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而是爲了更方便的利益衆生。的確,佛陀利益衆生是無勤當中任運自成。而我們現在利益衆生很累,因爲完全要依靠身心的勤作來實現,所以空性的境界不可缺少。如果有人認爲不修空性也沒事,只要行持善法就可以,那我們就要告訴他:這只是一般的世俗善根,並不是真正的解脫法。
卯二、生有寂安樂之理:
當知有爲無爲樂,一切安樂由此生。
總而言之,這個空性法門是世出世間一切安樂的根本,也即它們皆由此而生。我們知道,有爲的輪回中有種種快樂,世間很多人都希求獲得,其實這些都是暫時現而不實的有漏之樂;至于無爲解脫之樂,則指聲緣、菩薩、佛陀所獲得的安樂。而它們的來源就是般若空性,也即唯依這樣的般若法門才能獲得。
《般若心經》亦雲:“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可見,只要我們真能通達五蘊是空性,一切痛苦皆會消除,這個時候就獲得了究竟的身心安樂。智者大師在《法華經文句》中說:“身無危險故安,心無憂惱故樂。”可見安從身上講,樂從心上講。即身體沒有危險、痛苦,這就叫安;心裏離開恐慌、憂愁、煩惱,這就叫樂。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說我好安逸、我好快樂,其實這並非究竟安樂。只有各種身心痛苦皆依般若空性的威力而遣除,才能獲得真正的安樂。
寅二(诠說其比喻)分二:一、以地比喻說明産生一切功德之理;二、以轉輪王比喻說明一切功德隨行于此。
卯一、以地比喻說明産生一切功德之理:
種播于地將出生,得以聚合生衆色。
五度菩提諸功德,此等皆由般若生。
既然菩提道果的一切功德皆依般若而生,那我們應以什麼樣的比喻來了知這個道理呢?本經講了兩種比喻,第一種比喻講般若空性相當于大地。比如說,將種子播種在大地上,將會出現苗芽乃至開花結果,也即只有在土壤、水分、肥料等因緣聚合下,才會生長出這樣衆多的色法。同樣的道理,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禅定五種波羅蜜多的道功德,還有佛的四無畏、十八不共法、十力等果功德,它們的來源皆是般若波羅蜜多。的確,有了大地,莊稼才有生長的機會,而有了般若波羅蜜多,其他五度等道果功德才能成熟。
所以,每一波羅蜜皆應以般若來攝持,若能攝持則成爲解脫的正道,否則只成爲世間善法。學過《入中論》的人都知道,如果布施沒有以般若空性來攝持,只是世間的布施;如果持戒沒有以般若空性來攝持,也只成爲世間的持戒……但世間的持戒、布施等能不能成爲解脫之因呢?不能。所以叁輪體空的般若跟佛果確實有無則不生的關系,也即有了般若空性的真正體悟,了知一切萬法的智慧才能出現。《大明度經》雲:“明度如地,五度如種,從中生成。”意思是說,作爲明度的般若度如大地,其他布施等五種波羅蜜多如種子,就像種子必須依靠大地才能生成一樣,五度要得以真正成熟,就必須以般若波羅蜜多攝持,否則不成解脫之因。永明延壽大師也說:“若萬善無般若,空成有漏因,不契無爲果。”意思是說,一切善法皆應以般若空性攝持,若沒有攝持,則只成爲世間有漏之因,也即以此善根只能轉生在輪回中,而不會趣入真正的解脫道,更不可能契入大解脫的無爲果。
現在世間,有些人對勝義空性法門極爲排斥,這非常不好。雖然上師們在智慧及所學法門方面有差別,比如有些法師對般若空性很專業,就像我們學院裏的部分法師,他們在叁四年中天天都講般若,那在般若空性方面肯定有很高的造詣;而有些法師天天都講《俱舍論》,那在《俱舍論》方面他的水平肯定比較高。但講《俱舍論》的論師能不能說“般若法門不重要,所以我唯一講《俱舍論》”呢?不能說,因爲這毀壞衆生的善根。
在世間,一個人的知識比較全面,他就是難得的人才;或者說,若某人德智體都能全面發展,那他在社會中必將成爲有用之才。作爲學修佛法的法師、輔導員和修行人,他能不能說我只對這個法門有信心,其他法門都不想了解呢?不能。前一段時間我遇到一個人,他已經聽了五年因明。我說:你應該多聽一些般若空性和密法,這麼殊勝的法一點都不聽太可惜!因爲在死的時候你不可能跟人辯論,而那時般若或密法的善根在相續中有所成熟則非常好。當然,在通過辯論或邏輯推理來摧伏外道、弘揚內道方面,因明極其殊勝,這一點我們也承認;但唯一求此法而不學其他法也不可取。
有人會說:在世間,有些老師在二十多年乃至更長的時間中,一直講某種課程,比如數學或化學等,而他們也以自己的專業知識對社會作出了貢獻。雖然如此,作爲修行人,大家對方方面面的法義都要有所了解,不但要學顯宗,密宗也應好好學習。但現在漢地很多人都很偏心,他們只學顯宗,一聽到密宗就露出不願接受的表情,這很不好。而有些人對密宗很有信心,天天都講一些非常高的《上師心滴》、《法界寶藏論》等大圓滿法,但對加行等基礎法提都不願提。即使別人講人身難得等,他也會馬上轉移話題,口口聲聲都是本來清淨和任運自成。雖然這些高法應該修習,但也必須遵循次第,而顯宗的聞思也是基礎,若這些都沒有,那高法也不一定能修成。所以大家皆應按次第修學,且應打牢基礎,若能如是修學則無比善妙。
的確,在面對困難或煩惱時,無上密法比其他任何竅訣都殊勝。尤其是蓮花生大士的教言,在末法時代它就像無盡黑暗中的唯一日月般,能令煩惱直斷,具有不可思議的加持力。這一點,通過自己的修行經驗完全能斷定,但我們也不能否認顯宗和其他法門。因此希望大家能全面了解所有佛法,即對五部大論爲主的顯宗、密宗的教法皆應了解;而人生非常短暫,所以還要選擇一個最殊勝、最適合自己根機的法門長期修行。而這樣的修行法門和所依止的上師千萬不能變來變去,否則要適應新的環境也很困難。在小學一般有這樣的說法:老師不能換,不然對學生很有害。但若學生因爲各種原因而換了很多老師,那就非常吃虧。所以,唯一的一個法門作爲自己終生的修行,此乃最佳選擇。
好,今天講到這裏!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
(1)《佛學大辭典》雲:“諸經論所說少異。
法華經受記品曰:“金、銀、琉璃、砗磲、瑪瑙、真珠、玫瑰七寶合成。”
無量壽經上就樹說七寶:“金、銀、琉璃、玻璃、珊瑚、瑪瑙、砗磲。”
智度論十曰:“有七種寶:金、銀、毗琉璃、頗梨、車渠、馬瑙、赤真珠。”
阿彌陀經曰:“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
般若經以金、銀、琉璃、砗磲、瑪瑙、虎珀、珊瑚,爲七寶。”
(2)華嚴經有叁譯。
一六十卷,東晉佛馱跋陀羅譯,一名六十華嚴,或名晉經,或名舊經。
二八十卷,唐實叉難陀譯,一名八十華嚴,或曰唐經,或名新經。
叁四十卷,唐般若譯,一名四十華嚴。
《般若攝頌釋 第十一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