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攝頌釋 第九課▪P3

  ..續本文上一頁"center">虛空界性亦無邊,世間解智亦無邊。

  本頌講般若波羅蜜多無邊無際。爲什麼是無邊無際呢?這可從四個方面來理解:第一是“所緣自性無有邊”,所謂“所緣”則指所取的色聲香味等外境,它們的自性是無邊無際的。大家清楚,比如瓶子,它由多少微塵組成,這根本無法找到邊際,所以所取對境的自性無邊無際。第二是“有情自性亦無邊”,也即能衡量的心識或有情的自性無邊無際。其實,真正能通達衆生的心識也有一定的困難。在這個世界上,所有衆生的心態、煩惱、根機都不盡相同,即或是人,其愛好和執著也完全不相同。比如一盤菜有十個人吃,五個人說好吃,五個人說不好吃,那做飯的人就很痛苦。由此我們也可了知有情的自性無邊無際。第叁是“虛空界性亦無邊”,即堪當對境和有境比喻的虛空,其自性也是無邊無際的。因爲虛空是無爲法,所以它的邊際誰也找不到。第四是“世間解智亦無邊”,即能通達對境、有境及其比喻的世間解智——大遍知怙主佛陀的智慧也是無有邊際的。關于這一點,《般若經》雲:“般若波羅蜜多廣大、無量、無邊……”

  所以大家皆應清楚,佛陀能以無邊的方式了知一切萬法的勝義本體,而且他還能以比喻讓衆生也了知。當然,一切萬法的世俗本體以比喻來說明,這也未嘗不可。其實在佛教中,不管是有聖者的境界,還是有聞思所得勝解信的境界,誰擁有誰就能了知:佛教的道理雖然說法不盡相同,但都各有理由。但是,若對以上道理不懂,就很難生起信心。所以我們應該了知,所緣、有情、虛空界、世間解智皆無有邊。但大家也不要執著有一個無邊存在,雖然名言中不得不這樣講,但真正用智慧來觀察時,所謂的無邊也是沒有的。

  一般來講,在名言中也應以破除邊戲的比喻來了達萬法的實相,在這方面禅宗自有它的獨到之處。比如說寒山大師,禅宗的思想在他作的許許多多悟道歌中就有充分體現,當然這些悟道歌也充分展現了般若的思想。記得他這樣說過一偈禅語:“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意思是說,我的心就像秋天的月亮一樣皎潔,也像碧潭一樣清澈,而它的本體與水中的月影一樣,並非真實存在。接著又說:“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意思是說,雖然前面用秋月、碧潭、水月作了比喻,但真正心的本體並無法用月亮、虛空、白雪、白雲等來比喻,因爲它並非堪忍之法,而是諸法的法性,所以這又教我如何說呢?也就是說,蒼白無力的語言根本無法觸及它,唯有以心體取。同樣,我們平時所說的離戲、空性等也只是一種語言,大家切不可執著。可能,這也是禅宗標榜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的原因所在。當然,大家也可將這樣的偈子當作破除邊戲、認識心性的竅訣,若誰能將般若與禅宗結合起來,很多道理自然就能領悟。

  當然,我們也不能僅僅在文字上求解,而應以實修實證來現證甚深的般若空性。比如,首先將自己的家打掃幹淨,然後泡一杯咖啡坐在窗邊,繼而一邊欣賞外面的鮮花美景,一邊思維般若的甚深道理;在這個過程中,很有可能境界就會出現。如果天天都忙忙碌碌,或經常這個人很壞、那個人很醜,或住的地方亂糟糟的:鞋子放在《金剛經》上,帽子放在褲子下,那任何境界也不可能出現。可能,這也是相關禅宗書畫都透出清淨與簡樸的意境的原因所在。

  所以,在春天的大好時節中,大家也不要修很多房子,因爲以前的禅宗大德很多只有一間房子。現代社會稍微有點條件的人,就在那個城市裏面有一棟房子,這個城市中有一套別墅,雖然明知用不上,但仍要到處去建。其實人的內心世界非常重要,若稍微有一些境界,很多事情都能輕易面對;若沒有空性與悲心的境界,即使擁有整個世界也不可能得到安樂。

  所以大家皆應盡量修學空性法門,同時也要好好祈禱上師叁寶或諸佛菩薩垂念,以讓自相續的自私自利心及一切染汙之心盡快遣除,從而使光明心性豁然開朗、真正現前。我覺得達到這一點也並不是很難,因爲很多高僧大德在小的時候都是非常普通的人,但後來無論是對佛法的貢獻,還是自己的境界,都獲得了可喜的成就。前一段時間我遇到一位大法師,他非常出名,當談起學校的事情時,他說:“小學生偷一點東西沒事,我小時候也偷過東西。”既然如此,只要我們能改正錯誤,那肯定有機會成就。從以前禅宗大德的公案和藏地高僧的傳記中也看得出來,很多在未出家之前或小的時候行爲都非常可怕,但後來通過觀修佛菩薩的加持融入心間,自己的內心世界就出現了極稀奇的境界,最後也以成就之力普度一切有緣衆生。

  好,講到這裏!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

  (1)《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雲:“譬如有人癡狂心亂,爲作音樂不能了知。

  如是衆生于二乘法未曾修學,貪嗔癡等猛利,煩惱擾亂其心,執著無因及斷滅論。

  根機未熟,爲說大乘,雖經多時而不能解。”

  (2)《入中論》雲:“離知真實義,余無除衆垢;諸法真實義,無變異差別;

  此證真實慧,亦非有別異;故佛爲衆說,無等無別乘。”

  

《般若攝頌釋 第九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