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攝頌釋 第七課▪P2

  ..續本文上一頁淨刹土。”當然,對這些上師的金剛語我們不應有任何懷疑。所以,即使是一個小小輔導員,或小小的堪姆,依靠他們的傳法,也能讓聞者得到利益。但有人卻這樣認爲:在大的仁波切,或大的法王身上,諸佛菩薩來住一會兒也有可能,而小法師或小輔導員那裏,恐怕不會有這種情況。他們之所以這樣說,就是因爲對佛法的威力和加持不太了解的原因導致的。因此,大家在找到一些有緣弟子時,也應盡可能地爲他們傳授《般若攝頌》等空性法門。當然在末法時代,弟子找上師也很困難,上師找弟子也很困難;若實在找不到,自己也應大聲念誦《般若攝頌》、《金剛經》和《心經》,其功德也非常大!

  其實,本經經函在哪裏存在,這個地方就成了經堂,誰身上帶有,這個人的身體就成了佛塔;所以大家一定要隨身攜帶《般若攝頌》。若身上有《般若攝頌》,那別人向你磕頭也不用害怕,有多少人磕頭都可以,根本不用跑來跑去。以前一座寺院中住有一位老活佛,他很害怕別人對他磕頭。有一次我們去磕頭,他說:“不要磕頭、不要磕頭。”最後所有人全部都磕,他說:“快快快,那個經書拿來。”但侍者的動作很慢,在那兒找啊找,等經書放在他前面時,我們全都磕完了。

  壬叁、宣說彼果:

  

世說盡其有名法,普皆離生真實滅,

  

唯得無死妙本智,故名般若波羅蜜。

  如果有人問:無分別智慧所得到的是什麼?我們可以這樣回答:其實,真正的無分別智慧就是佛陀的智慧,而這樣的智慧我們每個人都能獲得。

  頌詞則說:世間上所有通過語言文字,或名稱來表達的輪涅所攝的萬法,也即從色法到一切智智之間的所有法,它們在勝義中皆遠離産生,也遠離所謂的滅亡。這一點以中觀理證觀察、分析時就會明白。在名言中存在的柱子、瓶子等法,它們是自生、他生、共生,還是無因生?這樣觀察之後,就能發現它們的本體根本就不存在,也即無生。如果沒有生,那滅也不可能有。若長期安住這樣的境界,就決定能獲得永不退失的佛的無分別智慧,也即能現前如甘露般無生無死的微妙本智。這樣的境界至高無上,誰證悟它就是所謂的般若波羅蜜多。

  可見,真正的萬法實相,就像龍猛菩薩在《中論》中所講的一樣:“諸法實相者,心行言語斷,無生亦無滅,法性如涅槃。”意思是說,一切萬法的真如實相,以語言來說也沒辦法,也不可能用心來思維,或以其他表示法來诠表。那它是什麼樣呢?它是無生無滅的法性,跟所謂的涅槃一樣。雖然諸法真如本來如此,但千千萬萬迷茫衆生都沒有通達,所以他們在尋找如彩虹般的世間八法時就很傷感。真的,我是這樣,我身邊的很多人也是這樣。在這個世界中,我們可以說是漂泊者、迷茫者和流浪者,故什麼時候回到心性本來面目的家,就成爲大家的共同渴望。所以大家一定要懂得,在這個世間上所有以名稱可以宣說的法,其最終結論就是無生無滅,並沒有任何一個法真實存在,而這就是最深、最微妙之法。《大般若經》雲:“若學般若波羅蜜多,于諸學中最勝第一,爲妙爲微妙,爲上爲無上,無等無等等!”

  雖然真正般若波羅蜜多的境界,我們凡夫很難想象,但也可以尋求。在座的道友,有些可能是菩薩來到人間,他們以凡夫相來度化衆生;有些則是真正的凡夫俗子,自然在這個世間就要受各種各樣的苦,那這種人就有必要對空性法門進行聞思,而且聞思的時間越長越好。但有些人的緣分不夠,剛開始對空性法門很有信心,但慢慢慢慢信心就退了,行爲也不如法了;而一旦離開聞思,前途就很渺茫。就像鐵在火中時是火紅、熾熱的狀態,而一旦離開火就會慢慢冷卻下來。凡夫人也是這樣,在殊勝的道場中依止上師學習佛法時,好像很有境界,自己也覺得可以;而一旦離開佛法的熏陶,就會變成另外一種模樣。

  有一位居士對我說:“每次星期天聽課的時候還可以,當時自己也覺得一定要好好學習,很想變成一個好佛教徒;可是從星期一到星期六之間,卻一直忙著世間法,這樣好的想法就淡忘了。”他在一個禮拜當中只有一天好的境界,可見凡夫人要生起好的修行境界,也需要好的環境和上師的因緣。

  以前上師如意寶住世時,有時上師講一堂課,自己也會有非常大的轉變。記得有一次上師傳完《釋尊儀軌》後,自己到家就反反複複地發願:在一輩子當中一定要好好念誦,一天也不能落下來。而且這種誓願並不是人雲亦雲,而是內心中真正有很深的感受。後來雖然信心等方面有一些退步,但大體還可以,現在依然還覺得修持這個儀軌很重要。

  但有些人可能就不是這樣了,因爲自己因緣、福報不夠,雖然當時覺得這個法非常重要,自己也發了誓願,但過後就慢慢放下來了。最後時過境遷,一切都化爲烏有,只剩下悲哀。所以大家在值遇這麼殊勝的法門時,一定要經常祈禱十方諸佛菩薩及傳承上師加持:願我生生世世不離這麼殊勝的正法!

  有些人給我說:“如今我們能聽受這樣殊勝的法門,不知是做夢還是真的,的確內心生起無比的歡喜心!”我覺得這樣的信心很難得,但一定要讓它穩固,否則很快就會消失。若像陽光下的露珠一樣,很快就銷聲匿迹,那就非常可惜。經過長時間的修行之後,相信大家都能明白:首先千千萬萬人並不具有學習此勝法的緣分,即使有些人有,剛開始的熱情和信心也靠不住。雖然它就像火一樣熾熱、火紅,應該說非常動人,但過一段時間後,就會像吃甘蔗一樣:雖然剛開始很甜,但慢慢就沒有味道了。

  辛二、此品攝義:

  

菩薩無慮如此行,知具妙慧住等性,

  

徹了諸法無自性,此即行持勝般若。

  作爲菩薩,他若對自己所追求的目標有著堅定的信心,沒有任何懷疑和顧慮,在此基礎上還不斷行持佛陀在有關大乘經典中所宣講的甚深空性法門,而且他的信心、智慧長期都不退轉,一直很穩固;那我們就可以了知,這樣的人就是具有殊勝智慧者。他能安住輪涅平等的境界,也能徹知一切萬法無有自性。其實,這就是在行持最殊勝的般若波羅蜜多。

  從這裏也可以看得出來:任何一位菩薩修行非常穩固的話,那他的智慧一定很殊勝。的確,這從道友中也看得出來。有些人在很多年中行爲都沒有什麼改變,他們對行持善法非常有信心、興致勃勃,長年如一日地堅持,而造惡業方面卻興趣索然,一點都不願參與,那這種人的智慧一定非常不錯。我經常跟有些法師說:“這個人很不錯,他在學院呆的時間最長,其內在應該有一些境界。”否則,外境如是複雜,想長期在一個殊勝道場呆下來,也有一定的困難。比如山上有一位閉關者,已經閉關十幾年了,既然能不下山,那就說明他肯定有能呆得下去的精神糧食。如果精神上的糧食很缺乏,就不得不下山。雖然外面物質上的糧食還有,家裏面還有好幾口袋,但因精神糧食極其貧乏的原因,就不得不買班車票到城市裏面去。真的,人內在的境界非常重要!如果內在對佛法沒有懷疑,對自己所行持的道也非人雲亦雲,而具有以理證引生的定解,那他的修行就能善始善終。

  爲什麼很多人都願意學《定解寶燈論》?其原因,在學完本論後,很多人都能認識到:對佛教和佛陀的信心不能停留于表面或口頭上,也不能跟著他人轉,因爲這些都是愚者的信心;而應通過自己的智慧生起不隨他轉的定解,這就是智者的信心。雖然現在佛教徒比較多,可是真正以理生起定解——佛陀是世界上唯一的量士夫,這樣的人恐怕少之又少。如果認爲佛陀跟世間的梵天、帝釋天,以及文學家和科學家等完全不相同,唯一他能度化無量無邊的衆生,而且度化的方式,也是以善巧方便將衆生安置于真正不二的涅槃果位;誰能以理生起這樣的信心和定解,而非文字或形象上的遊戲,那他無論遇到什麼樣的艱難困苦都能永不退轉。

  現在很多佛教徒就是因爲沒有定解,他們說佛陀跟馬克思一模一樣,非常可笑!很多人都這樣不懂裝懂,如果自己根本不了解佛教的曆史和佛陀的功德,那最好不要亂說。但現在奇奇怪怪的人特別多,開口就說一些似是而非的話。的確,在這個世界上雖然有很多人在宣說佛法,但真正了知或認識佛法的人卻少之又少。但這並不是說,只有我們幾個懂得佛法,其他人都不懂,不是這個意思。但末法時代,因爲衆生的根機極其淺薄,佛法又極爲深奧,而外面的世界對人心的沖擊又非常大,所以很多人都處于癫狂的狀態,因而一心一意入于佛陀叁藏境界的人就寥寥無幾。因此,大家在有緣分時,就應努力希求微妙正法,尤其應長期了解佛陀的真身,這非常有必要!

  佛陀在《心地觀經》中說:“常觀諸佛妙法身,體性如空不可得。”意思是說,作爲修行人應經常觀想佛陀微妙的法身,但它並非有眼有鼻的形相,而是一切萬法的本體——如虛空一樣了不可得的境界。以前我也講過觀空性的功德,若大家對理論並不太懂,那就應安住于一無所有的境界中,其實這也符合萬法的實相。當然,個別沒有修行境界的人,可能首先是觀單空,不過這樣的單空對初學者來講也不可缺少,麥彭仁波切和宗喀巴大師也再叁講過。因爲凡夫衆生無始以來都耽著萬法實有,而我們現在卻能通過善知識的殊勝教言摧毀如山般的實執,從而安住于非常清淨的空性境界中,所以這也非常圓滿。

  其實,真正的一無所得就是最殊勝的得。佛陀在《楞嚴經》中雲:“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可見,真正的菩提歸根結底就是無所得,所以無所得就是我們經常講到的真正的證悟。但是這樣的深法,對一般的世間人來講恐怕沒有興趣,因爲現在是末法時代,所以法越來越深時,學的人就越來越少。如果我開一個氣功班,或傳授各種各樣世間悉地的班,可能參加的人就會很多。而對般若法門,實執強烈的衆生則很…

《般若攝頌釋 第七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