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攝頌釋 第二十九課▪P2

  ..續本文上一頁期逐漸能以佛法饒益他們。其實,這只有在我們相續中真正得到佛法甘露後,才會下這樣好的決定。

  第七個不退轉相是專喜正法。因爲不退轉菩薩通過聞思修行對甚深正法已經深信不疑,所以他只會專心致志地歡喜正法,即唯一一心一意地精進行持善法,而對世間的降伏敵人、護持親友以及商業貿易等瑣事毫無興趣。

  我前一段時間也說過,爐霍多芒寺有一位老修行人,他從小只對念心咒、放生等善法歡喜,也樂于參加,而與佛法和解脫沒關系的,則根本不願參與。但很多人跟這裏所講的法相剛好相違,比如我們有些道友,一談起佛法的不退轉相、中觀的空性、大圓滿的覺性等時,要麼打瞌睡、要麼吃東西、要麼分別妄想一直往外翻,有的甚至特別痛苦。而遇到看世間的打仗、愛情、做生意等電視或電影時,精神則異常專注,眼睛也睜得特別大,好像二十四小時不吃、不喝、不睡都可以。凡夫就這樣,一提起善法就臉色不好、情緒不好、身體不好……有一千九百個不好;一做惡法,身體也很好、心情也很好,什麼都好。由此也可了知凡夫和聖者的差別。

  第八個不退轉相是常說文雅的語言。因爲不退轉菩薩利他心特別成熟,所以平時人與人之間互相溝通時,根本不會說粗惡語來刺傷他人。相反,他所說出來的語言具有甚深意義,聽起來也很舒服,即言談文雅悅耳。

  所以,對相續中具有仁慈身語意業功德的菩薩或大德,哪怕見一面或聽到他們的一句教言,心裏也會産生非常大的觸動。在大圓滿傳承曆史中,有信心的弟子哪怕見到上師,或在他們面前聽一堂課,言行舉止也會有很大的改變,甚至一直到死都行持善法,有這麼大的力量。所以哪怕不退轉菩薩只講一堂課,其力量也不可思議。我經常想,以前法王如意寶在經堂裏不管給我們講《釋尊廣傳》中的普通故事,還是講一些甚深密法,或者是平時藏地經常運用的諺語等,其一堂課的作用在相續中很多天都不能消失,甚至有些話在終生當中也銘刻于心。但這並非世間平凡人所能企及。很多道友從小都聽很多老師講課,老師也苦口婆心地在講臺上講,但到頭來到底老師講了什麼很多人都記不住。當然,這並非否認我們相續中的有些知識來源于老師,而是說出世間的聖者和世間平凡人有很大差別。

  第九個不退轉相是威儀如法,這由“行住坐臥具正知,視轭木許無心亂”一句來宣說。由于不退轉菩薩長時串習善法,所以他的身語意非常寂靜,包括行住坐臥的威儀也杜絕放逸、粗暴等不如法行爲,始終以正知正念來攝持。所以他走路時,也不會一邊唱歌、一邊蹦跳,好像發瘋了一樣,而是看一轭木許的距離緩緩而行,以此原因他也不會出現迷路或跌倒受傷等情況。

  但現在這樣寂靜的人並不是很多,不要說現在,就是佛涅槃一百年後,這樣的人也很少。一部論中說:以前有個優波鞠多尊者,他在佛涅槃一百年時出生,乃禅宗天竺第四祖,開悟後廣泛行持衆生之利,人們尊稱他爲“無相好佛”,即沒有相好的佛。但尊者常因沒有見過佛而深感遺憾,因爲自己對佛教很有信心,也是依靠佛法而成就的。後來他打聽到有一位120歲的比丘尼見過佛陀,因他很想了解佛陀時代修行人的威儀,于是便前往拜見這位比丘尼。他和弟子一起進到她的屋子裏時,結果他們沒有注意,將比丘尼放在門旁邊的一碗油弄撒了數滴。(有些居士來我房子時,也常把碗打爛、鍋搞翻。)坐下後優波鞠多尊者問比丘尼:你親自見過佛陀,佛陀很多弟子你也非常了解,我們今天想了解一下佛陀弟子的威儀到底是怎麼樣的?比丘尼說:佛陀時代最調皮的是六群比丘,但六群比丘到我屋子裏面,也根本不會弄撒一滴油,其他人就更不用說了;從這一點上,相信你能了解佛在世時佛弟子的威儀非常寂靜。後來優波鞠多尊者非常慚愧,很不好意思地離開了。

  佛陀圓寂不久尚且如此,那兩千五百多年後的今天,自然有很多出家人和居士的行爲都不如法。雖然情有可原,但有時候看起來也很生厭煩心,當然這不僅是因爲他人,還包括自己的行爲在內。在《藏密佛教史》中,有很多特別了不起的大成就者,都因看見極個別人的行爲不如法而示現圓寂。當然,我們看見一個人的行爲不如法想死也不一定死得了,不過也沒有這樣想過,可能是對佛教沒有那麼大信心的原因吧!雖然如此,但見到有些人的行爲不如法時,也很想以後不講課,因爲覺得這沒有意義,還不如自己專修。不過想到佛陀圓寂一百年後的情況,自己對自己也會有一種安慰。

  總而言之,不退轉菩薩的行爲不管是走路也好、說話也好,都非常文雅、如法、寂靜,不會像現在有些人一樣一直說說笑笑,對旁邊的人一點都不恭敬,甚至還要害別人。有些道場中的修行人,雖然法師在課堂上說了很多,但根本不起作用。真的有時候覺得,這樣的行爲爲什麼還要呆在這樣的道場當中,不過末法時代看不慣、聽不慣的行爲肯定有很多。雖然我們不可能像不退轉菩薩那樣寂靜,但畢竟是學佛的人或出家的人,若出家人對威儀和戒律一點都不懂,那就特別遺憾,所以希望大家在平時的威儀上一定要注意。

  

淨行潔衣叁遠離,非圖利尊恒求法,

  

超越魔境不隨他,四禅靜慮不住禅。

  第十個不退轉相是淨行潔衣。不退轉菩薩憑借自己的智慧和不放逸之心,始終安住于不诋毀佛教的境界當中,即保證世尊傳承或種姓的無染、清淨。一般來講,我們發心後會高興地說:我已轉生到無有垢染的家族或種姓當中了,而他們本來都住于這樣的境界,那讓人生邪見、生嗔恨心的內外行爲自然就不會有。從哪方面來看都如理如法,就是穿的衣服也特別美觀、整潔,根本找不到不如法或看不慣的地方。當然,這從有些大德或修行人的行爲當中也看得出來。

  但有些人卻經常穿得髒髒的、爛爛的,當然如果真的是特別了不起的大成就者,也可能會通過這種方式來度化衆生,但一般來講,若真是不退轉菩薩,其言行舉止就不會讓人生邪見。所以,一看有些人穿的衣服就知道:他肯定是退轉菩薩,因爲根本沒有這樣的不退轉菩薩。所以不管是在家人還是出家人,只要是佛教徒,在別人面前自己的衣著、行爲都要如理如法。

  第十一個不退轉相是叁種遠離,即不退轉菩薩能適應所化衆生的言行舉止,身口意叁門遠離叁種罪業,就像清淨的水晶一樣,無有任何雜染。關于“叁遠離”,有些資料裏面說:身體遠離一切繁雜,心遠離一切妄想、邪見,叁門遠離一切庸俗執著相。這裏的“叁門”可能指的是心,按理來講語言也應該遠離妄語、绮語等,但有些資料介紹的方式並不相同,不過也可以這樣解釋。總而言之,不退轉菩薩不喜歡特別散亂的環境,與人交流的過程中無意義的散亂語言也不願言說,心裏面經常産生對諸佛菩薩的恭敬心、歡喜心,以及對輪回衆生的慈心、悲心,除此之外不會像凡夫人一樣生活在貪嗔癡或散亂、痛苦、煩惱當中。

  第十二個不退轉相是不圖利。因爲不退轉菩薩已經見到一切萬法的本質沒有任何穩固性,所以他對外面的名聲、財富等都不會執著。而且,雖然他很想獲得度化衆生、成就佛果等功德,但也不會以執著的方式來取世間的名聞利養。

  第十叁個不退轉相是衆人之尊。意思是說,不退轉菩薩已經勝伏吝啬、破戒、嗔恨、懈怠、散亂、邪見等六波羅蜜多的違品,恒時以信心、悲心等功德來莊嚴自己的相續,所以能時時刻刻利益無量無邊的衆生,而成爲衆人之尊。

  第十四個不退轉相是恒求法。不退轉菩薩恒時希求正法,正法與自相續完全相融,由于他已悟到特別甚深的法性,所以其言行舉止全都處于佛法的理念當中,不會在衆多沒有意義的事情方面去散亂。就像剛才所講的一樣,他始終行持善法,除此之外再也不會有別的追求。打個比喻,有人特別愛生貪心,那他所說的話也是有關貪欲方面的,心裏的念頭也全部是強烈的貪心,即要麼苦苦思戀某個人,要麼一直希求財物等,自然而然他的行爲也會隨著貪心轉,所作所爲也全被貪心束縛。而真正的不退轉菩薩,除了行持善法以外,再也不會有其他方面的興趣,也即他所有的生活都在善法當中度過。

  我以前看過永明延壽禅師的傳記,他開悟後很想弘揚禅宗,也很想弘揚淨土,而且還對《法華經》很有信心,于是他到智者岩去抓阄,抓了七次全都抓到“萬善莊嚴淨土”,後來他就一心弘揚淨土法。據說他每天都要念十萬遍佛號,還要拜佛、放生、繞寺院、轉佛塔、傳菩薩戒、講經說法、持咒等,總共要做108件善事。他一生中念《法華經》達一萬叁千遍,這麼長的經典真不容易!但現在有些人說:“我已經開悟了,什麼善法都不用修了。”其實也不能這樣,即使你已開悟,也要不斷積累資糧。否則,這樣的大德就應快快樂樂地坐在那裏,什麼善事都不做。但並非如此,很多開悟者每天都要行持拜佛等善法,而且非常喜歡。就像有貪心的人對追求朋友特別有興趣,所有時間都安排在這方面一樣。可見,真正的不退轉菩薩在善法方面全都會具足。

  第十五個不退轉相是不隨魔轉。因爲不退轉菩薩已對佛法生起極大的信心,且已開悟並獲得法忍,所以即使魔王波旬等諸多魔衆在他面前示現種種誘惑,比如有時候在他面前相似說法,有時候幻化出一座城市,甚至幻變出地獄等種種魔相,他也不會隨之而轉,也不會因此而從大乘道中退失。因爲他完全知道這些全是魔的行爲,所以不會著魔。而一旦認識了魔的本體,魔就會很害羞地馬上離開;若沒有認識,始終覺得會不會有魔,那很有可能不是魔也會帶來各種恐懼。

  《雪獅的藍綠色鬃毛》裏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修行人一直在山上閉關修行,一天他出去了一段時間,當時他的妹妹正好給他送來一罐酸奶,等了半天哥哥還沒回來,她就把酸奶放在茅棚裏回去了。黃昏時修行人回來了,雖然茅棚裏有酥油燈的微光照著整個屋子,但看得並不是很清楚,他見以前根本沒有東西的地方有眼睛在看著他,其實是他把酸奶罐子的口當作魔眼了。他想魔的眼睛已經盯著我了,于是特別害怕,但轉念一想:作爲修行人不能害怕,魔是無實有的,就開始不斷念“啪的”。但魔一直盯著他不離開,然後他拿出袍子來開始打,結果把酸奶打翻了,整個屋子裏有很多白色的小眼睛盯著他。他更加害怕,于是又拿起披單來四處打,結果越打越多。後來他的手上沾了一點酸奶,一看才知道:原來不是魔是酸奶。另外,藏地還有把人看作魔的,把牦牛看作魔的。所以心裏有魔,看誰都跟魔一樣。若心裏全是菩薩,即使怨恨的敵人出現在面前也是菩薩的相,不退轉菩薩就具有這樣的特征。

  第十六個不退轉相是不染禅味。意思是說,雖然不退轉菩薩入于四種禅定的靜慮當中,但他並不會像小乘行人或世間人一樣,貪著禅味而一直入于這樣的禅定。有些道友特別愛坐禅,但所修的禅也不一定是出世間勝觀和寂止結合的禅定。可能是貪著禅味,有些在念經的時候也打坐,傳法的時候也打坐,其實要打坐在其他時間好好坐就可以了。聽說菩提學會裏面,有些聽課的時候從來不看書,一直閉著眼睛打坐,那可能聽也沒有聽清楚。對這樣的打坐我是比較擔憂,但也許是一種特殊的禅定吧!

  

非求名譽無嗔恚,在家亦恒不貪物,

  

不爲維生慘尋財,不行誅業不雙運。

  第十七個不退轉相是不求名譽。不退轉菩薩完全認識到一切萬法如夢幻泡影,沒有實在的意義,所以根本不會追求名聲。

  第十八個不退轉相是無有嗔恚。因爲依靠正法的力量已經調伏自相續,所以他在所接觸的人面前根本不會發脾氣,即不會生嗔恨心,以使自他始終處于一種特別不安的狀態當中。

  第十九個不退轉相是在家亦不貪。因爲不退轉菩薩不貪執自己的利益,始終以善巧方便利益無邊衆生,所以即使他以前是出家人後來成爲在家人,也不會貪著世間財富,相反還會對有緣衆生慷慨布施。

  第二十個不退轉相是不會爲了生存而造惡業。因爲不退轉菩薩住于無我的境界,心相續具有無量大悲,所以他根本不會爲了自己的生存而造殺生、偷盜等不關心後世的惡業來尋求財物。

  第二十一個不退轉相是不行誅業不雙運。因爲不退轉菩薩完全斷除了自私自利的心,所以他根本不會爲了自己的利益而行持降伏的事業或誅殺的行爲,即不會爲了自己的利益殺害別人;同時他也不會爲了自己的貪心得到滿足而尋找一些世間人來進行雙運。當然,密宗當中完全斷掉自私自利心的人,行持一些不共同的方便方法(如降伏和雙運)也是開許的,但這跟本頌所講的內容完全不相同。可見,有自私自利心的人行持這些甚深的密宗行爲完全不如法,很多經典和論典當中都這樣講。

  好,今天講到這裏!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

  (1)《增壹阿含經》雲:“爾時,諸比丘從佛受教,世尊告曰:雲何爲七不退轉之法?比丘當知:

  若比丘共集一處,皆共和順,上下相奉,轉進于上,修諸善法而不退轉,亦不爲魔所得便,是

  謂初法不退轉。複次,衆僧和合,順從其教,轉進于上而不退轉,不爲魔王所壞,是謂第二之

  法不退轉也。複次,比丘,不著事務,不修世榮,轉進于上,不爲魔天所得其便,是謂第叁不

  退轉之法也。複次,比丘,不諷誦雜書,終日策役其情意,轉進于上,不爲魔王得其便,是謂

  第四不退轉之法也。複次,比丘,勤修其法,除去睡眠,恒自警寤,轉進于上,不爲弊魔而得

  其便,是謂第五不退轉之法。複次,比丘,不學算術,亦不使人習之,樂閑靜之處,修習其法,

  轉進于上,不爲弊魔得其便也,是謂第六不退轉之法。複次,比丘,起一切世間不可樂想,習

  于禅行,忍諸法教,轉進于上,不爲魔所得其便,是謂七不退轉法也。若有比丘成就此七法,

  共和順者,便不爲魔得其便也。”

  

《般若攝頌釋 第二十九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