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難接受,因爲這根本不符合他們的心態。很多衆生在生生世世中串習的就是實有,所以一旦你說一無所得,或全部空性時,對他們來講就是一種打擊,或者是生活習慣上的沖擊,自然就非常難以接納。現在聽受空性法門的人確實很少,其原因就是衆生的根機跟不上。
但是,如果你沒有學這樣的般若法門,能不能成就呢?非常困難。雖然我們作的善法和功德有許許多多利益,但是真正要斷除輪回實執的根本,這個種子要毀壞,肯定需要般若智慧金剛。如果沒有它,我們相續中的叁有種子就會不斷複蘇,一旦因緣成熟就會迅速生長。所以,有緣聞受空性法門的道友,應該生起發自內心的歡喜心。有些人可能是前世沒有聽聞空性法門的原因,即生中對空性法門毫無興趣,有些還有恐怖心,甚至還有排斥心。雖然這也情有可原,但大家也要盡量對治這樣的惡心,而追隨前輩高僧大德們的足迹。真的,不管是法師還是其他修行人,對佛教要做一些貢獻的話,內心中一定要對空性法門有所領悟;不說完全開悟,在理論認識上的境界一定要有。當然,要像禅宗大德那樣豁然開悟也有一定的困難,但是只要長期學修中觀和般若法門,一般來講對世俗中的所作所爲,也會覺得沒有實在的意義,從而對勝義法門生起強烈的信心。
在藏傳佛教中,老堪布們對中觀法門的確很有境界,而新的法師我就不知道怎麼樣了。當然,新法師與老法師比較起來,我還是對老法師信心大。爲什麼呢?因爲現在新的事物太多了,所以在新法師的腦袋中,可能電腦等知識裝得比較多。而老法師們,讓他們描述整個國際的狀況,也不一定有這個能力。但讓他們講述空性方面的道理,我們就能得到通過長期聞思修行所得出來的極有價值的竅訣,而非文字上的戲論。但現在很多法師完全是憑自己的分別念進行思索,故得出來的完全是學說性的理論。所以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不過我的看法也可能很片面。
不管怎麼樣,我們一定要懂得,若能長期對自己所追求的聖道無有任何懷疑,且能安住于諸法等性中,這就是很高的一種修行境界。關于等性,顯宗和密宗都講,實際上就是指的空性。而在這樣的平等性中,就沒有所謂的高下之分。《金剛經》雲:“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因爲在空性界中,一切都跟佛的本體無有任何差別。故《華嚴經》雲:“我與一切佛,自性平等住。”意思是說,從空性的角度來講,佛和衆生完全平等,並非佛的境界高、衆生的境界低。雖然衆生和佛在世俗中有天壤之別,但在勝義中卻沒有任何高下之分。而什麼時候我們通達了這樣的境界,才能真正行持殊勝的般若波羅蜜多。如果因爲般若的內容實在太深、太難懂,在自己的相續確實很難生起來,或很難受持的話,那就應把它看作是非常高尚、微妙、殊勝的法寶來作頂禮、供養,這樣自相續也能生起平等的境界。
從世俗名言的角度來講,我覺得平和等也是很好的狀態,否則生活有一些不平等的話,就不會有快樂。但很多世間人認爲:出家人的生活平平淡淡、枯燥無味,這樣很痛苦,也沒有什麼意義;應該像他們一樣,多一些享受。但我覺得:生活應該在一條直線上,應處于平等的狀態,這樣最舒服。但現在世人的生活非常不平等,表面上看來,這個人過得很快樂,他結婚、生子,還舉行了各種各樣的儀式,而且他自己也歡喜若狂,好像已經享受了天人的生活一樣。可是沒過多久就開始離婚,于是絕望、失落接踵而至,一下子就一落千丈,非常痛苦。可見,這樣痛苦和快樂交織的、大起大落的不平等生活非常沒意義。而出家人的生活表面上很平淡,實際上最豐富多彩,因爲它有一個平等的狀態。
大家也清楚,出家人不會像世間人那樣:首先大家一起在餐桌上吃飯喝酒,高興得不得了,但一會兒就因某種事情而傷心,情緒波動非常大。尤其是修行比較好的人,他一輩子的威儀就是一種。以前有一位美國新聞記者到印度去采訪,他專門去了解了一些出家人的生活。後來他在文章中說:像我這樣的凡夫俗子,進入出家人生活的天堂時,心中也會生起閃電般想出家當和尚的念頭。他只有閃電般當和尚的念頭,並不是長期地當,所以很難體會到快樂的出家生活。而醫學家或心理學家也說,人的情緒波動特別大,對身心也沒有好處。所以從世俗的角度來講,平等的狀態對人生最有意義。
若有人能真正通達勝義的空性境界,那這種享受就更遠遠超過美味佳肴和精彩節目等世間享受。可以說,在他面前這些一點意義都沒有。因爲他完全通達了心的本來面目,所以絕對不需要以各種各樣的世間假相來滿足、維護自己。比如,某人是完全通達萬法平等境界的瑜珈士或修行者,那他絕對不會通過電視或親臨現場觀看各種各樣的表演來獲得快樂,因爲他知道這些全是假相。所以大家一定要有內在的境界,但這種境界並非無緣無故就能生起來,只有通過長期聞思、觀清淨心和祈禱上師叁寶,才能逐漸在自相續中生起。這一點,我覺得是每位修行人所應追求的目標。
好,今天講到這裏!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
(1)北魏·釋昙鸾(476~542)撰,詳稱《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注》。
《般若攝頌釋 第七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