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一 大本經▪P47

  ..續本文上一頁魔」。二魔爲強軟二魔,是指釋尊在菩提樹下打坐。快要成道時,遇到以亂箭向釋尊挑戰,想使釋尊退道心之強魔,以及以美女弄姿想來破壞釋尊的道心之軟魔。這些強軟二魔,都被釋尊「降伏」,而未能觸近釋尊,大家都只有挾其狐狸尾巴而四散。是描述釋尊的內心已沒有半點牽挂怖畏貪愛等心理,從而得道成佛!釋尊說他有著自在無畏的精神力量,帶著若幹的無造天的天神們一同到了「無熱天」(第二淨居天)。無熱天的天神們看「見」釋尊光臨,就爭先恐後的到了佛前,「叉手敬禮」,也就是合掌問訊,行五體投地之禮。

  「如晝度樹」,「釋師遠聞,相好具足,到善見天」。晝度樹譯爲白檀樹,是很香的樹木,也可譯爲栴檀樹。釋尊其次到了五淨居天之第叁層天──善見天,是帶著無造天(無煩天)和無熱天的若幹天神一同去的。「釋師」(釋尊)全身發香,有「如晝度樹」(栴檀樹)之香一樣,令善見天的諸天們,在遙「遠」的地方就已嗅「聞」到其香氣。叁十二「相」,八十種「好」,都「具足」的釋尊,舉起他的妙色身,而「到」了第叁淨居天之「善見天」。

  「猶如蓮華,水所不著,世尊無染,至大善見」。釋尊在善見天停留一會兒,又帶著無造天、無熱天、善見天的諸天們,到了五淨居天之第四天──大善見天。大善見天就是善現天,可譯爲大妙見天。釋尊猶如蓮華那樣,雖出自汙泥水中,然而不被其所染,故說「水所不著」。「世尊」(釋尊)因解脫一切之故,如蓮花不被染汙一樣,已「無染」著,自由自在,而到達「大善見天」(善現天)。

  「如日初出,淨無塵翳,明若秋月,詣一究竟」。究竟爲色究竟天,是五淨居天的最上層之天。如日初出,淨無塵翳,是形容釋尊之高貴潔淨,沒有些許的塵染,沒有煩惱,沒有甚麼能遮住其行趾!釋尊內外明澈,既光明、又涼爽,故曰光「明,若」(如)「秋」天的「月」亮。釋尊就這樣一塵不染,帶著無造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的若幹諸天「詣」(到)這「一」處色「究竟」天。

  釋尊曆巡五淨居天時,到處都受到熱烈的歡迎,雖然不像吾人在行祭典,或喜事時那樣的熱狂欣舞,但是人出人海,萬頭鑽動之天神們的歡迎,已足夠表示其熱誠!如南傳『大本經』描述每到一天,則有數千的天神代表來迎佛,來禮拜,然後則將他們生到該天的始末一一道出。也敘述毘婆屍佛等七佛的因緣本末!故釋尊這時闡述五淨居天們的因果而說:「此五」淨「居」天所住之「處」,乃爲「衆生」

  用功「所」清「淨」的。行者之「心」已清「淨」之「故」,能升上這裏「來」。已經參「詣」到達「無」有「煩惱」的境地。他們是清「淨」其「心」而「來」「爲佛」陀的「弟子」。也就是發願修持清淨的梵行,才出家爲佛的弟子的。大家都已「舍離」一切雜「染」執「取」不放之心,都是喜「樂」于「無」有「取」著的聖者!

  五淨居天之一爲無煩天(無造天)的諸天所居住之處,是沒有一切煩雜造業之處。其二爲無熱天,是沒有一切熱惱之處。其叁爲善見天,是能見勝法之處。其四爲善現天(大善見天),是能現勝法之處。其五爲色究竟天,是色界最勝之處。此五天均爲不還果的聖者所居之處,是沒有異生之雜鬧(如前述)。是釋尊借機曉示吾人之重點,也是由之以介紹七佛之本末!

  見法決定,毘婆屍子,淨心善來,詣大仙人。

  屍棄佛子,無垢無爲,以淨心來,詣離有尊。

  毘娑婆子,諸根具足,淨心詣我,如日照空。

  拘樓孫子,舍離諸欲,淨心詣我,妙光焰盛。

  拘那含子,無垢無爲,淨心詣我,光如月滿。

  迦葉弟子,諸根具足,淨心詣我,不亂大仙。

  神足第一,以堅固心,爲佛弟子,淨心而來。

  爲佛弟子,禮敬如來,具啓人尊,所生成道,

  名姓種族,知見深法,成無上道。比丘淨處,

  離于塵垢,精勤不懈,斷諸有結。此是諸佛,

  本未因緣,釋迦如來,之所演說。

  

  徹見法相,決定無疑,心不動搖的毘婆屍佛的諸弟子們,都是清淨其心,真誠而來參詣我這位大覺金仙。屍棄佛的弟子,沒有汙垢,沒有業行,以清淨心來參詣我這位離開有爲的釋尊。毘舍屍佛的弟子,六根具足清淨,以清淨心來參詣我這位如日照空的佛陀。拘樓孫佛的弟子,舍離諸欲念,以清淨心來參詣我這位妙光焰盛的佛陀。拘那含佛的弟子,無垢穢無業行,以清淨心來參詣我這位光如滿月的佛陀。迦葉佛的弟子,諸根具足,以清淨心來參詣我這位不煩亂的佛陀。神足通第一的諸天,以堅固心,曾經當過釋尊我的弟子,這時也以清淨心來參詣于我。爲佛弟子的諸天們,都來禮敬佛陀我。都向我敘述諸佛降生之處,以及成道、名字、姓氏、種族等事。也憶述諸佛正知正見,甚深妙法,最後成就無上道之事。比丘的淨處,乃離開塵勞垢穢,精勤而不懈怠,斷諸煩惱結縛。這就是諸佛的本末因緣,是釋迦佛陀之所開演闡說的!

  釋尊說生在五淨居天的諸天們,都是過去七佛的弟子,他們都跟七佛學過清淨之法,因之而得以生到此不還天來。如「見法決定」的聖者,也就是徹見真理(法),已生無染無著的清淨心的聖者。所謂谛觀實相,善通其實義。決定就是徹底信任,所謂事定而無動!這類徹見真理(法)的聖者,曾經是「毘婆屍」佛的弟「子」,他們都已清淨其心,這次也真誠而來參詣我這位大覺金仙。一位得證無還果的行者,必須經過算不盡的歲月,始有可能達到此種境界。在修行的過程中,定會遇過很多佛陀,會在諸佛之前繼續不斷的努力用功。在淨居天的衆多諸天,有的就是毘婆屍佛的弟子,曾經親近過毘婆屍佛,故說這類「見法決定」的聖者,曾經是「毘婆屍」佛的弟「子」,現在已住于淨居天的這些天神,都以他們已有的清「淨心」,「善來詣大仙人」。也就是很誠懇的到我這裏來參詣我這位大覺金仙──佛陀。

  七佛排行第二之「屍棄佛」陀的弟「子」,也就是曾經皈依過屍棄佛,受其教化而修持用功,終于修到淨居天來的若幹天神。這些曾經是屍棄佛的弟子們,都已得達「無垢、無爲」的境地。無垢爲清淨沒有垢染,也就是沒有煩惱(無漏)。無爲之爲就是造作,無爲即爲無因緣造作,是虛無寂寞,妙絕于有爲,是真理之異名。這類天神也以其清「淨心,來詣」于我這位已脫「離有」爲之最「尊」之人──佛陀。有就是有爲造作,也就是有因有果,所謂結縛(煩惱)。離有,即爲脫離諸有,所謂離諸有結,心得自在是。他們具表示曾經是屍棄佛的弟子。

  曾經是排行第叁之「毘娑(舍)婆」佛的弟「子」,「諸」善「根」都已「具足」。諸根爲諸善根,信、勤、念、定、慧等五根,一切善法均爲根深蒂固之向上之法,故名。他們也以清「淨心」來參詣于我這位猶「如」「日」光「照」耀在天「空」般之佛陀。

  曾經是排行第四之「拘樓孫」佛之弟「子」,他們都已「舍離諸欲」。諸欲爲諸欲念,如對于色、聲、香、味、觸等五境而起欲念等是。這些天神都已舍離這些欲念之境地者,都以他們的清「淨心」,來參「詣我」這位「妙光焰盛」──慧光普照的佛陀。

  曾經是排行第五之「拘那含」佛的弟「子」,他們也是「無」有「垢」穢煩惱,脫離有爲造作之業──「無爲」的聖者,都是以清「淨心」來參「詣我」這位「光」明「如」「月滿」,能棄除人家之煩熱心的佛陀。

  曾經是排行第六的「迦葉」佛的「弟子」,他們均爲「諸」善「根」都已「具足」的聖者,大家也以清「淨心」來參「詣我」這位心「不」散「亂」的「大」覺金「仙」──佛陀。亂爲亂心,是心不住于一處,是散亂放逸之心,也是煩惱的別名。佛陀已沒有諸煩惱,心常定而不亂,故名。

  有些天神是「神足」通「第一」的聖者,他們都「以堅固」之「心」,曾「爲」排行第七之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也都以清「淨心」而來參詣于我。心念不變不動爲之堅固心,堅如樹木之根株不能拔,從他物不變原態爲之固。是形容諸天不被物迷之意。

  諸天曾經均「爲」七「佛」的「弟子」,他們都來「禮敬」「如來」我。在我之前,大家「具」(都)「啓」白我這位「人」天中之聖「尊」。他們悉將每位佛陀「所生,成道」等事,告訴過我。所生就是佛陀所降生之處,成道即爲佛陀用功修持,最後成道之謂。如毘婆屍佛是九十一劫前降生爲盤頭婆提城之盤頭王的太子,後來出家修行,終于在波波羅樹下成道。而釋尊即現在降生于迦毘羅衛城,爲淨飯王之太子,出家後,終于在畢缽羅樹的樹下成道等是。「名姓種族」是有關于七佛降生時之姓與名,以及出身之種族。如毘婆屍佛之姓爲拘利若(憍隊若,火器),是剎帝利族(王種)出身,釋尊之姓爲瞿昙(喬答摩,最勝、地種),也是剎帝利族出身。其它有關于七佛之一切,盡如前述。這些事情,諸天都能一一舉出,並向釋尊報告!經文到這裏,已不再詳述,只舉出大家最爲關心之事,其意如下:

  「知見深法,成無上道」。知見爲正知正見,如毘婆屍佛乃至釋尊,都在其修道之樹下順逆觀察十二因緣,而了悟宇宙人生的真理,也就是正見正知宇宙人生深妙的法相(真象),而成就無上之正覺──佛陀。「比丘淨處,離于塵垢,精勤不懈,斷諸有結」。有結就是煩惱,是有結縛不得自在之意。毘婆屍佛乃至釋尊,均于出家爲沙門,當起比丘向人乞食的生活,最後都在清淨無雜的閑靜處,離開塵勞汙垢的凡塵,在那裏專心一意的精進勤勉,不曾懈怠,終于因之而斷諸有結──煩惱,而脫離叁界輪回,而成就大覺─佛陀!

  「此是諸佛,本末因緣」。以上爲七佛降生成道之經過,從始至終,一切因緣實事。至于「釋迦如來,之所演說」,乃爲結語。其義爲釋尊將七佛的一切講解後,又說他有一次到了五淨居天,在那時。聽取諸天們敘述七佛之一切,其內容和釋尊所開演的並無二致。這些事情,經過釋尊當面和他們的弟子演說,故爲釋尊之所開演!

  

  佛說此大因緣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釋迦「佛」陀「說此」七佛的「大」事「因緣經已」,也就是釋尊講過『大本經』後,「諸」位「比丘」們恭「聞」釋迦「佛」陀「所說」的一切,都非常的

  「歡喜」,都慶幸爲佛弟子,大家都願效佛陀,願將佛陀所闡述的教義爲據,而努力用功,盡形壽「奉行」不怠!

  

  

  

《一 大本經》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二 遊行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