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手印無上心要▪P3

  ..續本文上一頁,放輕松一下,但千萬不要太松懈,要適可而止,就像用手握一顆雞蛋一樣,如果手太用力,蛋會被捏破,如果手太放松,蛋會掉下去,手的力道要剛剛好才行,修禅定也是如此,不要太強迫自己,更不可完全地懶散墮落。

  很幸運的,佛法在很久以前就盛行于中國了,大家大概對禅定多少有一點認識,或許也有人對禅定完全沒有概念,因此在這兒要先叮咛這些沒有接觸過禅定的人:禅定是爲了達到無念的定境,然而在初學打坐的時候,可能會發覺念頭似乎比以前多了,心好像比以前更亂了,于是有人會開始抱怨這是修禅定的關系,事實上,這正是你的進步,以前你的心是完全散亂的,故所有的妄念生起時,你都沒有注意,現在你試著留心謹慎地去注意每一個念頭,因此每一個念頭生起時,你都能察覺到,故你會感到妄念似乎比以前多,但念頭並沒有增多,而是你變得更清醒了,修禅定的第一個進展就是更能覺知一切動靜。

  打個比喻,當你將水倒入一個都是洞的過濾器,自然地水都流光了,什麼也看不到,如果把水倒在杯子裏的話,便能清清楚楚地看到杯子裏的水了,同樣的,以前你的心是放縱散漫的,現在經由修習禅定,將放縱散漫的漏洞都填補起來,便能察覺出心中妄念的湧現了,因此,你實在不需因爲感到心的浮動而灰心。

  接下來就讓我舉例來依次說明修習禅定的層層體驗。

  初學禅定時,妄念多的如瀑布一般洶湧奔瀉,毫無間歇;接下來經過一段時間的精進修持之後,妄念則有如山谷中的溪流,雖然有時因爲下雨或其它原因,溪流會十分湍急,但大部份的時間都是十分平順安穩的;再接著境界更深時,則如同有波浪的海,雖然有波浪的攪動,但都只是在表面搖晃,不會影響到海底深處,因爲你已具有相當的定力,故雖然念頭生起,但不會幹擾你深層的定境;最後,則如同無波的大海,一種無波無念的境界,恒久而和諧,充滿喜悅、淨明和自在。在GmbDB法王的祈禱文裏,其中有一句大意是:“願能證得心中無波之境的覺悟。”,其中所談到的“無波之境”,就是這種境界。

  在修止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一些障礙。

  第一個障礙是昏鈍。每當你禅坐的時候,就會變得無精打采,昏昏欲睡,無法集中精神,身體也坐不直,這時候要如何對治呢?第一步,先努力將上身打直起來,坐直之後,把眼睛張大,凝視上方,如果可以的話,將視線朝向光亮的來源,如燈光或窗口等,同時觀想明亮清澄的光進入身體,全身充滿光亮;這方法可以克服昏昏欲睡的毛病,而當你不再昏沈的時候,便可以恢複原來的修持。

  第二個障礙是亢奮。有時我們和朋友聊天聊得太久,或發脾氣的時候,都會亢奮、浮動,無法平靜,這時,必須先完全放松身體,然後將身體彎下來,觀想你所呼出的是很細的黑煙,像絲線一樣,黑煙呼出之後一直深到地底下,吸氣的時候,則吸進地底下的黑煙,使身體充滿了黑暗,這就能對治亢奮。

  修止有許多利益!包括現世的和究竟的兩方面。

  在現世的利益方面:由于修止的結果,你會變得很溫和平靜,沒有任何侵犯或攻擊他人,甚至暴力的傾向,無論你從事什麼職業,都能勝任愉快,無論什麼工作,都能成功地圓滿完成,這是因爲你有專一的定力,而在家你也會變得很有效率,對家人很照顧、很親切,所有的親戚朋友也都會更加地喜歡你、尊敬你;此外,無論處于什麼樣的習俗文化背景,你都能安然自得地與人和諧相處,沒有任何傲慢狂妄,由于你和順的個性,別人也都能與你維持一個很好的關系。

  有了這種能安處于各種習俗與各種人相處的定力,你就好比一個正方體,不管怎麼放,都能穩穩地立著,不會搖晃,但如果沒有這種修止的定力,你就會像一個圓球一樣,四處滾動不能安定。

  修止對修其它的法門也有莫大的助益,像是觀想本尊、觀想心咒,你都能籍著修止的成果而觀想得更好更清楚,修止能使我們成爲一個好的修行者,發展出專注的心境,這種心境能使我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明了自己的行爲,亦有助于戒律的持守,籍著這種種的利益,自然地我們能開悟成佛,我們在修行上無法有所進展,常常就是缺乏了專一集中的心。

  有些人接受了某個灌頂,然後經過多年的修持,卻沒有什麼進展,也許他會抱怨,認爲灌頂、心咒根本沒有效用,因爲他修了那麼久,卻一點也沒有進步,但是大家要知道,灌頂、持咒沒有産生效果是因爲你沒有專心,因爲沒有專心,所以雖然灌頂和心咒有它的力量,也無法産生任何效果,因爲你根本沒有用心地來修持它,而修止正可以避免並克服這種錯誤。

  舉個例子來說,當我們在拍照的時候,如果握照相機的手不穩,一直搖晃,拍出來的照片當然就很難清楚了,而我們卻埋怨照相機不夠好,這就跟抱怨灌頂持咒沒有力量一樣,事實上問題出在我們自身,因爲我們缺乏足夠的定力,經過了長久的修持卻沒有效果,完全是因爲缺乏止的訓練,沒有平靜穩定的心。

  在究竟的利益方面:偉大的祖師――寂天菩薩曾說:“一個人若有止的能力,必能進入觀的境界。”,這清楚地說明了止將帶領我們進入觀的境界,而觀乃是相當高深的覺悟,有了堅固的定力,當你領受了大手印心要的教法,必能立刻證入大手印之果。這是因爲你的止的基礎相當紮實穩固,這就是修止的究竟之利益。

  止能使我們覺悟自心究竟本性,即就是覺悟“大手印”,或稱“大無上”或“大中觀”,紮實的止的基礎,是任何修行所需要的,在八萬四千個法門中,止的訓練能使你成功地去圓滿任何一個法門。

  

  觀

  接下來我們要對觀做一些介紹和指導。

  經由止的修習,行者能了悟到一切現象之不生不滅的本性,此即爲觀,首先,我們簡單地談一談一切現象的本性以及自心的本性。

  概略地說,所有能被察覺到的萬物萬象,以及每個人所執持的“我”,其本質都是空性,但是雖然如此,從無始劫以來,衆生已養成了諸種習氣,習慣一切視爲是真實的,現在要抛開這些習慣,而去相信一切事物都是不真實的、是空性的,實在很難做到。

  爲什麼會造成這種習性呢?到底是什麼導致衆生如此的迷惑呢?

  從無始已來,衆生執著一個“我”的存在,並對“我”産生了堅信,有了這樣的想法,就將“我”從別人中對立出來;有了“我”,便有所謂不是“我”的,那便是別人了,故對于自我,你産生了執著,對于別人,你沒有像對自己那麼喜愛,因此便生起厭煩,甚至加以侵害。然而因爲不曉得這樣的人我之分即是無明,所以五毒、習氣便由此而生了,而這是很難複原的。

  現在所要談的內容,是要大家對禅定有個較好的了解,甚至引導各位去發現自心本性,也就是引見大手印的本質,爲了達到此目的,大家必須先了解一些禅定的基本特性,若缺少這種功夫,光靠我一個人是沒有辦法帶領大家認見大手印的本質。

  現在我提出一個問題,讓大家好好思考一下,仔細地想一想真的有一個具有實體的“我”存在著嗎?如果你認爲有的話,它在那裏呢?在身體之內,還是在身體之外?如果你真的看到這個具有實體的“我”的話,那麼它的形狀和顔色是什麼?仔細地思考這些問題,若沒經過這種思考,那光是對大手印作介紹,就如同在虛空中畫圖一樣,不管你怎樣畫,也無法畫出什麼東西。

  佛教裏有一個名詞:“無我”。我們知道“無我”意味著“自我是不存在的”,然而人人都有一個“我”的感覺,有時你覺得“我”包含了身體,有時你又將“我”和身體分開來,說道:“我的身體……”,故此肉身並不是真正的“我”,甚至你也會說:

  “我的心……”,因此有一個“我”和另一個你稱它爲“心”的東西,所以“心”也不是“我”。

  如果說這個肉身就是“我”的話,我們好好地來檢查一下:從頭到腳,身體的每一部份,都有特定的名稱,如頭、頸、胸、腰……等等,無論你分得多細,整個身體你就是找不到一個“我”的存在,事實上所謂的“我”並不存在于肉體之中。

  你可能會想:“我”一定就是心了,但是讓我們觀察一下這個“心”,心只在遇到外在的事物或現象時才發出作用,而我們只不過有一個心存在的感覺而已,這個感覺變得很強,就成了對“我存在”這個概念的執著了,這也就是爲什麼我們會迷糊地從“無我”而意識到“有我”,這種迷惑就像一個病得很嚴重的人,病到連自己生病了都不知道一樣。

  雖然實相中沒有“我”的存在,但就像前面談到的,我們有著對自我存在的執著,這種執著就是陷入煩惱和痛苦的原因,舉個例子,有時你抱怨:“某人批評我!”,這便是一個“我”的感覺,所以對于批評你的人,你便産生一種厭煩的感覺,或是如果你被開除了,你會抱怨說道:“老板把我開除了!”,這又是強烈的“自我”的感覺,使你對老板産生憎恨。所以這個“我”使衆生感受到極大的痛苦,而這些痛苦都是連續不斷的,這便是所謂的我執。

  而何謂“法我”呢?一切外象皆是法我,同樣地我們來推理一下,一切外象也並非是真實存在的,舉個例子,我說臺灣是不存在的,你也許會不同意,你會說:“他在這裏住,在這裏吃,現在還正在跟我們說話,怎麼說臺灣不存在呢?”。

  臺灣可以說是一個“法我”,但當我說臺灣不存在,並不表示臺灣不見了,我說臺灣不存在,是指臺灣的原始自存的本體性是不存在的,如果將臺灣分割的話,臺灣就消失了,剩下的是臺北、宜蘭、嘉義……等等,同樣地再把臺北分下去的話,那臺北也不存在了,而再把這些地區分得更細,那就成了許許多多戶人家了,而家再分的話,便成爲許多的人,家也不存在了,然而“人”只是我們爲有別于其它的動物,而給自己的一個名相,讓我們再回到原來推論方式,從頭到腳仍找不到“人”之本體性的存在,故“臺灣”是沒有本體性的。

  以這種推論的方式來了解“無我”是很…

《大手印無上心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