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摄颂释 第十二课

  

第十二课

  

思考题

  1.请以转轮王的比喻说明一切功德随行于般若。对闻思般若等佛法你有何感想?为什么?

  2.为什么佛陀在舍利与缮写般若两者中选择缮写般若?请谈一谈,在学完“修学般若舍利得供养等之理”这一科判后,你有何体会?

  3.既然《般若摄颂》弘扬和行持的因缘、时间已经成熟,那我们应如何受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继续学习《般若摄颂》。前面以大地的比喻说明般若产生一切功德,今天以转轮王的比喻说明一切功德随行于般若,也即有般若的地方诸功德法就会存在。

  卯二、以转轮王比喻说明一切功德随行于此:

  

轮王常由何道行,七宝四兵经彼道,

  

如来般若从何行,诸功德法随彼行。

  经论中讲,世间上的金银铜铁四种转轮王,依靠自身的福报和威德,无论前往哪一个地方,比如南赡部洲、北俱卢洲等,轮王七宝和四兵皆随之而行。轮王七宝指: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主藏臣宝、主兵臣宝,四兵指:象兵、马兵、车兵、步兵。其中象兵是骑大象的军队,马兵是骑马的军队,车兵是乘车的军队,步兵是披上盔甲在地上行走的军队。如《长阿含经》云:“王四天下,四兵具足……七宝自至。”

  从《阿含经》、《俱舍论》等经论所讲的内容来看,不管转轮王到哪里,他都不可能一人独自行动,也即会有很多随从跟随。不说转轮王,就是现在的国家领导,或厅级以上的干部,他们出行的时候,虽然步兵等不一定有,但也有秘书组、保安组等相当一部分人员跟随。以前我们学院来了一位地位较高的领导,他刚下车的时候,旁边很多便衣拿着手枪到处看;而秘书组,他说一句话,旁边就开始沙沙沙地记,等等,有许多随从人员。现在的领导都这样,那转轮王就更不用说了。而且转轮王也不用事先组织,比如:我今天要到哪里去,你们做好准备,不会这样说的,而是以他的福德力来现前。

  就像转轮王常由何道而行,七宝四兵皆行经彼道一样。如来的此般若波罗蜜多,在任何行者的相续中具足,诸功德法也将随之而行。大家也清楚,在修道的过程中般若至为关键,无论是学显宗还是学密宗,修行想真正有所进步或有所境界,就必须依靠般若波罗蜜多的功德与威力。比如说我获得了菩萨果位,那般若波罗蜜多的空性境界,在我的相续中就决定存在;如果我得了佛果或阿罗汉果,那般若波罗蜜多的境界也一定会有。所以,对任何一位行者来讲,不管他的相续具足因地三轮清净的善根,还是具足道位和果位的境界,这都不能离开般若波罗蜜多。也就是说依靠证悟般若,开始的时候能摄集一切功德,中间能增上一切功德,最后所有功德皆能得以圆满。因此大家皆应了知般若的重要性,而且任何一个教派都要认真修学般若,这非常重要。

  我觉得,现在有些修行人很极端。有人认为:空性对我来讲没有必要学,只要好好念佛、参禅,或作其他功德就可以。有些认为:好好学空性就可以了,世俗中积累资粮根本不需要。其实这些说法都不对,大家应该福慧双运,或者说胜义和世俗不离开,这种修行方法最好。现在世间为什么有这么多人特别极端,主要原因就是对佛教的教义了解得特别少。如果他们能通达佛法的纲要或要诀,就不会这样说,也不会这样做。

  现在外面有些人对学习般若和闻思特别不满,包括有些上师也经常讲:学习没有必要,参禅就可以、安住就可以,讲得特别可怕。我觉得这是在毁坏众生的善根,或者说断众生的慧命,过失相当大。本来这些众生可以成熟般若的功德,因为每个人都有佛性,只要遇到大乘善知识宣讲,自己再不断串习,最后在相续中肯定能生起来。但是,有些仁波切或有些上师,根本不考虑众生的未来和命运,只考虑眼前暂时的私利:他们学习这样的佛法之后,我的弟子会不会越来越少?可能这是愚痴、嫉妒所致,也许还有其他目的。但不管怎么样,在众生相续中开发菩提心和空性智慧等善根时,我们切莫制造违缘,否则过失相当大。

  所以我要劝告广大佛友:如果自己实在没有缘分,对空性法门生不起信心,那也不要诽谤这样甚深的佛法,也不要阻止别人学习。如果自己有缘分、有信心,则应尽量修学,进而也劝别人行持这样的菩提妙道。否则,成佛将会越来越遥远。因此,大家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遇到诸如此类的事情时一定要随喜赞叹。若对别人闻思修行制造障碍,其过失就非对他人获得地位、财富作障碍所能比拟。因为,哪怕极短的时间里在一个众生的相续中生起空性智慧,其功德、利益也无法用文字、语言来描述。

  可能我这样说,有些人会不满。不过大家要清楚,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无论别人怎么显现,也即不管是示现为善知识还是示现为恶知识,我都不会排斥;但是,从对佛教和众生负责任的角度来讲,我就不得不说。因为根本没有必要,明明知道有些行为不如法,但为了顾私人的面子,却一直忍下去;因为弘扬佛法的目的,就是要让有缘众生尽量了知取舍。现在很多众生非常愚痴,刚开始他们心里没有信仰,后来好不容易产生一点信心,但这种信心也被很多人利用,所以说大家不得不谨慎。的确我是这样想的,只要对闻思修行制造违缘,不管表面上有再好的名称,其实际意义也不大。这一点,相信大家通过长期行持佛法就能有所体会。同时也希望大家能观一观前辈高僧大德们的足迹,看他们是怎么走过来的。

  我这样不厌其烦地讲,无非想让大家打好基础。对现在的佛教徒来讲,打好基础非常重要。为什么这么讲呢?从世间的角度来讲,现在考一个国家公务员,也需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读完三年高中,在获得大专、本科的学历后,才能有这样的机会。为什么这之前国家不接受呢?因为水平不够。也就是说,要做国家任何一个单位的事情,没有这么长时间的教育,所作的事情根本不可能成功。因此现在政策已经强制性地规定,而离开这个要求就没有资格。既然考一个国家公务员都需要如此长时间学习,那从事佛教的事业,或自己修行,我觉得最起码也需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时间中接受教育。如果对佛教经论没有下功夫闻思过,那今天起信心,明天就成为法师,或者说今天穿出家人的衣服,明天就成为一地菩萨,这也不可能。

  在学院有些人特别着急,很想马上穿出家人的衣服。我说:“明天可不可以?再过一个月行不行?”他说:“不行、不行,我特别着急,现在就要穿出家人的衣服。”其实也不能这样着急,而应先打牢基础。所以大家首先应在佛学院或寺院中,进行次第、系统、长期的闻思。最起码也要了解佛教的基本道理,就像世间从幼儿园到初中一样,这样大概需要六七年或八九年时间。在这个基础上,你学显宗也好、密宗也好,就比较有把握。以前在藏传佛教中,像格鲁派的三大寺院,基本上需要十五年以上的学习。但现在很多人都不是这样,包括菩提学会的人,听了一个《入行论》,就觉得闻思的时间太长了,现在可以实修了。实修是可以,但没有打好基础之前,学什么法都不行。

  我听说有些上师说:“你过来实修,不用听这个堪布的课。”这个我倒不生气,如果真的能培养,我也很高兴。我是辛辛苦苦的教,而他却有很快的方法,那倒很好。按《入行论》的教言来讲:我不用辛苦费力,而他能得到窍诀很快的时间开悟,对于发菩提心的人来讲,怎么可能生起任何嫉妒心呢?但是,我们搞了这么长时间的佛教教育,基本上知道外面很多佛教徒的水平特别低——连佛教的基本知识也一无所知。在这样的心态上,若有人说得特别漂亮——马上开悟,没有智慧的人自然就会轻易相信;但信任之后,最后还是很容易失望。

  的确,我们首先要打好基础。不说在家居士,就是很多寺院里面的出家人,其佛学水平也不够。若没有长时闻思,只是在一两年中稍微学一下,作为出家人,想弘扬佛法或者自己修持,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一个国家公务员,说白了就是为了自己拿筷子、端碗饭,虽然说是为人民服务、为国家造福,但实际上就是为了获得家庭的快乐。而这也需要这么长时间的教育,或需要这样的文凭的话,那为了救度一切众生或自己脱离轮回,我看没有这么长时间的教育也不可能成功。所以希望大家能对佛教的基础知识或般若法门进行闻思,若离开闻思,无论自己修行还是弘扬佛法都很困难,这一点大家一定要牢记于心。

  丑二(修学般若舍利得供养等之理)分二:一、真实宣说;二、以比喻说明其理由。

  寅一、真实宣说:

  

帝释提问请佛答,设若恒河沙佛刹,

  

盈满如来之舍利,然我取受此般若。

  这个科判讲修学般若获得供养舍利等功德的道理。

  以前帝释天在佛陀前提了很多问题,佛陀都一一予以回答。其中一个是这样的:帝释天问:假设等同恒河沙数的佛刹中,密密麻麻充满佛陀的舍利,(大家也知道,供养佛陀的舍利与供养佛功德等同。)在舍利和缮写此般若两者中,您选取哪一个?也就是说,这两者谁的功德大,我们应怎样选择?佛陀回答说:帝释天,我取受缮写此般若经典!

  这一偈颂的内容有两种说法,或两种解释方法。《般若摄颂释》这本书后面,附有宋代法贤译师翻译的《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其中对此内容宣讲的方式与这里的说法是一致的。在《大明度经》中,虽然内容近似,但是佛陀问、帝释答,尔后佛陀予以认可;其他佛经也有这…

《般若摄颂释 第十二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