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能灭除生老病死?
毘婆尸太子知道被大众围遶,每日在杂闹的街市里往来穿梭的生活,并不能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故独自一人到了人烟不及的寂静处去用功,如上述。在寂静处时,觉得已没有甚么牵挂,好像舍了重似的安乐。然而心理上的变化,还而未曾解决。他在静坐冥想当中,首先想起了众生愚蠢的行动,当然也想起了自身也和众生同样的在生死当中。虽然他本已大觉大悟,是位快成佛的人。可是身受肉体之累,在未揭开自己本来的面目前,还是不敢自信,唯有从头做起,以便留给众生的轨范,故他只好想着、想着、想起了如下面之事,所谓,「复作是念」是也。他想:
「众生可愍,常处闇冥,受身危脆」,太子菩萨首先感叹世人可怜的现状。在太子时代的他,曾因游观而知人生世态苦惨的情形。知道这个世界充满着危机,是个苦海,人们都陷入苦恼当中而不自觉。所以说:「众生」实在太「可」怜「愍」的了。大家都恒「常」的「处」在这「闇冥」不见天日的世界里,而不自觉。所「受」的「身」体都非常「危」险不平安,是那么的「脆」弱不牢固,可是却无人会想起须要怎样才能排脱?
众生「有生」之痛苦,也会「有老」衰更凄惨情景。在人生的过程中,还「有病」魔会来缠身。不但如此,最后还是脱不离了「死」别之剧若!综观人生,是「众苦」之「所」聚「集」。菩萨所指的生老病死,确是人生最大的问题。然而人生因有短暂的快乐,会将这些苦惨冲淡,软不觉得苦痛是怎样的一回事。当你苦恼时,会叫苦连天,然而苦恼暂时解决后,就将苦痛悲惨的往事忘得一乾二净,须再遇苦时才会再叫苦。人在苦时叫苦,而在苦后,却又忘掉其苦,好像没有苦的一回事,可是人生悲惨事却一连穿的接踵而来,想拂也拂不掉,故唯有任其排布!大家就这样的习以为常,终日忙忙碌碌,在苦乐参半中,结束其一生。
「死此生彼」。在此世间死亡后,并不是一了百了,因为死亡后,还会依其业力而转生到另外一个地方去。转生在另一个地方后,还是不断的造业,不管是恶或善,均为是业,均为造业而结成的业识,故「从彼生此」,也就是在另一个地方死后,又再转生到这个地方来。
「缘此苦阴,流转无穷」。阴为吾人的身心全体,通常都指色(物质)、受、想、行、识(精神)等五阴,是构造吾人的身心的全体。而身心有苦如前述,故为苦阴。流转就是轮回。毘婆尸菩萨觉得生生死死,从无休止,都是有了吾人的身心而有之事。他说因依此身心苦阴,而像车轮般的轮回转生,无穷无尽!
「我当何时,晓了苦阴,灭生老死?」他虽为菩萨现身,现在又出家学道,可是此时此刻的他,还是难免受此身心苦阴之牵累,可能也和众生一样的流转无穷?不过因他的宿慧不灭,早已觉知如不用功修持,而彻悟其理的话,还是难免轮回,所以极力的想予以排脱!他说:我到底要到甚么时候才能「晓了苦阴,灭生老死?」
也就是不知何时才能解脱身心之牵累,而能将生老病死等苦恼灭除?这就是他宿慧超越的地方!如果是凡愚的话,则只知生老病死之苦痛,只, 任其自然发展流转,焉会想到解脱的问题。
复作是念:生死何从,何缘而有?即以智慧,观察所由。从生有老死,生是老死缘。生从有起,有是生缘。有从取起,取是有缘。取从爱起,爱是取缘。爱从受起,受是爱缘。受从触起,触是受缘。触从六入起,六入是触缘。六入从名色起,名色是六入缘。名色从识起,识是名色缘。识从行起,行是识缘。行从痴起,痴是行缘。 毘婆尸菩萨又想起下面之事:人们的生死到底是从何而来?是依甚么因缘而会发生的呢?于是就以他的智慧去观察其由来──因为有了生,才会有老死,老死确由生的因缘而有的。而生到底是从何而来?生是由有而起之故,有就是生的缘由。有是从执取而起之故,执取就是有的缘由。取是由爱而起之故,爱就是取的缘因。爱是由受而起之故,受就是爱的缘由。受是由触而起之故,触就是受的缘因。触是由六入而起之故,六入就是触的缘因。六入是由名色而起之故,名色就是六入的缘由。名色是由识而起之故,识就是名色的缓由。识是由行而起之故,行就是识的缘由。行是由痴而起之故,痴就是行的缘由。 毘婆尸太子菩萨感叹身陷黑闇之世界,身心都被苦恼侵浸,不得解脱。因此而在闲静的地方打座用功冥想,如上述。他在修持的过程中,首先想起「生死何从,何缘而有?」为甚么会有生死?生死到底由何而来?到底生死是依着甚么原因而有的呢?吾人承父母之精血,而出生在此苦恼众多的世界,那不过是肉体上的寄生,吾人出生于世一事,定有其它的缘因,不然的话,一旦出生,怎能知饿寒冷暖?渐次而知一切世情?虽为父母,也只能赐与吾人的肉体,其它之事,只能从旁帮助,一切苦恼未必都能为吾人解决,惟有自身去领受其苦!所以说,必定是另有其出生的来源!又出生后渐次而至衰老,最后还要一死!这些这些方都不是做父母的能为其子弟解决得了之事。因为吾人的父母自身的这些问题,还是解决不了,怎能替儿孙解决这些事情?莫怪古德都认为「生死事大」! 「即以智慧,观察所由」。太子以禅定思惟,以宿慧观察,想藉以了知生死的来源。太子在静处用功,在短短的时间里,就能启发智慧,是因他是补处的佛陀,故一旦回忆起往事,则其宿智会滚滚而流,加之此生机敏,早入修持用功之途,所以在遇困难事时,也能依次而解决!他思惟观察的结果,依序而发觉「从生有老死,生是老死缘」。因为有了出生在世的缘故,才会由幼而少,由少而壮,由壮而老,由老而皈于死亡。其中欲揭开的还是因有生死才会有苦恼等事。也就是说,有生死即有一切苦恼!太子为了解决生死苦恼的问题,才会以智慧观察人生老死的问题。他了知由于有「生」才会带来「老死」,故「生」就是正真正铭的「老死」的缘由。也就是说,「老死」就是依「生」之缘而有的。换一句话说,有生才会有老死!如无出生,那来的老死? 「生从有起,有是生缘」。「生」到底是为何而发生的呢?是因为「有」才会生「起」的。「有」就是「生」的起因「缘」由。所谓有,就是「所有」之意。吾人首先有了身体,渐次而有金钱财物。当然也有苦恼之本的精神作用。凡是吾人生存在世而有的一切,均为「有」。如以精神来说,即因有了为善而为善人之有,为恶而有恶之有等,均属于「有」。因你有了名符其实之所「有」,方会出生在世间,故「有」就是转「生」的基本原因「缘」由。这是属于因果关系。即:「有」为因,「生」为果。有了宿世之一切(有),才会导致诞生于此世间! 「有从取起,取是有缘」。有到底由何而来?「有」就是由于有了「取」,才会生「起」的。故,「取」就是「有」的基本原因「缘」由。「取」为执取,是强烈的执着的意念。所谓执取不放,是自主之念非常之坚固。如心向外驰求,其极了,就因固执而取着不已,都想填足自己的欲望而执取的为多。一旦孜孜执取,即会有了种种之有──业。所以说,有是由执取而来,执「取」不放,就「是」「有」的基本原因「缘」由。 「取从爱起,爱是取缘」。会执「取」的原因,是「从」「爱」念而生起的,「爱」念正「是」执「取」的基本原因「缘」由。爱为渴爱,如喉渴需水,人都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追逐声色,致于沉迷不醒。也许衣食住等为人们日常生活必需之对象,故会令人起爱念而去追求。 然而人心如大海,怎样填也填不满,故有贪爱之名。由于贪爱不止,而取执不放,故说执取是由贪爱而生起,贪爱正为执取的机缘,也就是有了贪爱才会不择手段的争取而执着不放! 「爱从受起,受是爱缘」。受为感受,眼睛、耳朵等六根,会感受外在之色相、声音等,而起快感与否等情之故,属于感情作用。吾人看到美色而生好感,听到美妙的声音也同样的由内心生起快适之感。反之而是丑景,坏声的话,就会产生不快。因遇境生乐,故会生起爱念不已,而求美景之能够常在。其结果就变为贪爱不舍,常怀于心。所以说,贪爱是由感受而生起,感受正为贪爱的基本缘由。 「受从触起,触是受缘」。触为感触。如受外界的剌激而感触青黄红绿等色相,或感触大小好坏等声音,乃至冷暖饥渴等感觉是。有这些感受才会发达而起感受感情的作用。故触虽为幼稚的感觉,还不能够谈到识别苦乐,然而所谓苦就是苦,痛就是痛,饥就是饥,饱就是饱,暖就是暖,这些事都能觉知,只不能形容而已,故已具备了冷暖苦痛的感觉作用,而进而领受感受一切,所以说,感受是由于感触而生起,感触就是以感受作为基本缘因。 「触从六入起,六入是触缘」。六入是六处之意。因有六根将会涉入于六境,如眼睛会涉入于色相,耳朵会涉入于声音等,可说是身心已具备之意。已具备了人身的条件,才会生起感触的作用。如没有六入,也就是如没有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意识等六根的话,就不能称为人。有了身心,就会感触一切,故说感触是由六入(六根)而生起,六入就是感触的基本缘由。 「六入从名色起,名色是六入缘」。名色之名就是心(只有名,而无形体),是指精神的作用。色则为有形体之色相,是指肉体生理而言。名色可说是身心的总和。吾人的业力与父母之业力。中间连结着因缘,而受相应于吾人之业力之形式与性质,而成为吾人的身心。身心发达到了细微的活动时,就成为六入的作用。如没有意识的对境,而形成身心的发达,就不能完成六入而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所以说,六入是由名色而生起的,名色就是六入的基本缘由。 「名色从识起,识是名色缘」。识就是意识,是认识分别的主体,也是会引起迷惑系列的根本。吾人所谓「天性」,所谓「天生」,也就是所谓「先… 《一 大本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