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center">虚空界性亦无边,世间解智亦无边。
本颂讲般若波罗蜜多无边无际。为什么是无边无际呢?这可从四个方面来理解:第一是“所缘自性无有边”,所谓“所缘”则指所取的色声香味等外境,它们的自性是无边无际的。大家清楚,比如瓶子,它由多少微尘组成,这根本无法找到边际,所以所取对境的自性无边无际。第二是“有情自性亦无边”,也即能衡量的心识或有情的自性无边无际。其实,真正能通达众生的心识也有一定的困难。在这个世界上,所有众生的心态、烦恼、根机都不尽相同,即或是人,其爱好和执著也完全不相同。比如一盘菜有十个人吃,五个人说好吃,五个人说不好吃,那做饭的人就很痛苦。由此我们也可了知有情的自性无边无际。第三是“虚空界性亦无边”,即堪当对境和有境比喻的虚空,其自性也是无边无际的。因为虚空是无为法,所以它的边际谁也找不到。第四是“世间解智亦无边”,即能通达对境、有境及其比喻的世间解智——大遍知怙主佛陀的智慧也是无有边际的。关于这一点,《般若经》云:“般若波罗蜜多广大、无量、无边……”
所以大家皆应清楚,佛陀能以无边的方式了知一切万法的胜义本体,而且他还能以比喻让众生也了知。当然,一切万法的世俗本体以比喻来说明,这也未尝不可。其实在佛教中,不管是有圣者的境界,还是有闻思所得胜解信的境界,谁拥有谁就能了知:佛教的道理虽然说法不尽相同,但都各有理由。但是,若对以上道理不懂,就很难生起信心。所以我们应该了知,所缘、有情、虚空界、世间解智皆无有边。但大家也不要执著有一个无边存在,虽然名言中不得不这样讲,但真正用智慧来观察时,所谓的无边也是没有的。
一般来讲,在名言中也应以破除边戏的比喻来了达万法的实相,在这方面禅宗自有它的独到之处。比如说寒山大师,禅宗的思想在他作的许许多多悟道歌中就有充分体现,当然这些悟道歌也充分展现了般若的思想。记得他这样说过一偈禅语:“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意思是说,我的心就像秋天的月亮一样皎洁,也像碧潭一样清澈,而它的本体与水中的月影一样,并非真实存在。接着又说:“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意思是说,虽然前面用秋月、碧潭、水月作了比喻,但真正心的本体并无法用月亮、虚空、白雪、白云等来比喻,因为它并非堪忍之法,而是诸法的法性,所以这又教我如何说呢?也就是说,苍白无力的语言根本无法触及它,唯有以心体取。同样,我们平时所说的离戏、空性等也只是一种语言,大家切不可执著。可能,这也是禅宗标榜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原因所在。当然,大家也可将这样的偈子当作破除边戏、认识心性的窍诀,若谁能将般若与禅宗结合起来,很多道理自然就能领悟。
当然,我们也不能仅仅在文字上求解,而应以实修实证来现证甚深的般若空性。比如,首先将自己的家打扫干净,然后泡一杯咖啡坐在窗边,继而一边欣赏外面的鲜花美景,一边思维般若的甚深道理;在这个过程中,很有可能境界就会出现。如果天天都忙忙碌碌,或经常这个人很坏、那个人很丑,或住的地方乱糟糟的:鞋子放在《金刚经》上,帽子放在裤子下,那任何境界也不可能出现。可能,这也是相关禅宗书画都透出清净与简朴的意境的原因所在。
所以,在春天的大好时节中,大家也不要修很多房子,因为以前的禅宗大德很多只有一间房子。现代社会稍微有点条件的人,就在那个城市里面有一栋房子,这个城市中有一套别墅,虽然明知用不上,但仍要到处去建。其实人的内心世界非常重要,若稍微有一些境界,很多事情都能轻易面对;若没有空性与悲心的境界,即使拥有整个世界也不可能得到安乐。
所以大家皆应尽量修学空性法门,同时也要好好祈祷上师三宝或诸佛菩萨垂念,以让自相续的自私自利心及一切染污之心尽快遣除,从而使光明心性豁然开朗、真正现前。我觉得达到这一点也并不是很难,因为很多高僧大德在小的时候都是非常普通的人,但后来无论是对佛法的贡献,还是自己的境界,都获得了可喜的成就。前一段时间我遇到一位大法师,他非常出名,当谈起学校的事情时,他说:“小学生偷一点东西没事,我小时候也偷过东西。”既然如此,只要我们能改正错误,那肯定有机会成就。从以前禅宗大德的公案和藏地高僧的传记中也看得出来,很多在未出家之前或小的时候行为都非常可怕,但后来通过观修佛菩萨的加持融入心间,自己的内心世界就出现了极稀奇的境界,最后也以成就之力普度一切有缘众生。
好,讲到这里!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愿度有海诸有情
(1)《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云:“譬如有人痴狂心乱,为作音乐不能了知。
如是众生于二乘法未曾修学,贪嗔痴等猛利,烦恼扰乱其心,执著无因及断灭论。
根机未熟,为说大乘,虽经多时而不能解。”
(2)《入中论》云:“离知真实义,余无除众垢;诸法真实义,无变异差别;
此证真实慧,亦非有别异;故佛为众说,无等无别乘。”
《般若摄颂释 第九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