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生死的根源。因爲有了此會轉生于叁界六道輪回不絕之「有」,才會生生不絕!如解決了「有」,而已沒有了此「業有」的話,就不會一再的轉生。而滅除了此「有」,正也是「生」會消滅之時!
「取無故,有無,取滅故,有滅」。業有會令人轉生,那麼欲將業「有」化無,須如何?業有是由執「取」而來,故若無執取,自然的沒有業有,執取消滅之故,業有自會消滅,自無業有之存在。「愛無故,取無,愛滅故,取滅」。執取不放,致有業有而一再轉生,故欲將執取化無,該怎麼辦?執取純粹是由貪愛而來,故如沒有貪愛一切的話,就沒有執取可言,所以說,貪愛已無之故,執取也無有,貪愛消滅之故,執取自會消滅。「受無故,愛無,受滅故,愛滅」。有貪愛才會執取不放,那麼欲將貪愛化無,應如何?貪愛是由感受(感情)作用而來,如沒有感受作用。就沒有貪愛之可怕,所以說,感受已無有之故,貪愛就自會無有,感受已消滅之故。貪愛也就會消滅。
「觸無故,受無,觸滅故,受滅」。有了感觸境象才會有感受作用,欲將感受化爲無有,當然得由感觸(感覺作用)下手,如沒有感觸作用,自會沒有感受(感情)之作用,所以說:感觸作用沒有之故,感受作用也會沒有,感觸作用消滅了,感受作用也會消滅。「六入無故,觸無,六入滅故,觸滅」。會有感觸作用是由有了六入(六根)而來。如沒有六入,自會沒有感觸作用。所以說,六入沒有之故,感觸作用也會沒有,六入消滅之故,感觸作用也會消滅。「名色無故,六入無,名色滅故,六入滅」。會具備六根之作用(六入),完全是由于有了名色(五蘊,投胎的第二剎那至四星期余)而來,如沒有身心合一之名色的話,就不會成熟而爲六根完備(六入)的作用,故說:名色沒有之故,六入就沒有,名色消滅之故,六入自會消滅。「識無故,名色無,識滅故,名色滅」。身心合一之名色是從心識而來,如沒有此托生于母胎之心識的話,那會有名色之構成?所以說:托胎之心識沒有之故,五蘊之名色也沒有。心識消滅之故,名色自會消滅。
「行無故,識無,行滅故,識滅」。識是由妄動之業行而來,如沒有業行時,焉會有投托母胎之心識的道理?所以說,業行沒有之故,心識也就不會有,業行消滅之故,心識自會消滅。「癡無故,行無,癡滅故,行滅」。宿世以來之妄動業行,是由宿世以來之無知心理──愚癡(無明)而來的,如果沒有愚癡的心理的話,就沒有宿世以來之妄動的業行,所以說,愚癡沒有之故,業行也沒有,愚癡消滅之故,業行自會消滅。
是爲癡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入滅。六入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死,憂悲苦惱滅。菩薩思惟苦陰滅時,生智,生眼,生覺,生明,生通,生慧,生證。爾時菩薩逆順觀十二因緣,如實知,如實見已,即于座上成阿褥多羅叁藐叁菩提。
這就是愚癡消滅之故,業行會消滅。業行消滅之故,心識會消滅。心識消滅之故,五蘊名色會消滅。名色消滅之故,六入(六根)會消滅。六入消滅之故,感觸作用會消滅。感觸消滅之故,感受作用會消滅。感受消滅之故。貪愛會消滅。貪愛消滅之故,執取會消滅。執取消滅之故,業有會消滅。業有消滅之故,會流轉之生會消滅。生消滅之故,老死、憂悲苦惱等會消滅。毘婆屍菩薩觀察思惟而知道此苦陰身之消滅等事時,實時生起智,生起眼,生起覺,生起明,生起通,生起慧,生起證。此時,毘婆屍菩薩逆觀、順觀此十二因緣,因之而如實知道生死苦惱的真相,也如實而徹見其一切,就在他的座位上成就無上正偏知──佛陀的智慧!
毘婆屍菩薩靜思觀察人生流轉的來龍去脈,而徹知人生實由過去世之愚「癡」(無明)──不明白真實之相,而妄動(業「行」),而構成諸業,而致有個轉生于胎內之心「識」托寄于母胎內,而開始爲第一剎那之人生。他了知此事後,就一再的以宿智觀察思惟,而明白應消滅愚「癡」(無明),愚癡無明一旦消滅,其它的十一支因緣自會煙消霧散!(如上述)
毘婆屍菩薩下結論說:「是爲癡滅故,行滅」。菩薩說欲消滅十二因緣,這就是!這就是「還滅十二因緣」──「還滅門」。因爲最根元的「癡」(無明)之消滅,就會導致業「行」之消滅。愚「癡」的反面就是智慧,愚癡無明既消滅,就不再會有愚癡之現象,自不會一再的妄動而做出種種惡業(包括善業,以及不善不惡的無記業)。如是這般,一連穿的消滅十二因緣(以下只舉其名,不另加以詳述)。
由于業「行」消「滅」之「故」,已沒有轉生之心識,所以說,心「識」自會消「滅」。既沒有心識的存在,心「識」既消「滅」的緣「故」,就沒有托胎的第二剎那的身心(名色、五蘊),所以說,身心兼備之「名色」自會消「滅」。身心兼備之「名色」既消滅之故。就沒有在胎內之六入(六根)之具足作用,所以說,「六入」自會消「滅」。「六入」(六根)消「滅」之「故」,那個出胎後之感「觸」作用也會消滅。感「觸」作用消「滅」之「故」,有感情作用的感「受」也會消「滅」。感「受」既消「滅」的緣「故」,貪「愛」的作用也會消「滅」。貪「愛」既消滅了,即會執「取」之作用也會消「滅」。執「取」不放的作用既消「滅」,就一切業「有」也會消「滅」。一切業「有」既消「滅」,即轉「生」之事自會消「滅」。轉「生」的作用既消「滅」,就衰老死亡,乃至憂悲苦惱等事自會消滅,也就是說,既不免一再的轉生,就不會有衰老、死亡,以及人間的一切憂愁、悲哀,苦痛、懊惱等一切的一切!
毘婆屍「菩薩」就是這樣的觀察「思惟」此「苦陰」消「滅」之時,也就是會流轉生死之苦聚身,由還滅的方式而徹底了解一切的一剎那,就在那個「時」候「生智」、「生眼」、「生覺」、「生明」、「生通」、「生慧」、「生證」。智等七種果證相等于叁轉十二行所雲之眼、智、明、覺,如前述。然而和次文照會時,即會了知所謂智等之七,並不一定是隨著佛學的發達而産生之有條不紊之佛陀覺悟前之學術性的名稱而已。因爲阿含經以外之經典,實後起于阿含經,阿含經即爲佛陀時代前後之佛教,故阿含經所舉出的才是最爲基本的佛教。由此以推,即智爲實智,眼爲智眼,覺爲覺悟,明爲明了,通爲通徹,慧爲實慧,證爲證道,均爲表示佛陀覺悟人生的真理,徹見宇宙的實相!
「爾時菩薩,逆順觀十二因緣」。十二因緣就是十二緣起,是佛陀成道前後思考觀察人生的起因與皈趣的根本問題。佛陀出家的動機是爲解脫一切苦惱,而苦惱即在吾人自身。有了吾人的身心,才會有苦惱,如無此身心,那來的苦惱?而吾人的身心到底又從甚麼地方來?也就是其「起因爲何」?佛陀最初的思考,一定是很單純的:爲甚麼會有人生?人生從那裏來?由于觀察探討此構成人生的基本要素,而知道過去世一定是有一個心識才會托胎于母腹內而降生于人間。如沒有意識,即物體只皈物體,物體必定要有精神插進去,才會活動起來,不然的話,即只有如樹木之唯有欣欣向榮,而只限于一定的範圍內生存。物體裏面有了精神之插入,就大大不同。如人,如動物,都因有精神作用之故,不只唯吃食,還會避凶趣吉。尤其是人類,即更能創造一切,發明一切!不過因會活動,會有恩愛怨嫌等心理的産生之故,致會産生出種種苦惱來,也是事實。總之,人類因有心識而出生,由生而受苦,是吾人最爲確切知道的。釋尊未成道前,爲了解決苦惱的問題,而聚精會神的思考,其所悟出來的就是所謂十二因緣,也就是人生的緣起。
釋尊最初一定是思考如下之事:「有甚麼?才會有老死?」接看而悟到「有生才會有老死!」如是這般加以前後推進,終于有一系列的十二因緣之産生(巴利佛典之大本經只記十因緣-由識至于老死。至于過去世之無明、行等二支因緣,可能被包括在心識內)。
毘婆屍菩薩逆順觀察十二因緣,是以常說的十二種緣起,也就是以因緣而生起的道理去觀察吾人現實的生存的真相,以便探究解決其苦惱的問題。如現實人生之老死之相,是依何而有?而探究其「老死」的原因,終于發現就是因「生」而來。又探究「生」的原因,而發現「有」,依次而探究,終于找出最爲原始的「無明」(癡)。由此「無明」(癡)而有「行」,依「行」而有「識」,乃至有「生」,有「老死」。這種觀察叫做「緣起」的「順觀」,也就是「順觀十二因緣」。這是提示迷惑之生起的次序之故,就叫它爲「流轉門」!反之而探究欲消滅「老死」時將如何?也就是想沒有「老死」,到底該沒有甚麼才能達到其目的?是探究老死之消滅的原因。由于思惟探究的結果,而知道如沒有「生」,也就是消滅「生」,就不會再有老死。其次探究「生」之滅之方法,而知道如沒有業
「有」,也就是消滅了業「有」時,就不會一再的轉生。依次而探究「有」之滅的原因,乃至「無明」(癡)之滅的原因。因此而知道消滅「無明」(癡),即業「行」自會消滅,消滅業「行」,即心「識」自會消滅,乃至消滅「生」,即「老死」自會消滅。這就是所謂的「逆觀」緣起,也就是「逆觀十二因緣」。這是提示消滅迷惑的次序之故,叫做「還滅門」。
「如實知,如實見已,即于座上成阿褥多羅叁藐叁菩提」。如實知爲如實相而知,如實見即爲如實相而見,都是說明佛陀之正知正見。佛陀如實而知見叁界之一切真象,也就是宇宙人生之原貌與動態及皈局,佛陀都能徹知徹見,知道其一切!「阿褥多羅」譯爲無上,「叁貌叁菩提」譯爲正徧知(舊譯),是佛智之名。無上爲沒有比得上,也就是最爲高深之意。正徧知即爲知道得正確而普徧,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之意。新譯爲無上正等正覺,是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之無…
《一 大本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