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一 大本經▪P35

  ..續本文上一頁上智慧之義。

  佛陀觀察十二因緣而悟道,而成佛,是原始佛教一貫的道理。十二因緣的道理確爲佛教所以成爲佛教的真谛。因爲十二因緣是佛陀在菩提樹下修持、思惟而體悟出來的真理,佛陀是依之而立教,以破從來大家公認的宇宙「自然」的學說。佛陀在說教的過程中,始終不離這種「緣起」之說,不但如是,就是構成識別佛教與外教之「叁法印」(或四法印),以及其它佛教的教理,沒不都基于此種「十二因緣」而發揮出來的。難怪毘婆屍菩薩的成道,也以觀察十二因緣而悟道的!至于大乘佛教興起後,將「十二因緣」列爲緣覺的學佛人所修的道理,實因佛學的發達,以及另需標立其幟,以便喚醒佛徒的自覺的一種措施耳!

  佛時頌曰:

  此言衆中說,汝等當善聽!過去菩薩觀,本所未聞法。

  老死從何緣?因何等而有?如是正觀已,知其本由生。

  生本由何緣?因何事而有?如是思惟已,知生從有起。

  取彼取彼已,展轉更增有,是故如來說,取是有因緣。

  如衆穢惡聚,風吹惡流演,如是取相因,因愛而廣普。

  愛由于受生,起苦羅網本,以染著因緣,苦樂共相應。

  受本由何緣?因何而有受?以是思惟已,知受由觸生。

  觸本由何緣?因何而有觸?如是思惟已,觸由六入生。

  六入本何緣?因何有六入?如是思惟已,六入名色生。

  名色本何緣?因何有名色?如是思惟已,名色從識生。

  識本由何緣?因何而有識?如是思惟已,知識從行生。

  行本由何緣?因何而有行?如是思惟已,知行從癡生。

  如是因緣者,名爲實義因,智慧方便觀,能見因緣根。

  釋尊這時用偈贊頌說:(偈頌和長行的經文,大同小異,很容易了解,故不另予詳述)。

  「此」等事「言」,將在你們大「衆」當「中」重「說」一遍,「汝」們「當」應好好的「聽」我說!「過去」毘婆屍「菩薩」靜坐在閑靜的地方,「觀」察思惟「本」來人所「未」曾聽見過之「法」。

  他想:人終會衰老死亡,而這衰「老死」亡之事,到底是「從」甚麼「緣」,「因」「何等」事,「而有」的呢?這樣認真的「觀」察探究後,「知」道老死「本」來就是「由」于有了轉「生」才會有的。

  而「生」到底是由甚麼「緣」,依(因)甚麼「事」才會「有」的呢?像這樣的觀察探究後,「知」道會「生」之事,乃遠從業「有」而生「起」的。他依次思惟而發現如下之因緣:吾人執「取」「彼」物──貪求世事,執「取」「彼」事,貪著世情,而執取不放的結果,只有「展轉」而「更增」業「有」。因此之「故」,「如來」乃斷言而「說」:執「取」不放就是造成業「有」的「因緣」。「如」同「衆穢惡」集「聚」在一起,遇「風」一「吹」,即「惡」臭之氣「流」會「演」布一樣。

  像這樣以推,即知執著「取相」之「因」,是由于貪「愛」而「廣」大「普」遍的。而「愛」乃由感「受」而「生」。而生「起」「苦」惱,猶如天「羅」地「網」之根「本」。由于愛「染」貪「著」的「緣」故,致有「苦樂」參半,互爲「相應」,纏縛不休。

  感「受」本來到底是「由」于甚麼「緣」因,爲「何」「而有」了感「受」之發生的呢?這樣「思惟」觀察探究後,「知」道感「受」乃「由」于感「觸」的作用而産「生」的。

  感「觸」作用之「本」源到底是「由」于「何」種「緣」因,依于甚麼而「有」這種感「觸」作用的呢?這樣的「思惟」觀察探究後,知道感「觸」乃「由」于具足了「六入」(六根)而「生」的。

  「六入」(六根)的「本」源到底是甚麼「緣」因,依甚麼而「有」這種「六入」的呢?這樣的「思惟」觀察探究的結果,乃知「六入」是依于「名色」──身心合一之五蘊而産「生」的。

  身心合一之「名色」的「本」源到底是由于「何」種「緣」因,依于甚麼而「有」了這種「名色」的呢?這樣的「思惟」觀察探究之後,才知道身心合一之「名色」是「從」心「識」而産「生」的。

  心「識」的「本」源到底是「由」于「何」種「緣」因,依于「何」種因由而「有」這種心「識」的呢?像這樣的「思惟」觀察探究的結果,才「知」心「識」乃「從」業「行」而「生」起的。

  業「行」到底是「由」于「何」種「緣」由,依于「何」種因緣而「有」了這種業「行」的呢?像這樣的「思惟」觀察探究後,「知」道業「行」乃「從」愚「癡」無明而「生」起的。

  像這樣的「因緣」,「名」叫真「實義」之因緣。以「智慧」「方便」而思惟「觀」察探究,即「能」徹「見」這些「因緣」之「根元」!

  苦非賢聖造,亦非無緣有,是故變易苦,智者所斷除。

  若無明滅盡,是時則無行。若無有行者,則亦無有識。

  若識永滅者,亦無有名色。名色既已滅,即無有諸人。

  若諸人永滅,則亦無有觸。若觸永滅者,則亦無有受。

  若受永滅者,則亦無有愛。若愛永滅者,則亦無有取。

  若取永滅者,則亦無有有。若有永滅者。則亦無有生。

  若生永滅者,無老病苦陰,一切都永盡,智者之所說。

  十二緣甚深,難見難識知,唯佛能善覺,因是有是無。

  若能自觀察,則無有諸人,深見因緣者,更不外求師。

  苦並不是「賢聖」之人所「造」出來的,然而「亦非」是「無緣」無故而「有」的。因此之「故」。巧知這種「變易」無常之「苦」,是「智」者──佛陀所「斷除」的!倘「若」「滅盡」愚癡「無明」的話,此「時」就沒有業「行」的存在。如果業「行」已「不存在」的

  話,則心「識」也會「沒有」。「若」心「識」「永」遠斷「滅」的話,就身心合一之「名色」也「不會存在」。身心合一之「名色」「既已滅」盡,即並「沒有」六根之「諸入」。六根「諸入」「如果」「永」遠斷「滅」的話,就感「觸」作用也「不會存在」。假如感「觸」作用「永」遠斷「滅」的話,就已「沒有」感「受」的作用。如感「受」「永」遠「滅」盡的話,就貪「愛」一切已「不會存在」。如果貪「愛」一切「永」遠斷「滅」的話,就已「沒有」執「取」的存在。如若執「取」不放的能「永」遠斷「滅」的話,就業「有」也「不會存在」。如果業「有」「永」遠斷「滅」的話,就已「不會」一再的轉「生」。倘若一再轉「生」的問題「永」遠解決,已斷「滅」的話,就「不會」有衰「老」疾「病」等「苦陰」身,乃至死亡等「一切」的一切「都」會「永」遠滅「盡」,這是智者──佛陀「所」啓發闡說的!

  「十二」因「緣」的道理是「非常」的「深」奧,是很「難」徹知,很「難」認「識」了「知」的道理,「唯」有「佛」陀始「能」完全「覺」知!依于「是有」──有了愚癡無明,乃至有了老死,「是無」──由于滅盡愚癡無明,終于滅盡老死,一切都滅盡無有,而至解脫。「自」己倘「若」善「能」「觀察」十二因緣法的話,就「不會」「有」「諸入」──毛病之根元的六根等物。能「深」人徹「見」「因緣」法之人,則已不需一再的向「外」去懇求導「師」的指導!

  能于陰界入,離欲無染著,堪受一切施,浮報施者恩。

  若得四辯才,獲得決定證,能解衆結縛,斷除無放逸。

  色受想行識,猶如朽故車,能谛觀此法,則成等正覺。

  如鳥遊虛空,東西隨風遊,菩薩斷衆結,如風靡輕衣。

  毘婆屍閑靜,觀察于諸法,老死何緣有?從何而得滅?

  彼作是觀已,生清淨智慧,知老死由生,生滅老死滅。

  對于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法「界」──宇宙人生等事物放得下,善能「離」開諸貪「欲」,而「不」再「染」著的人,就能「堪」以承「受」人家的「一切」布「施」,能夠真正「報」答布「施者」的「恩」惠!倘「若」能夠「得」到「四」種無礙辯才(法、義、辭、樂說等無礙)的話,就能「獲」得「決定」性的「證」悟,而「能解」除所有的「結縛」──煩惱系縛,「斷除」諸迷惑而不會有絲毫的「放逸」。「色」相、感「受」、思「想」、妄「行」、意「職」等五蘊,好像朽壞的舊「車」。善「能」徹底「觀」察「此法」時,就能「成就」「等正覺」──佛陀。是時猶「如」飛「鳥」之自在翺「遊」于「空」中一樣,欲「東」欲「西」,都能順「風」般的飛「遊」自在。毘婆屍「菩薩」已「斷」除「衆結」──諸煩惱,好像大「風」之「傾倒」「輕衣」那樣的輕快。「毘婆屍菩薩」很幽「靜」的「觀察」人生的諸法:衰「老」、「死」亡到底依于「甚麼」「緣」因而「有」的呢?又「怎樣」而能「得」以消「滅」老死?他這樣反複的思惟「觀」察推究,終于産「生」「清淨」無垢的「智慧」,而徹「知」衰「老」「死」亡等,乃「由」于誕「生」而來,也徹知將「生」滅盡,即衰「老」「死」亡等事也會「滅」盡!

  毘婆屍佛初成道時,多修二觀。一曰安隱觀,二曰出離觀。

  佛于是頌曰:

  如來無等等,多修于二觀,安隱及出離,仙人度彼岸。

  其心得自在,斷除衆結使。登山觀四方,故號毘婆屍。

  大智光除冥,如以鏡自照。爲世除憂惱,盡生老死苦。

  毘婆屍佛最初成佛道之時,多修二種靜觀。第一叫做安隱觀,第二爲之出離觀。釋尊于是以偈贊頌說:

  毘婆屍如來──無能匹等之平等正覺者,多修二種靜觀,是安隱觀以及出離觀。這位大覺金仙已渡過苦海,而到達清淨之彼岸,他的心已經得達自由自在的境界。已斷除所有的煩惱,如登上高山觀察,而明了一切一樣,因之而被稱爲毘婆屍(遍觀)佛。他大智的光明,能照破迷惑黑暗,好像用光鏡照明自己一樣,能爲世間除棄憂悲苦惱,度盡一切之生老病死等苦痛!

  毘婆屍佛最初成道之時,不惟觀察思惟十二因緣,也「多修二」種靜「觀」。第一就是「安隱」觀。安隱爲身安心隱,是身心泰然之意。菩薩修觀而得道成佛,必須達到寂靜妙常的境界,也就是世事永息,攀緣心已斷。所謂不爲五濁八…

《一 大本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二 遊行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