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日到达这种境界。
记得无垢光尊者在很多密法书中,都引用《普作续》的教证来宣说诸法的平等性,虽然我们现在是讲显宗法,但也可以引用,因为我们并没有讲密宗的甚深修法,而且无垢光尊者也经常将很多密宗的教证用在显宗里面。那这个教证是怎么说的呢?《普作续》云:“诸法虚空性,虚空无自性;虚空亦无喻,虚空亦无量;一切诸法义,皆当如是知。”意思是说,一切诸法的自性就是虚空的本性,就像虚空没有自性,也无法比喻、测量一样,一切诸法的本体也是如此,大家皆应如是了知。这样说的时候,可能初学者会认为:这到底在说什么呀?一切法是虚空,虚空没有自性、比喻,也无法测量,同样诸法也是如此,那这是一种什么境界啊?就晕头转向,不知所云。所以大家皆应遵循次第闻思修行。
正因为万法的本性如此,所以佛陀才在这里说:诸位菩萨,你们应该了解一切诸法并没有什么可住的,也即轮回和涅槃的边皆不能住,而这样的不住就是真正的住,或一切住之最。《金刚经》亦云:“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意思是说,若心真正安住,那就是一无所住。所以从一个侧面来讲,住就是不住、不住就是住。对这样的道理,虽然世间人并不一定能理解,但对有一定境界的人来说,也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一切诸法的本体。你看:现相上有安住,实相上没有安住,所以在实相和现相结合起来用文字表明时,就只有这样说了。《华严经》云:“我与一切佛,自性平等住。”也即从自性的角度来讲,佛和众生是平等的。同样,这里也说住和不住完全平等。
当然,什么时候到达这样的境界,才是我们最大的愿望。所以大家皆应一边闻思、一边祈祷诸佛菩萨和传承上师,祈愿他们加持我们的相续,让迷乱的分别念或迷茫的心态尽快转变为智慧。关于迷转为智,《四法宝鬘论》中有详细宣说,大家可以参阅。当然,所获得的智慧也有不同层次。一般来讲以闻思得到胜解信并不是很困难,而真正要以实修来现证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就不那么容易。故《定解宝灯论》也说(1):作为凡夫人,先应经过单空的途径,然后才能进入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所以大家在闻思本法时就要想:在一切佛法中,最甚深的精华乃空性法门,所以在短暂的人生中,我要尽力闻思修行此法;即使今生未能证悟,也要尽力以空性之火烧毁相续中的实执种子,再不能让它们增长。否则还会不断生出三界轮回种种幻相的花果,那就非常痛苦。
癸二、彼之功德:
前面从意义与比喻两个方面讲了不住之住,现在讲不住的功德,颂词是:
思成善逝之声闻,欲成独觉成佛陀,
不依此忍不能得,如同不见此彼岸。
大家也清楚,对基道果所摄的一切万法,如果我们去耽著,真正的胜妙菩提就不可能得到。佛经也说:有缘者不可得三菩提。(但大家千万不要解释为有缘分的人不可得三菩提,若是这样,那就成了没有缘分的人才能获得三菩提了。)所谓“有缘者”就是有执著的人,所以唯应依无缘来获得菩提。颂词也说,如果我们想成就善逝的声闻,即从预流向到阿罗汉之间的圣果,以及想获得独觉和圆满正等觉佛陀的果位,那就要依靠般若波罗蜜多。若不依靠这样的堪忍法——空性法门,就绝对不可能获得三菩提的果位;就像不依靠船只,就不可能越过大海,或见到大海的此岸彼岸一样。可见空性法门非常重要!
但因众生的根机不够,所以我们暂时着重提倡大家行持有缘善法、积累福德资粮,然后再逐渐趋入真正的空性,当然这也是我着重以《入行论》、《大圆满前行》等法来引导大家的原因。佛陀在转*轮时,为了摄受外道,也未首先就说万法皆空,而是从不了义的角度说:如来藏是常有不变的,它基本上与你们的大自在相同。可见,虽然我们暂时对有缘法应该重视,但要获得真正的成就,就一定要学习空性法。
而对空性证悟的程度不同,就分出了三种菩提:证悟人无我就获得声闻菩提,证悟人无我的全部和法无我的一半就获得缘觉菩提,而圆满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就获得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的三界导师的佛菩提。所以,证悟空性的境界不同,所获得的成就也不一样。在道友当中,有些因为对空性法门学得比较好,或者说空性法门的境界比较高,他们对世间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就看得很淡;相反,若对空性的境界没有提高,那再怎么样修、再怎么样学,也不可能断除执著。当然,若我们清楚《现观庄严论》所讲的佛陀的遍智、菩萨的道智和声缘的基智的差别,就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证悟空性的重要性。
《现观庄严论》云:“具为声闻菩萨佛,四圣众母我敬礼。”既然空性是四圣众的母亲,那来源没有的话,一切圣者就不可能存在,所以无论我们想获得密宗的成就,还是显宗的成就,最后肯定要有空性的证悟。就像不依靠船只,就不可能到达大海的彼岸一样。而我们这些凡夫众生一直在轮回大海中苦苦挣扎,若没遇到空性,或没了解空性的法义,那要获得解脱也有很大的困难。
因此,当我们听闻到空性法门时,千万不要产生怀疑,因为这是许许多多大成就者和智者们通过智慧再三观察过的。就像世间的纯金,若专家通过高级仪器已经做过检测,那我们就没必要再怀疑,因为这样的怀疑根本鉴定不出什么,也得不出正确的结论。所以大家对空性法门一定不要有任何怀疑。第二,对空性法门也不要有恐慌。比如,既然万法是空性,那是不是什么都没有了?或者,到时候会不会堕入一种空空荡荡的境界当中?没有必要这样。我们唯应做的,就是要按佛经的内容去实修,除此之外没有必要以分别念胡思乱想,从而编造出各种各样的虚幻世界。
现在末法时代,众生的分别念各种各样。昨天有个人给我说:“我造了一个与以往完全不相同的《极乐愿文》。”我问:“你怎么造的?”他说:“凭我的想象力造的。”我说:“你想象力真丰富,超过高僧大德!”其实他只是胡思乱想。因为这样的解脱法和空性法,根本不是凡夫人凭想象就能作的。而圣者因为有超越凡夫的智慧和能力,所以能造出来。因此凡夫最好安住在自己的境界中,不然明明是凡夫还想装圣者,那就会像话都不会说的小孩还想装博士生导师一样荒唐可笑。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
当然,在刚开始修学的时候,因种种原因自己也会说一些不该说的话,后来自然也会觉得不好意思。就像《二规教言论》中所说那样(2):在思想不成熟、学问不到位等条件下,所作出的结论或所作的事情,到思想比较成熟或境界有所提高时,自己也会觉得可笑。比如:我刚来学院时在上师面前也这样问过,在某某道友面前还大声宣扬过,现在看来并不是这样。可见闻思非常重要。
前段时间,一位知识分子的父母到学院听了两堂课,他们在离开时对我说:“本来我们来这里有很重要的三个问题要问,但其中两个问题在听了两堂课后就解决了,剩下的一个问题也不用问了,因为我们基本上能自己解答。”对有智慧的人来讲,听两堂课也能将终生不能解决的疑团解开,而其他问题也能自己解答。可见大家首先要有闻思的智慧,在此基础上还应好好观察。
当然,这里讲的是空性方面的道理,即不依空性就不能获得解脱。关于这一点,龙猛菩萨云:“何人不知空性义,彼者不能得解脱。”既然所有圣者皆依靠般若空性而获得解脱,那我们凡夫人就应把空性当作超越三界轮回大海的船只那样来对待。比如《般若摄颂》,这就是我们超越轮回的大船,所以大家一定要随身携带这部经函。虽然我们现在要依靠它来直接渡越轮回有一定的困难,但若没有它,那也绝对不可能摆脱极为恐怖的生死苦海。所以大家一定要对般若生起信心和欢喜心,在修学过程中,也应把它当作殊胜的对境来作供养、顶礼和祈祷。
而自己在上师或诸佛菩萨前祈祷、供养时,也应这样想:诸佛菩萨,请加持、垂念、摄受我!让我相续中的实执尽快泯灭,也愿诸佛菩萨和传承上师相续中的不住智慧尽快在我相续中生起来。若能这样虔诚、恭敬地祈祷,相续中的实执和贪执就会逐渐灭掉。当然,这从很多高僧大德的传记中也看得出来,也即他们经过一生的努力,很多境界最终都得以现前。也许他们前世曾积累过无数资粮,但在显现上却跟我们差不多,因此大家也不能脆弱:我根机那么劣、记性那么不好,人又长得难看,所以没有希望,因为诸佛菩萨肯定不喜欢我。不能这么想,因为解脱与长相、财产等并没有关系。在漫长的佛教历史中,很多大成就者的长相并不一定都非常美,甚至有的还很丑,所以大家一定要有信心。
其实,信心乃修行的动力,如果一点信心也没有,除了吃饭睡觉以外什么都没兴趣,那也不行。当然作为凡夫人,有时候不想看书、磕头、打坐,这样的现象应该有。尤其前世业障重的,比如一直住于恶道当中,那闻思修行的习气就很难成熟。若以前两三百世一直当牦牛,即生对吃菜就会很有兴趣,除此之外,可能一听到闻思就不舒服。如果前世一直当班智达,或当修行人,那一接触佛法,马上心里面就会生起欢喜心。正因为人的前世并不相同,所以今生的习气也就不一样,即使我们以前一直当恶趣众生,那从这一辈子开始,也应有大的改变。
壬二(宣说修学彼之理)分三:一、修学般若之理;二、所学修之处;三、修学者修学方式。
癸一、修学般若之理:
讲法听闻所说法,证果缘觉世怙主,
明智所得之涅槃,此皆如幻如来言。
前面也讲了,在胜义中基道果所摄的一切法皆不住、不缘,也即为空性。而从世俗的角度而言,就像这个颂词所讲那样,所有法皆以如梦如幻的方式存在。拿讲闻佛法来说,上师讲经说法的场面肯定存在;而听闻的眷属不管是几百人还是几个人,听法的场面也存在;然后传讲与听闻之法,不管是《般若经》,还是因明,这也存在。不仅如此,通过精进修持证得沙门四果,现前缘觉的果位,或获得世间导师怙主佛陀的菩提,这些出世间的道轨与境界,以及依聪明才智与敏锐的智慧而现前的究竟涅槃,他们在世俗中全都如梦、如幻、如阳焰般存在。
虽然般若法门并非一概否认显现,但大家一定要清楚,从本体上讲的时候一切万法皆不存在,当然这也包括佛陀的三转*轮。所以,如果谁说佛陀转了三次*轮,就在故意谤佛。《金刚经》云:“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意思是说,如果有人说佛陀转了*轮或宣说了佛法,这个人就严重诽谤了佛陀。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根本没有了解我真正的密意。佛陀在其他经典中也说:“我已成如来,未说一字法。”意思是,我已成了如来,但一个字也未说过。
记得我刚来学院时,有一位堪布叫秋吉罗珠,我俩天天都围绕佛陀转了八万四千法门,与如来未说一个字的法这两个问题进行辩论,有时候一直辩论到晚上两三点钟。当时我们点个煤油灯,互相交换角度,一直引用很多理论来进行辩论。的确,从真实的角度来讲,佛陀一个字的法也没说过;但从世俗的角度来讲,就像佛陀在《大般若经》中所说那样:“诸天子,于我前闻法,当知如幻如化。”甚至有超过涅槃之法,也如梦如幻。
所以大家皆应清楚胜义和世俗不能脱离,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完全站在世俗的角度,一切万法全都实实在在存在,这也不合理。论云:“有者即是边,无者亦是边。”意思是,如果你说是有,这也是边;如果你说是无,这也是边。按中观法义来讲则为:有者即是常,无者即是断。意思是说,如果完全说有、根本不空,那就处于常边;如果说完全是空,则处于断边。在佛法中,断见和常见都是极端,所以我们皆应学习中道,也即应清楚:一切万法在胜义中远离一切戏论,在世俗中如梦如幻存在。
前两天我在网上回答问题时说:在胜义中如梦如幻,在世俗中真实存在。然后外面的佛教徒说:堪布说的不对,胜义中应是空性,世俗中才是如梦如幻。后来我说:从中观应成派的角度来讲,你们说的是对的;但我是站在中观自续派的角度来讲的,或者说从他们的观点可以推出这样的结论。因为他们说世俗中是自相实有存在,那就不可能是如梦如幻。而且他们的胜义也可分为现相和实相两个部分,现相是如梦如幻,实相是断除有边的单空;这样的话,从现相的角度来讲,说他们的胜义如梦如幻也未尝不可。再加上,空性与梦幻的本体也可以说是一样的,所以也可以这么说。
另外大家也不能堕入空边,比如:既然一切都是空性,那供灯、磕头也没有必要了,因为它们全是空性的缘故。这一点,在学密宗和禅宗的道友当中,很多人都犯这种错误。我以前也反反复复说过,修行人千万不能堕入这种空,因为他们只空善法,除此之外,吃饭、走路、赚钱、睡觉等皆不空。若真能空,那吃饭、睡觉等也应空,但他们却空不了。所以我们应像《入行论》所说那样:在如幻般的佛陀前用如幻般的供品来作供养,从而圆满如幻般的资粮、获得如幻般的佛果,然后再度化如幻般的众生、让众生皆获得如幻般的成就。
当然,谁能认识世界的虚幻与空无,他就是智者。可是千千万万众生都不知虚幻与空性,他们只相信自己的分别念和无明烦恼,从而作茧自缚、异常执著。放眼整个世界,悲心就油然而生,因为很多众生对中观等大乘法门毫无兴趣,反而对痛苦、无常所摄的毫无实义的散乱之因生起欢喜心。所以我们应经常祈愿上师三宝加持他们的相续,让他们的心首先转向善法,然后再逐渐趋入真正的解脱道。这样以后,佛法的光芒就能普照整个世界,从而让每一个人心中的无明黑暗无余遣除,最后遍天下的众生皆获得不住轮涅二边的殊胜果位。
好,讲到这里!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愿度有海诸有情
(1)即:“照见本义诸大德,极其郑重而宣说,必须通过修无我,方可根除我执见。
此乃一切初学者,无有错谬之入门,口说最初即断此,乃是散布魔密语。”
(2)《二规教言论》云:
“所谓妙慧即智慧,即是无误取舍者,若无如眼此智慧,则彼无有其余德。
彼亦取舍一切事,须先详细而观察,世间众生之遭殃,皆从未知未察来。
或由年龄未成熟,或是孤陋寡闻者,自己往昔所做事,亦有众多自所笑。
是故于诸善恶事,见多识广极为要,尤其大国大政规,广见多闻亦为要。”
《般若摄颂释 第八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