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手印无上心要▪P3

  ..续本文上一页,放轻松一下,但千万不要太松懈,要适可而止,就像用手握一颗鸡蛋一样,如果手太用力,蛋会被捏破,如果手太放松,蛋会掉下去,手的力道要刚刚好才行,修禅定也是如此,不要太强迫自己,更不可完全地懒散堕落。

  很幸运的,佛法在很久以前就盛行于中国了,大家大概对禅定多少有一点认识,或许也有人对禅定完全没有概念,因此在这儿要先叮咛这些没有接触过禅定的人:禅定是为了达到无念的定境,然而在初学打坐的时候,可能会发觉念头似乎比以前多了,心好像比以前更乱了,于是有人会开始抱怨这是修禅定的关系,事实上,这正是你的进步,以前你的心是完全散乱的,故所有的妄念生起时,你都没有注意,现在你试着留心谨慎地去注意每一个念头,因此每一个念头生起时,你都能察觉到,故你会感到妄念似乎比以前多,但念头并没有增多,而是你变得更清醒了,修禅定的第一个进展就是更能觉知一切动静。

  打个比喻,当你将水倒入一个都是洞的过滤器,自然地水都流光了,什么也看不到,如果把水倒在杯子里的话,便能清清楚楚地看到杯子里的水了,同样的,以前你的心是放纵散漫的,现在经由修习禅定,将放纵散漫的漏洞都填补起来,便能察觉出心中妄念的涌现了,因此,你实在不需因为感到心的浮动而灰心。

  接下来就让我举例来依次说明修习禅定的层层体验。

  初学禅定时,妄念多的如瀑布一般汹涌奔泻,毫无间歇;接下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精进修持之后,妄念则有如山谷中的溪流,虽然有时因为下雨或其它原因,溪流会十分湍急,但大部份的时间都是十分平顺安稳的;再接着境界更深时,则如同有波浪的海,虽然有波浪的搅动,但都只是在表面摇晃,不会影响到海底深处,因为你已具有相当的定力,故虽然念头生起,但不会干扰你深层的定境;最后,则如同无波的大海,一种无波无念的境界,恒久而和谐,充满喜悦、净明和自在。在GmbDB法王的祈祷文里,其中有一句大意是:“愿能证得心中无波之境的觉悟。”,其中所谈到的“无波之境”,就是这种境界。

  在修止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障碍。

  第一个障碍是昏钝。每当你禅坐的时候,就会变得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无法集中精神,身体也坐不直,这时候要如何对治呢?第一步,先努力将上身打直起来,坐直之后,把眼睛张大,凝视上方,如果可以的话,将视线朝向光亮的来源,如灯光或窗口等,同时观想明亮清澄的光进入身体,全身充满光亮;这方法可以克服昏昏欲睡的毛病,而当你不再昏沉的时候,便可以恢复原来的修持。

  第二个障碍是亢奋。有时我们和朋友聊天聊得太久,或发脾气的时候,都会亢奋、浮动,无法平静,这时,必须先完全放松身体,然后将身体弯下来,观想你所呼出的是很细的黑烟,像丝线一样,黑烟呼出之后一直深到地底下,吸气的时候,则吸进地底下的黑烟,使身体充满了黑暗,这就能对治亢奋。

  修止有许多利益!包括现世的和究竟的两方面。

  在现世的利益方面:由于修止的结果,你会变得很温和平静,没有任何侵犯或攻击他人,甚至暴力的倾向,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都能胜任愉快,无论什么工作,都能成功地圆满完成,这是因为你有专一的定力,而在家你也会变得很有效率,对家人很照顾、很亲切,所有的亲戚朋友也都会更加地喜欢你、尊敬你;此外,无论处于什么样的习俗文化背景,你都能安然自得地与人和谐相处,没有任何傲慢狂妄,由于你和顺的个性,别人也都能与你维持一个很好的关系。

  有了这种能安处于各种习俗与各种人相处的定力,你就好比一个正方体,不管怎么放,都能稳稳地立着,不会摇晃,但如果没有这种修止的定力,你就会像一个圆球一样,四处滚动不能安定。

  修止对修其它的法门也有莫大的助益,像是观想本尊、观想心咒,你都能籍着修止的成果而观想得更好更清楚,修止能使我们成为一个好的修行者,发展出专注的心境,这种心境能使我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明了自己的行为,亦有助于戒律的持守,籍着这种种的利益,自然地我们能开悟成佛,我们在修行上无法有所进展,常常就是缺乏了专一集中的心。

  有些人接受了某个灌顶,然后经过多年的修持,却没有什么进展,也许他会抱怨,认为灌顶、心咒根本没有效用,因为他修了那么久,却一点也没有进步,但是大家要知道,灌顶、持咒没有产生效果是因为你没有专心,因为没有专心,所以虽然灌顶和心咒有它的力量,也无法产生任何效果,因为你根本没有用心地来修持它,而修止正可以避免并克服这种错误。

  举个例子来说,当我们在拍照的时候,如果握照相机的手不稳,一直摇晃,拍出来的照片当然就很难清楚了,而我们却埋怨照相机不够好,这就跟抱怨灌顶持咒没有力量一样,事实上问题出在我们自身,因为我们缺乏足够的定力,经过了长久的修持却没有效果,完全是因为缺乏止的训练,没有平静稳定的心。

  在究竟的利益方面:伟大的祖师――寂天菩萨曾说:“一个人若有止的能力,必能进入观的境界。”,这清楚地说明了止将带领我们进入观的境界,而观乃是相当高深的觉悟,有了坚固的定力,当你领受了大手印心要的教法,必能立刻证入大手印之果。这是因为你的止的基础相当扎实稳固,这就是修止的究竟之利益。

  止能使我们觉悟自心究竟本性,即就是觉悟“大手印”,或称“大无上”或“大中观”,扎实的止的基础,是任何修行所需要的,在八万四千个法门中,止的训练能使你成功地去圆满任何一个法门。

  

  观

  接下来我们要对观做一些介绍和指导。

  经由止的修习,行者能了悟到一切现象之不生不灭的本性,此即为观,首先,我们简单地谈一谈一切现象的本性以及自心的本性。

  概略地说,所有能被察觉到的万物万象,以及每个人所执持的“我”,其本质都是空性,但是虽然如此,从无始劫以来,众生已养成了诸种习气,习惯一切视为是真实的,现在要抛开这些习惯,而去相信一切事物都是不真实的、是空性的,实在很难做到。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习性呢?到底是什么导致众生如此的迷惑呢?

  从无始已来,众生执着一个“我”的存在,并对“我”产生了坚信,有了这样的想法,就将“我”从别人中对立出来;有了“我”,便有所谓不是“我”的,那便是别人了,故对于自我,你产生了执着,对于别人,你没有像对自己那么喜爱,因此便生起厌烦,甚至加以侵害。然而因为不晓得这样的人我之分即是无明,所以五毒、习气便由此而生了,而这是很难复原的。

  现在所要谈的内容,是要大家对禅定有个较好的了解,甚至引导各位去发现自心本性,也就是引见大手印的本质,为了达到此目的,大家必须先了解一些禅定的基本特性,若缺少这种功夫,光靠我一个人是没有办法带领大家认见大手印的本质。

  现在我提出一个问题,让大家好好思考一下,仔细地想一想真的有一个具有实体的“我”存在着吗?如果你认为有的话,它在那里呢?在身体之内,还是在身体之外?如果你真的看到这个具有实体的“我”的话,那么它的形状和颜色是什么?仔细地思考这些问题,若没经过这种思考,那光是对大手印作介绍,就如同在虚空中画图一样,不管你怎样画,也无法画出什么东西。

  佛教里有一个名词:“无我”。我们知道“无我”意味着“自我是不存在的”,然而人人都有一个“我”的感觉,有时你觉得“我”包含了身体,有时你又将“我”和身体分开来,说道:“我的身体……”,故此肉身并不是真正的“我”,甚至你也会说:

  “我的心……”,因此有一个“我”和另一个你称它为“心”的东西,所以“心”也不是“我”。

  如果说这个肉身就是“我”的话,我们好好地来检查一下:从头到脚,身体的每一部份,都有特定的名称,如头、颈、胸、腰……等等,无论你分得多细,整个身体你就是找不到一个“我”的存在,事实上所谓的“我”并不存在于肉体之中。

  你可能会想:“我”一定就是心了,但是让我们观察一下这个“心”,心只在遇到外在的事物或现象时才发出作用,而我们只不过有一个心存在的感觉而已,这个感觉变得很强,就成了对“我存在”这个概念的执着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迷糊地从“无我”而意识到“有我”,这种迷惑就像一个病得很严重的人,病到连自己生病了都不知道一样。

  虽然实相中没有“我”的存在,但就像前面谈到的,我们有着对自我存在的执着,这种执着就是陷入烦恼和痛苦的原因,举个例子,有时你抱怨:“某人批评我!”,这便是一个“我”的感觉,所以对于批评你的人,你便产生一种厌烦的感觉,或是如果你被开除了,你会抱怨说道:“老板把我开除了!”,这又是强烈的“自我”的感觉,使你对老板产生憎恨。所以这个“我”使众生感受到极大的痛苦,而这些痛苦都是连续不断的,这便是所谓的我执。

  而何谓“法我”呢?一切外象皆是法我,同样地我们来推理一下,一切外象也并非是真实存在的,举个例子,我说台湾是不存在的,你也许会不同意,你会说:“他在这里住,在这里吃,现在还正在跟我们说话,怎么说台湾不存在呢?”。

  台湾可以说是一个“法我”,但当我说台湾不存在,并不表示台湾不见了,我说台湾不存在,是指台湾的原始自存的本体性是不存在的,如果将台湾分割的话,台湾就消失了,剩下的是台北、宜兰、嘉义……等等,同样地再把台北分下去的话,那台北也不存在了,而再把这些地区分得更细,那就成了许许多多户人家了,而家再分的话,便成为许多的人,家也不存在了,然而“人”只是我们为有别于其它的动物,而给自己的一个名相,让我们再回到原来推论方式,从头到脚仍找不到“人”之本体性的存在,故“台湾”是没有本体性的。

  以这种推论的方式来了解“无我”是很…

《大手印无上心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