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摄颂释 第八课

  

第八课

  

思考题

  1.为什么行持殊胜般若者,既不能住于差别基,也不能住于差别法?为什么菩萨行持的不住之住乃一切住之最?

  2.不住的功德是什么?我们应怎样现前这种境界?

  3.请从世俗与胜义两个方面分析般若的奥义,也谈一谈我们应怎样行持中道?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我们继续宣讲《般若摄颂》,第一品已经讲完了,现在开始讲第二品。

  

第二品

  庚二(中说)分四:一、宣说修学之理;二、认清修学之有境般若;三、当摄集依彼之福德;四、相续中生起般若自性之法。

  辛一(宣说修学之理)分二:一、宣说不住;二、宣说修学彼之理。

  壬一(宣说不住)分二:一、宣说不住之住;二、彼之功德。

  癸一(宣说不住之住)分二:一、意义;二、比喻。

  子一(意义)分二:一、不住差别基色等;二、不住差别法无常等。

  对于空性,因为反体不同,所以有时讲不生、有时讲不住、有时讲不灭,虽然词语不尽相同,但实际都是讲空性。而差别基与差别法,想必大家也清楚,比如说人,人是差别基,人的头、脚以及人所具有的其他特法就是差别法。

  丑一、不住差别基色等:

  

不住于色不住受,不住于想不住行,

  

不住何识住法性,此即行持胜般若。

  通过第一品的学习,让我们明白了所学的目标,也就是说遍智是第一品所讲的内容。那这样的遍智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得到呢?首先应通过观察了达空性,在此基础上还应不断修持,之后才能断除所有实执。其实空性法门就是不住、不二的法门,而这样的法门就是菩萨道智的修学内容,或者说菩萨的道智实际就是一种空性法,而本品就宣说这样的内容。在《现观庄严论》中,第二品专讲道智,大家可以参阅。

  至于一切万法的空性本体,它不可能住于五蕴上。如果真的能住,要么与五蕴一体、要么与五蕴他体,但因它非实有、不可缘、得不到的缘故,所以不可能与五蕴一体他体的方式来存在。既然如此,那也不可能住于色蕴(指五根、五境、无表色十一种色法)上,也不可能住于快乐、痛苦等受蕴中,同时也不可能住于想蕴、行蕴及识蕴中。

  如果我们能按《中论·观五阴品》所讲那样,详详细细用智慧来作观察,就会了知五蕴所摄的一切法根本没有实有的本质。既然实有的本质得不到,那无实、无缘的空性本质能不能得到呢?也得不到。因为,有和无实际上都是边,皆非究竟。

  因此,菩萨在行持般若波罗蜜多时,就不可能住于五蕴。那是不是完全都不住呢?也不是。实际上他安住于一切万法的本性中,也就是说他不住于显现而住于本性。因此《大圆满心性休息》中说:分别念并非智慧,它的本体才是智慧。大家经常说明心见性,实际上所谓的本性就是我们现在正在起心动念的这个心的本体,而开悟的境界也不离开它。至于贪嗔痴等分别念的现相部分,禅宗和密宗都不认为它们是真正的智慧。为什么呢?比如大海里面起现波浪,虽然波浪的本体是大海,但波浪是不是大海呢?不是。所以只能说大海的波浪,而大海并不是波浪。本颂也讲不住五蕴而住它们的法性,其实这就是真正行持般若波罗蜜多。

  关于不住,大圆满经常讲:心没有什么可住的,故应于不住中安住。《大幻化网》也以五种奇哉的方式宣说:一切诸法无有住而住,不住就是住。《金刚经》亦云:“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六祖也因“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彻大悟,其意是说,在没有什么可住的境界中,智慧就能起现。可见,这里所讲的不住是非常甚深的窍诀。在六祖开悟时,五祖认可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意思是,如果我们没有认识自己的本心,学法也没有意义;若认识了自己的本心,见到了自己的本性,这个时候就可以叫大丈夫、人天导师、佛陀。所以通达不住之心,或一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成了无数修行人梦寐以求的愿望。

  当然,若想通过中观的观察方法来了达一无所住的道理,则应首先通过理证了知一切万法没有产生;没有产生的话,也不可能有灭;既然生和灭都没有,那住也不可能存在。

  前面也讲了,对空性或佛陀的智慧,可从不同侧面来宣讲。若不了解这样的道理,则不可能通达不生、不住、不灭、空性、离戏、真如等诸多名词所表达的意义。在《中观庄严论释》中,麦彭仁波切就引用不同名称来表达同一意义,所以大家务必了达各个经典的侧重点并不相同。在读《大般若经》时就会发现,有些经一直讲不生,实际上也是讲的空性;有些经一直讲不住,其实也是在讲空性……所以若真是开悟之人,则不管文字上怎么表达,他都会明白。就像真正到达山顶之人自然明白:这边也有一条路,那边也有一条路,不管走哪一条路都能上来一样。所以在佛教历史上,有些通过无生的道到达山顶,有些则按自然光明的道到达顶峰。而我们沿着哪一条道前往终点,则可自己选择,但无论如何它就是殊胜的般若。

  丑二、不住差别法无常等:

  

乐苦爱厌常无常,我与无我真如空,

  

得果罗汉皆不住,不住独觉及佛地。

  菩萨在行持般若时,他对五蕴的差别法,或者说众生所了解的一些特法,诸如:心中非常快乐、心中万分痛苦,悦意可爱的对境、憎恨可恶的对境,无常的有为法、常有的无为法,有我的执著——人我执和法我执、无我的执著——法无我和人无我,万法的本性真如及本体空性,证得预流果等三果及阿罗汉果,还有独觉及佛地等皆不会执著,也即他以不耽著的方式而安住。

  虽然在名言中一切万法皆无欺存在,但真正用中观的智慧来作观察,或从《般若经》的了义观点来讲时,这一切都了不可得。而我们什么时候到达这种境界,就已安住于不住的境界当中了。

  其实,一切万法皆不住心前,就是真正的无缘寂灭。就像寂天菩萨在《智慧品》中所说那样:“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可见,要证得这种境界,唯有有实与无实皆不住心前,而此时也不可能有其他相,所以这就是最殊胜的寂灭。

  可是现在我们并不是这样,不说无实法,就是有实法也经常住在心前。比如,我今天买了一斤鸡蛋,还买了一点豆腐,还有白菜和西红柿,把西红柿也住在心前,白菜也住在心前,豆腐和鸡蛋也住在心前;尤其痛苦和快乐在心前住得更明显。但圣者跟我们完全不相同,大家应该清楚,从来没学过空性法门的人,对世间的名利、财富和感情全都死执不放;而学过空性法门的人,虽然也有执著,但并不会像他们那样;若境界再提升,也即获得了圣者阿罗汉或菩萨果位时,就会跟凡夫的境界完全不相同,也即了达一切全都是幻相。其实,这就像我们在幼儿园或小孩时对玩具特别执著,而长大之后,这些全都不会住在心前一样。

  《三摩地王经》云: “有无是二边,净不净亦尔,是故有智者,离边不住中。”关于有智者的“有”,藏文中是“诸”,意思是很多的意思。虽然中观里面也说中,但实际上在离开有和无、清净和不清净的边戏之后,智者也不会住在中间。所以,如果我们能将中观所讲到的境界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对今生的生存有非常大的帮助。现在城市里面的很多人,一直被那些没有必要执著的东西纠缠着,特别痛苦。如果他们能多闻思中观,很多快乐自然而然就会生起来。当然,这是通过闻思得到的快乐,若能通过修行现前证悟,将相续中的无明种子全部断除,那就获得了无上的大安乐。所以这样的正法妙药,任何一个被烦恼所折磨的患者都要服用,如果不服用就非常可惜;但大家首先要对中观法门有信心,这非常重要!

  子二、比喻:

  

导师不住无为界,不住有为无住行,

  

如是菩萨无住住,无住即住佛说住。

  对学过中观等空性法门的人来讲,这就很容易理解,说住也好、说不住也好,他都知道其中的意义。如果以前没有在这方面闻思过,可能他们就会认为:到底在说什么啊?一会儿说住、一会儿说不住,这难道不矛盾吗?当然,我们也很理解他们的心情。

  前面讲了一切法不住,或不住而住,下面以比喻说明。不过这里所讲的比喻很高,对凡夫人来讲,也很难在心中显现。比如在小孩面前,我们用大人才能理解的比喻来说明,他们就不一定能接受。如果用小孩所喜欢的东西来作比喻,也不一定能很完整地表达,而且他们玩的这些东西也不一定能作比喻。因此,在这里只好用佛的境界来比喻不住任何法。

  意思就是说,人天导师出有坏佛陀的智慧不会住于抉择灭、非抉择灭等无为法中,即佛智不会安住在寂灭涅槃的法界本体中;然后佛的智慧也不会安住于分别心或其他有相状的有为法上,也即不住于三界轮回。总而言之,佛陀的智慧既不住于寂灭法,也不住于轮回法,即所谓的“智不住诸有,悲不滞涅槃”。这样不住任何边的比喻说明:菩萨既不执著轮回的边,也不住于涅槃的边,即无住而住;而且这样的安住就是真住,佛陀在有关般若经中也一再宣说这样的住最殊胜。当然对凡夫人来讲,要理解这样的比喻也很困难,但本体就是如此的缘故,菩萨的境界也需要以佛陀的智慧来比喻,而且佛陀也希望我们能早…

《般若摄颂释 第八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