怪怪,就是愈描述愈會令人發見其裝模作樣的醜態。因爲此人定會像寫神話,像擬故事那樣的愈離愈譜,愈使人覺得不自然!而佛經處處的神秘的敘述,會使初學與學至高深的程度之人贊不絕口!所以乍看神秘一點的事,實在是老老實實的事哩!
佛教闡揚解脫之法,也論及六道輪回,如舍此六道輪回一節,即無從談起。六道色括天上界的天神,天神不但是往昔之人,就是現在的人也認爲是最神聖的,是人人所欣慕,所敬重的。天上界是被人認爲是絕對者君臨的地方,舍此,並沒有好去處。佛陀成道後,不以爲然,他發見諸天還是在于六道輪回中,並不是真正最高至上之人,于是開始將其所看所知的六道輪回之事,元元本本的演說出來,叫人認清真正的解脫自在的去處。佛經處處有諸天爲佛教的護法等事,就是由于佛陀的闡述提示而來的。莫怪原始經典早已有了諸天護法等事。這裏的描述,是本著佛陀救度一切衆生的宏願而來,故說當「毘婆屍菩薩」降「生」于此世間的「時」候,就有了「諸天在上,于」太「虛空中」,「手」裏「執」持著「白」色的寶「蓋、寶扇,以」便「障塞」,也就是遮蔽防禦「寒暑、風雨、塵土」,使太子的身上不會受到娑婆世界的惡劣氣候環境所擾,風雨不能襲,塵土不能染,而能夠舒舒適適的生長下去!
偈頌的文義和散文的意義大抵相同,偈頌是以預知太子將來成佛爲始的,偈頌說:這位毘婆屍菩薩降生在世,將來一定是天「人」當「中,未嘗有」過之事。在此娑婆世界裏,既然降「生」了福德智慧「二」項都具「足」之聖「尊」,故邀來諸天的擁護是必然之事。「諸天」們,已預知這位太子的降生並不是平凡的事,也因期望這位太子將來有一番的大作大爲,使世界能夠承邀光明,衆生能夠被救度,因之而「懷」著「敬」仰和供「養」的虔情而「奉」持「寶蓋、寶扇」等物來護持太子的肉體。
爾時父王給四乳母:一者乳哺,二者澡浴,叁者塗香,四者娛樂,歡喜養育,無有懈倦。于是頌曰:
乳母有慈愛,子生即付養,一乳哺一浴。
二塗香娛樂。世間最妙香,以塗人中尊。
這時盤頭大王就賜下四個人給這位太子當奶娘。第一位是喂乳的,第二是洗澡的。第叁是抹香水的,第四是逗樂的。諸位奶娘均欣喜依命去養育太子,少許也不曾懶惰或覺得疲倦過。佛陀于是又以偈頌說:
大王勅賜的幾位奶娘都很有慈愛心之人。太子由生後就交與她們去養育。有位乳母的工作是喂乳的,一位是爲之洗浴的,另外二位是爲太子塗抹香水與逗樂的。所用的塗油,都是采取世間最好的香料,用這些去塗抹這位人中最爲尊貴的太子佛陀。
釋尊繼續不斷的稱歎這位過去的佛陀的誕生。釋尊說:「爾時父王給四乳母」。當諸位大相師占蔔這位太子的將來是如何偉大等事敘述完了後,盤頭大王就覺得這位王子實在太珍貴,必需予以特別的照護養育,使這位王子能夠安安舒舒的長大,
以期完成其特殊的使命,就下令四種類的乳母去專司養育照顧,太子的工作。「一者乳哺,二者澡浴,叁者塗香,四者娛樂」。第一類乳母是專門給太子喂乳。所謂乳哺,是指哺育小兒,因爲小兒最需要的是喂乳,故有是言。第二類的乳母是專門給太子洗澡,使其常保淨潔。第叁類的乳母是專爲太子塗香。塗香是將香水抹于身體,使其身上常有香氣。熱帶的印度,對于塗香一事,是缺少不了的工作之一。因爲天熱,人身常會流出汗水而發臭味,所以洗身後需要常時塗抹香料,或香水,以便驅除身臭總之,塗香是一種清淨之義,既可以淨垢穢,也能息除熱惱。塗香,有的以檀木,有的用種種雜香搗以爲末。塗香不只塗抹在身上,也用以熏衣服,以及全在地與壁。第四類的乳母是專爲太子取悅娛樂,是使嬰孩能夠歡歡喜喜快快樂樂的過著其生活。也許因呱呱墮地的嬰孩已不像在母胎時的溫暖,也許所感觸的均和從前不一樣,其精神肉體都會覺得異常,是時因未能開口講話,故唯有哭哭鬧鬧,所以需有種種娛樂的物品與設施,而且還要有位慈愛的人想盡辦法去撫養,以逗孩兒的歡悅。大王對于這位太子是如此這般的「歡喜養育,無有懈倦」。這位太子出生後既具有叁十二大人之相,將來的成就又如相師們所占蔔的那麼的偉大,故會引起大王細心的培育是必然的。即使不如相師們的預蔔那麼偉大,也因大王的寵子之故,同樣的也會不惜物質與人力,去爲太子的成長安排,更何況太子的人相已值得大王的欣慰,莫怪大王會歡歡喜喜願意爲太子選擇那麼多的乳母去照顧。大王曾吩咐諸乳母們不得粗心大意,要隨時注意太子的成長,不可懈怠厭倦!
偈頌和散文大抵一樣,其大意謂:
「乳母有慈愛」。大王賜下的幾位乳母,都是經過挑選出來的,是很有仁慈愛心的。「子生即付養」。太子降生不久,大王就馬上傳令要選幾位乳母來撫育這位太子。經過選擇後,就交付這幾位乳母去
撫養。「一乳哺、一浴。二塗香、娛樂」。一位乳母專供乳喂哺太子,另一位乳母是專爲太子沐浴洗澡。其它二位乳母當中,一位是專爲太子的身體塗抹香料,以維太子身上…
《一 大本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