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摄颂释 第十三课

  

第十三课

  

思考题

  1.为什么修学般若超越其余波罗蜜多?了知此理后,你打算怎样行持?

  2.我们应如何传讲般若?为什么?

  3.这样如理如法传讲有何功德?缮写或翻印般若经与众生结缘有什么好处?我们应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传播佛法的火炬?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继续讲《摄功德宝经》,即《般若摄颂》,今天讲第三个问题。

  丑三(修学般若成为超越其余善根波罗蜜多之理)分二:一、宣说布施等一理;二、宣说其比喻。

  寅一、宣说布施等一理:

  

布施前行即智慧,戒忍精进禅亦尔,

  

为善不损故摄持,此示诸法唯一理。

  本颂主要讲般若波罗蜜多的殊胜性。

  大家都知道,在行持行菩提心时,一切万行皆可归摄于六波罗蜜多当中,而前五波罗蜜多要成为出世善根,也必须依靠智慧波罗蜜多。所以这里说,在行持布施等善法时,其前行或根本就是智慧波罗蜜多。因为,如果没有以三轮体空的智慧波罗蜜多摄持,所谓的布施也只成为世间的布施,而摄持以后,布施波罗蜜多才能圆满。同样,布施波罗蜜多以外的戒度、忍度、精进度、禅定度,皆应以智慧度摄持,因为只有这样它们才能达于究竟。

  《大智度论》云:“般若为导,五度为伴;若无般若,五度如盲。”意思是说,般若波罗蜜多就像众人共同行道时的引导者一样,而其他布施等五波罗蜜多只是助伴;如果行持前五度时没有般若,那么它们就像盲者一样不能行于真正的解脱道。寂天菩萨在《智慧品》中也说:“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意思是说,佛陀在有关经典中所宣说的布施等一切支,都是为实现般若波罗蜜多而宣说的。故般若波罗蜜多极为殊胜!

  在汉传佛教中,古代大德对般若的道理讲得非常殊胜。比如宋朝的永明延寿禅师,他的很多教言既符合大乘佛教的教义,也非常相合藏地高僧大德们的窍诀。他在《宗镜录》中说:“法一切万行,皆由般若成立;故五度如盲,般若如导。”在这个颂词后面,大师还详细宣讲了五波罗蜜多如盲的道理,即五波罗蜜多不以智慧摄持的过失。因为本经也有描述,所以我在这里只作简略宣说。大师说:如果布施没有以般若摄持,只能得一世的荣华富贵,后来还会感受其余祸殃而偿还宿债;如果持戒未以般若摄持,只能暂时转生欲界天中感受快乐,之后还会堕入恶趣当中;如果忍辱未以般若摄持,只能暂时获得相貌庄严,而不能证得寂灭的法忍;如果精进未以般若摄持,只是徒劳兴建生灭之功,而不能趣入真常之海;如果禅定未以般若摄持,只能暂时获得上界的安住境界,而不能获得金刚定。

  因此大家在行持其余五度时,一定要以智慧度摄持,否则布施等善法就会被世间有缘执著染污,最终也会耗尽,而只成为三有的因,或者耽著空寂成为寂灭之因。若能以智慧度摄持,这样的智慧就能指示布施等万法于空性中平等一味的唯一真理。

  因此,若我们能听闻、抄写、思维、修行此经,其余善根自然而然就会集聚,所以大家皆应选择宣说甚深教理的此经。在世间,很多家长在选择孩子上学的学校时,也会再三观察,比如在这所学校读书,学问是否能圆满,其他很多有用的道理是否能学得到……若条件很好,无论花多大代价,他也愿意把孩子送入这样的学校。同样的道理,我们要选择终生修学的科目,它也应该涵盖一切,或者能摄受一切善法,这至关重要。因此在闻思的过程中,大家皆应以恭敬心和欢喜心来听受这样的般若法,这非常有意义。

  寅二、宣说其比喻:

  

如赡洲树千俱胝,不同种种多形色,

  

唯说树影之一名,影无种种无差别。

  

佛陀此五波罗蜜,亦得般若之名称,

  

为遍知果普回向,六度一味归菩提。

  这两颂以比喻的方式说明,五度在智慧度中归为一体,也就是说,布施等五波罗蜜多在智慧度中一味一体,其原因可以通过这样一个浅显易懂的比喻来理解。

  在赡部洲或世间上,有沉香树、檀香树、柏树、松树等许许多多树木,尽管它们在质地、味道等方面有种种不同的差别,枝叶花果等也有多种多样的形色和显色(1),可谓千差万别、千姿百态,但它们的树影完全是一样的。比如说,植物园中有各种各样的树木,而不同种类的树木在质地、形体等方面也完全不相同,但它们的树影都叫树影这一名称;而且树影并不存在种种差别,因为树影都是黑黝黝的,根本分不清楚谁是檀香树的树影,谁是沉香树的树影……也就是说,从影子的侧面来观察时,完全都归为或摄为一体,而没有任何迥然不同的现象。

  在学习六度的过程中,首先是布施度,然后是持戒度,再次是安忍度……每一波罗蜜多的反体完全不相同。如果通达了一切万法空性的智慧度,那五度都将得到般若的名称,而归属于出世善根之列。比如,当布施波罗蜜多达到究竟时,它也有智度的功德。我们讲第一地菩萨施度圆满,其实这也是因为有了三轮体空的智慧度的原因。而其他度也完全一样。所以大家一定要了知,其余五度皆可归摄在智慧度中。不仅道位是一样的,在不同修法过程中,若能为遍知佛果普皆回向,那所有六度所摄的一切善根皆能一味一体同归菩提,也即在圆满菩提中无有分别。

  在《大明度经》中,佛陀也说:天下的树虽有种种颜色、形状,花果也各不相同,但从影子的侧面来讲完全无有任何差异;同样的道理,五度皆从明度(指智慧度)生,在一切智中种种相并无差异。但很多人在学《十地经》或《入中论》时偏偏问:布施度的空性跟智慧度的空性是一体还是他体?由此也经常引发辩论。其实根本不用辩论,因为在尚未通达空性时,布施、持戒等完全不一样,而一旦通达三轮体空的智慧,就会像我们刚才所讲一样:虽然树木并不相同,但到了影子这一层面就完全一样;同样的道理,五度的境界到了最终也完全相同,即皆成为般若波罗蜜多。

  壬二(为他讲说等功德)分二:一、如何讲说之方式;二、如是宣讲之功德。

  癸一(如何讲说之方式)分二:一、传讲所断假般若之方式;二、宣讲所取真实般若之方式。

  子一、传讲所断假般若之方式:

  

菩萨若本未尽知,宣说色想受行识,

  

无常行持假般若,智者永不坏诸法。

  虽然宣讲、修学大乘般若的人可以用菩萨来称呼,但也不一定全都名副其实,可能有些只是名相上的菩萨。如果菩萨本来都不能完全了知甚深般若离戏空性的意义,(有些没有善知识的引导,有些自己不争气没有好好闻思,以种种原因导致不能通达甚深般若之理。)却在别人面前装模作样、滔滔不绝地讲述五蕴皆空,诸如: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等等。但他们所讲的空,也仅仅是小乘四法印的道理,或五蕴是无常、苦、单单的人无我和相似的空性。可是他们却说,这就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的究竟意趣。

  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明白般若的真实义,也未对般若产生定解,所以其宣说的般若只能是假般若。正因如此,其实际行持也不可能是真正的般若,只能是相似、形象的般若。而这样不符法性的讲修,就唐捐了般若波罗蜜多究竟甚深的意趣,所以大家千万不能效仿他们。若自己对般若的理解或认知都没有,那就不要随便乱说。

  现在世间,相当一部分学者或知识分子每天都研究般若空性,但他们对佛陀的甚深智慧并没有真实的信心。既然没有信心,那还研究什么?的确,世间的研究人员或学术界的人比较讨厌:虽然他们自认为已经通达空性,但所谓的通达只是口头上,诸如瓶子的本体不存在之类,而他们却敢为人宣讲、引导。确实非常可笑!要宣讲这样甚深的佛法,最起码自己要成为大乘佛教徒,同时对般若或中观的法理还要有很深的认识!当然完全要大彻大悟,作为凡夫来讲也很困难,而佛陀也没这样要求。因为,“凡是讲《般若经》的人,必须是一地以上证悟空性的圣者”,与“学密法必须是八地或一地以上的菩萨”的说法一样,在经中都找不到依据。如果有,那上师的法相中就会有这一条;若是这样,那上师的法相就很简单,根本不用分很多类别。所以凡夫人也可以讲,但一定要对般若法门产生定解,若没有定解就会像搞学术的人一样。其实这是在毁坏佛法,根本不是弘扬佛法。

  以前,藏地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师父有一个比较聪明的徒弟,师父每天到寺院里面念经时,徒弟就开始打扫师父的屋子。有一天他不小心把师父珍爱的碗打烂了,师父回来后他说:师父!你说万法是不是无常的?师父说:万法遍无常。徒弟说:你的碗已出现无常,打烂了!师父问他:一切有漏法是不是痛苦的?他说:是痛苦的。然后师父就搧了他一巴掌。可能大家也清楚,有漏皆苦与万法无常是否应该这样理解。同样,将无常等说成般若空性,可能也只是这种情况。

  以前,一位在家人去朝拜某座寺院,当时有两位僧人正在寺院门口的阶梯上辩论,非常激烈!那个在家人就在旁边听。没过多久,两位出家人开始在如来有没有智慧的问题上进行辩论。一个人说有,一个人说没有。说来也巧,那位在家人的儿子叫如来,他娶了一位名为智慧的妻子,前一段时间他们俩感情不好离婚了,最近刚刚复婚。于是这个在家人开始劝他们:你们作为出家人,没有必要…

《般若摄颂释 第十三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