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手印无上心要▪P2

  ..续本文上一页们修禅定、持咒或读诵法本,都要以救度一切众生使其成就佛果为发心,并且在修持的过程中保持同样的心境,最后回向功德,将一切的功德,都无私地回向给六道一切众生,愿众生都能解脱轮回,究竟成佛,如此便能生起觉悟的究竟菩提心,我们所累积的功德也自然变得无穷无尽了。

  

  第二加行――金刚萨埵法

  四不共加行的第二加行是“金刚萨埵法”。为什么要修金刚萨埵呢?从无始以来,我们的心受到无明的蒙蔽,造了无数无量的恶业,而在痛苦的轮回中流转不止,要净除这无量劫所累积的恶业是很困难的,因此必须修金刚萨埵,金刚萨埵的威力就如太阳驱暗一样,当太阳绽放它万丈的光芒时,一切黑暗霎时便消失得无影无踪,金刚萨埵的百字明咒乃是一百尊佛的化身,其清净业障的威力是不可思议的。

  恶业在根本上是没有实质的,经过适当的法门如金刚萨埵法的修持,恶业是可以被消除的,我们可藉着四种力量来净除业障,这四种力量分别是:

  第一、忏悔对象的力量:金刚萨埵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总集,我们在她的面前发露并忏悔一切恶业,这乃为一个殊胜不凡的忏悔对象。

  第二、忏悔的力量:所有的众生,包括我们自己,都因累积的恶业,正有形无形地受着各种的痛苦,而更不幸的是众生都不知道要去消除业障,我们现在诚心的忏悔我们及一切众生的恶业,这是忏悔本身的力量。

  第三、完全断除的力量:发露忏悔后,我们断绝所有五毒恶业,包括一切众生的五毒恶业,这是完全而彻底的,因此有强大的净业之力。

  第四、不再犯的力量:忏悔并断除过去的恶业之后,今后我们发愿绝不再造任何新的恶业,这就是不再犯的力量。

  在结尾观想金刚萨埵化光溶入自身,就像水溶入水中一样,与自身合而为一,接着入于禅定中,就像先前一样,在累积了功德之后,增长智慧。

  

  第三加行――献曼达

  清净了修行上的障碍之后,接下来第三加行为“献曼达”,此加行的目的是为充实觉悟的本质,也就是要充实大手印的本质,先前我们仅净除了业障,现在为了充实开悟的本质,我们将一切珍贵美好的事物都供养给诸上师和佛菩萨。

  每个众生都曾以他们的身口意聚积了善业和宝贵的事物,我们将这一切都供养给上师诸佛和成就者,这就是献曼达,同样地在结尾,观想一切皆化光溶入自身,而后安住于定境中。

  修行的关键在于心,心中必须长怀菩提心,为利益众生、救度众生而修持。

  

  第四加行――上师相应法

  第四加行是“上师相应法”,在此我们要观想上师现为金刚持的形像。

  为什么要观想上师为金刚持呢?这是因为如果以上师的血肉之身来作观想的话,你可能就会以为上师是一个普通人,而生出贪执或厌烦等种种妄想,障碍了开悟的道路,为了避免这些障碍的产生,所以观上师为法身佛金刚持,去除任何贪执或厌烦的情绪,以完全清净和虔诚的心,领受更大的加持,来开发大手印的本质。

  纯净的心在修行上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在金刚乘的修行,金刚乘的法门绝对能让修行者在一生之中即身成佛,这是千真万确的,但如果心不纯净,那么即使修习金刚乘也没有用,这不是佛法出了问题,而是我们的心出了问题,因此我们要以绝对纯净的心来修行,观想上师为法身佛金刚持,使修行的道路便变得清净,而我们的所有努力和付出,也终究能开花结果。

  虽然现在的社会上,人们很容易对事物产生不信赖,但大家必须试着了解佛法,并产生恭敬的态度,特别是现在我们谈到的大手印,大手印法乃是极具效力的,只要我们以一颗纯正清净的心来修持,开悟是一定可能的,在现代社会中,有些人接受金刚乘的教法或灌顶后,经过一段时间,便会开始批评上师,抱怨上师这个、抱怨上师那个,然而金刚乘修行上,开悟的主要关键就在于和上师之间的三昧耶戒,所以一旦违背了这神圣的誓约,那么成佛之道便会在根本上受到阻碍。

  修行人真正应该注意的是自己的修行,而不是上师,打个比方,如果你现在正在寻找一块金子,而恰好又有一个人送了你一块黄金,只要这块是真正的金,是有钱人给的或是普通人给的都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你已得到你要的金子了,这个观念在金刚乘的修行中是很重要的,千万不要轻视、怀疑,甚至批评传法给你的上师,应该非常珍惜上师所传的教法,并衷心的感激上师,而且不只是对自己的上师要抱持这样的态度和认知,对所有的上师都应该抱持着同样的态度。

  由这些观点来修上师相应法,便将能体验“身”为化身、“语”为报身、“意”为法身的三身境界,并包融一切众生于此三身境界之中。

  以上即为四不共加行,四不共加行就像鸟的一个翅膀一样,而要能飞,必须要双翼具足,在四不共加行圆满功德累积之后,下一步便是智慧的累积了,而这也就是第二个翅膀了。

  接下来谈到积聚智慧的方法。

  传统上来说,在西藏,修完四不共加行之后,接着要修“止”,藉着“止”的修持便能进入“观”的境界,这是传统的方法;另一种方法是先修“止”,让心平静下来,然后再修四不共加行,这种方法特别适合现代人,因为现今社会充斥着太多刺激,令人精神涣散,所以人们很难使精神集中专一,藉着“止”的修持,让心先定下来,再以这定力修四不共加行,这在现今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

  

  止

  “止”在藏文称作“息内”,意思是平定的持久。

  要发展持久的平定,首先必须有环境的配合,也就是要一个没有噪音,没有干扰,可以毫无忧虑地修止的环境,佛陀亦强调修禅定要在远离众人之处,并要准备一个舒适的坐垫,并且明了正确的禅坐姿势;远离众人之处也就是一个不受任何干扰的静处,打坐用的垫子后部需微微高起大约四个手指的高度,而打坐的姿势则有所谓“七支坐”,七支坐的七点坐姿分别是:

  一、金刚跏趺坐或半踟趺坐。

  二、大姆指接触无名指指根,并轻轻地合掌置于膝盖,手臂打直,保持两肩平衡。

  三、上身自然打直。

  四、腹部微微凸出。

  五、视线顺鼻尖而下,停留在约手至手肘之距离的虚空中。

  六、舌头抵住上颚,然后自然地将嘴合起来,不要绷紧嘴部肌肉。

  七、收下巴。

  如果身体上有缺陷,无法做到这些姿势的话,没有关系,但千万不要担心,不要以为不能做七支坐就无法觉悟了,觉悟是可以不籍任何姿势而获得的;但身体健全的人便不应该因为这些姿势做起来很辛苦,便逃避不做,既然你的身体没有问题,就应不畏辛苦地来磨练自己。

  七支坐有什么好处呢?此禅定的坐姿,是根据显教经典而来的,然而根据密续,这此姿势能引导行者产生内在的觉悟。

  大体上来说,人有五种气,当这五种气从体内流失时,人的精力和能量也随之流失了,如果我们能保存住这五种气的话,便会精神旺盛,充满活力,而七支坐就是保存这五种气的方法。

  根据七支坐的坐姿,盘腿结金刚踟趺坐或半踟趺坐,姆指轻压无名指根部,合掌置于双膝,视线顺鼻尖而下停于空中,便能引入遍行气,遍行气是有关知觉之气,它使我们能够感受周遭的一切;打直上身,能引入下行气,下行气是非常重要的气,位于体内下半部,腹部微微凸出,能引入等住气;而等住气是有关消化作用的气;而舌头抵上颚,则能引入上行气,修行者遵照这些坐姿打坐,这四种气便能流入持命气,而当五气合而为一时,行者便能觉悟究竟之真理,若诸气流失的话,便无法有任何的体验了,由此可知五气是很重要的,也许这种说法和你以前所接触过的有所不同,因为它是根据密续而来的。

  五气中最主要的是持命气,持命气乃是十分基本而重要的气,是生命之气;下行气位居身体的下半部;遍行气遍布全身:上行气位居身体的上半部,有使我们出泪,脸部涨红的功能;等住气使我们能够消化食物;当诸气从持命气中流失时,能量精力也就消失了,因此我们要防止气的流失,使它们能保存住,这亦是禅定的观点。

  七支坐是为了保存体内五气,如此即能逐渐发展出持久的定力,进而了悟自心本性,开悟成佛,然而增长定力的方法还有很多种,除了七支坐之外,也可以将精神专注于佛像、种子字或各种颜色的圆圈上,精神集中于某一点上,亦可发展出专一的心境,产生定力,最方便的就是专注于气息上,因为我们随时随地都在呼吸,在经典中佛陀也曾提到:当心很散乱的时候,可将注意力集中在气息上来对治。

  禅定的目的就是要使心不散乱,但初学者常常在打坐不久后,心就开始散乱到各处去了,当你发觉、心开始散乱的时候,先深呼吸,观想吸入的气从鼻孔进入,一直深入至肚脐处,然后自然地呼出,观想气以一种光的形式,从鼻孔出去,几乎接触到地面,这样的观想可以除去心的涣散,使心专一。

  在观想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专心,你要专注于气息进出的每一个步骤,这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候你会不知不觉地分了心,过了一会儿才发觉原来自己一直都是处于散乱的状态中,这时千万不要灰心或生气,平心静气地将心再收回来,专注于气息的进出,不要因为一时的疏忽而气馁,耐心地重新开始,终必能做到完全的专一。

  当你能完全专注于气息的进出之后,便可以停止这样的观想了,这时,你只要专注于空气吸进呼出时,接触鼻头那种凉凉的感觉即可,而当你也能熟练于此的时候,需要专注的,就只有气息从鼻子呼出的部份了,此外,前面我们提到视线要顺鼻尖而下,停留大约前臂长的距离虚空中,在第二阶段时,你的视线改成向前看,但微微还能看到鼻尖,而再下一阶段时,你就可以直直地前向看,而不需要看到鼻尖了,以上就是发展心的专一的各阶段之要领。

  打坐的时候,背脊要直,但不要绷紧肌肉,要放松;而当你用心在观想气息的进出时,有时候会感到很难保持专一的心境,这时不要太强迫自己…

《大手印无上心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