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攝頌釋 第二課▪P2

  ..續本文上一頁佛陀弟子修學彼,

  

現前所學如實說,佛威力致非自力。

  爲什麼是這樣呢?原因是這樣的:對于圓滿斷證、大慈大悲的佛陀所宣說的無我法理,佛陀的弟子先在上師前聽受,繼而修學並現前所講的道理,即證得相應的果位,之後再如理如實地爲有緣他衆進行宣說;所以這一切一切的來源就是佛陀,也即唯一依靠佛陀的威力或加持所致,而並不是聲聞弟子等自己的能力。

  也許大家清楚,不管是小乘聲聞,還是其他佛弟子,通過自力通達空性而獲得解脫的一個也沒有。包括舍利子、目犍連等利根者,以及世間中所有獲得證悟的高僧大德,他們不依靠佛的威力也絕對不可能獲得證悟。(而佛陀完全不相同,有關論典中說:成爲最後有者時,完全可以依靠自力來通達空性。)所以大家務必了知,我們相續中産生的空性見、菩提心和出離心等一點一滴的境界,其來源就是大慈大悲的佛陀。

  以前我在講《釋迦牟尼佛廣傳》時,也給大家講過,即我們時時刻刻都應想:在這個娑婆世界當中,所有正法的光明都源于佛陀當年的發心;正因爲佛陀爲濁世衆生發了廣大的願,也攝受了我們這些可憐的世間浪子,我們現在才找到了歸宿。

  另外大家還應了知,佛陀度化衆生的行境不可思議,他能以各種各樣的形象來度化衆生,比如有時候從空中傳出妙音讓無量衆生獲得解脫,有時候以車乘等來利益衆生。無垢光尊者雲:“珠寶衣食燈乘等,廣行利衆現無情。”意思是說,佛陀會顯現各種各樣的無情法,如珠寶、衣服、飲食、燈光、車輛等來利益無量無邊的衆生。《耳飾經》亦雲:“今于濁世時,工巧文字相,作我想起信。”意思是說,末法時代的時候我將變成工巧相和文字相來利益衆生,當見到它們時,你們應想到這就是佛陀我,從而生起信心。

  可能有人會認爲,這些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或天然就存在的物質,怎麼會是佛陀的化現呢?其實,這充分說明他們對佛陀的種種化身和工巧化身一無所知。現在很多人都認爲科學家的恩德很大,因爲他們絞盡腦汁發明的汽車、火車、飛機等交通工具,給人類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其實這些都是佛陀給我們創造的利益,不僅是它們,只要能對人們的衣食住行帶來方便,這就是佛陀的事業。如果真正懂得這樣的道理,那通過無情法和其它動物的形象也能了達佛陀的事業,或認識自己心性的光明。若沒有清淨觀,即使所有法相圓滿的上師天天都給你宣講甚深的佛法,你也會經常生惡念。

  若自相續真的已被佛法感化,那即使身處紅塵之中,也會時時領受佛陀的加持,比如乘電梯、坐公共汽車等,你都會覺得它們全是佛陀的化現。甚至聽到的聲音,也在爲我們直指心的本性,比如當救護車發出“嗚——”的聲音時,你就會想到讓我開悟、讓我開悟,或者說無我、無我,這樣就很有可能馬上開悟。在喇榮山溝裏,有時候會聽到手扶式拖拉機發出的聲音。有人很討厭,但我認爲這是佛陀在提醒我們:應用智慧和方便來斷絕分別念,從而認識自己本有的光明心性。若大家細心體會就會發現,這種聲音與修斷法時所念的“啪的”聲極爲相似;所以大家在聽到拖拉機發出的聲音時,皆應安住在現空無別的光明心性中。

  對于上根者來講,一切都是善知識。上師所著的《無常歌》最後一個偈頌也說,如果會觀世間萬事萬物皆是善知識,也即除了善知識以外不會有別的無情或有情之法。如果不會觀,對這部佛陀親口所說的經典,也會把它當作普通的世間教材,甚至嗤之以鼻,那它對你的相續就談不上任何利益了。所以大家一定要懂得,一切都是佛的加持和功德力所致,包括自己今生聽受般若,或者身上出現疾病、快樂等。所以當我們感冒咳嗽時,就要想到這是佛的加持——讓我消除業障,因爲我以前做了很多壞事、說了很多惡語,故現在佛陀通過這種方式讓我清淨業障。其實這樣的觀想並非無有意義,至少能讓我們心安理得,否則便會怨天尤人,所以大家千萬不要離開清淨觀。

  

第一品

  丁二(所說法之自性)分二:一、所修之道;二、宣說道之果。

  戊一(所修之道)分二:一、解說主要道般若;二、解說五種其余助緣(解說其余五度)。

  己一(解說主要道般若)分叁:一、略說;二、中說;叁、廣說。

  庚一(略說)分二:一、詳解所依法果;二、此品攝義。

  辛一(詳解所依法果)分叁:一、行者身份;二、所修之法;叁、宣說彼果。

  壬一(行者身份)分叁:一、證悟之差別;二、善知識之差別;叁、菩薩之詞義。

  癸一(證悟之差別)分叁:一、基無得之理;二、道無行之理;叁、果不住二邊之理。

  子一(基無得之理)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醜一、略說:

  

最勝般若不可得,菩薩覺心皆不得,

  

聞此無癡不恐懼,彼菩薩行善逝智。

  首先,我們所修的或所抉擇的遠離一切戲論的境界——最殊勝的智慧波羅蜜多根本得不到,爲什麼呢?因爲從地點、時間、補特伽羅身份等方面來剖析時都了不可得。比如,從什麼時候開始有般若波羅蜜多?它在什麼地方存在:是極樂世界還是娑婆世界,或者是其他地方?……無論通過何種方式來觀察都不可得。所以,所謂的般若只能在名言中安立,也即名言中可以有這樣的概念,或有人們所領悟的境界,但真正去觀察它也不可得。

  然後,行持般若者­——一到十地的聖者菩薩,或剛剛發心修學般若的補特伽羅等凡夫菩薩也不存在。爲什麼呢?因爲從人法兩個角度來作觀察時就會了知:本來人也沒有、法也沒有,所以行持者的補特伽羅也不可得。大家都學過《智慧品》,想必都清楚人無我的道理,所以行持般若的菩薩也得不到。

  最後,菩薩相續中獲得的覺性菩提心,即勝義菩提心也不可得。雖然世俗中有,但以勝義理論從本體、來源、形相等方面觀察時,這樣的光明心性也不存在。

  《入楞伽經》雲:“正智慧觀察,自性不可得,是故不可說,及說無體相。”意思是說,通過智慧來觀察的時候,一切萬法的自性絕對不可得,正因爲不可得的緣故不可說,或者說無有體相。其實,這樣的一無所得或一無所見才是最殊勝的得和見。

  關于《楞伽經》,按照蕅益大師的觀點,《四卷楞伽》和《入楞伽經》是一部經,只不過《入楞伽經》(1)比《四卷楞伽》(2)多初品及後二品,除此之外並無差別。大家都清楚《閱藏知津》乃蕅益大師著,記得他在叁十歲時開始閱《大藏經》,曆經八地、曆時二十七年,最後才寫出《閱藏知津》。對這部書我有很大的信心,也很想看,因爲大師著此書的目的是:“俾未閱者,知先後所宜;已閱者,達權實所攝;義持者,可即約以識廣;文持者,可會廣以歸約。”大師發心非常長遠,他在二十七年中在不同地方一直堅持閱藏,如果換了我們,不要說二十七年,可能二十七天都很困難。不信你就在二十七天中閉關試一試,可能好多人都會說:不行,屁股痛得很,坐不住。就像墊子上長有荊棘樹一樣,實在是坐不住,一看到墊子就想背著包包前往其他國土。

  的確,古人和現代人在保持清淨心方面有天壤之別,這在我們閱讀了藏漢佛教或西天東土衆多高僧大德的傳記後就會明白。現代人的思維和想法在隨順世間方面非常不錯,我看過有些出家人的發言,裏面始終找不到佛教用語,全是用的政治術語。作爲穿著袈裟、剃著光頭的出家僧人,天天都是隨順這些有什麼必要?我是這樣想的,雖然國家的法律法規等不能違背,但也沒有必要特意去弘揚,因爲宣傳這些大有人在,而且他們還領國家發的工資。

  我很佩服前輩高僧大德,因爲無論是他們心中所想還是口中說出的話,全是利益衆生、弘揚正法,絕不會在隨順世間的領導、施主上下功夫。他們始終把佛法看作如意寶,希望它能永遠在世間放射光芒,也願人們能盡可能多的了知佛法。而現在的個別出家人,他們始終站在政治舞臺,所說的話也全是用世間語言,真正對治內心煩惱的話語則少之又少。當然鍋裏面沒有,向碗中倒也有一定的困難;如果內心沒有與佛法相應,那口中吐不出來也是正常的現象,所以也情有可原。但無論如何,也不能在不應該用功的地方用功。

  話說回來,我們一定要了知一切不可得的道理,其實這就是最甚深的中觀法門。而當我們聽到所說或所修的般若、修般若者及修般若者相續中的勝義菩提心皆不可得的道理時,如果心相續中産生恐怖、畏懼,那就說明不是空性的法器。但是,如果是前世有緣者,即真正是空性的法器,那在聽到這樣的道理之後,不但不會産生愚癡心:一切萬法不是空性而是實有,也不會産生恐懼心:如果是空的,那名言中的能取所取怎麼安立?那這種菩薩完全能行持叁世諸佛的智慧行境,也即能真正通達甚深的般若波羅蜜多。

  其實,勝義中一切都不存在的緣故,這樣的愚癡心不會有;世俗中如夢如幻的顯現存在的緣故,這樣的恐怖心也不會有。《中觀四百論》亦雲:“若知佛所說,真空無我理,有亦無所欣,無亦無所怖。”意思是說,如果了知佛陀所說真正空性的道理,那麼世間有也沒有什麼高興的,因爲有也是如夢如幻、毫無實質;世間沒有,也不會像凡夫愚笨那樣特別害怕。

  實在說,能接受空性法門的人非常了不起。《金剛經》雲:“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爲希有。”可見,聽到空性法門不驚恐畏懼的人少之又少,也即很多人都會害怕。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在聽到空性法門之後,如果心中不但沒有排斥的想法,而且還覺得萬法皆空的道理非常殊勝,那就說明這個人在無量佛前種下過衆多善根。《文殊師利所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雲:“佛告文殊師利,若人得聞是法不驚不畏者,不從千佛所種諸善根,乃至百千萬億…

《般若攝頌釋 第二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