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手印▪P3

  ..續本文上一頁示上師,只有這樣才能斷除我們的疑惑,才能漸漸開悟。否則,就如我們前面所說,佛性是沒有任何言語能诠釋的,如果我們不先去聽聞上師說法,不去思惟,也不發問,便無法了解[根]大手印了。修行的次第就是要先聽聞佛法,然後再進一步去思惟。思惟時,看看自己到底是不是真的了解,如果不了解,便要請示上師,把整個了解後,再去修行。修行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們能夠實修所聽聞、思惟過的佛法,就能漸漸開發本具的佛的功德。這就好比一只飛翔在雲中的鳥,它不被任何的山嶽、樹木所阻礙,因是飛行在山嶽和樹木上面之故。修行也是一樣,如果不經過聞思就修行,便很難證悟。如同有時我們會被學理帶著走,沒有實際去修行,就好像一個人在沙漠裏走路,由于眼睛看不清,所以他根本不知道自己要走的東、西、南、北是哪一個方向,因此,我們也要注意,不要被理智的思惟給帶離了我們的正路。不要學習太雜,也不要在理智上思惟太多,必須把學習思惟佛法跟修行佛法二者合而爲一。所以,聽聞了上師的教法後,思考、檢查看自己了解了多少,如有任何問題,要向上師發問來斷惑。一旦無任何疑惑以後,就應去修行,這樣才能體悟,不要再在語言文字上打轉。我們講「根」大手印,主要是讓大家了解一點:大手印的本質是明與空,超越了人類的言語所能的定義,只能以聞、思、修來領悟。所以我們應把聞、思、修全部結合起來,做爲修行的一個指標。

  既然一切衆生都本具佛性,爲何衆生會有煩惱呢?這有五個原因:

  第一個因素是無明。所謂無明,就是衆生沒有認知本具的佛性。由于不認識本具的佛性,所以常常有順境、逆境、快樂及痛苦的不同感受。因有種種不同的感受,所以産生許多煩惱,又因與煩惱爲伍,所以又造種種惡業。無明就好像海洋一樣,是這麽的深廣。

  第二個原因是:源于剛才所講的無明(無法見到本具的佛性),所以執著有一個「我」。雖然我是不實在、不堅實的,但還是執著有一個「我」。因感覺有一個真我存在,所以也感覺有他人存在,也就是自與他、主與客對立的執著。由于這種執著,所以産生煩惱,對于我們親近喜歡的人,就生貪著,對于不喜歡的人,就會生嗔恨或嫉妒等。不管是貪、嗔或嫉,這些都會導致我們造業。業有兩種,一種是很有限的福德,像這種福報,是有可能用盡的。這種福德善業可讓衆生生到天道或人道,但總有一天,福報是會享盡的。另外一種是惡業,會導致墮入叁惡道。簡而言之,苦樂交替,如果我們與煩惱爲伍,便會在六道之中流轉。

  我們必須把內心的煩惱去除,才能從輪回之中解脫。即使我們很迫切地想要從輪回中解脫,好像幾乎要把我們的心全擠出來,把它擠出輪回之外似的,也辦不到,因爲我們的心還是迷惑的。由于過去所造的業,使我們還在輪回六道之中,無法解脫。因此我們從字義上可知,輪回是指轉動之意,輪回就是在六道中流轉。一般凡夫都把輪回看作是一個負面的東西,好像是一個受苦的地方;而把涅槃視作是正面的東西,是一個非常快樂、極樂的境界。雖然我們常覺得輪回是在涅槃之下,而實際上,就體性而言,輪回與涅槃是不二的,沒有任何分別。由于我們並未證得本具的佛性,因此心才會分別輪回和涅槃。但在實質或體性上,輪回與涅槃是無法分開的,我們無法以一個名詞去诠釋輪回與涅槃,因此,當我們證悟輪涅不二時,無法用語言去描述它,只能去體悟它,它只是一個我們知或不知、已體驗或未體驗的問題。這可以用一個比喻來說明,當我們看到一塊純金時,如果我們不明白,而把它當成銅來看,這塊金子並不會因我們把它當成銅,它本身就産生任何變化,它不論在質跟量上都是不變的,只是我們自己對這塊金子的感覺不一樣而已。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訴你,這個東西其實是塊金子而不是銅時,那時候,我們就會比較珍惜它,對它的態度改變,可是金子本身從頭到尾都沒變過。同樣的道理,我們如把輪回當成是負面的,是痛苦不淨的,那麽就好像是把純金當成銅一樣,一旦我們證悟了,就知道其實輪回本身就是金子,它從來沒有變過。當我們談到輪涅不二時,就是說並非輪回把涅槃遮住了,或是涅槃把輪回擋住了,也不是這染汙的心之外另有一個涅槃。輪回的體性就是佛的叁身,因爲輪回的體性是空的,這空性即是佛的法身。一切法皆空,並且有明,其體性是明亮的,這就是佛的報身。空與明是不二的,也可以說是空色不二,所指的是一切諸法與空性不二。雖然色的本性是空,但色(現象)是存在的,這色即是佛的化身。所以,可以說我們在輪回中所能感覺到的一切,或是說所有一切諸法,其實都不離佛的法、報、化叁身。

  在修大手印時,首先要建立正知見,了解什麽是正確的大手印見。有了正確的大手印知見後,再進一步來修行大手印。在我們初修大手印時,要以漸進的方式來學習和修持。這是因爲如果我們一開始就馬上將心安住于無所整飾、沒有念頭的狀態之中是很困難的。所以,初修的行者,應首先將心安住於現在的這一念中,不要想過去及未來的種種、期望、計劃等等,單就專注于當下的這一念,沒有任何的動搖,即使是片刻時間,也不從現在的這一念離開。在這時候,同樣地,也不要思考,不要去想我現在做的這個禅修是不是正確、是怎樣的情況、應該怎樣等等。大手印的修行,並不要觀想本尊、種子字……等等,唯一要做的就是安住於當下的刹那,沒有過去、現在,也沒有未來。

  我們要如何才能安住于當下的這一刻呢?就是要保持一個覺心。

  在修習大手印時,要記住叁個重點:第一個就是要住于空性之中,也就是沒有過去、現在、未來的想法,第二個就是不要使你的心有所分散、散亂,要專注;第叁個就是不要想你現在所專注的是什麽。這叁點都是在修習大手印時,心必須要持守住的。

  修習大手印的關鍵在于:保持覺心,就是要非常專注,但同時也要合于中道,不要太松,也不要太緊,好比我們用食指與大拇指拿一個雞蛋一樣,如果拿得太松,就會掉在地上;拿得太緊,它又會被壓破。因此,要拿得恰到好處,不松不緊,雞蛋不會掉也不會破,就像在禅修中,要保持適度的松緊一樣。所以,最重要的是,在修大手印時,不要覺得修一次就夠了、滿足了,毅力是成功證悟的關鍵。因此,修習大手印,讓心能安住在無所整飾、無念的禅定之中時,一定要持續不斷去修。初修的行者,當然會有很多念頭,但經過不斷地修行,念頭就會漸漸減少。慢慢地,念頭會變得非常微細,微細的念頭也會漸漸被我們調伏。在這時候,我們就會感到非常喜歡修行、禅定,修行也不需花太大的力氣,而這些都需「毅力的持續」,才能獲得。

  我們以精進的毅力來繼續修持時,也許心會有些散亂,但這跟我們從前所談的「止」修的專注有非常大的不同,這邊所談的就好像是一位母親,她非常照顧她的孩子,時時刻刻都在關注著小孩,這樣孩子就不會受到任何傷害。同樣的,在修行大手印時,應時時安住在當下這一刹那,每一刹那都保持著鮮活,注意力不離開,沒有任何的散漫。

  在這教法中提到,我們在修大手印時,不要墜入兩個極端:第一個極端是太過用力,第二個極端是太過松散。此意指我們在安住於心的本性時,不要想我現在正在修大手印,應該安住於心的體性之中,不應有任何念頭産生。如一開始就想不要有任何念頭産生,念頭就會越來越大、越來越多,就會有挫折感。因此,不要強迫自己一定要很用力地去專注,且強迫自己不要有任何念頭。反過來,如太過于松散,就會覺得昏沈。這種修持會經曆四種不同的覺受。覺受與證悟是不同的,覺受是有時有,有時又不見了;但是,證悟則是一悟永悟,永遠都在,不會有時有,有時沒有。

  這四種覺受,第一種是非常愉悅的感覺。禅修時身體會感覺很愉悅、很輕松,有時會認爲那是證悟,但那只是在禅修大手印時的一種覺受。

  第二種是清明的覺受。這時行者可以看穿牆壁,可以看見牆壁外的東西,很遠的東西也能看得到。這時行者也許以爲自己開了神通,但這種感覺和能力還是有可能會消失,並非已經證悟。

  第叁個覺受是空性,覺得身體不存在。有時行者會因爲覺得身體不存在,而感到恐懼,但這種身體不存在的感覺,有時還是會消失。

  第四種是無念的覺受。這無念的覺受在修大手印時,從一坐下開始到起座,整個期間都沒有感覺到時間的存在,感覺好像是片刻而已,也沒有感覺到自己的呼吸。可是這也還是一種覺受,不是證悟。

  以上所說的這四類覺受,我們行者不要將它執著爲證悟,但同時也不必拒絕,或是排斥它;如果這些覺受産生時,也不要覺得高興。「有」的時候,不要高興;「沒有」的時候,也不要沮喪,只要以同樣的心不斷繼續地去修行,這就是大手印的禅修。領悟漸漸加深時,自然就能夠得到證悟,而這個證悟是永久、永恒的。這好比是用兩塊木頭相互摩擦取火,當這兩塊木頭摩擦漸漸生熱時,如果在這時停止,當然便不會有火産生;如果繼續的話,也許就會有一點煙出來。在煙出來時停止,也無法得到火,還是要繼續下去,也許才會得到一點點火花;但在火花出現時停止,也是取不到火的,應該繼續不斷努力,直到火完全出現,一旦火真的生起來時,力量就很大了。因此,當覺受出現時,如果把它誤認是一種證悟的話,行者便會産生我慢心,覺得自己已是一個證悟的人,這樣的慢心會阻礙我們的修行;更甚的是,因爲微細的覺受會讓強大的執著我慢生起的緣故。它可能會讓我們墜入惡道,不管任何的覺受、體驗,都不要有任何的執著。當我們的覺受漸變微細,慢慢就能得到領悟,有了領悟,就會越來越深,而曆經菩薩的十地,終究開悟成佛。簡而言之,在修行大手印時,不論有任何事情發生,産生任何覺受,都不要攀執,也不必排斥,…

《大手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道次第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