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
思考题
1.对般若空性,什么样的人不会产生畏惧与怀疑,而什么样的人会产生怖畏、排斥等恶心?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2.请从名言和胜义两个方面说明明智菩萨应如何行持般若波罗蜜多,也谈一谈怎样才能做到以不修学诸法之方式而修学。
3.请从离一体异体和无边两个方面谈谈有境般若,也谈一谈我们应以什么样的方式来现前它。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我们继续宣讲《般若摄颂》。
听受《般若摄颂》的时候,跟听其他大乘佛法一样,应以如理如法的方式来谛听,尤其听受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欢喜心。(当然,不仅是听般若,听任何法都要有欢喜心。)为什么要有欢喜心呢?因为这样殊胜的空性法门,对我们来讲非常难得。的确,这并不是口头上说说而已。对每一个人来讲,虽然来到这个世间都会遇到种种开心的对境,但在所接受的对境中,听受大乘空性法门是最有福报的事。所以,不管是在家人还是出家人,大家千万不要认为听课是一种压力或束缚,而应以欢喜之心来谛听。
我们这里很多道友听法的意乐非常强,他们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而是好几年中一直坚持听法。当然,短时间之内谁都会有新鲜感,但时间久了,相续中没有丰厚的善根就很难坚持下来。而对个别刚开始听受这样殊胜法门的初学者来讲,可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会经常遇到一些不能理解或不能接受的问题,甚至还会产生种种分别念。但大家一定要尽量对治自己的不良心态,要想到这是诸佛菩萨、高僧大德给我们留下来的非常甚深、珍贵的智慧结晶,还要想到在短暂的人生中,在这样五浊兴盛的恶世,我们能听闻如此胜妙之法确实稀有难得,从而以极为欢喜之情来听受。
癸二、所学修之处:
四种行者不畏彼,知谛佛子不退转,
罗汉除垢断怀疑,四善知识所摄持。
在直接或间接宣讲了非常甚深的世俗和胜义的真理后,有人会问:以上所说的甚深之义,什么样的人才能对它生起恭敬之心,而不会生恐怖或舍弃之想?大家也清楚,在茫茫人海中,许多人对三皈五戒等简单佛理也不能接受,那更何况说如是甚深的阐述大乘空性之理的《般若摄颂》呢?所以很多人会产生疑问:对上面所讲如此甚深之法,到底哪些人能欣然接受,而哪些人会不悦、排斥?
有四种行者对前面所讲的道理不但不会产生恐怖、舍弃之心,而且还会在实际行动中不断修持。第一是“知谛佛子”,即通达一切甚深真理的佛子。当然佛子里面,见到真实谛的一地菩萨以上的圣者也有,还有发了大乘菩提心的、对大乘空性法门生起胜解信的修行者,他们以现量或比量的方式见到万法实相的缘故,就不可能生邪见或畏惧之心。第二是“不退转”:大多数经论中讲最究竟的不退转者是八地以上的大菩萨,有些经论则讲加行位和一地以上的菩萨也有一些不退转的相,所以他们对空性法门绝对不可能生邪见或畏惧之心,也可以说他们对上面所讲的道理不会生退转之心。第三是“罗汉”:大家也清楚,阿罗汉完全通达了人无我的空性,所以对空性法门就不会产生恐怖之心。在小乘里面,虽然极个别凡夫经常对大乘空性法门不满或排斥,但阿罗汉接受不了空性法门而舍弃的现象却是没有的。因为以上三者遣除、灭尽了相续中相应垢染的缘故,对名言中如梦如幻、胜义中远离四边八戏的甚深法理就能断除怀疑,也不会产生畏惧之心。第四是“善知识所摄持”:虽然他们完全是凡夫初学者,但因以前承事过众多如来,所以即生中就有缘被具有悲心、智慧的大乘善知识所摄持,从而对空性法门产生信心,且不会轻易放弃。
除了以上四种补特伽罗之外,其余人就很难接受空性法门。《中观四百论》云:“愚闻空法名,皆生大怖畏。”意思是说,愚者听到空性法的名称也会生起大的怖畏。《大般若经》中也说:在外道、懈怠懒惰者、求名利者、嫉妒心强者,以及将大乘佛法当作买卖的商品者等非法器前,不能传授大乘空性法门;因为即使给他们传授也不可能得到真实的利益。《地藏十轮经》中也说:如果把般若空性等大乘佛法,传给一些执无因见或断灭论者,那时间再长他们也不可能理解(1)。
的确,没有一定的根机,则很难接受空性法。在佛教历史上,许多根机没有成熟的人在听闻空性法门后,都显现出众多不能接受的相:有些捂着耳朵而跑,有些吐血而亡,有些远离大乘善知识,有些当下毁谤,有种种现象。在当今时代,因果不虚、轮回痛苦等简单法理很多人都能接受,而在宣讲大乘空性法要时,很多人都觉得:一切万物都不存在的话,那我们怎么生存呢?等等,产生种种非理分别念。
所以在宣讲空性时,一定要观察弟子的根机,实在说每一个人不一定都有缘分接受大乘空性。在座的道友当中,有些听到大乘空性法就非常害怕,心里面也不舒服,始终有忧郁、痛苦之感。而有些在听闻之后,则生起无比的欢喜心,就像《入中论》所说那样:“若异生位闻空性,内心数数发欢喜,由喜引生泪流注,周身毛孔自动竖。”若谁在听到空性法门后,生起这样的欢喜或激动,虽然他还是凡夫人,那也是空性法门的当机者。的确很多人前世有缘,在听到空性后身心异常舒服,内心也生起不可思议的欢喜和难以言表的境界。当然,也有一些人刚开始不能接受,但通过善知识的教诲和自己不断修学大乘佛法,自己也逐渐对大乘空性法门产生了信心。
但不管怎么样,我们应该这样想:在这个世界上,空性法门乃息灭众生相续中暂时、究竟痛苦的唯一甘露妙药,只不过很多众生的根机特别差,暂时还不能接受;但愿有朝一日,自他一切众生的相续中,都能生起大空性和大悲心双运的不可思议境界。对每位修行者来讲,这样的发愿都极为重要。
癸三(修学者修学方式)分二:一、以不修学劣果方式而修学;二、以不修学诸法之方式而修学。
子一、以不修学劣果方式而修学:
明智菩萨如是行,不学罗汉缘觉地,
为一切智学佛法,一无所学即为学。
虽然胜义中一切都是空的,并没什么可学的,但在世俗中该学的要学、不该学的不能学,所以大家千万不能因为胜义中一切都空,而在世俗中什么都不取舍。作为明智菩萨的大乘佛子,他完全通达暂时三乘各不相违,也即各自行持的道是不同的,而究竟三乘皆归为一乘,就像《入中论》等论典所说那样(2)。所以在行持的过程中,他最究竟的目标就是获证一味一体、平等空性的法界。但胜义中一切空性的法和名言中假立的法并不相违,所以在建立世俗名言时,他就清楚该学的是哪些、不该学的是哪些。
首先他了解,追求的目标不能是阿罗汉果位。因为阿罗汉只是断除自相续的烦恼而获得寂灭,这样就不能度化众生,也不能获得究竟解脱。同样,缘觉也是自己希求寂灭,因此也不能去追求,即不能去学。那应怎么办呢?要为了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暂时离开一切身心之苦,究竟获得如来正等觉的果位而修学,也就是说为了获证一切智而修学佛陀在因地时所修学的道理。
大家也清楚,佛陀在因地就是为了利益众生而修学,所以在果地时就能不被世法所染而广利有情。《涅槃经》云:“佛不染世法,如莲花处水,善断有顶种,永度生死流。”意思是说,佛陀永远不会被各种世法所染,就像莲花处于水中一样,他完全善断一切有顶的种子,永远度脱生死或轮回之流。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概括佛陀的精神:不被世间所染,而利益无边无际的众生。对世间学者来讲,这就非常困难,他们会认为:这到底是什么样的啊?
所以,在世俗中该怎么学、不该怎么学,大家一定要分清楚。千万不能一概而论:一切都是空性的缘故什么都不需要。而这里也强调,修学大乘佛法——般若波罗蜜多的人不能舍弃众生。但我总觉得,很多大乘佛教徒自私自利的心都很强,虽然他们口口声声都说利益他众,但真正落到自己头上时,很多都把自己放在主要的位置。所以我认为,作为佛教徒,尤其是自称为大乘佛教徒者,若心理素质没有得以提升,那在这个世间中,不要说自己获得成就,恐怕连外道的境界都赶不上。现在很多佛教徒利他心都很弱,不说究竟度化众生、让他们离开生死轮回,就是遇到非常穷苦或生病没人照顾的可怜人时,往往都不愿提供帮助。而基督教徒却能在实际行动中去做,这样很多人都加入了基督教,在各大城市中这样的例子非常多。
以前,我很想通过讲《入菩萨行论》让很多人的心有所改变,当然小部分还是比较不错,但大多数人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内心真正生起利他的心却相当困难。所以我也看有没有办法,想在各个城市建立智悲爱心小组。当然,并非所有人都能发这种悲心,但一部分人应该可以。对大乘行人来讲,我们还是应为身边的苦恼众生做一点事情,不能一年三百六十天全都为了自己。但很多人一说他人的事情就找许多理由:我的上师不同意、我特别忙、我的身体不好、我家里走不开,而一说自己的事情,旅游、玩耍、陪人的时间都有。这无疑成为大乘佛子的惭愧之处,所以大家皆应经常反省自己。的确,虽然我们从早到晚都在说为了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发菩提心,甚至这样已经说了几十年,嘴皮都磨薄了;但实际行动中,真正让自己的手为众生做事,自己的脚为众生走路,却不太愿意。所以,当我们真正观察自己的过程中,就不难发现很多不如法的行为。
虽然这里讲了,不能…
《般若摄颂释 第九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