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摄颂释 第三十课

  

第三十课

  

思考题

  1.在学完本课所讲的不退转相后,请结合自相续谈一谈自己的修学体会或学习心得。

  2.《般若摄颂》学习到此,相信大家对修学本经的必要性一定有了更深的认识,鉴于此,请结合广为人知的《金刚经》和《心经》,谈一谈学习该经的重要性。

  3.为什么“色受想行识甚深”,请从因喻等方面说明。我们应怎样理解“何有较真成福胜”的道理?为什么?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继续讲《般若摄颂》,前面已经讲完了二十一种菩萨的不退转相,今天从二十二个开始讲。颂词是:

  

不记欲界转男女,极静精进胜般若,

  

离争慈心亦坚固,求遍知心恒向法。

  第二十二个不退转相主要从语言上面讲,也就是说,不退转菩萨不会为了达到种种目的而宣扬自己,即对入于欲界有缘众生胎中的孩子,或还没有入胎但将来会降生的孩子授记:你们家的孩子会是男孩或女孩,等等。一般来讲,这样的做法很容易受到别人不解和毁谤,以及发生其他种种情况,所以得不退转的菩萨不会这样授记。从中我们也可了知:对真正具有他心通的不退转菩萨来讲,除了在有特别密意的情况下会说神通之外,如某某是谁的化身,你们家将来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以及会出生什么样的孩子等,一般来讲他们不会在别人面前作此类授记。

  第二十三个不退转相是精进般若法,即身口意三门所作的种种散乱全部远离,在这样的行为上还要精勤修持般若波罗蜜多甚深正法。也就是说,身体远离种种无意义的世间琐事,心里远离贪嗔痴等烦恼分别念,语言远离说人过失等无有意义的话语(俗话说“话多不如话少”,再加上对弘扬佛法和利益众生没有意义的语言全是戏论,所以要远离);在这样的基础上还要精勤般若波罗蜜多,因为般若波罗蜜多法是一切万法的究竟甚深之义,所以应像常啼菩萨那样精进(常啼菩萨在依止法胜菩萨期间,为了听取般若法,在七年中不坐不卧,经历了种种苦行,具有特别强烈的希求心和精进心)。而一旦我们得到不退转菩萨果位,对般若法门就会有远离一切散乱的精进心。当然这种精进一般世间人很难拥有,因为他们只会短时精进,要不了多久就会因散乱、懒惰、懈怠或其他烦恼出现而终止。

  第二十四个不退转相是远离争论。因为不退转菩萨相续极为调柔,所以不管他住于任何一个地方都会远离冲突和矛盾,甚至烦躁的情绪和种种烦恼也会远离。记得《佛子行》的作者——无著菩萨的传记中讲:他无论住在哪里,人与人之间出现的争执、战乱全部都会销声匿迹,而且豺狼、猎狗等特别凶猛的动物也会生起悲心,根本不会害众生。

  大家都知道,争斗或争论是一切过患之源。佛经亦云:“诤论多诸过,无诤具功德。”但一般来讲,在世间任何一个团体或集体当中,经常会出现人与人之间无法化解或调和的矛盾,这说明凡夫人不能谅解、宽恕别人。而菩萨以他的感召力、威德力和发心力,自然而然就能让整个团体或群体和睦相处。

  我经常想,五明佛学院有成千上万僧众,虽然人与人之间免不了有一些小矛盾,但建院二十多年来,(明年2010年,我们学院已经建院三十年了,到时候应该举行仪式来庆祝一下。世间一个小小的学校在建校二三十年时,尚且要举行仪式来作庆典,那何况对全世界的佛法作出巨大贡献的佛学院呢?所以有这种想法。)在这么长的时间当中,僧众非常和合、金刚道友极为友好,其实这就是法王如意宝获得不退转果位的成就相感召,这一点相信很多道友都能了解。当然,这并非以偏袒之心来赞叹自己的上师,因为很多实实在在的事情都摆在我们面前。如果大家能回顾学院近三十年的历史,并以之与别的团体、组织乃至寺院的发展作比较,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清楚的认识。

  第二十五个不退转相是慈心坚固。也就是说,不退转菩萨对众生的慈悲心非常坚固,不可能像个别人一样,讲大乘佛法时对众生很有慈悲心,过一段时间就被其他邪知邪见或外道邪师全部吞没或转化了。对修行人来讲,稳固的慈悲心特别重要,但没有得到不退转果位也很困难。

  记得上师法王如意宝在1986年6月初4——释迦牟尼佛转*轮日,念了《入菩萨行论》中“为令如来喜,止害利世间,任他践吾顶,宁死悦世主”这个偈颂三遍后说:为了令如来欢喜,从现在开始我要发愿制止一切害众生的行为,且要力所能及地帮助众生,即使众生不理解反而伤害,哪怕践踏自己的头,我不但不会害他们,反而会以感恩心来对待,宁死也要让诸佛菩萨欢喜。而且法王要求,从现在开始所有僧众都要发这样的愿,并强调哪怕所有众生或特别不满的敌人天天都对我们制造违缘,我们也要用最大的感恩心来回报他们,千万不能报仇……讲了很多教言。当时整个学院有一千人左右,大家都发愿第二年到五台山去朝圣,所以法王也要求:明年我们到文殊菩萨的道场也要发这样的愿。后来上师在1997年时说:我在十年前发了这个愿,虽然在弘法利生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违缘,但依靠三宝的加持,慈悲心始终没有退转。

  但我们很多人能不能做到这样,大家也可以想一想。比如十年前发的愿,十年后还能不能这样,或者十多二十年前的修行境界,现在是否能保持。如果能做到,那说明心还比较稳固。但现在很多修行人的心都不稳固,这是最大的麻烦。拿念诵来讲,有些人今天念这个、明天念那个,根本没有稳固性。如果二十年前的念诵现在还在不断地念,我觉得这个人还是很不错。道友当中有人说:二十年前念的《大圆满愿词》现在还在念,以前念的《金刚经》现在也在念,这说明他们的心还比较稳固。那这样的人无论依止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等佛陀,还是依止莲花生大士等上师,他们的心始终不会退转。若能做到这样,这就是世间当中的不退转相。但大多数人并不是这样:刚开始信心十足,过不了多久就一败涂地。所以,有时候看到众生的行为或自己的言行举止时,自然而然就会生起极为强烈的厌离之心。

  第二十六个不退转相是求佛求法。获得不退转的菩萨始终会以非常欢喜的心,或以特别强烈的希求、渴望之心,来供养、祈祷或祈请十方诸佛菩萨——“我要获得佛果”,即求佛是自己的唯一目标。我们以前读书要放假时,白天晚上都想:什么时候才能回家?能不能早一点放假马上回去?就像这样,获得不退转的修行人也会想:我什么时候才能得到佛果,愿我早一点获得佛果。也就是说,获得佛果是他们的最大目标。

  为什么一定要得佛果呢?佛经里面说:世间生老死病太痛苦了,要想获得远离,唯有依不二法门获证佛果。也就是说,获得佛果以后才能完全解决生死等苦,除此之外,无论你跑到哪一个地方都没办法。真的,在生死大事面前,有钱也不行,有地位也不行,有一般的修行境界也不管用。再加上谁都不得不面对它,所以我们求佛果的心一定要强烈,若能如此,这就是一种不退转相。

  同时,对佛陀所说的断除一切烦恼的深法,要有向往之心。一般来讲,欲界众生对吃饭、睡觉很有希求心;就像这样,不退转菩萨日日夜夜都会想着佛法,经常会以念诵、观修、缮写等十法行的方式来行持佛法,且会一直很有意乐。

  我们也可以看得出来,有些人或大多数凡夫人,对圣法或正法就像在牦牛面前放排骨一样,一点兴趣都没有,那说明他们离不退转相还很遥远。有些人不管怎么样,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当中,写也好、读也好、讲也好,各方面都很有信心,这也接近不退转的相。作为修行人,对法的意乐特别重要,若没有意乐,即使别人天天强迫让你修学,也有一定的困难。当然,这与善知识的引导,及前世的因缘福报也有密切的关系。

  有些修行人的行为非常让人欢喜,拿我看到的很多居士来讲,他们比有些寺院里的出家人还精进。说实在的,有些寺院里的出家人在显现上并不是很精进,很多行为看起来也很难生起信心。但城市里面的有些在家人,虽然他们的生活压力特别大,比如要关心家人和周围的亲朋好友等,但他们却能抽出时间来每天都学习、思维、念诵,基本上把看电视、电影等散乱行为全部放弃,心一直专注在佛法上。我到城市里面去的时候,有时觉得非常惭愧,因为在城市中,信心很难生起来,念诵也经常中断。虽然自己觉得自己并不是特别懒惰的人,因为也常年精进过,但到了城市里,跟一些精进的居士比较起来,还是有点不好意思,有这种感觉。

  尤其是,我看到很多人对般若法门有很大的信心,而且他们有些问题问得特别尖锐。我前两天跟学院里面部分出家师父开玩笑:你们出去的时候应该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因为现在外面居士的水平跟以往大不相同。的确,现在很多居士都在通过网络等途径学习因明、中观、俱舍等佛法,而且他们的水平与佛学院长年研习佛法的人也差不多。这样的话,见到他们时你就不要说:我已经在某某佛学院呆了13年。否则他们会说:我有13个问题要请教。那你可能只有这样解释:我在佛学院天天都没有闻思。当然,在遇到一些佛法方面的难题时,大家也应该共同商量。总之,大家对佛法一定要有信心,也应一直向往佛法。

  我以前也讲过很多高僧大德毕生的经历,他们不管是少年、青年的时候,还是中年、晚年的时候,一直致力于希求佛法,对法的意乐比什么都强。作为后学者,我们也应该有这样的欢喜心。如果对佛法、佛果有希求心,这就是一种不退转的相。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到处去打卦:我会不会很快…

《般若摄颂释 第三十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