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攝頌釋 第八課

  

第八課

  

思考題

  1.爲什麼行持殊勝般若者,既不能住于差別基,也不能住于差別法?爲什麼菩薩行持的不住之住乃一切住之最?

  2.不住的功德是什麼?我們應怎樣現前這種境界?

  3.請從世俗與勝義兩個方面分析般若的奧義,也談一談我們應怎樣行持中道?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下面我們繼續宣講《般若攝頌》,第一品已經講完了,現在開始講第二品。

  

第二品

  庚二(中說)分四:一、宣說修學之理;二、認清修學之有境般若;叁、當攝集依彼之福德;四、相續中生起般若自性之法。

  辛一(宣說修學之理)分二:一、宣說不住;二、宣說修學彼之理。

  壬一(宣說不住)分二:一、宣說不住之住;二、彼之功德。

  癸一(宣說不住之住)分二:一、意義;二、比喻。

  子一(意義)分二:一、不住差別基色等;二、不住差別法無常等。

  對于空性,因爲反體不同,所以有時講不生、有時講不住、有時講不滅,雖然詞語不盡相同,但實際都是講空性。而差別基與差別法,想必大家也清楚,比如說人,人是差別基,人的頭、腳以及人所具有的其他特法就是差別法。

  醜一、不住差別基色等:

  

不住于色不住受,不住于想不住行,

  

不住何識住法性,此即行持勝般若。

  通過第一品的學習,讓我們明白了所學的目標,也就是說遍智是第一品所講的內容。那這樣的遍智通過什麼樣的途徑來得到呢?首先應通過觀察了達空性,在此基礎上還應不斷修持,之後才能斷除所有實執。其實空性法門就是不住、不二的法門,而這樣的法門就是菩薩道智的修學內容,或者說菩薩的道智實際就是一種空性法,而本品就宣說這樣的內容。在《現觀莊嚴論》中,第二品專講道智,大家可以參閱。

  至于一切萬法的空性本體,它不可能住于五蘊上。如果真的能住,要麼與五蘊一體、要麼與五蘊他體,但因它非實有、不可緣、得不到的緣故,所以不可能與五蘊一體他體的方式來存在。既然如此,那也不可能住于色蘊(指五根、五境、無表色十一種色法)上,也不可能住于快樂、痛苦等受蘊中,同時也不可能住于想蘊、行蘊及識蘊中。

  如果我們能按《中論·觀五陰品》所講那樣,詳詳細細用智慧來作觀察,就會了知五蘊所攝的一切法根本沒有實有的本質。既然實有的本質得不到,那無實、無緣的空性本質能不能得到呢?也得不到。因爲,有和無實際上都是邊,皆非究竟。

  因此,菩薩在行持般若波羅蜜多時,就不可能住于五蘊。那是不是完全都不住呢?也不是。實際上他安住于一切萬法的本性中,也就是說他不住于顯現而住于本性。因此《大圓滿心性休息》中說:分別念並非智慧,它的本體才是智慧。大家經常說明心見性,實際上所謂的本性就是我們現在正在起心動念的這個心的本體,而開悟的境界也不離開它。至于貪嗔癡等分別念的現相部分,禅宗和密宗都不認爲它們是真正的智慧。爲什麼呢?比如大海裏面起現波浪,雖然波浪的本體是大海,但波浪是不是大海呢?不是。所以只能說大海的波浪,而大海並不是波浪。本頌也講不住五蘊而住它們的法性,其實這就是真正行持般若波羅蜜多。

  關于不住,大圓滿經常講:心沒有什麼可住的,故應于不住中安住。《大幻化網》也以五種奇哉的方式宣說:一切諸法無有住而住,不住就是住。《金剛經》亦雲:“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六祖也因“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大徹大悟,其意是說,在沒有什麼可住的境界中,智慧就能起現。可見,這裏所講的不住是非常甚深的竅訣。在六祖開悟時,五祖認可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意思是,如果我們沒有認識自己的本心,學法也沒有意義;若認識了自己的本心,見到了自己的本性,這個時候就可以叫大丈夫、人天導師、佛陀。所以通達不住之心,或一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成了無數修行人夢寐以求的願望。

  當然,若想通過中觀的觀察方法來了達一無所住的道理,則應首先通過理證了知一切萬法沒有産生;沒有産生的話,也不可能有滅;既然生和滅都沒有,那住也不可能存在。

  前面也講了,對空性或佛陀的智慧,可從不同側面來宣講。若不了解這樣的道理,則不可能通達不生、不住、不滅、空性、離戲、真如等諸多名詞所表達的意義。在《中觀莊嚴論釋》中,麥彭仁波切就引用不同名稱來表達同一意義,所以大家務必了達各個經典的側重點並不相同。在讀《大般若經》時就會發現,有些經一直講不生,實際上也是講的空性;有些經一直講不住,其實也是在講空性……所以若真是開悟之人,則不管文字上怎麼表達,他都會明白。就像真正到達山頂之人自然明白:這邊也有一條路,那邊也有一條路,不管走哪一條路都能上來一樣。所以在佛教曆史上,有些通過無生的道到達山頂,有些則按自然光明的道到達頂峰。而我們沿著哪一條道前往終點,則可自己選擇,但無論如何它就是殊勝的般若。

  醜二、不住差別法無常等:

  

樂苦愛厭常無常,我與無我真如空,

  

得果羅漢皆不住,不住獨覺及佛地。

  菩薩在行持般若時,他對五蘊的差別法,或者說衆生所了解的一些特法,諸如:心中非常快樂、心中萬分痛苦,悅意可愛的對境、憎恨可惡的對境,無常的有爲法、常有的無爲法,有我的執著——人我執和法我執、無我的執著——法無我和人無我,萬法的本性真如及本體空性,證得預流果等叁果及阿羅漢果,還有獨覺及佛地等皆不會執著,也即他以不耽著的方式而安住。

  雖然在名言中一切萬法皆無欺存在,但真正用中觀的智慧來作觀察,或從《般若經》的了義觀點來講時,這一切都了不可得。而我們什麼時候到達這種境界,就已安住于不住的境界當中了。

  其實,一切萬法皆不住心前,就是真正的無緣寂滅。就像寂天菩薩在《智慧品》中所說那樣:“若實無實法,悉不住心前,彼時無余相,無緣最寂滅。”可見,要證得這種境界,唯有有實與無實皆不住心前,而此時也不可能有其他相,所以這就是最殊勝的寂滅。

  可是現在我們並不是這樣,不說無實法,就是有實法也經常住在心前。比如,我今天買了一斤雞蛋,還買了一點豆腐,還有白菜和西紅柿,把西紅柿也住在心前,白菜也住在心前,豆腐和雞蛋也住在心前;尤其痛苦和快樂在心前住得更明顯。但聖者跟我們完全不相同,大家應該清楚,從來沒學過空性法門的人,對世間的名利、財富和感情全都死執不放;而學過空性法門的人,雖然也有執著,但並不會像他們那樣;若境界再提升,也即獲得了聖者阿羅漢或菩薩果位時,就會跟凡夫的境界完全不相同,也即了達一切全都是幻相。其實,這就像我們在幼兒園或小孩時對玩具特別執著,而長大之後,這些全都不會住在心前一樣。

  《叁摩地王經》雲: “有無是二邊,淨不淨亦爾,是故有智者,離邊不住中。”關于有智者的“有”,藏文中是“諸”,意思是很多的意思。雖然中觀裏面也說中,但實際上在離開有和無、清淨和不清淨的邊戲之後,智者也不會住在中間。所以,如果我們能將中觀所講到的境界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對今生的生存有非常大的幫助。現在城市裏面的很多人,一直被那些沒有必要執著的東西糾纏著,特別痛苦。如果他們能多聞思中觀,很多快樂自然而然就會生起來。當然,這是通過聞思得到的快樂,若能通過修行現前證悟,將相續中的無明種子全部斷除,那就獲得了無上的大安樂。所以這樣的正法妙藥,任何一個被煩惱所折磨的患者都要服用,如果不服用就非常可惜;但大家首先要對中觀法門有信心,這非常重要!

  子二、比喻:

  

導師不住無爲界,不住有爲無住行,

  

如是菩薩無住住,無住即住佛說住。

  對學過中觀等空性法門的人來講,這就很容易理解,說住也好、說不住也好,他都知道其中的意義。如果以前沒有在這方面聞思過,可能他們就會認爲:到底在說什麼啊?一會兒說住、一會兒說不住,這難道不矛盾嗎?當然,我們也很理解他們的心情。

  前面講了一切法不住,或不住而住,下面以比喻說明。不過這裏所講的比喻很高,對凡夫人來講,也很難在心中顯現。比如在小孩面前,我們用大人才能理解的比喻來說明,他們就不一定能接受。如果用小孩所喜歡的東西來作比喻,也不一定能很完整地表達,而且他們玩的這些東西也不一定能作比喻。因此,在這裏只好用佛的境界來比喻不住任何法。

  意思就是說,人天導師出有壞佛陀的智慧不會住于抉擇滅、非抉擇滅等無爲法中,即佛智不會安住在寂滅涅槃的法界本體中;然後佛的智慧也不會安住于分別心或其他有相狀的有爲法上,也即不住于叁界輪回。總而言之,佛陀的智慧既不住于寂滅法,也不住于輪回法,即所謂的“智不住諸有,悲不滯涅槃”。這樣不住任何邊的比喻說明:菩薩既不執著輪回的邊,也不住于涅槃的邊,即無住而住;而且這樣的安住就是真住,佛陀在有關般若經中也一再宣說這樣的住最殊勝。當然對凡夫人來講,要理解這樣的比喻也很困難,但本體就是如此的緣故,菩薩的境界也需要以佛陀的智慧來比喻,而且佛陀也希望我們能早…

《般若攝頌釋 第八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