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攝頌釋 第十叁課

  

第十叁課

  

思考題

  1.爲什麼修學般若超越其余波羅蜜多?了知此理後,你打算怎樣行持?

  2.我們應如何傳講般若?爲什麼?

  3.這樣如理如法傳講有何功德?繕寫或翻印般若經與衆生結緣有什麼好處?我們應以什麼樣的方式來傳播佛法的火炬?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下面繼續講《攝功德寶經》,即《般若攝頌》,今天講第叁個問題。

  醜叁(修學般若成爲超越其余善根波羅蜜多之理)分二:一、宣說布施等一理;二、宣說其比喻。

  寅一、宣說布施等一理:

  

布施前行即智慧,戒忍精進禅亦爾,

  

爲善不損故攝持,此示諸法唯一理。

  本頌主要講般若波羅蜜多的殊勝性。

  大家都知道,在行持行菩提心時,一切萬行皆可歸攝于六波羅蜜多當中,而前五波羅蜜多要成爲出世善根,也必須依靠智慧波羅蜜多。所以這裏說,在行持布施等善法時,其前行或根本就是智慧波羅蜜多。因爲,如果沒有以叁輪體空的智慧波羅蜜多攝持,所謂的布施也只成爲世間的布施,而攝持以後,布施波羅蜜多才能圓滿。同樣,布施波羅蜜多以外的戒度、忍度、精進度、禅定度,皆應以智慧度攝持,因爲只有這樣它們才能達于究竟。

  《大智度論》雲:“般若爲導,五度爲伴;若無般若,五度如盲。”意思是說,般若波羅蜜多就像衆人共同行道時的引導者一樣,而其他布施等五波羅蜜多只是助伴;如果行持前五度時沒有般若,那麼它們就像盲者一樣不能行于真正的解脫道。寂天菩薩在《智慧品》中也說:“此等一切支,佛爲智慧說。”意思是說,佛陀在有關經典中所宣說的布施等一切支,都是爲實現般若波羅蜜多而宣說的。故般若波羅蜜多極爲殊勝!

  在漢傳佛教中,古代大德對般若的道理講得非常殊勝。比如宋朝的永明延壽禅師,他的很多教言既符合大乘佛教的教義,也非常相合藏地高僧大德們的竅訣。他在《宗鏡錄》中說:“法一切萬行,皆由般若成立;故五度如盲,般若如導。”在這個頌詞後面,大師還詳細宣講了五波羅蜜多如盲的道理,即五波羅蜜多不以智慧攝持的過失。因爲本經也有描述,所以我在這裏只作簡略宣說。大師說:如果布施沒有以般若攝持,只能得一世的榮華富貴,後來還會感受其余禍殃而償還宿債;如果持戒未以般若攝持,只能暫時轉生欲界天中感受快樂,之後還會墮入惡趣當中;如果忍辱未以般若攝持,只能暫時獲得相貌莊嚴,而不能證得寂滅的法忍;如果精進未以般若攝持,只是徒勞興建生滅之功,而不能趣入真常之海;如果禅定未以般若攝持,只能暫時獲得上界的安住境界,而不能獲得金剛定。

  因此大家在行持其余五度時,一定要以智慧度攝持,否則布施等善法就會被世間有緣執著染汙,最終也會耗盡,而只成爲叁有的因,或者耽著空寂成爲寂滅之因。若能以智慧度攝持,這樣的智慧就能指示布施等萬法于空性中平等一味的唯一真理。

  因此,若我們能聽聞、抄寫、思維、修行此經,其余善根自然而然就會集聚,所以大家皆應選擇宣說甚深教理的此經。在世間,很多家長在選擇孩子上學的學校時,也會再叁觀察,比如在這所學校讀書,學問是否能圓滿,其他很多有用的道理是否能學得到……若條件很好,無論花多大代價,他也願意把孩子送入這樣的學校。同樣的道理,我們要選擇終生修學的科目,它也應該涵蓋一切,或者能攝受一切善法,這至關重要。因此在聞思的過程中,大家皆應以恭敬心和歡喜心來聽受這樣的般若法,這非常有意義。

  寅二、宣說其比喻:

  

如贍洲樹千俱胝,不同種種多形色,

  

唯說樹影之一名,影無種種無差別。

  

佛陀此五波羅蜜,亦得般若之名稱,

  

爲遍知果普回向,六度一味歸菩提。

  這兩頌以比喻的方式說明,五度在智慧度中歸爲一體,也就是說,布施等五波羅蜜多在智慧度中一味一體,其原因可以通過這樣一個淺顯易懂的比喻來理解。

  在贍部洲或世間上,有沈香樹、檀香樹、柏樹、松樹等許許多多樹木,盡管它們在質地、味道等方面有種種不同的差別,枝葉花果等也有多種多樣的形色和顯色(1),可謂千差萬別、千姿百態,但它們的樹影完全是一樣的。比如說,植物園中有各種各樣的樹木,而不同種類的樹木在質地、形體等方面也完全不相同,但它們的樹影都叫樹影這一名稱;而且樹影並不存在種種差別,因爲樹影都是黑黝黝的,根本分不清楚誰是檀香樹的樹影,誰是沈香樹的樹影……也就是說,從影子的側面來觀察時,完全都歸爲或攝爲一體,而沒有任何迥然不同的現象。

  在學習六度的過程中,首先是布施度,然後是持戒度,再次是安忍度……每一波羅蜜多的反體完全不相同。如果通達了一切萬法空性的智慧度,那五度都將得到般若的名稱,而歸屬于出世善根之列。比如,當布施波羅蜜多達到究竟時,它也有智度的功德。我們講第一地菩薩施度圓滿,其實這也是因爲有了叁輪體空的智慧度的原因。而其他度也完全一樣。所以大家一定要了知,其余五度皆可歸攝在智慧度中。不僅道位是一樣的,在不同修法過程中,若能爲遍知佛果普皆回向,那所有六度所攝的一切善根皆能一味一體同歸菩提,也即在圓滿菩提中無有分別。

  在《大明度經》中,佛陀也說:天下的樹雖有種種顔色、形狀,花果也各不相同,但從影子的側面來講完全無有任何差異;同樣的道理,五度皆從明度(指智慧度)生,在一切智中種種相並無差異。但很多人在學《十地經》或《入中論》時偏偏問:布施度的空性跟智慧度的空性是一體還是他體?由此也經常引發辯論。其實根本不用辯論,因爲在尚未通達空性時,布施、持戒等完全不一樣,而一旦通達叁輪體空的智慧,就會像我們剛才所講一樣:雖然樹木並不相同,但到了影子這一層面就完全一樣;同樣的道理,五度的境界到了最終也完全相同,即皆成爲般若波羅蜜多。

  壬二(爲他講說等功德)分二:一、如何講說之方式;二、如是宣講之功德。

  癸一(如何講說之方式)分二:一、傳講所斷假般若之方式;二、宣講所取真實般若之方式。

  子一、傳講所斷假般若之方式:

  

菩薩若本未盡知,宣說色想受行識,

  

無常行持假般若,智者永不壞諸法。

  雖然宣講、修學大乘般若的人可以用菩薩來稱呼,但也不一定全都名副其實,可能有些只是名相上的菩薩。如果菩薩本來都不能完全了知甚深般若離戲空性的意義,(有些沒有善知識的引導,有些自己不爭氣沒有好好聞思,以種種原因導致不能通達甚深般若之理。)卻在別人面前裝模作樣、滔滔不絕地講述五蘊皆空,諸如: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等等。但他們所講的空,也僅僅是小乘四法印的道理,或五蘊是無常、苦、單單的人無我和相似的空性。可是他們卻說,這就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的究竟意趣。

  因爲他們根本沒有明白般若的真實義,也未對般若産生定解,所以其宣說的般若只能是假般若。正因如此,其實際行持也不可能是真正的般若,只能是相似、形象的般若。而這樣不符法性的講修,就唐捐了般若波羅蜜多究竟甚深的意趣,所以大家千萬不能效仿他們。若自己對般若的理解或認知都沒有,那就不要隨便亂說。

  現在世間,相當一部分學者或知識分子每天都研究般若空性,但他們對佛陀的甚深智慧並沒有真實的信心。既然沒有信心,那還研究什麼?的確,世間的研究人員或學術界的人比較討厭:雖然他們自認爲已經通達空性,但所謂的通達只是口頭上,諸如瓶子的本體不存在之類,而他們卻敢爲人宣講、引導。確實非常可笑!要宣講這樣甚深的佛法,最起碼自己要成爲大乘佛教徒,同時對般若或中觀的法理還要有很深的認識!當然完全要大徹大悟,作爲凡夫來講也很困難,而佛陀也沒這樣要求。因爲,“凡是講《般若經》的人,必須是一地以上證悟空性的聖者”,與“學密法必須是八地或一地以上的菩薩”的說法一樣,在經中都找不到依據。如果有,那上師的法相中就會有這一條;若是這樣,那上師的法相就很簡單,根本不用分很多類別。所以凡夫人也可以講,但一定要對般若法門産生定解,若沒有定解就會像搞學術的人一樣。其實這是在毀壞佛法,根本不是弘揚佛法。

  以前,藏地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老師父有一個比較聰明的徒弟,師父每天到寺院裏面念經時,徒弟就開始打掃師父的屋子。有一天他不小心把師父珍愛的碗打爛了,師父回來後他說:師父!你說萬法是不是無常的?師父說:萬法遍無常。徒弟說:你的碗已出現無常,打爛了!師父問他:一切有漏法是不是痛苦的?他說:是痛苦的。然後師父就搧了他一巴掌。可能大家也清楚,有漏皆苦與萬法無常是否應該這樣理解。同樣,將無常等說成般若空性,可能也只是這種情況。

  以前,一位在家人去朝拜某座寺院,當時有兩位僧人正在寺院門口的階梯上辯論,非常激烈!那個在家人就在旁邊聽。沒過多久,兩位出家人開始在如來有沒有智慧的問題上進行辯論。一個人說有,一個人說沒有。說來也巧,那位在家人的兒子叫如來,他娶了一位名爲智慧的妻子,前一段時間他們倆感情不好離婚了,最近剛剛複婚。于是這個在家人開始勸他們:你們作爲出家人,沒有必要…

《般若攝頌釋 第十叁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