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一 大本经▪P47

  ..续本文上一页魔」。二魔为强软二魔,是指释尊在菩提树下打坐。快要成道时,遇到以乱箭向释尊挑战,想使释尊退道心之强魔,以及以美女弄姿想来破坏释尊的道心之软魔。这些强软二魔,都被释尊「降伏」,而未能触近释尊,大家都只有挟其狐狸尾巴而四散。是描述释尊的内心已没有半点牵挂怖畏贪爱等心理,从而得道成佛!释尊说他有着自在无畏的精神力量,带着若干的无造天的天神们一同到了「无热天」(第二净居天)。无热天的天神们看「见」释尊光临,就争先恐后的到了佛前,「叉手敬礼」,也就是合掌问讯,行五体投地之礼。

  「如昼度树」,「释师远闻,相好具足,到善见天」。昼度树译为白檀树,是很香的树木,也可译为栴檀树。释尊其次到了五净居天之第三层天──善见天,是带着无造天(无烦天)和无热天的若干天神一同去的。「释师」(释尊)全身发香,有「如昼度树」(栴檀树)之香一样,令善见天的诸天们,在遥「远」的地方就已嗅「闻」到其香气。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都「具足」的释尊,举起他的妙色身,而「到」了第三净居天之「善见天」。

  「犹如莲华,水所不着,世尊无染,至大善见」。释尊在善见天停留一会儿,又带着无造天、无热天、善见天的诸天们,到了五净居天之第四天──大善见天。大善见天就是善现天,可译为大妙见天。释尊犹如莲华那样,虽出自污泥水中,然而不被其所染,故说「水所不着」。「世尊」(释尊)因解脱一切之故,如莲花不被染污一样,已「无染」着,自由自在,而到达「大善见天」(善现天)。

  「如日初出,净无尘翳,明若秋月,诣一究竟」。究竟为色究竟天,是五净居天的最上层之天。如日初出,净无尘翳,是形容释尊之高贵洁净,没有些许的尘染,没有烦恼,没有甚么能遮住其行趾!释尊内外明澈,既光明、又凉爽,故曰光「明,若」(如)「秋」天的「月」亮。释尊就这样一尘不染,带着无造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的若干诸天「诣」(到)这「一」处色「究竟」天。

  释尊历巡五净居天时,到处都受到热烈的欢迎,虽然不像吾人在行祭典,或喜事时那样的热狂欣舞,但是人出人海,万头钻动之天神们的欢迎,已足够表示其热诚!如南传『大本经』描述每到一天,则有数千的天神代表来迎佛,来礼拜,然后则将他们生到该天的始末一一道出。也叙述毘婆尸佛等七佛的因缘本末!故释尊这时阐述五净居天们的因果而说:「此五」净「居」天所住之「处」,乃为「众生」

  用功「所」清「净」的。行者之「心」已清「净」之「故」,能升上这里「来」。已经参「诣」到达「无」有「烦恼」的境地。他们是清「净」其「心」而「来」「为佛」陀的「弟子」。也就是发愿修持清净的梵行,才出家为佛的弟子的。大家都已「舍离」一切杂「染」执「取」不放之心,都是喜「乐」于「无」有「取」着的圣者!

  五净居天之一为无烦天(无造天)的诸天所居住之处,是没有一切烦杂造业之处。其二为无热天,是没有一切热恼之处。其三为善见天,是能见胜法之处。其四为善现天(大善见天),是能现胜法之处。其五为色究竟天,是色界最胜之处。此五天均为不还果的圣者所居之处,是没有异生之杂闹(如前述)。是释尊借机晓示吾人之重点,也是由之以介绍七佛之本末!

  见法决定,毘婆尸子,净心善来,诣大仙人。

  尸弃佛子,无垢无为,以净心来,诣离有尊。

  毘娑婆子,诸根具足,净心诣我,如日照空。

  拘楼孙子,舍离诸欲,净心诣我,妙光焰盛。

  拘那含子,无垢无为,净心诣我,光如月满。

  迦叶弟子,诸根具足,净心诣我,不乱大仙。

  神足第一,以坚固心,为佛弟子,净心而来。

  为佛弟子,礼敬如来,具启人尊,所生成道,

  名姓种族,知见深法,成无上道。比丘净处,

  离于尘垢,精勤不懈,断诸有结。此是诸佛,

  本未因缘,释迦如来,之所演说。

  

  彻见法相,决定无疑,心不动摇的毘婆尸佛的诸弟子们,都是清净其心,真诚而来参诣我这位大觉金仙。尸弃佛的弟子,没有污垢,没有业行,以清净心来参诣我这位离开有为的释尊。毘舍尸佛的弟子,六根具足清净,以清净心来参诣我这位如日照空的佛陀。拘楼孙佛的弟子,舍离诸欲念,以清净心来参诣我这位妙光焰盛的佛陀。拘那含佛的弟子,无垢秽无业行,以清净心来参诣我这位光如满月的佛陀。迦叶佛的弟子,诸根具足,以清净心来参诣我这位不烦乱的佛陀。神足通第一的诸天,以坚固心,曾经当过释尊我的弟子,这时也以清净心来参诣于我。为佛弟子的诸天们,都来礼敬佛陀我。都向我叙述诸佛降生之处,以及成道、名字、姓氏、种族等事。也忆述诸佛正知正见,甚深妙法,最后成就无上道之事。比丘的净处,乃离开尘劳垢秽,精勤而不懈怠,断诸烦恼结缚。这就是诸佛的本末因缘,是释迦佛陀之所开演阐说的!

  释尊说生在五净居天的诸天们,都是过去七佛的弟子,他们都跟七佛学过清净之法,因之而得以生到此不还天来。如「见法决定」的圣者,也就是彻见真理(法),已生无染无着的清净心的圣者。所谓谛观实相,善通其实义。决定就是彻底信任,所谓事定而无动!这类彻见真理(法)的圣者,曾经是「毘婆尸」佛的弟「子」,他们都已清净其心,这次也真诚而来参诣我这位大觉金仙。一位得证无还果的行者,必须经过算不尽的岁月,始有可能达到此种境界。在修行的过程中,定会遇过很多佛陀,会在诸佛之前继续不断的努力用功。在净居天的众多诸天,有的就是毘婆尸佛的弟子,曾经亲近过毘婆尸佛,故说这类「见法决定」的圣者,曾经是「毘婆尸」佛的弟「子」,现在已住于净居天的这些天神,都以他们已有的清「净心」,「善来诣大仙人」。也就是很诚恳的到我这里来参诣我这位大觉金仙──佛陀。

  七佛排行第二之「尸弃佛」陀的弟「子」,也就是曾经皈依过尸弃佛,受其教化而修持用功,终于修到净居天来的若干天神。这些曾经是尸弃佛的弟子们,都已得达「无垢、无为」的境地。无垢为清净没有垢染,也就是没有烦恼(无漏)。无为之为就是造作,无为即为无因缘造作,是虚无寂寞,妙绝于有为,是真理之异名。这类天神也以其清「净心,来诣」于我这位已脱「离有」为之最「尊」之人──佛陀。有就是有为造作,也就是有因有果,所谓结缚(烦恼)。离有,即为脱离诸有,所谓离诸有结,心得自在是。他们具表示曾经是尸弃佛的弟子。

  曾经是排行第三之「毘娑(舍)婆」佛的弟「子」,「诸」善「根」都已「具足」。诸根为诸善根,信、勤、念、定、慧等五根,一切善法均为根深蒂固之向上之法,故名。他们也以清「净心」来参诣于我这位犹「如」「日」光「照」耀在天「空」般之佛陀。

  曾经是排行第四之「拘楼孙」佛之弟「子」,他们都已「舍离诸欲」。诸欲为诸欲念,如对于色、声、香、味、触等五境而起欲念等是。这些天神都已舍离这些欲念之境地者,都以他们的清「净心」,来参「诣我」这位「妙光焰盛」──慧光普照的佛陀。

  曾经是排行第五之「拘那含」佛的弟「子」,他们也是「无」有「垢」秽烦恼,脱离有为造作之业──「无为」的圣者,都是以清「净心」来参「诣我」这位「光」明「如」「月满」,能弃除人家之烦热心的佛陀。

  曾经是排行第六的「迦叶」佛的「弟子」,他们均为「诸」善「根」都已「具足」的圣者,大家也以清「净心」来参「诣我」这位心「不」散「乱」的「大」觉金「仙」──佛陀。乱为乱心,是心不住于一处,是散乱放逸之心,也是烦恼的别名。佛陀已没有诸烦恼,心常定而不乱,故名。

  有些天神是「神足」通「第一」的圣者,他们都「以坚固」之「心」,曾「为」排行第七之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也都以清「净心」而来参诣于我。心念不变不动为之坚固心,坚如树木之根株不能拔,从他物不变原态为之固。是形容诸天不被物迷之意。

  诸天曾经均「为」七「佛」的「弟子」,他们都来「礼敬」「如来」我。在我之前,大家「具」(都)「启」白我这位「人」天中之圣「尊」。他们悉将每位佛陀「所生,成道」等事,告诉过我。所生就是佛陀所降生之处,成道即为佛陀用功修持,最后成道之谓。如毘婆尸佛是九十一劫前降生为盘头婆提城之盘头王的太子,后来出家修行,终于在波波罗树下成道。而释尊即现在降生于迦毘罗卫城,为净饭王之太子,出家后,终于在毕钵罗树的树下成道等是。「名姓种族」是有关于七佛降生时之姓与名,以及出身之种族。如毘婆尸佛之姓为拘利若(憍队若,火器),是剎帝利族(王种)出身,释尊之姓为瞿昙(乔答摩,最胜、地种),也是剎帝利族出身。其它有关于七佛之一切,尽如前述。这些事情,诸天都能一一举出,并向释尊报告!经文到这里,已不再详述,只举出大家最为关心之事,其意如下:

  「知见深法,成无上道」。知见为正知正见,如毘婆尸佛乃至释尊,都在其修道之树下顺逆观察十二因缘,而了悟宇宙人生的真理,也就是正见正知宇宙人生深妙的法相(真象),而成就无上之正觉──佛陀。「比丘净处,离于尘垢,精勤不懈,断诸有结」。有结就是烦恼,是有结缚不得自在之意。毘婆尸佛乃至释尊,均于出家为沙门,当起比丘向人乞食的生活,最后都在清净无杂的闲静处,离开尘劳污垢的凡尘,在那里专心一意的精进勤勉,不曾懈怠,终于因之而断诸有结──烦恼,而脱离三界轮回,而成就大觉─佛陀!

  「此是诸佛,本末因缘」。以上为七佛降生成道之经过,从始至终,一切因缘实事。至于「释迦如来,之所演说」,乃为结语。其义为释尊将七佛的一切讲解后,又说他有一次到了五净居天,在那时。听取诸天们叙述七佛之一切,其内容和释尊所开演的并无二致。这些事情,经过释尊当面和他们的弟子演说,故为释尊之所开演!

  

  佛说此大因缘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释迦「佛」陀「说此」七佛的「大」事「因缘经已」,也就是释尊讲过『大本经』后,「诸」位「比丘」们恭「闻」释迦「佛」陀「所说」的一切,都非常的

  「欢喜」,都庆幸为佛弟子,大家都愿效佛陀,愿将佛陀所阐述的教义为据,而努力用功,尽形寿「奉行」不怠!

  

  

  

《一 大本经》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二 游行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