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攝頌釋 第九課▪P2

  ..續本文上一頁學阿羅漢和緣覺,但阿羅漢和緣覺的層次非常高,他們完全斷除了相續中的人我,只不過利他的心並沒完全發揮出來而已。實際上,他們根本不像凡夫人那樣,從早到晚所作所爲都是爲了自己,什麼事情都想到我的名聲、我的利益、我的身體、我的快樂……當然,這裏是從更嚴格的角度要求,所以說不能學阿羅漢和緣覺,而應隨學大乘佛子。

  雖然在名言中應爲了利益衆生而學,但在勝義中這些全都不存在,而這樣的一無所學才是真正修學真實之道。所以大家皆應清楚,在抉擇勝義見解時,不管是好的念頭,還是不好的念頭,這些全都要斷除。如果沒有斷除,還有一個執著的東西,就不合理。禅宗也是這樣的,雖然神秀認爲“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但六袓卻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來否認這種身心存在的觀點,且以“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宣說了萬法的本來實相。在敦煌本中相關內容有兩偈,其中之一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無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漢地有些法師和學術界的人,對此處六祖所講的兩個偈頌爭論非常大。但我覺得“本來無一物”是指真正有執著的戲論法本來就不存在,也即從空性的角度來講的;而“佛性常清淨”則在空無一物的基礎上引出了常恒的佛性,這是從光明的角度來講的。所以它們不但不相違,而且還可互相圓融。

  在宋代有一位龍黃禅師,他破六祖的觀點說:既然本來無一物,那爲什麼還要接受衣缽?六祖肯定了解勝義中並沒有衣缽的承認,而名言中接受衣缽也未嘗不可。包括龍猛菩薩等印度大成就者,雖然他們在抉擇勝義空性時一無承認,但在名言谛中,他們也示現神通、依止上師、廣造論典等。所以這不會有任何過失,也不會有任何矛盾。當然,若不會分析或不能分析,就很難理解;因爲明明沒有一個東西,但你卻接受了真正的傳承。

  子二、以不修學諸法之方式而修學:

  

色增減取故非學,非執種種諸法學,

  

學亦緣取一切智,定生此即喜德學。

  對從來沒有聽過中觀等空性法門的人來講,他們會覺得本經所講的很多道理都互相矛盾。不說《般若攝頌》,就是《心經》,其矛盾也比較多:明明有眼睛等,爲什麼說無眼耳鼻舌……《金剛經》也同樣,不學即是學,不見即是見,這也很矛盾。但是,真正懂得空性法門的人,也即真正對空性法門有所聞思,或心中對光明、空性有一定境界的人,就能了如指掌,不會有任何懷疑。

  “色增減取故非學”:色等所攝不清淨的輪回法,如年齡和色身等,以及佛陀十八不共法等清淨法,它們有增有減,且是根識緣取的對境之故,這叫非學。大家也清楚,真正從本體觀察時,一切法本來清淨,原本就是空性,不可能有任何相狀存在。也即在勝義中,一切萬法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來不去、不常不斷,遠離一切邊戲。所以,有緣取、增減的執著,就不是真正菩薩的修學。

  而真正通達真實義的行者或菩薩,自然就能具足叁法:第一是“非執種種諸法學”,也就是不學而學。因爲在抉擇勝義見解時,一切萬法無取無作、了不可得,就是所謂的能聽所聽也不成立,全都處于等性的狀態當中;所以實際中就沒有真實的學,而所謂的學也只不過是言詞上的假立。可見,無緣而學正是菩薩的境界。當然,這也是從真實性的角度來講菩薩的行持。

  第二是“學亦緣取一切智”。從名言或顯現的角度來講,從發心到最後成就之間的修學都有,而這樣修學的目的也是爲了獲得一切智的究竟智慧。但部分人聽課的目的就是爲了發財,甚至有人還認爲學中觀不如學黃財神,因爲黃財神修得好能發財。那天一個人一直在念黃財神咒:嗡匝靶拉雜聯紮雅娑哈。他問我:“我現在已經念了一萬遍,念到兩萬遍時能不能發財?”很明顯,他的修學目的並不是爲了獲得一切智,而是爲了獲得財富,這就不太好。其實要擁有財富,必須自己要有福報,若沒有福報,黃財神也不可能以非正當的方式在別的地方搶一些東西來給你。以前有一個修單堅護法的人,因爲他的福報淺薄,護法神也只能在他碗裏扔一塊油脂,除此之外也沒辦法。所以大家皆應積累福報,這非常重要。

  第叁是“定生”,也即要獲得一切智,就必須智慧和方便雙運。也就是說,既要積累福德資糧、又要修學般若空性,以這樣的方法或途徑就能達到自己的修學目的。

  “此即喜德學”:若具足以上叁種法,即勝義中一切不執著,世俗中希求佛果,而且以智慧方便雙運的途徑來獲得,那這就是喜愛大乘功德的菩薩們的修學方式。所以大家皆應了知,不但勝義中不能有戲論,而且世俗中對道等也不能懷疑。《華嚴經》雲:“于法無疑惑,永絕諸戲論,不生分別心,是念佛菩提。”意思是說,在名言中對法的懷疑、邪見和增益都沒有,而勝義中遠離一切有實無實的戲論,或各種能取所取的分別心,這樣的境界誰相續中具足,他就在隨念佛和菩提。

  現在,大家依上師叁寶或諸佛菩薩的加持,對中觀法門都有一些了解。既然如此,那對名言中念經等善行就千萬不能忘,而勝義中也應了達一切全是離戲的空性。現在很多人太過分,要麼安住在單空中什麼都不管,要麼對空性法門一點都不重視,其實這兩者都是極端。而我們依靠上師的恩德,即生中既不墮入有邊、也不墮入無邊,或者說既不墮入世俗的邊、也不墮入勝義的邊,那這樣的修學方式自然就是諸佛菩薩所歡喜之道。

  當然,沒有傳承上師的引導,對以上道理就很難産生定解。因爲一會說不能有戲論,一會說要有歡喜心,而且還要希求佛果,表面上看來這似乎很矛盾。對邪見分別比較重的人來講,可能他們心中還會産生諸多邪分別念,會認爲這到底在說什麼啊?但是,若我們有上師的竅訣,自己不但會産生新的境界,而且這樣的境界也願與更多有緣衆生分享。

  大家也清楚,聞思修行多年的修行人在攝受弟子或與衆生結緣等方面都與衆不同。這是爲什麼呢?就是因爲他們自私自利的心已經斷了、利益衆生的心又特別強,而勝義中了不可得的境界也已獲得。對這幾個關鍵的要點都了如指掌的緣故,他們度化衆生就很方便,所以在弘揚佛法的過程中,這些大德就不會到處都遇到挫折和障礙。如果自私自利的心特別強,可能就寸步難行,到哪裏去都會碰鼻子,不可能很順利。但若沒有自私自利的心,而利他心又特別強,那不管去哪兒都能受到別人的歡迎。可能大家也知道,上師如意寶的傳承弟子就是因爲長期受這方面教育的原因,所以即便是普通的居士或出家人,當他們到城市或去其他寺院時,就能對周圍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當然我們也祈願,他們皆能永遠散發利他的光芒,同時內心的境界也越來越增上。

  辛二、(認清修學之有境般若)分四:一、宣說離一體異體;二、宣說無邊;叁、宣說不可思議;四、宣說原本清淨。

  壬一、宣說離一體異體:

  

色非智慧色無智,識想受行皆非智,

  

此等中亦無有智,此同虛空無異體。

  若有人問:了知一切萬法的智慧波羅蜜多到底是什麼樣呢?我們可以這樣回答:真正以智慧來觀察時,色法不是智慧波羅蜜多。爲什麼呢?如果色法是般若波羅蜜多,那它們就應該像火和火的熱性一樣無二無別,但色法跟智慧一體的現象並不存在,所以色非智慧。反過來說,智慧在色法中是不是以異體的方式來存在呢?也即就像桌子上的花朵一樣,它們以能依所依的方式來存在。若是這樣,那除了智慧以外的色法,或除了色法以外的智慧都應該能得到,但這也了不可得,因此他體也不成立。同樣的道理,識蘊、想蘊、受蘊、行蘊四蘊也不是智慧波羅蜜多;若是一體,那有心識的衆生全都應是佛……但實際上也不是這樣。而且,智慧波羅蜜多也不是以異體的方式安住在這四蘊上,也即就像樹上飛禽一樣存在;若是這樣,那就應該能得到,但根本得不到。所以大家皆應了知,智慧跟五蘊並不是一體也不是他體,而一體他體之外又沒有其他存在方式,所以只能說般若波羅蜜多與虛空無別;那自然也不存在與虛空般的法界本性截然分開的他體之法了。

  另外,若智慧波羅蜜多跟五蘊一體,那凡夫俗子現見瓶、柱等時,也應該通達萬法的法性——智慧波羅蜜多。如果是他體,那它就不是萬法的法性了。密宗《時輪金剛》也說:向瓶子倒水時,瓶中的虛空並不會因爲水進來了它才不得不離開,因爲虛空的本體本來就不存在;同樣的道理,身體跟如來藏的關系也像水和虛空之間的關系一樣,也即以不可思議的方式存在。《解深密經》之所以說,勝義谛和世俗谛一體異體各有四種過失,其原因也在這裏。

  對一般的凡夫人來講,要理解般若波羅蜜多與五蘊非一非異的存在方式,或如虛空般不可言說的本體,可能也很困難。《華嚴經》雲:“一一心念中,普觀一切法,安住真如地,了達諸法海。”意思是說,在一一心念中可以普觀一切法,而且這也是安住在真如的境界中了達如海般的諸法的。這樣的境界凡夫人不可能擁有,不要說普觀一切法,就是觀一個法,有時候也很難安住。比如觀無常,剛開始還可以,過一會心就不知道到哪裏去了。昨天一個和尚對我說:“我對無常很有信心,但是怎麼觀也很難生起來。現在年齡也不小了,不過再觀十年二十年,無常的境界應該能生起來,我有信心也有把握。”般若法門也一樣,雖然很難,我們也應锲而不舍地觀修。不過《般若經》雲:對般若波羅蜜多,不應于色法中尋覓,也不應于色法外尋覓,彼等法法相唯一,因爲無有所緣、亦無相狀之故。當然,若我們能從心的本體,或萬法的真實性來理解它,理解起來就比較方便。

  壬二、宣說無邊:

  

所緣自性無有邊,有情自性亦無邊,

  

《般若攝頌釋 第九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