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課
思考題
1.對般若空性,什麼樣的人不會産生畏懼與懷疑,而什麼樣的人會産生怖畏、排斥等惡心?這對我們有什麼啓示?
2.請從名言和勝義兩個方面說明明智菩薩應如何行持般若波羅蜜多,也談一談怎樣才能做到以不修學諸法之方式而修學。
3.請從離一體異體和無邊兩個方面談談有境般若,也談一談我們應以什麼樣的方式來現前它。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下面我們繼續宣講《般若攝頌》。
聽受《般若攝頌》的時候,跟聽其他大乘佛法一樣,應以如理如法的方式來谛聽,尤其聽受的過程中一定要有歡喜心。(當然,不僅是聽般若,聽任何法都要有歡喜心。)爲什麼要有歡喜心呢?因爲這樣殊勝的空性法門,對我們來講非常難得。的確,這並不是口頭上說說而已。對每一個人來講,雖然來到這個世間都會遇到種種開心的對境,但在所接受的對境中,聽受大乘空性法門是最有福報的事。所以,不管是在家人還是出家人,大家千萬不要認爲聽課是一種壓力或束縛,而應以歡喜之心來谛聽。
我們這裏很多道友聽法的意樂非常強,他們不是一天兩天、一年兩年,而是好幾年中一直堅持聽法。當然,短時間之內誰都會有新鮮感,但時間久了,相續中沒有豐厚的善根就很難堅持下來。而對個別剛開始聽受這樣殊勝法門的初學者來講,可能在學習的過程中會經常遇到一些不能理解或不能接受的問題,甚至還會産生種種分別念。但大家一定要盡量對治自己的不良心態,要想到這是諸佛菩薩、高僧大德給我們留下來的非常甚深、珍貴的智慧結晶,還要想到在短暫的人生中,在這樣五濁興盛的惡世,我們能聽聞如此勝妙之法確實稀有難得,從而以極爲歡喜之情來聽受。
癸二、所學修之處:
四種行者不畏彼,知谛佛子不退轉,
羅漢除垢斷懷疑,四善知識所攝持。
在直接或間接宣講了非常甚深的世俗和勝義的真理後,有人會問:以上所說的甚深之義,什麼樣的人才能對它生起恭敬之心,而不會生恐怖或舍棄之想?大家也清楚,在茫茫人海中,許多人對叁皈五戒等簡單佛理也不能接受,那更何況說如是甚深的闡述大乘空性之理的《般若攝頌》呢?所以很多人會産生疑問:對上面所講如此甚深之法,到底哪些人能欣然接受,而哪些人會不悅、排斥?
有四種行者對前面所講的道理不但不會産生恐怖、舍棄之心,而且還會在實際行動中不斷修持。第一是“知谛佛子”,即通達一切甚深真理的佛子。當然佛子裏面,見到真實谛的一地菩薩以上的聖者也有,還有發了大乘菩提心的、對大乘空性法門生起勝解信的修行者,他們以現量或比量的方式見到萬法實相的緣故,就不可能生邪見或畏懼之心。第二是“不退轉”:大多數經論中講最究竟的不退轉者是八地以上的大菩薩,有些經論則講加行位和一地以上的菩薩也有一些不退轉的相,所以他們對空性法門絕對不可能生邪見或畏懼之心,也可以說他們對上面所講的道理不會生退轉之心。第叁是“羅漢”:大家也清楚,阿羅漢完全通達了人無我的空性,所以對空性法門就不會産生恐怖之心。在小乘裏面,雖然極個別凡夫經常對大乘空性法門不滿或排斥,但阿羅漢接受不了空性法門而舍棄的現象卻是沒有的。因爲以上叁者遣除、滅盡了相續中相應垢染的緣故,對名言中如夢如幻、勝義中遠離四邊八戲的甚深法理就能斷除懷疑,也不會産生畏懼之心。第四是“善知識所攝持”:雖然他們完全是凡夫初學者,但因以前承事過衆多如來,所以即生中就有緣被具有悲心、智慧的大乘善知識所攝持,從而對空性法門産生信心,且不會輕易放棄。
除了以上四種補特伽羅之外,其余人就很難接受空性法門。《中觀四百論》雲:“愚聞空法名,皆生大怖畏。”意思是說,愚者聽到空性法的名稱也會生起大的怖畏。《大般若經》中也說:在外道、懈怠懶惰者、求名利者、嫉妒心強者,以及將大乘佛法當作買賣的商品者等非法器前,不能傳授大乘空性法門;因爲即使給他們傳授也不可能得到真實的利益。《地藏十輪經》中也說:如果把般若空性等大乘佛法,傳給一些執無因見或斷滅論者,那時間再長他們也不可能理解(1)。
的確,沒有一定的根機,則很難接受空性法。在佛教曆史上,許多根機沒有成熟的人在聽聞空性法門後,都顯現出衆多不能接受的相:有些捂著耳朵而跑,有些吐血而亡,有些遠離大乘善知識,有些當下毀謗,有種種現象。在當今時代,因果不虛、輪回痛苦等簡單法理很多人都能接受,而在宣講大乘空性法要時,很多人都覺得:一切萬物都不存在的話,那我們怎麼生存呢?等等,産生種種非理分別念。
所以在宣講空性時,一定要觀察弟子的根機,實在說每一個人不一定都有緣分接受大乘空性。在座的道友當中,有些聽到大乘空性法就非常害怕,心裏面也不舒服,始終有憂郁、痛苦之感。而有些在聽聞之後,則生起無比的歡喜心,就像《入中論》所說那樣:“若異生位聞空性,內心數數發歡喜,由喜引生淚流注,周身毛孔自動豎。”若誰在聽到空性法門後,生起這樣的歡喜或激動,雖然他還是凡夫人,那也是空性法門的當機者。的確很多人前世有緣,在聽到空性後身心異常舒服,內心也生起不可思議的歡喜和難以言表的境界。當然,也有一些人剛開始不能接受,但通過善知識的教誨和自己不斷修學大乘佛法,自己也逐漸對大乘空性法門産生了信心。
但不管怎麼樣,我們應該這樣想:在這個世界上,空性法門乃息滅衆生相續中暫時、究竟痛苦的唯一甘露妙藥,只不過很多衆生的根機特別差,暫時還不能接受;但願有朝一日,自他一切衆生的相續中,都能生起大空性和大悲心雙運的不可思議境界。對每位修行者來講,這樣的發願都極爲重要。
癸叁(修學者修學方式)分二:一、以不修學劣果方式而修學;二、以不修學諸法之方式而修學。
子一、以不修學劣果方式而修學:
明智菩薩如是行,不學羅漢緣覺地,
爲一切智學佛法,一無所學即爲學。
雖然勝義中一切都是空的,並沒什麼可學的,但在世俗中該學的要學、不該學的不能學,所以大家千萬不能因爲勝義中一切都空,而在世俗中什麼都不取舍。作爲明智菩薩的大乘佛子,他完全通達暫時叁乘各不相違,也即各自行持的道是不同的,而究竟叁乘皆歸爲一乘,就像《入中論》等論典所說那樣(2)。所以在行持的過程中,他最究竟的目標就是獲證一味一體、平等空性的法界。但勝義中一切空性的法和名言中假立的法並不相違,所以在建立世俗名言時,他就清楚該學的是哪些、不該學的是哪些。
首先他了解,追求的目標不能是阿羅漢果位。因爲阿羅漢只是斷除自相續的煩惱而獲得寂滅,這樣就不能度化衆生,也不能獲得究竟解脫。同樣,緣覺也是自己希求寂滅,因此也不能去追求,即不能去學。那應怎麼辦呢?要爲了天邊無際的一切衆生暫時離開一切身心之苦,究竟獲得如來正等覺的果位而修學,也就是說爲了獲證一切智而修學佛陀在因地時所修學的道理。
大家也清楚,佛陀在因地就是爲了利益衆生而修學,所以在果地時就能不被世法所染而廣利有情。《涅槃經》雲:“佛不染世法,如蓮花處水,善斷有頂種,永度生死流。”意思是說,佛陀永遠不會被各種世法所染,就像蓮花處于水中一樣,他完全善斷一切有頂的種子,永遠度脫生死或輪回之流。所以,我們可以這樣概括佛陀的精神:不被世間所染,而利益無邊無際的衆生。對世間學者來講,這就非常困難,他們會認爲:這到底是什麼樣的啊?
所以,在世俗中該怎麼學、不該怎麼學,大家一定要分清楚。千萬不能一概而論:一切都是空性的緣故什麼都不需要。而這裏也強調,修學大乘佛法——般若波羅蜜多的人不能舍棄衆生。但我總覺得,很多大乘佛教徒自私自利的心都很強,雖然他們口口聲聲都說利益他衆,但真正落到自己頭上時,很多都把自己放在主要的位置。所以我認爲,作爲佛教徒,尤其是自稱爲大乘佛教徒者,若心理素質沒有得以提升,那在這個世間中,不要說自己獲得成就,恐怕連外道的境界都趕不上。現在很多佛教徒利他心都很弱,不說究竟度化衆生、讓他們離開生死輪回,就是遇到非常窮苦或生病沒人照顧的可憐人時,往往都不願提供幫助。而基督教徒卻能在實際行動中去做,這樣很多人都加入了基督教,在各大城市中這樣的例子非常多。
以前,我很想通過講《入菩薩行論》讓很多人的心有所改變,當然小部分還是比較不錯,但大多數人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內心真正生起利他的心卻相當困難。所以我也看有沒有辦法,想在各個城市建立智悲愛心小組。當然,並非所有人都能發這種悲心,但一部分人應該可以。對大乘行人來講,我們還是應爲身邊的苦惱衆生做一點事情,不能一年叁百六十天全都爲了自己。但很多人一說他人的事情就找許多理由:我的上師不同意、我特別忙、我的身體不好、我家裏走不開,而一說自己的事情,旅遊、玩耍、陪人的時間都有。這無疑成爲大乘佛子的慚愧之處,所以大家皆應經常反省自己。的確,雖然我們從早到晚都在說爲了天邊無際的一切衆生發菩提心,甚至這樣已經說了幾十年,嘴皮都磨薄了;但實際行動中,真正讓自己的手爲衆生做事,自己的腳爲衆生走路,卻不太願意。所以,當我們真正觀察自己的過程中,就不難發現很多不如法的行爲。
雖然這裏講了,不能…
《般若攝頌釋 第九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