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上智慧之义。
佛陀观察十二因缘而悟道,而成佛,是原始佛教一贯的道理。十二因缘的道理确为佛教所以成为佛教的真谛。因为十二因缘是佛陀在菩提树下修持、思惟而体悟出来的真理,佛陀是依之而立教,以破从来大家公认的宇宙「自然」的学说。佛陀在说教的过程中,始终不离这种「缘起」之说,不但如是,就是构成识别佛教与外教之「三法印」(或四法印),以及其它佛教的教理,没不都基于此种「十二因缘」而发挥出来的。难怪毘婆尸菩萨的成道,也以观察十二因缘而悟道的!至于大乘佛教兴起后,将「十二因缘」列为缘觉的学佛人所修的道理,实因佛学的发达,以及另需标立其帜,以便唤醒佛徒的自觉的一种措施耳!
佛时颂曰:
此言众中说,汝等当善听!过去菩萨观,本所未闻法。
老死从何缘?因何等而有?如是正观已,知其本由生。
生本由何缘?因何事而有?如是思惟已,知生从有起。
取彼取彼已,展转更增有,是故如来说,取是有因缘。
如众秽恶聚,风吹恶流演,如是取相因,因爱而广普。
爱由于受生,起苦罗网本,以染着因缘,苦乐共相应。
受本由何缘?因何而有受?以是思惟已,知受由触生。
触本由何缘?因何而有触?如是思惟已,触由六入生。
六入本何缘?因何有六入?如是思惟已,六入名色生。
名色本何缘?因何有名色?如是思惟已,名色从识生。
识本由何缘?因何而有识?如是思惟已,知识从行生。
行本由何缘?因何而有行?如是思惟已,知行从痴生。
如是因缘者,名为实义因,智慧方便观,能见因缘根。
释尊这时用偈赞颂说:(偈颂和长行的经文,大同小异,很容易了解,故不另予详述)。
「此」等事「言」,将在你们大「众」当「中」重「说」一遍,「汝」们「当」应好好的「听」我说!「过去」毘婆尸「菩萨」静坐在闲静的地方,「观」察思惟「本」来人所「未」曾听见过之「法」。
他想:人终会衰老死亡,而这衰「老死」亡之事,到底是「从」甚么「缘」,「因」「何等」事,「而有」的呢?这样认真的「观」察探究后,「知」道老死「本」来就是「由」于有了转「生」才会有的。
而「生」到底是由甚么「缘」,依(因)甚么「事」才会「有」的呢?像这样的观察探究后,「知」道会「生」之事,乃远从业「有」而生「起」的。他依次思惟而发现如下之因缘:吾人执「取」「彼」物──贪求世事,执「取」「彼」事,贪着世情,而执取不放的结果,只有「展转」而「更增」业「有」。因此之「故」,「如来」乃断言而「说」:执「取」不放就是造成业「有」的「因缘」。「如」同「众秽恶」集「聚」在一起,遇「风」一「吹」,即「恶」臭之气「流」会「演」布一样。
像这样以推,即知执着「取相」之「因」,是由于贪「爱」而「广」大「普」遍的。而「爱」乃由感「受」而「生」。而生「起」「苦」恼,犹如天「罗」地「网」之根「本」。由于爱「染」贪「着」的「缘」故,致有「苦乐」参半,互为「相应」,缠缚不休。
感「受」本来到底是「由」于甚么「缘」因,为「何」「而有」了感「受」之发生的呢?这样「思惟」观察探究后,「知」道感「受」乃「由」于感「触」的作用而产「生」的。
感「触」作用之「本」源到底是「由」于「何」种「缘」因,依于甚么而「有」这种感「触」作用的呢?这样的「思惟」观察探究后,知道感「触」乃「由」于具足了「六入」(六根)而「生」的。
「六入」(六根)的「本」源到底是甚么「缘」因,依甚么而「有」这种「六入」的呢?这样的「思惟」观察探究的结果,乃知「六入」是依于「名色」──身心合一之五蕴而产「生」的。
身心合一之「名色」的「本」源到底是由于「何」种「缘」因,依于甚么而「有」了这种「名色」的呢?这样的「思惟」观察探究之后,才知道身心合一之「名色」是「从」心「识」而产「生」的。
心「识」的「本」源到底是「由」于「何」种「缘」因,依于「何」种因由而「有」这种心「识」的呢?像这样的「思惟」观察探究的结果,才「知」心「识」乃「从」业「行」而「生」起的。
业「行」到底是「由」于「何」种「缘」由,依于「何」种因缘而「有」了这种业「行」的呢?像这样的「思惟」观察探究后,「知」道业「行」乃「从」愚「痴」无明而「生」起的。
像这样的「因缘」,「名」叫真「实义」之因缘。以「智慧」「方便」而思惟「观」察探究,即「能」彻「见」这些「因缘」之「根元」!
苦非贤圣造,亦非无缘有,是故变易苦,智者所断除。
若无明灭尽,是时则无行。若无有行者,则亦无有识。
若识永灭者,亦无有名色。名色既已灭,即无有诸人。
若诸人永灭,则亦无有触。若触永灭者,则亦无有受。
若受永灭者,则亦无有爱。若爱永灭者,则亦无有取。
若取永灭者,则亦无有有。若有永灭者。则亦无有生。
若生永灭者,无老病苦阴,一切都永尽,智者之所说。
十二缘甚深,难见难识知,唯佛能善觉,因是有是无。
若能自观察,则无有诸人,深见因缘者,更不外求师。
苦并不是「贤圣」之人所「造」出来的,然而「亦非」是「无缘」无故而「有」的。因此之「故」。巧知这种「变易」无常之「苦」,是「智」者──佛陀所「断除」的!倘「若」「灭尽」愚痴「无明」的话,此「时」就没有业「行」的存在。如果业「行」已「不存在」的
话,则心「识」也会「没有」。「若」心「识」「永」远断「灭」的话,就身心合一之「名色」也「不会存在」。身心合一之「名色」「既已灭」尽,即并「没有」六根之「诸入」。六根「诸入」「如果」「永」远断「灭」的话,就感「触」作用也「不会存在」。假如感「触」作用「永」远断「灭」的话,就已「没有」感「受」的作用。如感「受」「永」远「灭」尽的话,就贪「爱」一切已「不会存在」。如果贪「爱」一切「永」远断「灭」的话,就已「没有」执「取」的存在。如若执「取」不放的能「永」远断「灭」的话,就业「有」也「不会存在」。如果业「有」「永」远断「灭」的话,就已「不会」一再的转「生」。倘若一再转「生」的问题「永」远解决,已断「灭」的话,就「不会」有衰「老」疾「病」等「苦阴」身,乃至死亡等「一切」的一切「都」会「永」远灭「尽」,这是智者──佛陀「所」启发阐说的!
「十二」因「缘」的道理是「非常」的「深」奥,是很「难」彻知,很「难」认「识」了「知」的道理,「唯」有「佛」陀始「能」完全「觉」知!依于「是有」──有了愚痴无明,乃至有了老死,「是无」──由于灭尽愚痴无明,终于灭尽老死,一切都灭尽无有,而至解脱。「自」己倘「若」善「能」「观察」十二因缘法的话,就「不会」「有」「诸入」──毛病之根元的六根等物。能「深」人彻「见」「因缘」法之人,则已不需一再的向「外」去恳求导「师」的指导!
能于阴界入,离欲无染着,堪受一切施,浮报施者恩。
若得四辩才,获得决定证,能解众结缚,断除无放逸。
色受想行识,犹如朽故车,能谛观此法,则成等正觉。
如鸟游虚空,东西随风游,菩萨断众结,如风靡轻衣。
毘婆尸闲静,观察于诸法,老死何缘有?从何而得灭?
彼作是观已,生清净智慧,知老死由生,生灭老死灭。
对于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法「界」──宇宙人生等事物放得下,善能「离」开诸贪「欲」,而「不」再「染」着的人,就能「堪」以承「受」人家的「一切」布「施」,能够真正「报」答布「施者」的「恩」惠!倘「若」能够「得」到「四」种无碍辩才(法、义、辞、乐说等无碍)的话,就能「获」得「决定」性的「证」悟,而「能解」除所有的「结缚」──烦恼系缚,「断除」诸迷惑而不会有丝毫的「放逸」。「色」相、感「受」、思「想」、妄「行」、意「职」等五蕴,好像朽坏的旧「车」。善「能」彻底「观」察「此法」时,就能「成就」「等正觉」──佛陀。是时犹「如」飞「鸟」之自在翱「游」于「空」中一样,欲「东」欲「西」,都能顺「风」般的飞「游」自在。毘婆尸「菩萨」已「断」除「众结」──诸烦恼,好像大「风」之「倾倒」「轻衣」那样的轻快。「毘婆尸菩萨」很幽「静」的「观察」人生的诸法:衰「老」、「死」亡到底依于「甚么」「缘」因而「有」的呢?又「怎样」而能「得」以消「灭」老死?他这样反复的思惟「观」察推究,终于产「生」「清净」无垢的「智慧」,而彻「知」衰「老」「死」亡等,乃「由」于诞「生」而来,也彻知将「生」灭尽,即衰「老」「死」亡等事也会「灭」尽!
毘婆尸佛初成道时,多修二观。一曰安隐观,二曰出离观。
佛于是颂曰:
如来无等等,多修于二观,安隐及出离,仙人度彼岸。
其心得自在,断除众结使。登山观四方,故号毘婆尸。
大智光除冥,如以镜自照。为世除忧恼,尽生老死苦。
毘婆尸佛最初成佛道之时,多修二种静观。第一叫做安隐观,第二为之出离观。释尊于是以偈赞颂说:
毘婆尸如来──无能匹等之平等正觉者,多修二种静观,是安隐观以及出离观。这位大觉金仙已渡过苦海,而到达清净之彼岸,他的心已经得达自由自在的境界。已断除所有的烦恼,如登上高山观察,而明了一切一样,因之而被称为毘婆尸(遍观)佛。他大智的光明,能照破迷惑黑暗,好像用光镜照明自己一样,能为世间除弃忧悲苦恼,度尽一切之生老病死等苦痛!
毘婆尸佛最初成道之时,不惟观察思惟十二因缘,也「多修二」种静「观」。第一就是「安隐」观。安隐为身安心隐,是身心泰然之意。菩萨修观而得道成佛,必须达到寂静妙常的境界,也就是世事永息,攀缘心已断。所谓不为五浊八…
《一 大本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