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难接受,因为这根本不符合他们的心态。很多众生在生生世世中串习的就是实有,所以一旦你说一无所得,或全部空性时,对他们来讲就是一种打击,或者是生活习惯上的冲击,自然就非常难以接纳。现在听受空性法门的人确实很少,其原因就是众生的根机跟不上。
但是,如果你没有学这样的般若法门,能不能成就呢?非常困难。虽然我们作的善法和功德有许许多多利益,但是真正要断除轮回实执的根本,这个种子要毁坏,肯定需要般若智慧金刚。如果没有它,我们相续中的三有种子就会不断复苏,一旦因缘成熟就会迅速生长。所以,有缘闻受空性法门的道友,应该生起发自内心的欢喜心。有些人可能是前世没有听闻空性法门的原因,即生中对空性法门毫无兴趣,有些还有恐怖心,甚至还有排斥心。虽然这也情有可原,但大家也要尽量对治这样的恶心,而追随前辈高僧大德们的足迹。真的,不管是法师还是其他修行人,对佛教要做一些贡献的话,内心中一定要对空性法门有所领悟;不说完全开悟,在理论认识上的境界一定要有。当然,要像禅宗大德那样豁然开悟也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只要长期学修中观和般若法门,一般来讲对世俗中的所作所为,也会觉得没有实在的意义,从而对胜义法门生起强烈的信心。
在藏传佛教中,老堪布们对中观法门的确很有境界,而新的法师我就不知道怎么样了。当然,新法师与老法师比较起来,我还是对老法师信心大。为什么呢?因为现在新的事物太多了,所以在新法师的脑袋中,可能电脑等知识装得比较多。而老法师们,让他们描述整个国际的状况,也不一定有这个能力。但让他们讲述空性方面的道理,我们就能得到通过长期闻思修行所得出来的极有价值的窍诀,而非文字上的戏论。但现在很多法师完全是凭自己的分别念进行思索,故得出来的完全是学说性的理论。所以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不过我的看法也可能很片面。
不管怎么样,我们一定要懂得,若能长期对自己所追求的圣道无有任何怀疑,且能安住于诸法等性中,这就是很高的一种修行境界。关于等性,显宗和密宗都讲,实际上就是指的空性。而在这样的平等性中,就没有所谓的高下之分。《金刚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为在空性界中,一切都跟佛的本体无有任何差别。故《华严经》云:“我与一切佛,自性平等住。”意思是说,从空性的角度来讲,佛和众生完全平等,并非佛的境界高、众生的境界低。虽然众生和佛在世俗中有天壤之别,但在胜义中却没有任何高下之分。而什么时候我们通达了这样的境界,才能真正行持殊胜的般若波罗蜜多。如果因为般若的内容实在太深、太难懂,在自己的相续确实很难生起来,或很难受持的话,那就应把它看作是非常高尚、微妙、殊胜的法宝来作顶礼、供养,这样自相续也能生起平等的境界。
从世俗名言的角度来讲,我觉得平和等也是很好的状态,否则生活有一些不平等的话,就不会有快乐。但很多世间人认为:出家人的生活平平淡淡、枯燥无味,这样很痛苦,也没有什么意义;应该像他们一样,多一些享受。但我觉得:生活应该在一条直线上,应处于平等的状态,这样最舒服。但现在世人的生活非常不平等,表面上看来,这个人过得很快乐,他结婚、生子,还举行了各种各样的仪式,而且他自己也欢喜若狂,好像已经享受了天人的生活一样。可是没过多久就开始离婚,于是绝望、失落接踵而至,一下子就一落千丈,非常痛苦。可见,这样痛苦和快乐交织的、大起大落的不平等生活非常没意义。而出家人的生活表面上很平淡,实际上最丰富多彩,因为它有一个平等的状态。
大家也清楚,出家人不会像世间人那样:首先大家一起在餐桌上吃饭喝酒,高兴得不得了,但一会儿就因某种事情而伤心,情绪波动非常大。尤其是修行比较好的人,他一辈子的威仪就是一种。以前有一位美国新闻记者到印度去采访,他专门去了解了一些出家人的生活。后来他在文章中说:像我这样的凡夫俗子,进入出家人生活的天堂时,心中也会生起闪电般想出家当和尚的念头。他只有闪电般当和尚的念头,并不是长期地当,所以很难体会到快乐的出家生活。而医学家或心理学家也说,人的情绪波动特别大,对身心也没有好处。所以从世俗的角度来讲,平等的状态对人生最有意义。
若有人能真正通达胜义的空性境界,那这种享受就更远远超过美味佳肴和精彩节目等世间享受。可以说,在他面前这些一点意义都没有。因为他完全通达了心的本来面目,所以绝对不需要以各种各样的世间假相来满足、维护自己。比如,某人是完全通达万法平等境界的瑜珈士或修行者,那他绝对不会通过电视或亲临现场观看各种各样的表演来获得快乐,因为他知道这些全是假相。所以大家一定要有内在的境界,但这种境界并非无缘无故就能生起来,只有通过长期闻思、观清净心和祈祷上师三宝,才能逐渐在自相续中生起。这一点,我觉得是每位修行人所应追求的目标。
好,今天讲到这里!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愿度有海诸有情
(1)北魏·释昙鸾(476~542)撰,详称《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
《般若摄颂释 第七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