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天性」,是指此意識而言。吾人有此意識──遺流性。才會托胎于母內,而發達形成爲身心兼備的肉軀。所以說,名色(身心)是由意識而生起,意識是名色的基本緣由。
「識從行起,行是識緣」。行就是行爲、行動,是屬于業。通常都指身口意叁業,可說是吾人生活行爲的全體。因佛教注重于心理作用,故通常都以心業爲中心,自然的,所謂行,就是指精神作用的心行!吾人的心行都是妄動、而構成爲今生此世之意識,故說意識是由業行而生起的,業行就是意識的基本緣由。
「行從癡起,癡是行緣」。癡爲愚癡,是無明,也是煩惱的別名。對于宇宙人生的真理起了相反的見解,也就是不明白事物之真象,是無知的心理作用,通常都指此爲迷惑一切之心。因迷惑愚癡無知,才有了盲目的行動,而造諸業,故說業行是由愚癡無明而生起,愚癡無明就是業行的基本緣由。
是爲緣癡有行,緣行有識,緣識有名色,緣名色有六入,緣六入有觸,緣觸有受,緣受有愛,緣愛有取,緣取有有,緣有有生,緣生有老、病、死、憂悲、苦惱。此苦盛陰。緣生而有,是爲苦集。菩薩思惟,苦集陰時,生智、生眼、生覺、生明、生通、生慧、生證。
這叫做由于有了癡,才有了行之發生。
因有了行,方有了識之發生。由于識,而有名色宅發生。由于名色,而有六入之發生。由于六入,而有觸之發生。由于觸,而有受之發生。由于受,而有愛之發生。由于愛,而有取之發生。由于取,而有了有之發生。由于有,而有了生的發生。由于生,而有老、病、死、憂悲、苦惱等之發生。此苦聚身,是由于生而有的,于是而有此苦集。毘婆屍菩薩聚精會神的思惟此苦陰之集時,生起了智,開了眼,發起了覺,産生了明,達于通,啓其慧,悟于證。
由「癡」至「老」病「死」爲十二因緣法。「癡」就是無明,是構成十二因緣法的首要條件。也就是說,有了「無明」(癡)才會有「行」,乃至有了「老死」等十二因緣之發生。其中之「病」,以及「憂悲苦惱」等爲誕生在世所感受的一切苦境。
十二因緣之「因」爲「正因」,也就是事情會發生之主因。「緣」爲「助緣」,是幫助主因之環境。現在的一切事物。均由過去的因緣之力而産生的果報。未來(將來)的一切事物,即由過去與現在的一切因緣所構成而招來的。
十二因緣之「無明」(癡)與「行」,是屬于過去世之因。吾人依過去世之無知(癡)的心理,也就是不明白宇宙人生的真象,而迷惑一切(無明)。如一切世相等均爲無常(諸行無常),可是吾人卻認爲是永恒常住等是。吾人過去都依此癡迷無明,而盲目行動(行),造出身口意叁業。此「無明」(癡)、「行」,就是延續今生此世之主要原因與助緣!
「識」、「名色」、「六入」、「觸」、「受」等五支因緣是受過去世之癡(無明)與行之因而産生的,是爲現在五支果。如「識」爲依過去世之「無明」與「行」之因緣,始有吾人的心「識」托生于母胎,而構成吾人身體之五蘊。不遇初托胎時,因偏勝于心識,故只立名爲「識」。「名色」就是由過去而托胎的第二剎那以後,在胎內約四星期余,還未完備六根時而有之名。所謂名,如前述,是除色蘊外之受想行識四蘊,也就是精神作用之謂。精神(心法)因爲沒有形體,只能以名而顯之故,爲之名。至于色,就是指色蘊而言。此位因未具足六根,只有五蘊之故,才叫做名色。「六入」就是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意識等六處,所謂六根是也。在胎內時雖然還未具備根、境、識等叁和之作用,然而已具備眼耳等六根,而六根將會入于六境,故以六入而名。「觸」即爲生生以後(至二、叁歲)時,由于六根、六境、六識之叁和合而發生觸覺之謂。是時因不能了知由于苦、樂、舍之叁受而來的原因,故爲單純的感覺。「受」就是心識已發達而能分別外境之愛、非愛等,也就是苦、樂、舍之叁受之相已能明了之意(由四、五歲而至十二、叁歲之間)。
現在世之「愛、取、有」等叁支因緣會生未來世之「生」與「老死」,是屬于現在之因。「愛」爲貪愛。如十四、五歲至十七、八歲間。其愛念已漸強盛,對于華美的衣服、器具生起愛念,對于男女間之色相已知愛慕,不過還未達到頂極耳。「取」爲執取。爲了達到取著一切,而遍求馳逐。也就是貪愛增長,執取之念非常的堅固,不管自身的享受,或者名譽利益等,都因耽著膠纏不放,終日爲了貪欲,不厭其勞的馳驅!「有」爲所有。不論是物質,或者是精神,都受「愛」與「取」之煩惱所驅使,而造種種之業,而積集招引未來果報之因,是攝盡現在一生所造之業。
「生」與「老死」二支因緣是承現在世之「愛、取、有」之因,而招未來之果,故爲未來果。「生」爲轉生。由于現在起惑造業,而結未來之生。也就是因爲對于一切事物生起「愛」念,而執「取」不放,致于「有」其轉生之業因,而至輪轉生死。生雖然屬于未來一再轉生之義,但也是人生的開始,是接受人生的考驗,故名。「老、病、死、憂悲、苦惱」通常都只舉出「老死」爲十二因緣之最後一支。在未來結生以後,其間會染疾病,也會常遇憂悲苦惱等事情,是「一切皆苦」之表現。也許出生以後,有所謂夭折,有所謂橫死,也就是說人生之結束不一定活到老,有的胎死腹中,有的剛于出世,有的年幼,有的少年,有的青年,有的壯年,一旦無常,則萬事皆休,並不能等到老衰才是接近死期,故「老」衰不另立爲一支。至于病,或憂悲苦惱,則限于人畜等耳,並不通于叁界,所以也不另立,而攝在「老死」之內。毘婆屍菩薩以智慧觀察人生的一切,而知道人之本原就是「癡」,也就是「無明」。由于無明愚「癡」之因,而有了妄動之業「行」之果。又由于業「行」妄動之因,而有了吾人之意「識」托生于母胎之果,乃至由于一再的造成輪轉之「生」之因,而有了「老、病、死」之果。其間還會常遇到憂悲苦惱等不如意之痛苦!
「此苦盛陰,緣生而有,是爲苦集」。苦盛陰就是「苦聚」、「苦蘊」。舊譯爲陰,新譯爲蘊。蘊或陰,是構造吾人的身心,而人身難免有種種的苦惱,故爲盛苦之五陰(五蘊)色身。「菩集」之苦,是指業煩惱之結果,是生死之苦患,也就是一切生死之果報。而其集成生死苦果之業煩惱就是「集」,是生死之原因。毘婆屍菩薩以智慧觀察而得知吾人的身心,是因造出種種業緣、故不得不轉生而來,所以說,有了五陰色身完全是依轉生在世而有的現象,因此,而構成爲生死苦果之業煩惱──苦集身!
「菩薩思惟,苦集陰時,生智、生眼、生覺、生明、生通、生慧、生證」。苦集陰就是「苦陰之集」,是「苦聚之因」。智,眼、覺、明、通、慧、證等七,在色利佛典即只舉出「眼、智、慧、明、覺」之五。如將智與慧合而爲一,即符合叁轉十二行所雲之「眼、智、明、覺」。眼智明覺是「見道中智」之別稱。眼爲苦法智忍,智爲苦法智,明爲苦類智忍,覺爲苦類智。又所謂眼,乃是親見之意,智即爲決斷之義,明者照了,覺就是覺察。總而言之,毘婆屍菩薩此時因智見而觀見吾人之苦集身,而察知其由來!(以上爲衆生流轉生死之來龍去脈。由于過去而至現在,冉現在而至未來之生死流轉。依此流轉生死而名「流轉十二因緣」,也就是「流轉門」。
于是菩薩,複自思惟:何等無故。老死無?何等滅故,老死滅?即以智慧,觀察所由:生無故老死無,生滅故老死滅。有無故生無,有滅故生滅。取無故有無。取滅故有滅。愛無故取無,愛滅故取滅。受無故愛無,受滅故愛滅。觸無故受無,觸滅故受滅。六入無故觸無,六入滅故觸滅。名色無故六入無,名色滅故六入滅。識無故名色無,識滅故名色滅。行無故識無,行滅故識滅。癡無故行無,癡滅故行滅。
這時毘婆屍菩薩又一再聚精會神的思惟:到底沒有甚麼的緣故,才會沒有老死之事?要消滅甚麼,老死才會消滅?于是就用其智慧去觀察其由來:生若沒有了,就沒有老死,生消滅的緣故,老死也會消滅。有若沒有了,生也就沒有,有消滅的緣故,生也會消滅。沒有取之故,有就不會再有,取消滅後,有也會消滅。愛若沒有,即取也沒有,愛消滅之故,取也會消滅。沒有受之故,愛也沒有,受消滅之故,愛就會消滅。沒有觸之故,受也沒有,觸消滅之故,受就會消滅。沒有六入之故,就沒有觸,六入消滅之故,觸就會消滅。沒有名色之故,就沒有六入,名色消滅之故,六入就會消滅。沒有識之故,就沒有名色,識消滅之故,名色就會消滅。沒有行之故,就沒有識,行消滅之故,識就會消滅。沒有癡之故,就沒有行,癡消滅了,行也就消滅。
毘婆屍菩薩以智慧探究人生老死等現象,到底是由何而來,而發現其原始的動力就是「癡」(無明)如上述。他又一再的加以觀察思考如下的問題:「何等無故,老死無?何等滅故,老死滅?」無論何人都會漸漸衰老,終至死亡。這老死到底要如何解決才會沒有?會老、會死,加之憂悲苦惱等不斷的侵蝕吾人。如沒有老死,不是很好麼?而到底須滅除何物,老死才會消滅呢?菩薩以智慧觀察探究老死消滅的條件(即以智慧,觀察所由),而發現「生無故,老死無,生滅故,老死滅」。有生才會有老死,如不誕生于世,如不一再的轉生,那來的老死?菩薩探究而發現老死的直接原因是在于生,而了知沒有誕生,就老死也沒有。如將生消滅,即老死自會消滅!
「有無故,生無,有滅故,生滅」。菩薩一再的以智慧探究人生的來龍去脈,而徹底的推究來源後,就想予以還滅。也就是解鈴還是系鈴人。須作一番的大了解,才能對症下樂!他想:生從那裏來?從有而來!那麼欲想沒有轉生,到底要怎麼樣?當然是沒有了有。因爲有既沒有,那來的轉生?有已消滅之故,生就自會消滅!有就是所有,是包括所有會轉生的一切條件,如上述。「有」也是衆…
《一 大本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