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空性法是上等根机的境界。《中观四百论》云:“为下根说施,为中根说戒,为上说寂灭,常应修上者。”可见,对下根者应该宣说布施。现在有些施主慧根并不是特别高,但他们有一定的钱财,那就应给他们讲:你们应到寺院里面去布施、供养,这有很大的功德。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根本不愿意守戒,也不愿意研究空性,唯愿拿出一点钱来布施、供养。当然,这也是佛陀专门为下根者宣说布施功德的原因。对中根者,则应劝他们守持相应出家、在家身份的别解脱戒或菩萨戒等戒律。对上根者则应宣讲空性寂灭法,但上根者在很多人中也不一定能找得到一个。所以,若根机跟得上,还是应该选择修习空性,这非常重要!
我以前想:《般若摄颂》这么甚深的法,很多人根机跟不上没有听非常可惜,因为当时菩提学会当中报名闻思般若的人比较少。但后来我出去看了一下,很多地方都有人在修学般若法门(包括参加考试),应该说人数也不算少,还是比较多。当然,有些人可能听不太懂,但种下般若空性的善根也很重要,因为“解脱唯以慧”。另外,释迦牟尼佛第二转*轮所讲的《般若经》,藏文里有十二大函,它们全部归纳起来就是《般若摄颂》,所以极为殊胜、珍贵。而且在短暂的人生中,与般若空性结下甚深的缘分也很难得,因为没有福分的人根本不可能得到这样甚深的法。真谛法师翻译的《佛说解节经》里说(2):“逆生死流道,微细深难见,欲染痴覆故,凡人不能得。”意思是说,背离或逆背生死流转的解脱道非常细微,也极其甚深难见,世间凡夫众生因被欲望所染或贪嗔痴所覆的缘故,很难得到、也很难现见。所以,我们即生中能得到《般若摄颂》的法本、听到它的音声,哪怕没有懂得它的甚深内容,也特别有福报。
关于五蕴的本体不可思、不可得,有这样一个故事,以前我讲《入行论》时讲过,大致内容是这样的:以前苏东坡去看佛印禅师,禅师正在给大家讲经,苏东坡来了以后准备坐下来,禅师一边开玩笑一边逗禅机地说:“此间无坐处”,即这里没有坐的地方。苏轼说:如果没有坐处,那就以法师的四大、五蕴组成的身体为座。禅师说:我给你提一个问题,答得上你就可以坐在我的身体上;如果答不上,你身上的玉带就要留在寺院里。苏轼也答应了。禅师说:四大本空、五蕴非有,你怎么回答?苏东坡哑口无言。禅师的意思是说:我的四大是空的、五蕴是没有的,你坐在什么上面?但苏东坡没能答得上,自然他身上的玉带也就留给佛印禅师了。记得当时我也讲过:如果是我,就会说:虽然胜义中四大本空、五蕴非有,但世俗中你的身体依然存在。只可惜苏东坡当时没有学二谛。
寅二(行持彼而集福德)分二:一、真实宣说;二、断除过失。
卯一(真实宣说)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辰一、略说:
菩萨于此甚深法,乘之胜义无贪执,
证蕴界处无此法,何有较真成福胜?
菩萨证悟法性而无有贪执地安住于极为甚深的胜义谛时,一切分别执著全都远离,也就是说,在这种证悟境界面前,五蕴、十八界、十二处所摄的一切万法皆了不可得。可见,只要菩萨真正通达一切万法为空性,在他的境界中,世俗里面蕴界处所摄的一切万法全部都没有,就像《入中论》中所描述的那样。当然,证悟如此境界的功德也非常广大。可以说,在这个世界上,再没有比它更大的功德了。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一切万法是空性也没有什么,但我们的心如果能入于这样的境界,功德就不可思议。因此,我们平时思维、修行空性的意义,其功德就非常大。对此问题,下面还会通过各种比喻来进行宣讲。
有人会问:既然在胜义中一切都是大空性,那怎么还会有如是功德呢?可以这样回答:虽然在胜义中一切都是空性的,但在世俗中幻化的功德还是存在,其道理在《入行论·智慧品》中有宣讲。另外,汉地的蕅益大师也讲了一个比较好的偈颂,他说:“以如幻根、缘如幻佛,灭如幻罪、生如幻福。”意思是说,如果以如幻的眼根来看如幻的佛……就能灭除如幻的罪业、产生如幻的福德。
另外,修持胜义法门能使我们相续中的罪业全部灭除。《中观四百论》云:“何经说胜义,彼即说还灭。”意思是说,任何一个经典宣说胜义,它就在宣说让我们相续中流转生死轮回的种子全部远离的方法。所以,闻思修行胜义空性的意义,自然就比世间的供养、布施、持戒等功德大。但慧根一定要跟得上,若跟不上,很容易产生邪见而误入邪道。如果到后来以无所修为借口,所有世俗善根或资粮全部否认,那就非常可怕。相信大家不会有这样的烦恼,每个人都能跟得上。
好,讲到这里!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愿度有海诸有情
(1)《萨迦格言》云:“正士虽然遭衰失,行为显得更如法,犹如火把向下垂,火焰一直向上燃。”
(2)蕅益大师在《阅藏知津》中说:陈优禅尼国沙门真谛翻译的佛说解节经,
即《解深密经》胜义谛相品。
《般若摄颂释 第三十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