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日到達這種境界。
記得無垢光尊者在很多密法書中,都引用《普作續》的教證來宣說諸法的平等性,雖然我們現在是講顯宗法,但也可以引用,因爲我們並沒有講密宗的甚深修法,而且無垢光尊者也經常將很多密宗的教證用在顯宗裏面。那這個教證是怎麼說的呢?《普作續》雲:“諸法虛空性,虛空無自性;虛空亦無喻,虛空亦無量;一切諸法義,皆當如是知。”意思是說,一切諸法的自性就是虛空的本性,就像虛空沒有自性,也無法比喻、測量一樣,一切諸法的本體也是如此,大家皆應如是了知。這樣說的時候,可能初學者會認爲:這到底在說什麼呀?一切法是虛空,虛空沒有自性、比喻,也無法測量,同樣諸法也是如此,那這是一種什麼境界啊?就暈頭轉向,不知所雲。所以大家皆應遵循次第聞思修行。
正因爲萬法的本性如此,所以佛陀才在這裏說:諸位菩薩,你們應該了解一切諸法並沒有什麼可住的,也即輪回和涅槃的邊皆不能住,而這樣的不住就是真正的住,或一切住之最。《金剛經》亦雲:“若心有住,即爲非住。”意思是說,若心真正安住,那就是一無所住。所以從一個側面來講,住就是不住、不住就是住。對這樣的道理,雖然世間人並不一定能理解,但對有一定境界的人來說,也只有這樣才能解釋一切諸法的本體。你看:現相上有安住,實相上沒有安住,所以在實相和現相結合起來用文字表明時,就只有這樣說了。《華嚴經》雲:“我與一切佛,自性平等住。”也即從自性的角度來講,佛和衆生是平等的。同樣,這裏也說住和不住完全平等。
當然,什麼時候到達這樣的境界,才是我們最大的願望。所以大家皆應一邊聞思、一邊祈禱諸佛菩薩和傳承上師,祈願他們加持我們的相續,讓迷亂的分別念或迷茫的心態盡快轉變爲智慧。關于迷轉爲智,《四法寶鬘論》中有詳細宣說,大家可以參閱。當然,所獲得的智慧也有不同層次。一般來講以聞思得到勝解信並不是很困難,而真正要以實修來現證遠離一切戲論的境界,就不那麼容易。故《定解寶燈論》也說(1):作爲凡夫人,先應經過單空的途徑,然後才能進入遠離一切戲論的境界。所以大家在聞思本法時就要想:在一切佛法中,最甚深的精華乃空性法門,所以在短暫的人生中,我要盡力聞思修行此法;即使今生未能證悟,也要盡力以空性之火燒毀相續中的實執種子,再不能讓它們增長。否則還會不斷生出叁界輪回種種幻相的花果,那就非常痛苦。
癸二、彼之功德:
前面從意義與比喻兩個方面講了不住之住,現在講不住的功德,頌詞是:
思成善逝之聲聞,欲成獨覺成佛陀,
不依此忍不能得,如同不見此彼岸。
大家也清楚,對基道果所攝的一切萬法,如果我們去耽著,真正的勝妙菩提就不可能得到。佛經也說:有緣者不可得叁菩提。(但大家千萬不要解釋爲有緣分的人不可得叁菩提,若是這樣,那就成了沒有緣分的人才能獲得叁菩提了。)所謂“有緣者”就是有執著的人,所以唯應依無緣來獲得菩提。頌詞也說,如果我們想成就善逝的聲聞,即從預流向到阿羅漢之間的聖果,以及想獲得獨覺和圓滿正等覺佛陀的果位,那就要依靠般若波羅蜜多。若不依靠這樣的堪忍法——空性法門,就絕對不可能獲得叁菩提的果位;就像不依靠船只,就不可能越過大海,或見到大海的此岸彼岸一樣。可見空性法門非常重要!
但因衆生的根機不夠,所以我們暫時著重提倡大家行持有緣善法、積累福德資糧,然後再逐漸趨入真正的空性,當然這也是我著重以《入行論》、《大圓滿前行》等法來引導大家的原因。佛陀在轉*輪時,爲了攝受外道,也未首先就說萬法皆空,而是從不了義的角度說:如來藏是常有不變的,它基本上與你們的大自在相同。可見,雖然我們暫時對有緣法應該重視,但要獲得真正的成就,就一定要學習空性法。
而對空性證悟的程度不同,就分出了叁種菩提:證悟人無我就獲得聲聞菩提,證悟人無我的全部和法無我的一半就獲得緣覺菩提,而圓滿證悟人無我和法無我就獲得斷除煩惱障和所知障的叁界導師的佛菩提。所以,證悟空性的境界不同,所獲得的成就也不一樣。在道友當中,有些因爲對空性法門學得比較好,或者說空性法門的境界比較高,他們對世間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情就看得很淡;相反,若對空性的境界沒有提高,那再怎麼樣修、再怎麼樣學,也不可能斷除執著。當然,若我們清楚《現觀莊嚴論》所講的佛陀的遍智、菩薩的道智和聲緣的基智的差別,就能更加清楚地認識到證悟空性的重要性。
《現觀莊嚴論》雲:“具爲聲聞菩薩佛,四聖衆母我敬禮。”既然空性是四聖衆的母親,那來源沒有的話,一切聖者就不可能存在,所以無論我們想獲得密宗的成就,還是顯宗的成就,最後肯定要有空性的證悟。就像不依靠船只,就不可能到達大海的彼岸一樣。而我們這些凡夫衆生一直在輪回大海中苦苦掙紮,若沒遇到空性,或沒了解空性的法義,那要獲得解脫也有很大的困難。
因此,當我們聽聞到空性法門時,千萬不要産生懷疑,因爲這是許許多多大成就者和智者們通過智慧再叁觀察過的。就像世間的純金,若專家通過高級儀器已經做過檢測,那我們就沒必要再懷疑,因爲這樣的懷疑根本鑒定不出什麼,也得不出正確的結論。所以大家對空性法門一定不要有任何懷疑。第二,對空性法門也不要有恐慌。比如,既然萬法是空性,那是不是什麼都沒有了?或者,到時候會不會墮入一種空空蕩蕩的境界當中?沒有必要這樣。我們唯應做的,就是要按佛經的內容去實修,除此之外沒有必要以分別念胡思亂想,從而編造出各種各樣的虛幻世界。
現在末法時代,衆生的分別念各種各樣。昨天有個人給我說:“我造了一個與以往完全不相同的《極樂願文》。”我問:“你怎麼造的?”他說:“憑我的想象力造的。”我說:“你想象力真豐富,超過高僧大德!”其實他只是胡思亂想。因爲這樣的解脫法和空性法,根本不是凡夫人憑想象就能作的。而聖者因爲有超越凡夫的智慧和能力,所以能造出來。因此凡夫最好安住在自己的境界中,不然明明是凡夫還想裝聖者,那就會像話都不會說的小孩還想裝博士生導師一樣荒唐可笑。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
當然,在剛開始修學的時候,因種種原因自己也會說一些不該說的話,後來自然也會覺得不好意思。就像《二規教言論》中所說那樣(2):在思想不成熟、學問不到位等條件下,所作出的結論或所作的事情,到思想比較成熟或境界有所提高時,自己也會覺得可笑。比如:我剛來學院時在上師面前也這樣問過,在某某道友面前還大聲宣揚過,現在看來並不是這樣。可見聞思非常重要。
前段時間,一位知識分子的父母到學院聽了兩堂課,他們在離開時對我說:“本來我們來這裏有很重要的叁個問題要問,但其中兩個問題在聽了兩堂課後就解決了,剩下的一個問題也不用問了,因爲我們基本上能自己解答。”對有智慧的人來講,聽兩堂課也能將終生不能解決的疑團解開,而其他問題也能自己解答。可見大家首先要有聞思的智慧,在此基礎上還應好好觀察。
當然,這裏講的是空性方面的道理,即不依空性就不能獲得解脫。關于這一點,龍猛菩薩雲:“何人不知空性義,彼者不能得解脫。”既然所有聖者皆依靠般若空性而獲得解脫,那我們凡夫人就應把空性當作超越叁界輪回大海的船只那樣來對待。比如《般若攝頌》,這就是我們超越輪回的大船,所以大家一定要隨身攜帶這部經函。雖然我們現在要依靠它來直接渡越輪回有一定的困難,但若沒有它,那也絕對不可能擺脫極爲恐怖的生死苦海。所以大家一定要對般若生起信心和歡喜心,在修學過程中,也應把它當作殊勝的對境來作供養、頂禮和祈禱。
而自己在上師或諸佛菩薩前祈禱、供養時,也應這樣想:諸佛菩薩,請加持、垂念、攝受我!讓我相續中的實執盡快泯滅,也願諸佛菩薩和傳承上師相續中的不住智慧盡快在我相續中生起來。若能這樣虔誠、恭敬地祈禱,相續中的實執和貪執就會逐漸滅掉。當然,這從很多高僧大德的傳記中也看得出來,也即他們經過一生的努力,很多境界最終都得以現前。也許他們前世曾積累過無數資糧,但在顯現上卻跟我們差不多,因此大家也不能脆弱:我根機那麼劣、記性那麼不好,人又長得難看,所以沒有希望,因爲諸佛菩薩肯定不喜歡我。不能這麼想,因爲解脫與長相、財産等並沒有關系。在漫長的佛教曆史中,很多大成就者的長相並不一定都非常美,甚至有的還很醜,所以大家一定要有信心。
其實,信心乃修行的動力,如果一點信心也沒有,除了吃飯睡覺以外什麼都沒興趣,那也不行。當然作爲凡夫人,有時候不想看書、磕頭、打坐,這樣的現象應該有。尤其前世業障重的,比如一直住于惡道當中,那聞思修行的習氣就很難成熟。若以前兩叁百世一直當牦牛,即生對吃菜就會很有興趣,除此之外,可能一聽到聞思就不舒服。如果前世一直當班智達,或當修行人,那一接觸佛法,馬上心裏面就會生起歡喜心。正因爲人的前世並不相同,所以今生的習氣也就不一樣,即使我們以前一直當惡趣衆生,那從這一輩子開始,也應有大的改變。
壬二(宣說修學彼之理)分叁:一、修學般若之理;二、所學修之處;叁、修學者修學方式。
癸一、修學般若之理:
講法聽聞所說法,證果緣覺世怙主,
明智所得之涅槃,此皆如幻如來言。
前面也講了,在勝義中基道果所攝的一切法皆不住、不緣,也即爲空性。而從世俗的角度而言,就像這個頌詞所講那樣,所有法皆以如夢如幻的方式存在。拿講聞佛法來說,上師講經說法的場面肯定存在;而聽聞的眷屬不管是幾百人還是幾個人,聽法的場面也存在;然後傳講與聽聞之法,不管是《般若經》,還是因明,這也存在。不僅如此,通過精進修持證得沙門四果,現前緣覺的果位,或獲得世間導師怙主佛陀的菩提,這些出世間的道軌與境界,以及依聰明才智與敏銳的智慧而現前的究竟涅槃,他們在世俗中全都如夢、如幻、如陽焰般存在。
雖然般若法門並非一概否認顯現,但大家一定要清楚,從本體上講的時候一切萬法皆不存在,當然這也包括佛陀的叁轉*輪。所以,如果誰說佛陀轉了叁次*輪,就在故意謗佛。《金剛經》雲:“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爲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意思是說,如果有人說佛陀轉了*輪或宣說了佛法,這個人就嚴重誹謗了佛陀。爲什麼呢?因爲他們根本沒有了解我真正的密意。佛陀在其他經典中也說:“我已成如來,未說一字法。”意思是,我已成了如來,但一個字也未說過。
記得我剛來學院時,有一位堪布叫秋吉羅珠,我倆天天都圍繞佛陀轉了八萬四千法門,與如來未說一個字的法這兩個問題進行辯論,有時候一直辯論到晚上兩叁點鍾。當時我們點個煤油燈,互相交換角度,一直引用很多理論來進行辯論。的確,從真實的角度來講,佛陀一個字的法也沒說過;但從世俗的角度來講,就像佛陀在《大般若經》中所說那樣:“諸天子,于我前聞法,當知如幻如化。”甚至有超過涅槃之法,也如夢如幻。
所以大家皆應清楚勝義和世俗不能脫離,這一點非常重要。如果完全站在世俗的角度,一切萬法全都實實在在存在,這也不合理。論雲:“有者即是邊,無者亦是邊。”意思是,如果你說是有,這也是邊;如果你說是無,這也是邊。按中觀法義來講則爲:有者即是常,無者即是斷。意思是說,如果完全說有、根本不空,那就處于常邊;如果說完全是空,則處于斷邊。在佛法中,斷見和常見都是極端,所以我們皆應學習中道,也即應清楚:一切萬法在勝義中遠離一切戲論,在世俗中如夢如幻存在。
前兩天我在網上回答問題時說:在勝義中如夢如幻,在世俗中真實存在。然後外面的佛教徒說:堪布說的不對,勝義中應是空性,世俗中才是如夢如幻。後來我說:從中觀應成派的角度來講,你們說的是對的;但我是站在中觀自續派的角度來講的,或者說從他們的觀點可以推出這樣的結論。因爲他們說世俗中是自相實有存在,那就不可能是如夢如幻。而且他們的勝義也可分爲現相和實相兩個部分,現相是如夢如幻,實相是斷除有邊的單空;這樣的話,從現相的角度來講,說他們的勝義如夢如幻也未嘗不可。再加上,空性與夢幻的本體也可以說是一樣的,所以也可以這麼說。
另外大家也不能墮入空邊,比如:既然一切都是空性,那供燈、磕頭也沒有必要了,因爲它們全是空性的緣故。這一點,在學密宗和禅宗的道友當中,很多人都犯這種錯誤。我以前也反反複複說過,修行人千萬不能墮入這種空,因爲他們只空善法,除此之外,吃飯、走路、賺錢、睡覺等皆不空。若真能空,那吃飯、睡覺等也應空,但他們卻空不了。所以我們應像《入行論》所說那樣:在如幻般的佛陀前用如幻般的供品來作供養,從而圓滿如幻般的資糧、獲得如幻般的佛果,然後再度化如幻般的衆生、讓衆生皆獲得如幻般的成就。
當然,誰能認識世界的虛幻與空無,他就是智者。可是千千萬萬衆生都不知虛幻與空性,他們只相信自己的分別念和無明煩惱,從而作繭自縛、異常執著。放眼整個世界,悲心就油然而生,因爲很多衆生對中觀等大乘法門毫無興趣,反而對痛苦、無常所攝的毫無實義的散亂之因生起歡喜心。所以我們應經常祈願上師叁寶加持他們的相續,讓他們的心首先轉向善法,然後再逐漸趨入真正的解脫道。這樣以後,佛法的光芒就能普照整個世界,從而讓每一個人心中的無明黑暗無余遣除,最後遍天下的衆生皆獲得不住輪涅二邊的殊勝果位。
好,講到這裏!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
(1)即:“照見本義諸大德,極其鄭重而宣說,必須通過修無我,方可根除我執見。
此乃一切初學者,無有錯謬之入門,口說最初即斷此,乃是散布魔密語。”
(2)《二規教言論》雲:
“所謂妙慧即智慧,即是無誤取舍者,若無如眼此智慧,則彼無有其余德。
彼亦取舍一切事,須先詳細而觀察,世間衆生之遭殃,皆從未知未察來。
或由年齡未成熟,或是孤陋寡聞者,自己往昔所做事,亦有衆多自所笑。
是故于諸善惡事,見多識廣極爲要,尤其大國大政規,廣見多聞亦爲要。”
《般若攝頌釋 第八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