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天性」,是指此意识而言。吾人有此意识──遗流性。才会托胎于母内,而发达形成为身心兼备的肉躯。所以说,名色(身心)是由意识而生起,意识是名色的基本缘由。
「识从行起,行是识缘」。行就是行为、行动,是属于业。通常都指身口意三业,可说是吾人生活行为的全体。因佛教注重于心理作用,故通常都以心业为中心,自然的,所谓行,就是指精神作用的心行!吾人的心行都是妄动、而构成为今生此世之意识,故说意识是由业行而生起的,业行就是意识的基本缘由。
「行从痴起,痴是行缘」。痴为愚痴,是无明,也是烦恼的别名。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理起了相反的见解,也就是不明白事物之真象,是无知的心理作用,通常都指此为迷惑一切之心。因迷惑愚痴无知,才有了盲目的行动,而造诸业,故说业行是由愚痴无明而生起,愚痴无明就是业行的基本缘由。
是为缘痴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入,缘六入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病、死、忧悲、苦恼。此苦盛阴。缘生而有,是为苦集。菩萨思惟,苦集阴时,生智、生眼、生觉、生明、生通、生慧、生证。
这叫做由于有了痴,才有了行之发生。
因有了行,方有了识之发生。由于识,而有名色宅发生。由于名色,而有六入之发生。由于六入,而有触之发生。由于触,而有受之发生。由于受,而有爱之发生。由于爱,而有取之发生。由于取,而有了有之发生。由于有,而有了生的发生。由于生,而有老、病、死、忧悲、苦恼等之发生。此苦聚身,是由于生而有的,于是而有此苦集。毘婆尸菩萨聚精会神的思惟此苦阴之集时,生起了智,开了眼,发起了觉,产生了明,达于通,启其慧,悟于证。
由「痴」至「老」病「死」为十二因缘法。「痴」就是无明,是构成十二因缘法的首要条件。也就是说,有了「无明」(痴)才会有「行」,乃至有了「老死」等十二因缘之发生。其中之「病」,以及「忧悲苦恼」等为诞生在世所感受的一切苦境。
十二因缘之「因」为「正因」,也就是事情会发生之主因。「缘」为「助缘」,是帮助主因之环境。现在的一切事物。均由过去的因缘之力而产生的果报。未来(将来)的一切事物,即由过去与现在的一切因缘所构成而招来的。
十二因缘之「无明」(痴)与「行」,是属于过去世之因。吾人依过去世之无知(痴)的心理,也就是不明白宇宙人生的真象,而迷惑一切(无明)。如一切世相等均为无常(诸行无常),可是吾人却认为是永恒常住等是。吾人过去都依此痴迷无明,而盲目行动(行),造出身口意三业。此「无明」(痴)、「行」,就是延续今生此世之主要原因与助缘!
「识」、「名色」、「六入」、「触」、「受」等五支因缘是受过去世之痴(无明)与行之因而产生的,是为现在五支果。如「识」为依过去世之「无明」与「行」之因缘,始有吾人的心「识」托生于母胎,而构成吾人身体之五蕴。不遇初托胎时,因偏胜于心识,故只立名为「识」。「名色」就是由过去而托胎的第二剎那以后,在胎内约四星期余,还未完备六根时而有之名。所谓名,如前述,是除色蕴外之受想行识四蕴,也就是精神作用之谓。精神(心法)因为没有形体,只能以名而显之故,为之名。至于色,就是指色蕴而言。此位因未具足六根,只有五蕴之故,才叫做名色。「六入」就是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意识等六处,所谓六根是也。在胎内时虽然还未具备根、境、识等三和之作用,然而已具备眼耳等六根,而六根将会入于六境,故以六入而名。「触」即为生生以后(至二、三岁)时,由于六根、六境、六识之三和合而发生触觉之谓。是时因不能了知由于苦、乐、舍之三受而来的原因,故为单纯的感觉。「受」就是心识已发达而能分别外境之爱、非爱等,也就是苦、乐、舍之三受之相已能明了之意(由四、五岁而至十二、三岁之间)。
现在世之「爱、取、有」等三支因缘会生未来世之「生」与「老死」,是属于现在之因。「爱」为贪爱。如十四、五岁至十七、八岁间。其爱念已渐强盛,对于华美的衣服、器具生起爱念,对于男女间之色相已知爱慕,不过还未达到顶极耳。「取」为执取。为了达到取着一切,而遍求驰逐。也就是贪爱增长,执取之念非常的坚固,不管自身的享受,或者名誉利益等,都因耽着胶缠不放,终日为了贪欲,不厌其劳的驰驱!「有」为所有。不论是物质,或者是精神,都受「爱」与「取」之烦恼所驱使,而造种种之业,而积集招引未来果报之因,是摄尽现在一生所造之业。
「生」与「老死」二支因缘是承现在世之「爱、取、有」之因,而招未来之果,故为未来果。「生」为转生。由于现在起惑造业,而结未来之生。也就是因为对于一切事物生起「爱」念,而执「取」不放,致于「有」其转生之业因,而至轮转生死。生虽然属于未来一再转生之义,但也是人生的开始,是接受人生的考验,故名。「老、病、死、忧悲、苦恼」通常都只举出「老死」为十二因缘之最后一支。在未来结生以后,其间会染疾病,也会常遇忧悲苦恼等事情,是「一切皆苦」之表现。也许出生以后,有所谓夭折,有所谓横死,也就是说人生之结束不一定活到老,有的胎死腹中,有的刚于出世,有的年幼,有的少年,有的青年,有的壮年,一旦无常,则万事皆休,并不能等到老衰才是接近死期,故「老」衰不另立为一支。至于病,或忧悲苦恼,则限于人畜等耳,并不通于三界,所以也不另立,而摄在「老死」之内。毘婆尸菩萨以智慧观察人生的一切,而知道人之本原就是「痴」,也就是「无明」。由于无明愚「痴」之因,而有了妄动之业「行」之果。又由于业「行」妄动之因,而有了吾人之意「识」托生于母胎之果,乃至由于一再的造成轮转之「生」之因,而有了「老、病、死」之果。其间还会常遇到忧悲苦恼等不如意之痛苦!
「此苦盛阴,缘生而有,是为苦集」。苦盛阴就是「苦聚」、「苦蕴」。旧译为阴,新译为蕴。蕴或阴,是构造吾人的身心,而人身难免有种种的苦恼,故为盛苦之五阴(五蕴)色身。「菩集」之苦,是指业烦恼之结果,是生死之苦患,也就是一切生死之果报。而其集成生死苦果之业烦恼就是「集」,是生死之原因。毘婆尸菩萨以智慧观察而得知吾人的身心,是因造出种种业缘、故不得不转生而来,所以说,有了五阴色身完全是依转生在世而有的现象,因此,而构成为生死苦果之业烦恼──苦集身!
「菩萨思惟,苦集阴时,生智、生眼、生觉、生明、生通、生慧、生证」。苦集阴就是「苦阴之集」,是「苦聚之因」。智,眼、觉、明、通、慧、证等七,在色利佛典即只举出「眼、智、慧、明、觉」之五。如将智与慧合而为一,即符合三转十二行所云之「眼、智、明、觉」。眼智明觉是「见道中智」之别称。眼为苦法智忍,智为苦法智,明为苦类智忍,觉为苦类智。又所谓眼,乃是亲见之意,智即为决断之义,明者照了,觉就是觉察。总而言之,毘婆尸菩萨此时因智见而观见吾人之苦集身,而察知其由来!(以上为众生流转生死之来龙去脉。由于过去而至现在,冉现在而至未来之生死流转。依此流转生死而名「流转十二因缘」,也就是「流转门」。
于是菩萨,复自思惟:何等无故。老死无?何等灭故,老死灭?即以智慧,观察所由:生无故老死无,生灭故老死灭。有无故生无,有灭故生灭。取无故有无。取灭故有灭。爱无故取无,爱灭故取灭。受无故爱无,受灭故爱灭。触无故受无,触灭故受灭。六入无故触无,六入灭故触灭。名色无故六入无,名色灭故六入灭。识无故名色无,识灭故名色灭。行无故识无,行灭故识灭。痴无故行无,痴灭故行灭。
这时毘婆尸菩萨又一再聚精会神的思惟:到底没有甚么的缘故,才会没有老死之事?要消灭甚么,老死才会消灭?于是就用其智慧去观察其由来:生若没有了,就没有老死,生消灭的缘故,老死也会消灭。有若没有了,生也就没有,有消灭的缘故,生也会消灭。没有取之故,有就不会再有,取消灭后,有也会消灭。爱若没有,即取也没有,爱消灭之故,取也会消灭。没有受之故,爱也没有,受消灭之故,爱就会消灭。没有触之故,受也没有,触消灭之故,受就会消灭。没有六入之故,就没有触,六入消灭之故,触就会消灭。没有名色之故,就没有六入,名色消灭之故,六入就会消灭。没有识之故,就没有名色,识消灭之故,名色就会消灭。没有行之故,就没有识,行消灭之故,识就会消灭。没有痴之故,就没有行,痴消灭了,行也就消灭。
毘婆尸菩萨以智慧探究人生老死等现象,到底是由何而来,而发现其原始的动力就是「痴」(无明)如上述。他又一再的加以观察思考如下的问题:「何等无故,老死无?何等灭故,老死灭?」无论何人都会渐渐衰老,终至死亡。这老死到底要如何解决才会没有?会老、会死,加之忧悲苦恼等不断的侵蚀吾人。如没有老死,不是很好么?而到底须灭除何物,老死才会消灭呢?菩萨以智慧观察探究老死消灭的条件(即以智慧,观察所由),而发现「生无故,老死无,生灭故,老死灭」。有生才会有老死,如不诞生于世,如不一再的转生,那来的老死?菩萨探究而发现老死的直接原因是在于生,而了知没有诞生,就老死也没有。如将生消灭,即老死自会消灭!
「有无故,生无,有灭故,生灭」。菩萨一再的以智慧探究人生的来龙去脉,而彻底的推究来源后,就想予以还灭。也就是解铃还是系铃人。须作一番的大了解,才能对症下乐!他想:生从那里来?从有而来!那么欲想没有转生,到底要怎么样?当然是没有了有。因为有既没有,那来的转生?有已消灭之故,生就自会消灭!有就是所有,是包括所有会转生的一切条件,如上述。「有」也是众…
《一 大本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