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净刹土。”当然,对这些上师的金刚语我们不应有任何怀疑。所以,即使是一个小小辅导员,或小小的堪姆,依靠他们的传法,也能让闻者得到利益。但有人却这样认为:在大的仁波切,或大的法王身上,诸佛菩萨来住一会儿也有可能,而小法师或小辅导员那里,恐怕不会有这种情况。他们之所以这样说,就是因为对佛法的威力和加持不太了解的原因导致的。因此,大家在找到一些有缘弟子时,也应尽可能地为他们传授《般若摄颂》等空性法门。当然在末法时代,弟子找上师也很困难,上师找弟子也很困难;若实在找不到,自己也应大声念诵《般若摄颂》、《金刚经》和《心经》,其功德也非常大!
其实,本经经函在哪里存在,这个地方就成了经堂,谁身上带有,这个人的身体就成了佛塔;所以大家一定要随身携带《般若摄颂》。若身上有《般若摄颂》,那别人向你磕头也不用害怕,有多少人磕头都可以,根本不用跑来跑去。以前一座寺院中住有一位老活佛,他很害怕别人对他磕头。有一次我们去磕头,他说:“不要磕头、不要磕头。”最后所有人全部都磕,他说:“快快快,那个经书拿来。”但侍者的动作很慢,在那儿找啊找,等经书放在他前面时,我们全都磕完了。
壬三、宣说彼果:
世说尽其有名法,普皆离生真实灭,
唯得无死妙本智,故名般若波罗蜜。
如果有人问:无分别智慧所得到的是什么?我们可以这样回答:其实,真正的无分别智慧就是佛陀的智慧,而这样的智慧我们每个人都能获得。
颂词则说:世间上所有通过语言文字,或名称来表达的轮涅所摄的万法,也即从色法到一切智智之间的所有法,它们在胜义中皆远离产生,也远离所谓的灭亡。这一点以中观理证观察、分析时就会明白。在名言中存在的柱子、瓶子等法,它们是自生、他生、共生,还是无因生?这样观察之后,就能发现它们的本体根本就不存在,也即无生。如果没有生,那灭也不可能有。若长期安住这样的境界,就决定能获得永不退失的佛的无分别智慧,也即能现前如甘露般无生无死的微妙本智。这样的境界至高无上,谁证悟它就是所谓的般若波罗蜜多。
可见,真正的万法实相,就像龙猛菩萨在《中论》中所讲的一样:“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法性如涅槃。”意思是说,一切万法的真如实相,以语言来说也没办法,也不可能用心来思维,或以其他表示法来诠表。那它是什么样呢?它是无生无灭的法性,跟所谓的涅槃一样。虽然诸法真如本来如此,但千千万万迷茫众生都没有通达,所以他们在寻找如彩虹般的世间八法时就很伤感。真的,我是这样,我身边的很多人也是这样。在这个世界中,我们可以说是漂泊者、迷茫者和流浪者,故什么时候回到心性本来面目的家,就成为大家的共同渴望。所以大家一定要懂得,在这个世间上所有以名称可以宣说的法,其最终结论就是无生无灭,并没有任何一个法真实存在,而这就是最深、最微妙之法。《大般若经》云:“若学般若波罗蜜多,于诸学中最胜第一,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无等无等等!”
虽然真正般若波罗蜜多的境界,我们凡夫很难想象,但也可以寻求。在座的道友,有些可能是菩萨来到人间,他们以凡夫相来度化众生;有些则是真正的凡夫俗子,自然在这个世间就要受各种各样的苦,那这种人就有必要对空性法门进行闻思,而且闻思的时间越长越好。但有些人的缘分不够,刚开始对空性法门很有信心,但慢慢慢慢信心就退了,行为也不如法了;而一旦离开闻思,前途就很渺茫。就像铁在火中时是火红、炽热的状态,而一旦离开火就会慢慢冷却下来。凡夫人也是这样,在殊胜的道场中依止上师学习佛法时,好像很有境界,自己也觉得可以;而一旦离开佛法的熏陶,就会变成另外一种模样。
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每次星期天听课的时候还可以,当时自己也觉得一定要好好学习,很想变成一个好佛教徒;可是从星期一到星期六之间,却一直忙着世间法,这样好的想法就淡忘了。”他在一个礼拜当中只有一天好的境界,可见凡夫人要生起好的修行境界,也需要好的环境和上师的因缘。
以前上师如意宝住世时,有时上师讲一堂课,自己也会有非常大的转变。记得有一次上师传完《释尊仪轨》后,自己到家就反反复复地发愿:在一辈子当中一定要好好念诵,一天也不能落下来。而且这种誓愿并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内心中真正有很深的感受。后来虽然信心等方面有一些退步,但大体还可以,现在依然还觉得修持这个仪轨很重要。
但有些人可能就不是这样了,因为自己因缘、福报不够,虽然当时觉得这个法非常重要,自己也发了誓愿,但过后就慢慢放下来了。最后时过境迁,一切都化为乌有,只剩下悲哀。所以大家在值遇这么殊胜的法门时,一定要经常祈祷十方诸佛菩萨及传承上师加持:愿我生生世世不离这么殊胜的正法!
有些人给我说:“如今我们能听受这样殊胜的法门,不知是做梦还是真的,的确内心生起无比的欢喜心!”我觉得这样的信心很难得,但一定要让它稳固,否则很快就会消失。若像阳光下的露珠一样,很快就销声匿迹,那就非常可惜。经过长时间的修行之后,相信大家都能明白:首先千千万万人并不具有学习此胜法的缘分,即使有些人有,刚开始的热情和信心也靠不住。虽然它就像火一样炽热、火红,应该说非常动人,但过一段时间后,就会像吃甘蔗一样:虽然刚开始很甜,但慢慢就没有味道了。
辛二、此品摄义:
菩萨无虑如此行,知具妙慧住等性,
彻了诸法无自性,此即行持胜般若。
作为菩萨,他若对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有着坚定的信心,没有任何怀疑和顾虑,在此基础上还不断行持佛陀在有关大乘经典中所宣讲的甚深空性法门,而且他的信心、智慧长期都不退转,一直很稳固;那我们就可以了知,这样的人就是具有殊胜智慧者。他能安住轮涅平等的境界,也能彻知一切万法无有自性。其实,这就是在行持最殊胜的般若波罗蜜多。
从这里也可以看得出来:任何一位菩萨修行非常稳固的话,那他的智慧一定很殊胜。的确,这从道友中也看得出来。有些人在很多年中行为都没有什么改变,他们对行持善法非常有信心、兴致勃勃,长年如一日地坚持,而造恶业方面却兴趣索然,一点都不愿参与,那这种人的智慧一定非常不错。我经常跟有些法师说:“这个人很不错,他在学院呆的时间最长,其内在应该有一些境界。”否则,外境如是复杂,想长期在一个殊胜道场呆下来,也有一定的困难。比如山上有一位闭关者,已经闭关十几年了,既然能不下山,那就说明他肯定有能呆得下去的精神粮食。如果精神上的粮食很缺乏,就不得不下山。虽然外面物质上的粮食还有,家里面还有好几口袋,但因精神粮食极其贫乏的原因,就不得不买班车票到城市里面去。真的,人内在的境界非常重要!如果内在对佛法没有怀疑,对自己所行持的道也非人云亦云,而具有以理证引生的定解,那他的修行就能善始善终。
为什么很多人都愿意学《定解宝灯论》?其原因,在学完本论后,很多人都能认识到:对佛教和佛陀的信心不能停留于表面或口头上,也不能跟着他人转,因为这些都是愚者的信心;而应通过自己的智慧生起不随他转的定解,这就是智者的信心。虽然现在佛教徒比较多,可是真正以理生起定解——佛陀是世界上唯一的量士夫,这样的人恐怕少之又少。如果认为佛陀跟世间的梵天、帝释天,以及文学家和科学家等完全不相同,唯一他能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而且度化的方式,也是以善巧方便将众生安置于真正不二的涅槃果位;谁能以理生起这样的信心和定解,而非文字或形象上的游戏,那他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困苦都能永不退转。
现在很多佛教徒就是因为没有定解,他们说佛陀跟马克思一模一样,非常可笑!很多人都这样不懂装懂,如果自己根本不了解佛教的历史和佛陀的功德,那最好不要乱说。但现在奇奇怪怪的人特别多,开口就说一些似是而非的话。的确,在这个世界上虽然有很多人在宣说佛法,但真正了知或认识佛法的人却少之又少。但这并不是说,只有我们几个懂得佛法,其他人都不懂,不是这个意思。但末法时代,因为众生的根机极其浅薄,佛法又极为深奥,而外面的世界对人心的冲击又非常大,所以很多人都处于癫狂的状态,因而一心一意入于佛陀三藏境界的人就寥寥无几。因此,大家在有缘分时,就应努力希求微妙正法,尤其应长期了解佛陀的真身,这非常有必要!
佛陀在《心地观经》中说:“常观诸佛妙法身,体性如空不可得。”意思是说,作为修行人应经常观想佛陀微妙的法身,但它并非有眼有鼻的形相,而是一切万法的本体——如虚空一样了不可得的境界。以前我也讲过观空性的功德,若大家对理论并不太懂,那就应安住于一无所有的境界中,其实这也符合万法的实相。当然,个别没有修行境界的人,可能首先是观单空,不过这样的单空对初学者来讲也不可缺少,麦彭仁波切和宗喀巴大师也再三讲过。因为凡夫众生无始以来都耽著万法实有,而我们现在却能通过善知识的殊胜教言摧毁如山般的实执,从而安住于非常清净的空性境界中,所以这也非常圆满。
其实,真正的一无所得就是最殊胜的得。佛陀在《楞严经》中云:“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可见,真正的菩提归根结底就是无所得,所以无所得就是我们经常讲到的真正的证悟。但是这样的深法,对一般的世间人来讲恐怕没有兴趣,因为现在是末法时代,所以法越来越深时,学的人就越来越少。如果我开一个气功班,或传授各种各样世间悉地的班,可能参加的人就会很多。而对般若法门,实执强烈的众生则很…
《般若摄颂释 第七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