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手印無上心要▪P2

  ..續本文上一頁們修禅定、持咒或讀誦法本,都要以救度一切衆生使其成就佛果爲發心,並且在修持的過程中保持同樣的心境,最後回向功德,將一切的功德,都無私地回向給六道一切衆生,願衆生都能解脫輪回,究竟成佛,如此便能生起覺悟的究竟菩提心,我們所累積的功德也自然變得無窮無盡了。

  

  第二加行――金剛薩埵法

  四不共加行的第二加行是“金剛薩埵法”。爲什麼要修金剛薩埵呢?從無始以來,我們的心受到無明的蒙蔽,造了無數無量的惡業,而在痛苦的輪回中流轉不止,要淨除這無量劫所累積的惡業是很困難的,因此必須修金剛薩埵,金剛薩埵的威力就如太陽驅暗一樣,當太陽綻放它萬丈的光芒時,一切黑暗霎時便消失得無影無蹤,金剛薩埵的百字明咒乃是一百尊佛的化身,其清淨業障的威力是不可思議的。

  惡業在根本上是沒有實質的,經過適當的法門如金剛薩埵法的修持,惡業是可以被消除的,我們可藉著四種力量來淨除業障,這四種力量分別是:

  第一、忏悔對象的力量:金剛薩埵乃十方叁世一切諸佛的總集,我們在她的面前發露並忏悔一切惡業,這乃爲一個殊勝不凡的忏悔對象。

  第二、忏悔的力量:所有的衆生,包括我們自己,都因累積的惡業,正有形無形地受著各種的痛苦,而更不幸的是衆生都不知道要去消除業障,我們現在誠心的忏悔我們及一切衆生的惡業,這是忏悔本身的力量。

  第叁、完全斷除的力量:發露忏悔後,我們斷絕所有五毒惡業,包括一切衆生的五毒惡業,這是完全而徹底的,因此有強大的淨業之力。

  第四、不再犯的力量:忏悔並斷除過去的惡業之後,今後我們發願絕不再造任何新的惡業,這就是不再犯的力量。

  在結尾觀想金剛薩埵化光溶入自身,就像水溶入水中一樣,與自身合而爲一,接著入于禅定中,就像先前一樣,在累積了功德之後,增長智慧。

  

  第叁加行――獻曼達

  清淨了修行上的障礙之後,接下來第叁加行爲“獻曼達”,此加行的目的是爲充實覺悟的本質,也就是要充實大手印的本質,先前我們僅淨除了業障,現在爲了充實開悟的本質,我們將一切珍貴美好的事物都供養給諸上師和佛菩薩。

  每個衆生都曾以他們的身口意聚積了善業和寶貴的事物,我們將這一切都供養給上師諸佛和成就者,這就是獻曼達,同樣地在結尾,觀想一切皆化光溶入自身,而後安住于定境中。

  修行的關鍵在于心,心中必須長懷菩提心,爲利益衆生、救度衆生而修持。

  

  第四加行――上師相應法

  第四加行是“上師相應法”,在此我們要觀想上師現爲金剛持的形像。

  爲什麼要觀想上師爲金剛持呢?這是因爲如果以上師的血肉之身來作觀想的話,你可能就會以爲上師是一個普通人,而生出貪執或厭煩等種種妄想,障礙了開悟的道路,爲了避免這些障礙的産生,所以觀上師爲法身佛金剛持,去除任何貪執或厭煩的情緒,以完全清淨和虔誠的心,領受更大的加持,來開發大手印的本質。

  純淨的心在修行上是非常必要的,特別是在金剛乘的修行,金剛乘的法門絕對能讓修行者在一生之中即身成佛,這是千真萬確的,但如果心不純淨,那麼即使修習金剛乘也沒有用,這不是佛法出了問題,而是我們的心出了問題,因此我們要以絕對純淨的心來修行,觀想上師爲法身佛金剛持,使修行的道路便變得清淨,而我們的所有努力和付出,也終究能開花結果。

  雖然現在的社會上,人們很容易對事物産生不信賴,但大家必須試著了解佛法,並産生恭敬的態度,特別是現在我們談到的大手印,大手印法乃是極具效力的,只要我們以一顆純正清淨的心來修持,開悟是一定可能的,在現代社會中,有些人接受金剛乘的教法或灌頂後,經過一段時間,便會開始批評上師,抱怨上師這個、抱怨上師那個,然而金剛乘修行上,開悟的主要關鍵就在于和上師之間的叁昧耶戒,所以一旦違背了這神聖的誓約,那麼成佛之道便會在根本上受到阻礙。

  修行人真正應該注意的是自己的修行,而不是上師,打個比方,如果你現在正在尋找一塊金子,而恰好又有一個人送了你一塊黃金,只要這塊是真正的金,是有錢人給的或是普通人給的都沒有關系,重要的是你已得到你要的金子了,這個觀念在金剛乘的修行中是很重要的,千萬不要輕視、懷疑,甚至批評傳法給你的上師,應該非常珍惜上師所傳的教法,並衷心的感激上師,而且不只是對自己的上師要抱持這樣的態度和認知,對所有的上師都應該抱持著同樣的態度。

  由這些觀點來修上師相應法,便將能體驗“身”爲化身、“語”爲報身、“意”爲法身的叁身境界,並包融一切衆生于此叁身境界之中。

  以上即爲四不共加行,四不共加行就像鳥的一個翅膀一樣,而要能飛,必須要雙翼具足,在四不共加行圓滿功德累積之後,下一步便是智慧的累積了,而這也就是第二個翅膀了。

  接下來談到積聚智慧的方法。

  傳統上來說,在西藏,修完四不共加行之後,接著要修“止”,藉著“止”的修持便能進入“觀”的境界,這是傳統的方法;另一種方法是先修“止”,讓心平靜下來,然後再修四不共加行,這種方法特別適合現代人,因爲現今社會充斥著太多刺激,令人精神渙散,所以人們很難使精神集中專一,藉著“止”的修持,讓心先定下來,再以這定力修四不共加行,這在現今是一個很有效的方法。

  

  止

  “止”在藏文稱作“息內”,意思是平定的持久。

  要發展持久的平定,首先必須有環境的配合,也就是要一個沒有噪音,沒有幹擾,可以毫無憂慮地修止的環境,佛陀亦強調修禅定要在遠離衆人之處,並要准備一個舒適的坐墊,並且明了正確的禅坐姿勢;遠離衆人之處也就是一個不受任何幹擾的靜處,打坐用的墊子後部需微微高起大約四個手指的高度,而打坐的姿勢則有所謂“七支坐”,七支坐的七點坐姿分別是:

  一、金剛跏趺坐或半踟趺坐。

  二、大姆指接觸無名指指根,並輕輕地合掌置于膝蓋,手臂打直,保持兩肩平衡。

  叁、上身自然打直。

  四、腹部微微凸出。

  五、視線順鼻尖而下,停留在約手至手肘之距離的虛空中。

  六、舌頭抵住上颚,然後自然地將嘴合起來,不要繃緊嘴部肌肉。

  七、收下巴。

  如果身體上有缺陷,無法做到這些姿勢的話,沒有關系,但千萬不要擔心,不要以爲不能做七支坐就無法覺悟了,覺悟是可以不籍任何姿勢而獲得的;但身體健全的人便不應該因爲這些姿勢做起來很辛苦,便逃避不做,既然你的身體沒有問題,就應不畏辛苦地來磨練自己。

  七支坐有什麼好處呢?此禅定的坐姿,是根據顯教經典而來的,然而根據密續,這此姿勢能引導行者産生內在的覺悟。

  大體上來說,人有五種氣,當這五種氣從體內流失時,人的精力和能量也隨之流失了,如果我們能保存住這五種氣的話,便會精神旺盛,充滿活力,而七支坐就是保存這五種氣的方法。

  根據七支坐的坐姿,盤腿結金剛踟趺坐或半踟趺坐,姆指輕壓無名指根部,合掌置于雙膝,視線順鼻尖而下停于空中,便能引入遍行氣,遍行氣是有關知覺之氣,它使我們能夠感受周遭的一切;打直上身,能引入下行氣,下行氣是非常重要的氣,位于體內下半部,腹部微微凸出,能引入等住氣;而等住氣是有關消化作用的氣;而舌頭抵上颚,則能引入上行氣,修行者遵照這些坐姿打坐,這四種氣便能流入持命氣,而當五氣合而爲一時,行者便能覺悟究竟之真理,若諸氣流失的話,便無法有任何的體驗了,由此可知五氣是很重要的,也許這種說法和你以前所接觸過的有所不同,因爲它是根據密續而來的。

  五氣中最主要的是持命氣,持命氣乃是十分基本而重要的氣,是生命之氣;下行氣位居身體的下半部;遍行氣遍布全身:上行氣位居身體的上半部,有使我們出淚,臉部漲紅的功能;等住氣使我們能夠消化食物;當諸氣從持命氣中流失時,能量精力也就消失了,因此我們要防止氣的流失,使它們能保存住,這亦是禅定的觀點。

  七支坐是爲了保存體內五氣,如此即能逐漸發展出持久的定力,進而了悟自心本性,開悟成佛,然而增長定力的方法還有很多種,除了七支坐之外,也可以將精神專注于佛像、種子字或各種顔色的圓圈上,精神集中于某一點上,亦可發展出專一的心境,産生定力,最方便的就是專注于氣息上,因爲我們隨時隨地都在呼吸,在經典中佛陀也曾提到:當心很散亂的時候,可將注意力集中在氣息上來對治。

  禅定的目的就是要使心不散亂,但初學者常常在打坐不久後,心就開始散亂到各處去了,當你發覺、心開始散亂的時候,先深呼吸,觀想吸入的氣從鼻孔進入,一直深入至肚臍處,然後自然地呼出,觀想氣以一種光的形式,從鼻孔出去,幾乎接觸到地面,這樣的觀想可以除去心的渙散,使心專一。

  在觀想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專心,你要專注于氣息進出的每一個步驟,這是非常重要的,有時候你會不知不覺地分了心,過了一會兒才發覺原來自己一直都是處于散亂的狀態中,這時千萬不要灰心或生氣,平心靜氣地將心再收回來,專注于氣息的進出,不要因爲一時的疏忽而氣餒,耐心地重新開始,終必能做到完全的專一。

  當你能完全專注于氣息的進出之後,便可以停止這樣的觀想了,這時,你只要專注于空氣吸進呼出時,接觸鼻頭那種涼涼的感覺即可,而當你也能熟練于此的時候,需要專注的,就只有氣息從鼻子呼出的部份了,此外,前面我們提到視線要順鼻尖而下,停留大約前臂長的距離虛空中,在第二階段時,你的視線改成向前看,但微微還能看到鼻尖,而再下一階段時,你就可以直直地前向看,而不需要看到鼻尖了,以上就是發展心的專一的各階段之要領。

  打坐的時候,背脊要直,但不要繃緊肌肉,要放松;而當你用心在觀想氣息的進出時,有時候會感到很難保持專一的心境,這時不要太強迫自己…

《大手印無上心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