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課
思考題
1.請以轉輪王的比喻說明一切功德隨行于般若。對聞思般若等佛法你有何感想?爲什麼?
2.爲什麼佛陀在舍利與繕寫般若兩者中選擇繕寫般若?請談一談,在學完“修學般若舍利得供養等之理”這一科判後,你有何體會?
3.既然《般若攝頌》弘揚和行持的因緣、時間已經成熟,那我們應如何受持?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下面繼續學習《般若攝頌》。前面以大地的比喻說明般若産生一切功德,今天以轉輪王的比喻說明一切功德隨行于般若,也即有般若的地方諸功德法就會存在。
卯二、以轉輪王比喻說明一切功德隨行于此:
輪王常由何道行,七寶四兵經彼道,
如來般若從何行,諸功德法隨彼行。
經論中講,世間上的金銀銅鐵四種轉輪王,依靠自身的福報和威德,無論前往哪一個地方,比如南贍部洲、北俱盧洲等,輪王七寶和四兵皆隨之而行。輪王七寶指: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主藏臣寶、主兵臣寶,四兵指:象兵、馬兵、車兵、步兵。其中象兵是騎大象的軍隊,馬兵是騎馬的軍隊,車兵是乘車的軍隊,步兵是披上盔甲在地上行走的軍隊。如《長阿含經》雲:“王四天下,四兵具足……七寶自至。”
從《阿含經》、《俱舍論》等經論所講的內容來看,不管轉輪王到哪裏,他都不可能一人獨自行動,也即會有很多隨從跟隨。不說轉輪王,就是現在的國家領導,或廳級以上的幹部,他們出行的時候,雖然步兵等不一定有,但也有秘書組、保安組等相當一部分人員跟隨。以前我們學院來了一位地位較高的領導,他剛下車的時候,旁邊很多便衣拿著手槍到處看;而秘書組,他說一句話,旁邊就開始沙沙沙地記,等等,有許多隨從人員。現在的領導都這樣,那轉輪王就更不用說了。而且轉輪王也不用事先組織,比如:我今天要到哪裏去,你們做好准備,不會這樣說的,而是以他的福德力來現前。
就像轉輪王常由何道而行,七寶四兵皆行經彼道一樣。如來的此般若波羅蜜多,在任何行者的相續中具足,諸功德法也將隨之而行。大家也清楚,在修道的過程中般若至爲關鍵,無論是學顯宗還是學密宗,修行想真正有所進步或有所境界,就必須依靠般若波羅蜜多的功德與威力。比如說我獲得了菩薩果位,那般若波羅蜜多的空性境界,在我的相續中就決定存在;如果我得了佛果或阿羅漢果,那般若波羅蜜多的境界也一定會有。所以,對任何一位行者來講,不管他的相續具足因地叁輪清淨的善根,還是具足道位和果位的境界,這都不能離開般若波羅蜜多。也就是說依靠證悟般若,開始的時候能攝集一切功德,中間能增上一切功德,最後所有功德皆能得以圓滿。因此大家皆應了知般若的重要性,而且任何一個教派都要認真修學般若,這非常重要。
我覺得,現在有些修行人很極端。有人認爲:空性對我來講沒有必要學,只要好好念佛、參禅,或作其他功德就可以。有些認爲:好好學空性就可以了,世俗中積累資糧根本不需要。其實這些說法都不對,大家應該福慧雙運,或者說勝義和世俗不離開,這種修行方法最好。現在世間爲什麼有這麼多人特別極端,主要原因就是對佛教的教義了解得特別少。如果他們能通達佛法的綱要或要訣,就不會這樣說,也不會這樣做。
現在外面有些人對學習般若和聞思特別不滿,包括有些上師也經常講:學習沒有必要,參禅就可以、安住就可以,講得特別可怕。我覺得這是在毀壞衆生的善根,或者說斷衆生的慧命,過失相當大。本來這些衆生可以成熟般若的功德,因爲每個人都有佛性,只要遇到大乘善知識宣講,自己再不斷串習,最後在相續中肯定能生起來。但是,有些仁波切或有些上師,根本不考慮衆生的未來和命運,只考慮眼前暫時的私利:他們學習這樣的佛法之後,我的弟子會不會越來越少?可能這是愚癡、嫉妒所致,也許還有其他目的。但不管怎麼樣,在衆生相續中開發菩提心和空性智慧等善根時,我們切莫製造違緣,否則過失相當大。
所以我要勸告廣大佛友:如果自己實在沒有緣分,對空性法門生不起信心,那也不要誹謗這樣甚深的佛法,也不要阻止別人學習。如果自己有緣分、有信心,則應盡量修學,進而也勸別人行持這樣的菩提妙道。否則,成佛將會越來越遙遠。因此,大家在以後的人生旅途中,遇到諸如此類的事情時一定要隨喜贊歎。若對別人聞思修行製造障礙,其過失就非對他人獲得地位、財富作障礙所能比擬。因爲,哪怕極短的時間裏在一個衆生的相續中生起空性智慧,其功德、利益也無法用文字、語言來描述。
可能我這樣說,有些人會不滿。不過大家要清楚,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講,無論別人怎麼顯現,也即不管是示現爲善知識還是示現爲惡知識,我都不會排斥;但是,從對佛教和衆生負責任的角度來講,我就不得不說。因爲根本沒有必要,明明知道有些行爲不如法,但爲了顧私人的面子,卻一直忍下去;因爲弘揚佛法的目的,就是要讓有緣衆生盡量了知取舍。現在很多衆生非常愚癡,剛開始他們心裏沒有信仰,後來好不容易産生一點信心,但這種信心也被很多人利用,所以說大家不得不謹慎。的確我是這樣想的,只要對聞思修行製造違緣,不管表面上有再好的名稱,其實際意義也不大。這一點,相信大家通過長期行持佛法就能有所體會。同時也希望大家能觀一觀前輩高僧大德們的足迹,看他們是怎麼走過來的。
我這樣不厭其煩地講,無非想讓大家打好基礎。對現在的佛教徒來講,打好基礎非常重要。爲什麼這麼講呢?從世間的角度來講,現在考一個國家公務員,也需要在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讀完叁年高中,在獲得大專、本科的學曆後,才能有這樣的機會。爲什麼這之前國家不接受呢?因爲水平不夠。也就是說,要做國家任何一個單位的事情,沒有這麼長時間的教育,所作的事情根本不可能成功。因此現在政策已經強製性地規定,而離開這個要求就沒有資格。既然考一個國家公務員都需要如此長時間學習,那從事佛教的事業,或自己修行,我覺得最起碼也需要在九年義務教育的時間中接受教育。如果對佛教經論沒有下功夫聞思過,那今天起信心,明天就成爲法師,或者說今天穿出家人的衣服,明天就成爲一地菩薩,這也不可能。
在學院有些人特別著急,很想馬上穿出家人的衣服。我說:“明天可不可以?再過一個月行不行?”他說:“不行、不行,我特別著急,現在就要穿出家人的衣服。”其實也不能這樣著急,而應先打牢基礎。所以大家首先應在佛學院或寺院中,進行次第、系統、長期的聞思。最起碼也要了解佛教的基本道理,就像世間從幼兒園到初中一樣,這樣大概需要六七年或八九年時間。在這個基礎上,你學顯宗也好、密宗也好,就比較有把握。以前在藏傳佛教中,像格魯派的叁大寺院,基本上需要十五年以上的學習。但現在很多人都不是這樣,包括菩提學會的人,聽了一個《入行論》,就覺得聞思的時間太長了,現在可以實修了。實修是可以,但沒有打好基礎之前,學什麼法都不行。
我聽說有些上師說:“你過來實修,不用聽這個堪布的課。”這個我倒不生氣,如果真的能培養,我也很高興。我是辛辛苦苦的教,而他卻有很快的方法,那倒很好。按《入行論》的教言來講:我不用辛苦費力,而他能得到竅訣很快的時間開悟,對于發菩提心的人來講,怎麼可能生起任何嫉妒心呢?但是,我們搞了這麼長時間的佛教教育,基本上知道外面很多佛教徒的水平特別低——連佛教的基本知識也一無所知。在這樣的心態上,若有人說得特別漂亮——馬上開悟,沒有智慧的人自然就會輕易相信;但信任之後,最後還是很容易失望。
的確,我們首先要打好基礎。不說在家居士,就是很多寺院裏面的出家人,其佛學水平也不夠。若沒有長時聞思,只是在一兩年中稍微學一下,作爲出家人,想弘揚佛法或者自己修持,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一個國家公務員,說白了就是爲了自己拿筷子、端碗飯,雖然說是爲人民服務、爲國家造福,但實際上就是爲了獲得家庭的快樂。而這也需要這麼長時間的教育,或需要這樣的文憑的話,那爲了救度一切衆生或自己脫離輪回,我看沒有這麼長時間的教育也不可能成功。所以希望大家能對佛教的基礎知識或般若法門進行聞思,若離開聞思,無論自己修行還是弘揚佛法都很困難,這一點大家一定要牢記于心。
醜二(修學般若舍利得供養等之理)分二:一、真實宣說;二、以比喻說明其理由。
寅一、真實宣說:
帝釋提問請佛答,設若恒河沙佛刹,
盈滿如來之舍利,然我取受此般若。
這個科判講修學般若獲得供養舍利等功德的道理。
以前帝釋天在佛陀前提了很多問題,佛陀都一一予以回答。其中一個是這樣的:帝釋天問:假設等同恒河沙數的佛刹中,密密麻麻充滿佛陀的舍利,(大家也知道,供養佛陀的舍利與供養佛功德等同。)在舍利和繕寫此般若兩者中,您選取哪一個?也就是說,這兩者誰的功德大,我們應怎樣選擇?佛陀回答說:帝釋天,我取受繕寫此般若經典!
這一偈頌的內容有兩種說法,或兩種解釋方法。《般若攝頌釋》這本書後面,附有宋代法賢譯師翻譯的《佛說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蜜經》,其中對此內容宣講的方式與這裏的說法是一致的。在《大明度經》中,雖然內容近似,但是佛陀問、帝釋答,爾後佛陀予以認可;其他佛經也有這…
《般若攝頌釋 第十二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