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摄颂释 第二十九课▪P2

  ..续本文上一页期逐渐能以佛法饶益他们。其实,这只有在我们相续中真正得到佛法甘露后,才会下这样好的决定。

  第七个不退转相是专喜正法。因为不退转菩萨通过闻思修行对甚深正法已经深信不疑,所以他只会专心致志地欢喜正法,即唯一一心一意地精进行持善法,而对世间的降伏敌人、护持亲友以及商业贸易等琐事毫无兴趣。

  我前一段时间也说过,炉霍多芒寺有一位老修行人,他从小只对念心咒、放生等善法欢喜,也乐于参加,而与佛法和解脱没关系的,则根本不愿参与。但很多人跟这里所讲的法相刚好相违,比如我们有些道友,一谈起佛法的不退转相、中观的空性、大圆满的觉性等时,要么打瞌睡、要么吃东西、要么分别妄想一直往外翻,有的甚至特别痛苦。而遇到看世间的打仗、爱情、做生意等电视或电影时,精神则异常专注,眼睛也睁得特别大,好像二十四小时不吃、不喝、不睡都可以。凡夫就这样,一提起善法就脸色不好、情绪不好、身体不好……有一千九百个不好;一做恶法,身体也很好、心情也很好,什么都好。由此也可了知凡夫和圣者的差别。

  第八个不退转相是常说文雅的语言。因为不退转菩萨利他心特别成熟,所以平时人与人之间互相沟通时,根本不会说粗恶语来刺伤他人。相反,他所说出来的语言具有甚深意义,听起来也很舒服,即言谈文雅悦耳。

  所以,对相续中具有仁慈身语意业功德的菩萨或大德,哪怕见一面或听到他们的一句教言,心里也会产生非常大的触动。在大圆满传承历史中,有信心的弟子哪怕见到上师,或在他们面前听一堂课,言行举止也会有很大的改变,甚至一直到死都行持善法,有这么大的力量。所以哪怕不退转菩萨只讲一堂课,其力量也不可思议。我经常想,以前法王如意宝在经堂里不管给我们讲《释尊广传》中的普通故事,还是讲一些甚深密法,或者是平时藏地经常运用的谚语等,其一堂课的作用在相续中很多天都不能消失,甚至有些话在终生当中也铭刻于心。但这并非世间平凡人所能企及。很多道友从小都听很多老师讲课,老师也苦口婆心地在讲台上讲,但到头来到底老师讲了什么很多人都记不住。当然,这并非否认我们相续中的有些知识来源于老师,而是说出世间的圣者和世间平凡人有很大差别。

  第九个不退转相是威仪如法,这由“行住坐卧具正知,视轭木许无心乱”一句来宣说。由于不退转菩萨长时串习善法,所以他的身语意非常寂静,包括行住坐卧的威仪也杜绝放逸、粗暴等不如法行为,始终以正知正念来摄持。所以他走路时,也不会一边唱歌、一边蹦跳,好像发疯了一样,而是看一轭木许的距离缓缓而行,以此原因他也不会出现迷路或跌倒受伤等情况。

  但现在这样寂静的人并不是很多,不要说现在,就是佛涅槃一百年后,这样的人也很少。一部论中说:以前有个优波鞠多尊者,他在佛涅槃一百年时出生,乃禅宗天竺第四祖,开悟后广泛行持众生之利,人们尊称他为“无相好佛”,即没有相好的佛。但尊者常因没有见过佛而深感遗憾,因为自己对佛教很有信心,也是依靠佛法而成就的。后来他打听到有一位120岁的比丘尼见过佛陀,因他很想了解佛陀时代修行人的威仪,于是便前往拜见这位比丘尼。他和弟子一起进到她的屋子里时,结果他们没有注意,将比丘尼放在门旁边的一碗油弄撒了数滴。(有些居士来我房子时,也常把碗打烂、锅搞翻。)坐下后优波鞠多尊者问比丘尼:你亲自见过佛陀,佛陀很多弟子你也非常了解,我们今天想了解一下佛陀弟子的威仪到底是怎么样的?比丘尼说:佛陀时代最调皮的是六群比丘,但六群比丘到我屋子里面,也根本不会弄撒一滴油,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从这一点上,相信你能了解佛在世时佛弟子的威仪非常寂静。后来优波鞠多尊者非常惭愧,很不好意思地离开了。

  佛陀圆寂不久尚且如此,那两千五百多年后的今天,自然有很多出家人和居士的行为都不如法。虽然情有可原,但有时候看起来也很生厌烦心,当然这不仅是因为他人,还包括自己的行为在内。在《藏密佛教史》中,有很多特别了不起的大成就者,都因看见极个别人的行为不如法而示现圆寂。当然,我们看见一个人的行为不如法想死也不一定死得了,不过也没有这样想过,可能是对佛教没有那么大信心的原因吧!虽然如此,但见到有些人的行为不如法时,也很想以后不讲课,因为觉得这没有意义,还不如自己专修。不过想到佛陀圆寂一百年后的情况,自己对自己也会有一种安慰。

  总而言之,不退转菩萨的行为不管是走路也好、说话也好,都非常文雅、如法、寂静,不会像现在有些人一样一直说说笑笑,对旁边的人一点都不恭敬,甚至还要害别人。有些道场中的修行人,虽然法师在课堂上说了很多,但根本不起作用。真的有时候觉得,这样的行为为什么还要呆在这样的道场当中,不过末法时代看不惯、听不惯的行为肯定有很多。虽然我们不可能像不退转菩萨那样寂静,但毕竟是学佛的人或出家的人,若出家人对威仪和戒律一点都不懂,那就特别遗憾,所以希望大家在平时的威仪上一定要注意。

  

净行洁衣三远离,非图利尊恒求法,

  

超越魔境不随他,四禅静虑不住禅。

  第十个不退转相是净行洁衣。不退转菩萨凭借自己的智慧和不放逸之心,始终安住于不诋毁佛教的境界当中,即保证世尊传承或种姓的无染、清净。一般来讲,我们发心后会高兴地说:我已转生到无有垢染的家族或种姓当中了,而他们本来都住于这样的境界,那让人生邪见、生嗔恨心的内外行为自然就不会有。从哪方面来看都如理如法,就是穿的衣服也特别美观、整洁,根本找不到不如法或看不惯的地方。当然,这从有些大德或修行人的行为当中也看得出来。

  但有些人却经常穿得脏脏的、烂烂的,当然如果真的是特别了不起的大成就者,也可能会通过这种方式来度化众生,但一般来讲,若真是不退转菩萨,其言行举止就不会让人生邪见。所以,一看有些人穿的衣服就知道:他肯定是退转菩萨,因为根本没有这样的不退转菩萨。所以不管是在家人还是出家人,只要是佛教徒,在别人面前自己的衣着、行为都要如理如法。

  第十一个不退转相是三种远离,即不退转菩萨能适应所化众生的言行举止,身口意三门远离三种罪业,就像清净的水晶一样,无有任何杂染。关于“三远离”,有些资料里面说:身体远离一切繁杂,心远离一切妄想、邪见,三门远离一切庸俗执著相。这里的“三门”可能指的是心,按理来讲语言也应该远离妄语、绮语等,但有些资料介绍的方式并不相同,不过也可以这样解释。总而言之,不退转菩萨不喜欢特别散乱的环境,与人交流的过程中无意义的散乱语言也不愿言说,心里面经常产生对诸佛菩萨的恭敬心、欢喜心,以及对轮回众生的慈心、悲心,除此之外不会像凡夫人一样生活在贪嗔痴或散乱、痛苦、烦恼当中。

  第十二个不退转相是不图利。因为不退转菩萨已经见到一切万法的本质没有任何稳固性,所以他对外面的名声、财富等都不会执著。而且,虽然他很想获得度化众生、成就佛果等功德,但也不会以执著的方式来取世间的名闻利养。

  第十三个不退转相是众人之尊。意思是说,不退转菩萨已经胜伏吝啬、破戒、嗔恨、懈怠、散乱、邪见等六波罗蜜多的违品,恒时以信心、悲心等功德来庄严自己的相续,所以能时时刻刻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而成为众人之尊。

  第十四个不退转相是恒求法。不退转菩萨恒时希求正法,正法与自相续完全相融,由于他已悟到特别甚深的法性,所以其言行举止全都处于佛法的理念当中,不会在众多没有意义的事情方面去散乱。就像刚才所讲的一样,他始终行持善法,除此之外再也不会有别的追求。打个比喻,有人特别爱生贪心,那他所说的话也是有关贪欲方面的,心里的念头也全部是强烈的贪心,即要么苦苦思恋某个人,要么一直希求财物等,自然而然他的行为也会随着贪心转,所作所为也全被贪心束缚。而真正的不退转菩萨,除了行持善法以外,再也不会有其他方面的兴趣,也即他所有的生活都在善法当中度过。

  我以前看过永明延寿禅师的传记,他开悟后很想弘扬禅宗,也很想弘扬净土,而且还对《法华经》很有信心,于是他到智者岩去抓阄,抓了七次全都抓到“万善庄严净土”,后来他就一心弘扬净土法。据说他每天都要念十万遍佛号,还要拜佛、放生、绕寺院、转佛塔、传菩萨戒、讲经说法、持咒等,总共要做108件善事。他一生中念《法华经》达一万三千遍,这么长的经典真不容易!但现在有些人说:“我已经开悟了,什么善法都不用修了。”其实也不能这样,即使你已开悟,也要不断积累资粮。否则,这样的大德就应快快乐乐地坐在那里,什么善事都不做。但并非如此,很多开悟者每天都要行持拜佛等善法,而且非常喜欢。就像有贪心的人对追求朋友特别有兴趣,所有时间都安排在这方面一样。可见,真正的不退转菩萨在善法方面全都会具足。

  第十五个不退转相是不随魔转。因为不退转菩萨已对佛法生起极大的信心,且已开悟并获得法忍,所以即使魔王波旬等诸多魔众在他面前示现种种诱惑,比如有时候在他面前相似说法,有时候幻化出一座城市,甚至幻变出地狱等种种魔相,他也不会随之而转,也不会因此而从大乘道中退失。因为他完全知道这些全是魔的行为,所以不会着魔。而一旦认识了魔的本体,魔就会很害羞地马上离开;若没有认识,始终觉得会不会有魔,那很有可能不是魔也会带来各种恐惧。

  《雪狮的蓝绿色鬃毛》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修行人一直在山上闭关修行,一天他出去了一段时间,当时他的妹妹正好给他送来一罐酸奶,等了半天哥哥还没回来,她就把酸奶放在茅棚里回去了。黄昏时修行人回来了,虽然茅棚里有酥油灯的微光照着整个屋子,但看得并不是很清楚,他见以前根本没有东西的地方有眼睛在看着他,其实是他把酸奶罐子的口当作魔眼了。他想魔的眼睛已经盯着我了,于是特别害怕,但转念一想:作为修行人不能害怕,魔是无实有的,就开始不断念“啪的”。但魔一直盯着他不离开,然后他拿出袍子来开始打,结果把酸奶打翻了,整个屋子里有很多白色的小眼睛盯着他。他更加害怕,于是又拿起披单来四处打,结果越打越多。后来他的手上沾了一点酸奶,一看才知道:原来不是魔是酸奶。另外,藏地还有把人看作魔的,把牦牛看作魔的。所以心里有魔,看谁都跟魔一样。若心里全是菩萨,即使怨恨的敌人出现在面前也是菩萨的相,不退转菩萨就具有这样的特征。

  第十六个不退转相是不染禅味。意思是说,虽然不退转菩萨入于四种禅定的静虑当中,但他并不会像小乘行人或世间人一样,贪著禅味而一直入于这样的禅定。有些道友特别爱坐禅,但所修的禅也不一定是出世间胜观和寂止结合的禅定。可能是贪著禅味,有些在念经的时候也打坐,传法的时候也打坐,其实要打坐在其他时间好好坐就可以了。听说菩提学会里面,有些听课的时候从来不看书,一直闭着眼睛打坐,那可能听也没有听清楚。对这样的打坐我是比较担忧,但也许是一种特殊的禅定吧!

  

非求名誉无嗔恚,在家亦恒不贪物,

  

不为维生惨寻财,不行诛业不双运。

  第十七个不退转相是不求名誉。不退转菩萨完全认识到一切万法如梦幻泡影,没有实在的意义,所以根本不会追求名声。

  第十八个不退转相是无有嗔恚。因为依靠正法的力量已经调伏自相续,所以他在所接触的人面前根本不会发脾气,即不会生嗔恨心,以使自他始终处于一种特别不安的状态当中。

  第十九个不退转相是在家亦不贪。因为不退转菩萨不贪执自己的利益,始终以善巧方便利益无边众生,所以即使他以前是出家人后来成为在家人,也不会贪著世间财富,相反还会对有缘众生慷慨布施。

  第二十个不退转相是不会为了生存而造恶业。因为不退转菩萨住于无我的境界,心相续具有无量大悲,所以他根本不会为了自己的生存而造杀生、偷盗等不关心后世的恶业来寻求财物。

  第二十一个不退转相是不行诛业不双运。因为不退转菩萨完全断除了自私自利的心,所以他根本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行持降伏的事业或诛杀的行为,即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杀害别人;同时他也不会为了自己的贪心得到满足而寻找一些世间人来进行双运。当然,密宗当中完全断掉自私自利心的人,行持一些不共同的方便方法(如降伏和双运)也是开许的,但这跟本颂所讲的内容完全不相同。可见,有自私自利心的人行持这些甚深的密宗行为完全不如法,很多经典和论典当中都这样讲。

  好,今天讲到这里!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愿度有海诸有情

  (1)《增壹阿含经》云:“尔时,诸比丘从佛受教,世尊告曰:云何为七不退转之法?比丘当知:

  若比丘共集一处,皆共和顺,上下相奉,转进于上,修诸善法而不退转,亦不为魔所得便,是

  谓初法不退转。复次,众僧和合,顺从其教,转进于上而不退转,不为魔王所坏,是谓第二之

  法不退转也。复次,比丘,不著事务,不修世荣,转进于上,不为魔天所得其便,是谓第三不

  退转之法也。复次,比丘,不讽诵杂书,终日策役其情意,转进于上,不为魔王得其便,是谓

  第四不退转之法也。复次,比丘,勤修其法,除去睡眠,恒自警寤,转进于上,不为弊魔而得

  其便,是谓第五不退转之法。复次,比丘,不学算术,亦不使人习之,乐闲静之处,修习其法,

  转进于上,不为弊魔得其便也,是谓第六不退转之法。复次,比丘,起一切世间不可乐想,习

  于禅行,忍诸法教,转进于上,不为魔所得其便,是谓七不退转法也。若有比丘成就此七法,

  共和顺者,便不为魔得其便也。”

  

《般若摄颂释 第二十九课》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