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一 大本經▪P32

  ..續本文上一頁能滅除生老病死?

  毘婆屍太子知道被大衆圍遶,每日在雜鬧的街市裏往來穿梭的生活,並不能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理,故獨自一人到了人煙不及的寂靜處去用功,如上述。在寂靜處時,覺得已沒有甚麼牽挂,好像舍了重似的安樂。然而心理上的變化,還而未曾解決。他在靜坐冥想當中,首先想起了衆生愚蠢的行動,當然也想起了自身也和衆生同樣的在生死當中。雖然他本已大覺大悟,是位快成佛的人。可是身受肉體之累,在未揭開自己本來的面目前,還是不敢自信,唯有從頭做起,以便留給衆生的軌範,故他只好想著、想著、想起了如下面之事,所謂,「複作是念」是也。他想:

  「衆生可愍,常處闇冥,受身危脆」,太子菩薩首先感歎世人可憐的現狀。在太子時代的他,曾因遊觀而知人生世態苦慘的情形。知道這個世界充滿著危機,是個苦海,人們都陷入苦惱當中而不自覺。所以說:「衆生」實在太「可」憐「愍」的了。大家都恒「常」的「處」在這「闇冥」不見天日的世界裏,而不自覺。所「受」的「身」體都非常「危」險不平安,是那麼的「脆」弱不牢固,可是卻無人會想起須要怎樣才能排脫?

  衆生「有生」之痛苦,也會「有老」衰更淒慘情景。在人生的過程中,還「有病」魔會來纏身。不但如此,最後還是脫不離了「死」別之劇若!綜觀人生,是「衆苦」之「所」聚「集」。菩薩所指的生老病死,確是人生最大的問題。然而人生因有短暫的快樂,會將這些苦慘沖淡,軟不覺得苦痛是怎樣的一回事。當你苦惱時,會叫苦連天,然而苦惱暫時解決後,就將苦痛悲慘的往事忘得一乾二淨,須再遇苦時才會再叫苦。人在苦時叫苦,而在苦後,卻又忘掉其苦,好像沒有苦的一回事,可是人生悲慘事卻一連穿的接踵而來,想拂也拂不掉,故唯有任其排布!大家就這樣的習以爲常,終日忙忙碌碌,在苦樂參半中,結束其一生。

  「死此生彼」。在此世間死亡後,並不是一了百了,因爲死亡後,還會依其業力而轉生到另外一個地方去。轉生在另一個地方後,還是不斷的造業,不管是惡或善,均爲是業,均爲造業而結成的業識,故「從彼生此」,也就是在另一個地方死後,又再轉生到這個地方來。

  「緣此苦陰,流轉無窮」。陰爲吾人的身心全體,通常都指色(物質)、受、想、行、識(精神)等五陰,是構造吾人的身心的全體。而身心有苦如前述,故爲苦陰。流轉就是輪回。毘婆屍菩薩覺得生生死死,從無休止,都是有了吾人的身心而有之事。他說因依此身心苦陰,而像車輪般的輪回轉生,無窮無盡!

  「我當何時,曉了苦陰,滅生老死?」他雖爲菩薩現身,現在又出家學道,可是此時此刻的他,還是難免受此身心苦陰之牽累,可能也和衆生一樣的流轉無窮?不過因他的宿慧不滅,早已覺知如不用功修持,而徹悟其理的話,還是難免輪回,所以極力的想予以排脫!他說:我到底要到甚麼時候才能「曉了苦陰,滅生老死?」

  也就是不知何時才能解脫身心之牽累,而能將生老病死等苦惱滅除?這就是他宿慧超越的地方!如果是凡愚的話,則只知生老病死之苦痛,只, 任其自然發展流轉,焉會想到解脫的問題。

  複作是念:生死何從,何緣而有?即以智慧,觀察所由。從生有老死,生是老死緣。生從有起,有是生緣。有從取起,取是有緣。取從愛起,愛是取緣。愛從受起,受是愛緣。受從觸起,觸是受緣。觸從六入起,六入是觸緣。六入從名色起,名色是六入緣。名色從識起,識是名色緣。識從行起,行是識緣。行從癡起,癡是行緣。

  毘婆屍菩薩又想起下面之事:人們的生死到底是從何而來?是依甚麼因緣而會發生的呢?于是就以他的智慧去觀察其由來──因爲有了生,才會有老死,老死確由生的因緣而有的。而生到底是從何而來?生是由有而起之故,有就是生的緣由。有是從執取而起之故,執取就是有的緣由。取是由愛而起之故,愛就是取的緣因。愛是由受而起之故,受就是愛的緣由。受是由觸而起之故,觸就是受的緣因。觸是由六入而起之故,六入就是觸的緣因。六入是由名色而起之故,名色就是六入的緣由。名色是由識而起之故,識就是名色的緩由。識是由行而起之故,行就是識的緣由。行是由癡而起之故,癡就是行的緣由。

  毘婆屍太子菩薩感歎身陷黑闇之世界,身心都被苦惱侵浸,不得解脫。因此而在閑靜的地方打座用功冥想,如上述。他在修持的過程中,首先想起「生死何從,何緣而有?」爲甚麼會有生死?生死到底由何而來?到底生死是依著甚麼原因而有的呢?吾人承父母之精血,而出生在此苦惱衆多的世界,那不過是肉體上的寄生,吾人出生于世一事,定有其它的緣因,不然的話,一旦出生,怎能知餓寒冷暖?漸次而知一切世情?雖爲父母,也只能賜與吾人的肉體,其它之事,只能從旁幫助,一切苦惱未必都能爲吾人解決,惟有自身去領受其苦!所以說,必定是另有其出生的來源!又出生後漸次而至衰老,最後還要一死!這些這些方都不是做父母的能爲其子弟解決得了之事。因爲吾人的父母自身的這些問題,還是解決不了,怎能替兒孫解決這些事情?莫怪古德都認爲「生死事大」!

  「即以智慧,觀察所由」。太子以禅定思惟,以宿慧觀察,想藉以了知生死的來源。太子在靜處用功,在短短的時間裏,就能啓發智慧,是因他是補處的佛陀,故一旦回憶起往事,則其宿智會滾滾而流,加之此生機敏,早入修持用功之途,所以在遇困難事時,也能依次而解決!他思惟觀察的結果,依序而發覺「從生有老死,生是老死緣」。因爲有了出生在世的緣故,才會由幼而少,由少而壯,由壯而老,由老而皈于死亡。其中欲揭開的還是因有生死才會有苦惱等事。也就是說,有生死即有一切苦惱!太子爲了解決生死苦惱的問題,才會以智慧觀察人生老死的問題。他了知由于有「生」才會帶來「老死」,故「生」就是正真正銘的「老死」的緣由。也就是說,「老死」就是依「生」之緣而有的。換一句話說,有生才會有老死!如無出生,那來的老死?

  「生從有起,有是生緣」。「生」到底是爲何而發生的呢?是因爲「有」才會生「起」的。「有」就是「生」的起因「緣」由。所謂有,就是「所有」之意。吾人首先有了身體,漸次而有金錢財物。當然也有苦惱之本的精神作用。凡是吾人生存在世而有的一切,均爲「有」。如以精神來說,即因有了爲善而爲善人之有,爲惡而有惡之有等,均屬于「有」。因你有了名符其實之所「有」,方會出生在世間,故「有」就是轉「生」的基本原因「緣」由。這是屬于因果關系。即:「有」爲因,「生」爲果。有了宿世之一切(有),才會導致誕生于此世間!

  「有從取起,取是有緣」。有到底由何而來?「有」就是由于有了「取」,才會生「起」的。故,「取」就是「有」的基本原因「緣」由。「取」爲執取,是強烈的執著的意念。所謂執取不放,是自主之念非常之堅固。如心向外馳求,其極了,就因固執而取著不已,都想填足自己的欲望而執取的爲多。一旦孜孜執取,即會有了種種之有──業。所以說,有是由執取而來,執「取」不放,就「是」「有」的基本原因「緣」由。

  「取從愛起,愛是取緣」。會執「取」的原因,是「從」「愛」念而生起的,「愛」念正「是」執「取」的基本原因「緣」由。愛爲渴愛,如喉渴需水,人都爲了滿足自己的欲望,而追逐聲色,致于沈迷不醒。也許衣食住等爲人們日常生活必需之對象,故會令人起愛念而去追求。

  然而人心如大海,怎樣填也填不滿,故有貪愛之名。由于貪愛不止,而取執不放,故說執取是由貪愛而生起,貪愛正爲執取的機緣,也就是有了貪愛才會不擇手段的爭取而執著不放!

  「愛從受起,受是愛緣」。受爲感受,眼睛、耳朵等六根,會感受外在之色相、聲音等,而起快感與否等情之故,屬于感情作用。吾人看到美色而生好感,聽到美妙的聲音也同樣的由內心生起快適之感。反之而是醜景,壞聲的話,就會産生不快。因遇境生樂,故會生起愛念不已,而求美景之能夠常在。其結果就變爲貪愛不舍,常懷于心。所以說,貪愛是由感受而生起,感受正爲貪愛的基本緣由。

  「受從觸起,觸是受緣」。觸爲感觸。如受外界的剌激而感觸青黃紅綠等色相,或感觸大小好壞等聲音,乃至冷暖饑渴等感覺是。有這些感受才會發達而起感受感情的作用。故觸雖爲幼稚的感覺,還不能夠談到識別苦樂,然而所謂苦就是苦,痛就是痛,饑就是饑,飽就是飽,暖就是暖,這些事都能覺知,只不能形容而已,故已具備了冷暖苦痛的感覺作用,而進而領受感受一切,所以說,感受是由于感觸而生起,感觸就是以感受作爲基本緣因。

  「觸從六入起,六入是觸緣」。六入是六處之意。因有六根將會涉入于六境,如眼睛會涉入于色相,耳朵會涉入于聲音等,可說是身心已具備之意。已具備了人身的條件,才會生起感觸的作用。如沒有六入,也就是如沒有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意識等六根的話,就不能稱爲人。有了身心,就會感觸一切,故說感觸是由六入(六根)而生起,六入就是感觸的基本緣由。

  「六入從名色起,名色是六入緣」。名色之名就是心(只有名,而無形體),是指精神的作用。色則爲有形體之色相,是指肉體生理而言。名色可說是身心的總和。吾人的業力與父母之業力。中間連結著因緣,而受相應于吾人之業力之形式與性質,而成爲吾人的身心。身心發達到了細微的活動時,就成爲六入的作用。如沒有意識的對境,而形成身心的發達,就不能完成六入而成爲一個完整的人,所以說,六入是由名色而生起的,名色就是六入的基本緣由。

  「名色從識起,識是名色緣」。識就是意識,是認識分別的主體,也是會引起迷惑系列的根本。吾人所謂「天性」,所謂「天生」,也就是所謂「先…

《一 大本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二 遊行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