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必需的,特別是由此我們了解到因爲對自我的執著,使我們産生了貪瞋癡種種煩惱,對我好的事物就貪愛,對我不好的就排斥,因爲這種種的妄識,我們積聚了無量的惡業,所以明白“無我”的道理是很重要的,然而光是明了還不能開悟,了解道理和開悟之間是有很大的差異的,例如在心經裏有一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們可以從論理的層次來推究它的涵義,但是我們必須經過禅定的修持,才能對此生起真正的了解和體會,而再經由“觀”去了悟人無我、法無我的道理。
面對空性的道理,如果你不了解它真正的涵義,你可能會害怕,如果一切都沒了的話,那該怎麼辦?事實上“空”是指沒有任何事物是真實獨立存在的,有了正確的了解,你就不會産生恐懼,反而會真正地希望從輪回中解脫。
偉大的祖師帝洛巴曾對其弟子那諾巴說道:
“衆生爲什麼會墮入輪回呢?這不是因爲真的有個輪回在那兒,衆生墮入輪回是因爲衆生相信有個輪回在那兒。”
從這段帝洛巴對那諾巴的教誨中,我們可以知道:“空”並不代表整個輪回、一切外象就得消失得無影無蹤,真正地明了空性,就是讓自己脫離對“一切真實存在”之觀念的堅信。
假設空性就是指整個輪回和一切衆生都消失的話,那爲什麼無數證悟空性的佛菩薩們還要救度衆生呢?事實上衆生並沒有因“證悟空性”消失不見了,消失的是“一切是真實存在”的執著。
很多人常用夢境來比喻空性,這是個很好的比喻。
當你在做夢的時候,夢中的一切事物都能清楚地看到,甚至于在做惡夢的時候,還會害怕的不得了,甚至有時還會夢到自己在享受著美好的食物,事實上眼睛、嘴巴各器官都是閉著的,但我們卻仍然能在夢中看到、聽到或嘗到這種種事物,跟平常所感覺的並沒有兩樣,這就是心識的迷惑,同樣的我們就是因爲類似這樣的迷惑,而認爲輪回一切外象和自我都是真實的。
有一個法門稱爲“夢瑜伽”,修了夢瑜伽,並不是說就不會做夢了,你仍然會做夢,但由于夢瑜咖的修持,你會很清楚地知道那是夢,而不會産生任何反應,你若做了一個甜美的好夢,也不會貪戀,因爲你知道那只是夢而已,是虛幻不真實的,同樣的如果你做了惡夢,也不會害怕,因爲你很清楚它是假的,這就是所謂“夢瑜咖”的修持不是要讓你的夢消失,而是要使你的執著和因夢境所産生的一切反應消失。
或許有人認爲心是真實存在的。
心能覺知周遭的情況,體驗苦樂等諸種感覺,第叁世Gmb――讓窘多傑曾說:“心能覺悟一切外象的虛幻。”
然而心如何覺悟它自己也是虛幻的呢?要明了心是虛幻不實的方法,就是直觀心的淨明本性,亦就是空性。
直觀自心之空性是一個很特別的經驗或感受,很粗略地打個比方,就像失去知覺一樣,當你失去知覺的時候,根本沒有任何在看或在聽什麼的感覺,也沒有感覺到什麼西正在被看或被聽。
修止的目的即是要發展出由心來觀照自性的能力,而當心能直觀它的自性時,便達到一種無法言喻或形容的境界,完全無法用任何的語言或文字來解釋這種境界,真正的禅定是安止于自心本性,不生起任何過去、現在或未來的念頭,超越一切的概念和想法,由此亦可說明般若經中所提到的:
“不住語言、文字、不起想,即爲般若波羅蜜多。”
以自心直觀自心的境界是超越一切的,能安止于這樣的境界,即爲“觀”,亦是安止于大手印的自性。
而如果我們還想著“發生了什麼事?”、“待會要做什麼什麼……”等種種的念頭上的話,就根本沒有安住于禅定之境了。安住于禅定之境是不生、不住、不滅的,既然是無生無滅的,那麼當你在修禅定的時候,若發覺或想起了什麼事情的話,念頭便在你心中生起,而禅定之境也就立刻消失了,這便不是正確的觀了,心是不住生滅的,你無法指出心在那裏,就像虛空一樣,虛空沒有所謂的生,虛空也不會滅,而虛空也沒有一個確切的所在。
修習禅定,是真正安住于無現在、過去、未來之念的定境,而安住這樣的境界,亦可稱之爲“安住于平衡之境”——一種遠離一切妄想的平衡狀態,自心直觀它的本性,沒有任何二元、能所的相對概念,在大手印裏稱這樣的境界爲“究竟智”,而在甯瑪巴的傳承裏則稱之爲“開悟”,雖然名稱不同,但其意義皆指明心見性,即使這樣的經驗只是短暫的一刹那,亦是“究竟智”,我們要繼續努力,來鞏固和延長這樣的境界。
直觀自心本性之禅定法
談到這裏,傳統上來說,上師教導弟子修禅定,而後並問他一切心裏所想的,從“心是什麼樣子?”、“心在那裏?”等等問題,一直深入到“無所答”的境界,然而在座各位人數不少,我們並沒有辦法照傳統一樣,一個一個地做問答,不過讓我們來做個短的禅修。
這一個禅定的法門是直觀你的自心本性,不要去想你今天一整天做了什麼?也不要想你明天要做什麼事,也不去想好的或不好的,就是直接觀照自心本性,這稱之爲“引見自心本性”,這是傳統上的教法,唯一不同之處是我們沒有問答。
此一禅定法就好比用自己的眼睛來看自己的眼睛一樣,根本沒有辦法指出所謂“我看到的是什麼……”,因爲根本沒有“看”的動作,同樣的用心來觀心,亦應去除任何的推理或思考,當我彈指的時候,在那一刹那,當下安住于一種無念的境界中,而在我第二次彈指的時候,再恢複過來。
此禅定之法雖然在姿勢上可以和止一樣,但其方法是不同的,不需要去專注于氣息上,當下直觀自心本性,並安住于此。
當我們延長此直觀自心之禅定的時間時,自然地念頭會生起,然而當念頭出現的時候,千萬不要去執著它、分辨它,不要認爲它是好的念頭就貪執它,不好的就想要壓抑或排除,妄念出現是自然的,不要執著,要觀照它的本質。
此直觀自心本性之法門乃是一“方便道”,它能使我們在刹那間,直接趨入原始本然的清淨本性,沒有任何淨化的程序,不需要去增長或發展什麼,也不用去清除什麼,在那刹那間見到完全清淨的自心本性,如果你真的明了並安止于此直觀自性之法,一切完全是直接的,不需任何淨化或增長。
很多人以爲像大手印這樣高深的法門,一定要十分聰明才有辦法了解,同時也認爲講大手印這主題一定得花上好幾天的功夫,用一大堆的道理來解釋才行,但坦白的說,大手印深奧的意義並不是靠聰明來領悟的,真正能讓你覺悟大手印的,不是理論或解說的“量”,而是你禅定的“質”,修習直觀自心本性也是一樣,如果你明白如何安住于自心本性,能掌握住那一刹那,這就是最高深的法門。
在西藏有一句諺語:聰明的人並不一定足以領悟大手印,就算你很聰明多聞,學識淵博,也不一定表示大手印對你而言是簡單易修的。
安止于自性之中,即爲一切法門之要旨,其關鍵並不在理論教法的數量多寡,故第叁世Gmb讓窘多傑稱這直觀自性的法門爲:一法通曉,完全解脫,因爲此法能在一瞬間使你完全解脫自在,如果你能安止于此,便不需再去學什麼了。
我希望大家都能學習這直觀自心的法門,在一開始不需要太久,先從較短的時間開始做起,即使是一瞬間也好,然後盡可能地重覆多練習,這亦能使你對直觀自心之法有更好的了解和認識,直觀自心之法也不一定要在佛堂裏修,譬如在你喝茶的時候,在拿起杯子到接觸嘴邊之間的短暫片刻,也可以直觀自心本性,先以短暫的時間來修,並且不斷地重覆練習,甚至在工作或談話之中,都可以修此觀心法門,逐漸地你就能熟練這個法門了。
禅定功夫的成長,是非常個人的經驗,沒有那一點能真正讓人辨別出你禅定功夫的深淺,但是就你自己——一個修行者本身而言,所有修行的進展都是能感覺得到的,這就好比夏天一到,你就會覺得天氣愈來愈熱一樣,當然,修行的體驗是超乎生理上的感覺的。
當你愈精熟于直觀自心本性,你的個性就會愈來愈好,煩惱亦會愈來愈少,你會愈加地祥和、快樂,這都是個人內在的感受和體驗,若你能精進地修此禅定法門,由于你的努力,你安住于自心本性的能力也會更爲強固,自然地慈悲、智慧也就更爲廣大了,正好比太陽放出的光芒愈亮,一切外在也必定更爲明亮一樣。
除此之外,所有的無明、暗鈍、煩惱,也都將不費力地消失掉;對于這一切障礙毫不費力的消失,那諾巴曾向馬爾巴解釋道:“如果用繩子在蛇身上打個繩結,蛇不用別人幫忙,也能掙開這個繩結,同樣地,由于你能直觀自心之清淨本性,所有的無明煩惱再也束縛不了你了,一切都像蛇掙脫繩子一樣絲毫不費力。”
這也就是爲什麼說金剛乘是相當殊勝的法門,因爲金剛乘能夠使行者在一生之中即身成佛,在金剛乘教法中,我們曾談到安住于無念無執著的禅定之中,“沒有任何念頭和執著”可以說是禅定的定義,但這絕不是某種不省人事的狀態,而乃是安然地住于自心本性之中,這是遠離戲論、是單純一味的,此爲法身之境;然而在直觀自性的時候,自心本性也不是一片空白或一片黑暗的,它是清淨明朗的,此明淨乃爲報身之境;而這明淨並非有實體的東西,它是空性的、無止境的,這乃屬化身之境,故總括來說,心的離戲一味是法身,心的明朗清淨爲報身,而心的無終無止則爲化身。
金剛乘又稱爲密宗,有很多人對密宗的“密”感到好奇,爲什麼金剛乘是秘密的呢?其實金剛乘秘密並不是因爲它必需要如此,而是因爲要能領受它的教法,必須要發大心的人才可,如果行者無法接受金剛乘的觀念,根本無法修得任何成果,因此對于這些非法器的人,公開這種教法便毫無用處了;但對于能真心接受金剛乘,並真正能理解它的人而言,金剛乘就不是秘密了。
此外,大家必須明白:引見自心本性並不就代表我們現在都已經證悟自心本性了,這乃是一個如何去認出自心的方法,證不證悟完全決定在個人,如果你精進…
《大手印無上心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