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摄颂释 第九课▪P2

  ..续本文上一页学阿罗汉和缘觉,但阿罗汉和缘觉的层次非常高,他们完全断除了相续中的人我,只不过利他的心并没完全发挥出来而已。实际上,他们根本不像凡夫人那样,从早到晚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自己,什么事情都想到我的名声、我的利益、我的身体、我的快乐……当然,这里是从更严格的角度要求,所以说不能学阿罗汉和缘觉,而应随学大乘佛子。

  虽然在名言中应为了利益众生而学,但在胜义中这些全都不存在,而这样的一无所学才是真正修学真实之道。所以大家皆应清楚,在抉择胜义见解时,不管是好的念头,还是不好的念头,这些全都要断除。如果没有断除,还有一个执著的东西,就不合理。禅宗也是这样的,虽然神秀认为“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但六袓却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来否认这种身心存在的观点,且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宣说了万法的本来实相。在敦煌本中相关内容有两偈,其中之一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汉地有些法师和学术界的人,对此处六祖所讲的两个偈颂争论非常大。但我觉得“本来无一物”是指真正有执著的戏论法本来就不存在,也即从空性的角度来讲的;而“佛性常清净”则在空无一物的基础上引出了常恒的佛性,这是从光明的角度来讲的。所以它们不但不相违,而且还可互相圆融。

  在宋代有一位龙黄禅师,他破六祖的观点说:既然本来无一物,那为什么还要接受衣钵?六祖肯定了解胜义中并没有衣钵的承认,而名言中接受衣钵也未尝不可。包括龙猛菩萨等印度大成就者,虽然他们在抉择胜义空性时一无承认,但在名言谛中,他们也示现神通、依止上师、广造论典等。所以这不会有任何过失,也不会有任何矛盾。当然,若不会分析或不能分析,就很难理解;因为明明没有一个东西,但你却接受了真正的传承。

  子二、以不修学诸法之方式而修学:

  

色增减取故非学,非执种种诸法学,

  

学亦缘取一切智,定生此即喜德学。

  对从来没有听过中观等空性法门的人来讲,他们会觉得本经所讲的很多道理都互相矛盾。不说《般若摄颂》,就是《心经》,其矛盾也比较多:明明有眼睛等,为什么说无眼耳鼻舌……《金刚经》也同样,不学即是学,不见即是见,这也很矛盾。但是,真正懂得空性法门的人,也即真正对空性法门有所闻思,或心中对光明、空性有一定境界的人,就能了如指掌,不会有任何怀疑。

  “色增减取故非学”:色等所摄不清净的轮回法,如年龄和色身等,以及佛陀十八不共法等清净法,它们有增有减,且是根识缘取的对境之故,这叫非学。大家也清楚,真正从本体观察时,一切法本来清净,原本就是空性,不可能有任何相状存在。也即在胜义中,一切万法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来不去、不常不断,远离一切边戏。所以,有缘取、增减的执著,就不是真正菩萨的修学。

  而真正通达真实义的行者或菩萨,自然就能具足三法:第一是“非执种种诸法学”,也就是不学而学。因为在抉择胜义见解时,一切万法无取无作、了不可得,就是所谓的能听所听也不成立,全都处于等性的状态当中;所以实际中就没有真实的学,而所谓的学也只不过是言词上的假立。可见,无缘而学正是菩萨的境界。当然,这也是从真实性的角度来讲菩萨的行持。

  第二是“学亦缘取一切智”。从名言或显现的角度来讲,从发心到最后成就之间的修学都有,而这样修学的目的也是为了获得一切智的究竟智慧。但部分人听课的目的就是为了发财,甚至有人还认为学中观不如学黄财神,因为黄财神修得好能发财。那天一个人一直在念黄财神咒:嗡匝靶拉杂联扎雅娑哈。他问我:“我现在已经念了一万遍,念到两万遍时能不能发财?”很明显,他的修学目的并不是为了获得一切智,而是为了获得财富,这就不太好。其实要拥有财富,必须自己要有福报,若没有福报,黄财神也不可能以非正当的方式在别的地方抢一些东西来给你。以前有一个修单坚护法的人,因为他的福报浅薄,护法神也只能在他碗里扔一块油脂,除此之外也没办法。所以大家皆应积累福报,这非常重要。

  第三是“定生”,也即要获得一切智,就必须智慧和方便双运。也就是说,既要积累福德资粮、又要修学般若空性,以这样的方法或途径就能达到自己的修学目的。

  “此即喜德学”:若具足以上三种法,即胜义中一切不执著,世俗中希求佛果,而且以智慧方便双运的途径来获得,那这就是喜爱大乘功德的菩萨们的修学方式。所以大家皆应了知,不但胜义中不能有戏论,而且世俗中对道等也不能怀疑。《华严经》云:“于法无疑惑,永绝诸戏论,不生分别心,是念佛菩提。”意思是说,在名言中对法的怀疑、邪见和增益都没有,而胜义中远离一切有实无实的戏论,或各种能取所取的分别心,这样的境界谁相续中具足,他就在随念佛和菩提。

  现在,大家依上师三宝或诸佛菩萨的加持,对中观法门都有一些了解。既然如此,那对名言中念经等善行就千万不能忘,而胜义中也应了达一切全是离戏的空性。现在很多人太过分,要么安住在单空中什么都不管,要么对空性法门一点都不重视,其实这两者都是极端。而我们依靠上师的恩德,即生中既不堕入有边、也不堕入无边,或者说既不堕入世俗的边、也不堕入胜义的边,那这样的修学方式自然就是诸佛菩萨所欢喜之道。

  当然,没有传承上师的引导,对以上道理就很难产生定解。因为一会说不能有戏论,一会说要有欢喜心,而且还要希求佛果,表面上看来这似乎很矛盾。对邪见分别比较重的人来讲,可能他们心中还会产生诸多邪分别念,会认为这到底在说什么啊?但是,若我们有上师的窍诀,自己不但会产生新的境界,而且这样的境界也愿与更多有缘众生分享。

  大家也清楚,闻思修行多年的修行人在摄受弟子或与众生结缘等方面都与众不同。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自私自利的心已经断了、利益众生的心又特别强,而胜义中了不可得的境界也已获得。对这几个关键的要点都了如指掌的缘故,他们度化众生就很方便,所以在弘扬佛法的过程中,这些大德就不会到处都遇到挫折和障碍。如果自私自利的心特别强,可能就寸步难行,到哪里去都会碰鼻子,不可能很顺利。但若没有自私自利的心,而利他心又特别强,那不管去哪儿都能受到别人的欢迎。可能大家也知道,上师如意宝的传承弟子就是因为长期受这方面教育的原因,所以即便是普通的居士或出家人,当他们到城市或去其他寺院时,就能对周围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当然我们也祈愿,他们皆能永远散发利他的光芒,同时内心的境界也越来越增上。

  辛二、(认清修学之有境般若)分四:一、宣说离一体异体;二、宣说无边;三、宣说不可思议;四、宣说原本清净。

  壬一、宣说离一体异体:

  

色非智慧色无智,识想受行皆非智,

  

此等中亦无有智,此同虚空无异体。

  若有人问:了知一切万法的智慧波罗蜜多到底是什么样呢?我们可以这样回答:真正以智慧来观察时,色法不是智慧波罗蜜多。为什么呢?如果色法是般若波罗蜜多,那它们就应该像火和火的热性一样无二无别,但色法跟智慧一体的现象并不存在,所以色非智慧。反过来说,智慧在色法中是不是以异体的方式来存在呢?也即就像桌子上的花朵一样,它们以能依所依的方式来存在。若是这样,那除了智慧以外的色法,或除了色法以外的智慧都应该能得到,但这也了不可得,因此他体也不成立。同样的道理,识蕴、想蕴、受蕴、行蕴四蕴也不是智慧波罗蜜多;若是一体,那有心识的众生全都应是佛……但实际上也不是这样。而且,智慧波罗蜜多也不是以异体的方式安住在这四蕴上,也即就像树上飞禽一样存在;若是这样,那就应该能得到,但根本得不到。所以大家皆应了知,智慧跟五蕴并不是一体也不是他体,而一体他体之外又没有其他存在方式,所以只能说般若波罗蜜多与虚空无别;那自然也不存在与虚空般的法界本性截然分开的他体之法了。

  另外,若智慧波罗蜜多跟五蕴一体,那凡夫俗子现见瓶、柱等时,也应该通达万法的法性——智慧波罗蜜多。如果是他体,那它就不是万法的法性了。密宗《时轮金刚》也说:向瓶子倒水时,瓶中的虚空并不会因为水进来了它才不得不离开,因为虚空的本体本来就不存在;同样的道理,身体跟如来藏的关系也像水和虚空之间的关系一样,也即以不可思议的方式存在。《解深密经》之所以说,胜义谛和世俗谛一体异体各有四种过失,其原因也在这里。

  对一般的凡夫人来讲,要理解般若波罗蜜多与五蕴非一非异的存在方式,或如虚空般不可言说的本体,可能也很困难。《华严经》云:“一一心念中,普观一切法,安住真如地,了达诸法海。”意思是说,在一一心念中可以普观一切法,而且这也是安住在真如的境界中了达如海般的诸法的。这样的境界凡夫人不可能拥有,不要说普观一切法,就是观一个法,有时候也很难安住。比如观无常,刚开始还可以,过一会心就不知道到哪里去了。昨天一个和尚对我说:“我对无常很有信心,但是怎么观也很难生起来。现在年龄也不小了,不过再观十年二十年,无常的境界应该能生起来,我有信心也有把握。”般若法门也一样,虽然很难,我们也应锲而不舍地观修。不过《般若经》云:对般若波罗蜜多,不应于色法中寻觅,也不应于色法外寻觅,彼等法法相唯一,因为无有所缘、亦无相状之故。当然,若我们能从心的本体,或万法的真实性来理解它,理解起来就比较方便。

  壬二、宣说无边:

  

所缘自性无有边,有情自性亦无边,

  

《般若摄颂释 第九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