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一 大本经▪P46

  ..续本文上一页当的邪命(生活)。6.正精进。正确的勤修,惟正道是勤,发挥其强有力的精进力。7.正念。正确的忆念,将一切邪念拂弃,唯一忆念正道。8.正定,正确的禅定,全力入于无漏清净之禅定。不修不正确之禅定。以上八法均离邪非,故为正,由之而能达到涅槃,故谓之道。此八正道是贤圣所修之道,也是学佛人必修之道,依之而能完成道业,能「到」达自由自在解脱一切生死苦痛,能至「安隐」快乐之「处」。八正道是出世间之因,灭苦之谛为出世间之果,故四谛为世、出世间之双重因果。至于贤圣之贤,是和善之义,圣则会于正之意。和善虽已离恶,然而未发无漏之智,故还未证理,还未断惑,还在凡夫之位,不过以邻于圣是事实。如发无漏智,而证理断惑,舍弃凡性,则为之圣。佛教以外之典籍,都以圣贤出现,而佛教则以贤圣列出,是欲人明了其果证之深浅,解脱与否者!

  首陀会天说毘婆尸佛成佛后,教化很多弟子,都以四谛完成弟子之正觉。最后说彼佛降生「出现」「于」此「世」间,处「在」「大众」当「中」,犹「如」「曰光」晃「曜」那样的将闇冥的世道人心普照,使世间、众生,都得大智慧光明!

  净居天「说此」「偈」赞颂毘婆尸佛之伟大功德,慈悲救世之事后,「忽然不现」,也就是说完后就离开现场,转瞬之间,已不见其影,其动作之快速,至于如是!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自思念,昔一时,于罗阅城耆阇崛山,时生是念:我所生处,无所不遍,唯除首陀会天。设生彼天,则不还此。我时,比丘!复生是念:我欲至无造天上。时我如壮士屈伸臂顷,于此间没,现于彼天。时彼诸天,见我至彼,头面作礼,于一面立,而白我言:我等皆是毘婆尸如来弟子,从彼佛化,故来生此。具说彼佛,因缘本末。

  这时释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想起往事,要对你们说。那是从前某个时候,我在王舍城外的灵鹫出之事。那时曾经这样想过:我所降生过的地方,没有不遍到的,除了首陀会天之外。假如生到首陀会天去的话,就不会再回到这个世界来。比丘们!我那个时候,又这样想:我想走一趟无造天(无烦天)。我就像强有力的壮丁在屈曲伸直其手臂之快速那样的从此世界隐没,剎时已到了无造天。那时那些天神们,一看我到达那里,就到我的前面行起五体投地之礼。礼毕,即站在一边。他们向我表示说:我们均为毘婆尸佛的弟子。大家都从那位佛陀的教化之故,升上此天来。他们均将毘婆尸佛的一切因缘始末讲给我听过。

  「尔时」释迦「世尊」,将毘婆尸佛降生度众等一切事迹阐述后,拟藉诸天之口述,以证实过去七佛的因缘本末,故又「告」诉「诸」位「比丘」们说:「我自思念」,也就是释尊想起了往事,趁大家都在布萨诵戒的期中述说,所以说,「我」现在「自」已「思念」起往事,想对你们说。

  往「昔」的某「一」个「时」候。我在「于」「罗阅城(王舍城)郊外的「耆阇崛山」(灵鹫出)的时候。罗阅祇城译为王舍城,是摩竭陀国的首都,是当时印度二大强国之一(另一为乔萨罗国,国都在舍卫城)。耆阇崛出译为鹫头山,出顶像鹫,同时有好多鹫鸟栖于此,故名。山在城外东北处,释尊常在此说法,故通称为灵鹫出,或灵出。

  那个「时」候,我曾经「生」起如下之「是念」。「我所」辗转降「生」之「处」,「无所」「不」周「遍」,「唯除首陀会天」。也就是说,除了首陀会天以外,无论甚么地方,释尊都曾经降生过。为甚么唯独首陀会天不曾诞生过呢?因为「设生彼天,则不还此」。首陀会天是色界第四禅天,已证「不还」果(阿那含)之圣者所生之处。依次为1.无烦天

  (无造天,无一切烦杂)。2.无热天(无一切热恼)。3.善见天(能见胜法)。4.善现天(能现胜法)。5.色究竟天(色界天最胜之处)。如果转生到首陀会天的话,就不会再转生到此娑婆世界来,所以说,「设」若「生」到「彼天」(首陀会天)的话,「则」「不」会再「还」「此」世界来。因此,释尊说他不曾生到首陀会天去。

  释尊继续说:「我」要告诉你们有关于那个「时」候之事。「比丘们!」我「复」「生」起「是念」。也就是释尊在那个时候曾经又起了如下之心。释尊说:「我」「欲至」「无造天」。无造天为无烦天,是阿那含(不还)之圣者所居之处,故为阿那含天(如上述)。由无造天至色究竟天(阿迦尼咤天)计为五天,都是不还果的圣者所居之处,故为五净居天(五首陀会天)。释尊说他唯有首陀会天不曾投生过,这次要到那边去看看。首先想至五净居天之第一层天──无造天(无

  烦天)去,心头一动「时」,「我」即犹「如」「壮士」之「屈」曲。「伸」直其手「臂」之「顷」,「于此」灵鹫山隐「没」,「现」身到达「于彼」天──无造「天」。佛陀有神足通,故其心念一动,即不管是何处,说到就到,其疾捷的程度,有如大力士将他的手臂动一动之间!

  释尊到达无造天「时」,「彼诸天」,「见我至彼」处时,也就是无造天的诸天神们看到释尊光临时。大家都趋至佛前,「头面作礼」,都行五体投地之礼。行礼如仪后,就退至「于」「一面」(一旁),都站「立」在那里。诸天于是「而」仰「白」「我」。发「言」而说:「我等皆是,毘婆尸如来弟子」。大家都说他们均为毘婆尸佛的弟子。「从彼佛化,故来生此」。他们曾经皈依遇毘婆尸佛,都承受毘婆尸佛的教化熏陶,虽然一时未得脱离三界枷锁,可是已因用功修持而能上生到这五不还天来。生到此天后,已不再回到娑婆世界,唯在此处继续修持用功,最后总会得达解脱的境地。释尊也曾经说过,「设生彼天」,「则不还此」娑婆来,故可证实生到不还天则不会再生到娑婆来之事。

  诸天将他们生到不还天的因由报告释尊后,又「具说彼佛,因缘本末」。因为习因,也就是从前所习的为后之种,如善人习善而益善,恶人习恶而增恶等是。缘为助缘,如五谷之种为因,雨露、水土、太阳、肥料等为缘,也就是有了这些帮助之环境,才能萌芽生长,故缘与因,是不能混淆而谈。本为原本,是初相,末为后报。净居天们虽未达到解脱的境地,可是他们曾经都是毘婆尸佛的弟子,故对于毘婆尸佛之一切的一切,均在其皈依受教时恭聆过,故能将毘婆尸佛之经历,一事不漏的说出来。

  又尸弃佛、毘舍婆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皆是我师。我从受化,故来生此。亦说诸佛因缘本末。至生阿迦尼咤诸天,亦复如是。

  净居天的天神们又说:尸弃佛(顶髻、火首)、毘舍婆(浮)佛(遍一切自在)、拘楼(留)孙佛(所应断已断)、拘那含(牟尼)佛(金寂)、迦叶佛(饮光)、释迦牟尼佛,均为我们的师父。我们都从他们接受教化,才能果证此地。也叙述诸佛成佛之因缘实事与本末。至于生到阿迦尼咤天(色究竟天)等诸净居天的天神们,也都异口同音的向我报告这些事!

  净居天的天神们,所皈依过之师,不只是毘婆尸佛一位。所谓「历劫修行」,在修习佛法当中,欲成就果证,必须长期的用功修持,在久长的岁月里,定会遇到好多的佛陀降生。佛陀的诞生是千古难遇的机会,故大家定会去参诣降世之佛陀。而受其教导,莫怪净居天的诸天们都说他们曾为上述七佛的弟子。所以说,「尸弃佛」等诸佛「皆是」他们的导「师」。「我」们均「从」尸弃佛等诸佛那边「受」过教「化」,「故」知精修而能「来」到这里,「生」到「此」天!「亦」叙「说」尸弃佛等「诸佛」的「因缘」果报,究竟「本末」等事。

  「至生阿迦尼咤诸天,亦复如是」。阿迦尼咤天为色究竟天,是色界最上之天,也是五净居之最。「至生」就是至于这里,生到这里之意。释尊到无造天(无烦天)后,又层次而至其它的净居天,最后到色究竟天(阿迦尼咤天)。所到之天,均和停留在无造天时一样,都接受他们的礼敬、报告,故说「亦复如是」(也是如此这般)。

  佛时颂曰:

  譬如力士,屈伸臂顷,我以神足,至无造天。

  第七大仙,降伏二魔,无热天见,叉手敬礼。

  如昼度树,释师远闻,相好具足,到善见天。

  犹如莲华,水所不着,世尊无染,至大善见。

  如日初出,净无尘翳,明若秋月,诣一究竟。

  此五居处,众生所净,心净故来,诣无烦恼。

  净心而来,为佛弟子,舍离染取,乐于无取。

  释尊这时又以偈颂而说:

  譬如强有力之人屈曲伸直他的手臂之快速那样,我用我的神力,在转瞬之间,就到达无造天界。我这位排行第七的大觉金仙──佛陀,已降伏强软二魔,嗣后到了无我热天去的时候,他们见我一到,都合掌敬礼。犹如昼度树(栴檀树)之香,释师我,远远就被嗅闻到,具足身相妙好的我,其次到了善见天。犹如莲花,不被污水所著,世尊我,已无染无着,其次到了大善见天(善现天、大妙见天)。如太阳刚升,清净而没有尘土之遮翳,光明犹如秋天的月亮,最后到了色究竟天。此五净居天,是众生自净而成之处,他们的心净之故,能生到此处,而趋向无烦恼的境地。他们欲清净其心,才来为佛的弟子,大家都舍离染污取着,喜欢无执取者。

  释尊以偈颂首先说明到了无造天,乃至最后到了色究竟天之事。偈颂说:「譬如」强有「力」之士,也就是很健旺的壮丁,这种人的动作是非常的灵敏轻快。他若「屈」曲、「伸」直其手「臂」的话,那是转瞬之事。释尊说像大力士伸直他的手臂那么轻快之「顷」那样,「我以神足,至无造天」。释尊说他──「我」「以」(用)神足通,在顷刻之间,就到了无造天(无烦天,五净居天之第一层)。

  「第七大仙」之第七,是指释尊。由毘婆尸佛(一)起,依次为尸弃佛(二)、毘舍婆佛(三)、拘楼孙佛(四)、拘那含佛(五)、迦叶佛(六)、释迦牟尼佛(七),已如前述。大仙为大觉金仙,是佛陀的别称。「降伏二…

《一 大本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二 游行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