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空性法是上等根機的境界。《中觀四百論》雲:“爲下根說施,爲中根說戒,爲上說寂滅,常應修上者。”可見,對下根者應該宣說布施。現在有些施主慧根並不是特別高,但他們有一定的錢財,那就應給他們講:你們應到寺院裏面去布施、供養,這有很大的功德。爲什麼呢?因爲他們根本不願意守戒,也不願意研究空性,唯願拿出一點錢來布施、供養。當然,這也是佛陀專門爲下根者宣說布施功德的原因。對中根者,則應勸他們守持相應出家、在家身份的別解脫戒或菩薩戒等戒律。對上根者則應宣講空性寂滅法,但上根者在很多人中也不一定能找得到一個。所以,若根機跟得上,還是應該選擇修習空性,這非常重要!
我以前想:《般若攝頌》這麼甚深的法,很多人根機跟不上沒有聽非常可惜,因爲當時菩提學會當中報名聞思般若的人比較少。但後來我出去看了一下,很多地方都有人在修學般若法門(包括參加考試),應該說人數也不算少,還是比較多。當然,有些人可能聽不太懂,但種下般若空性的善根也很重要,因爲“解脫唯以慧”。另外,釋迦牟尼佛第二轉*輪所講的《般若經》,藏文裏有十二大函,它們全部歸納起來就是《般若攝頌》,所以極爲殊勝、珍貴。而且在短暫的人生中,與般若空性結下甚深的緣分也很難得,因爲沒有福分的人根本不可能得到這樣甚深的法。真谛法師翻譯的《佛說解節經》裏說(2):“逆生死流道,微細深難見,欲染癡覆故,凡人不能得。”意思是說,背離或逆背生死流轉的解脫道非常細微,也極其甚深難見,世間凡夫衆生因被欲望所染或貪嗔癡所覆的緣故,很難得到、也很難現見。所以,我們即生中能得到《般若攝頌》的法本、聽到它的音聲,哪怕沒有懂得它的甚深內容,也特別有福報。
關于五蘊的本體不可思、不可得,有這樣一個故事,以前我講《入行論》時講過,大致內容是這樣的:以前蘇東坡去看佛印禅師,禅師正在給大家講經,蘇東坡來了以後准備坐下來,禅師一邊開玩笑一邊逗禅機地說:“此間無坐處”,即這裏沒有坐的地方。蘇轼說:如果沒有坐處,那就以法師的四大、五蘊組成的身體爲座。禅師說:我給你提一個問題,答得上你就可以坐在我的身體上;如果答不上,你身上的玉帶就要留在寺院裏。蘇轼也答應了。禅師說:四大本空、五蘊非有,你怎麼回答?蘇東坡啞口無言。禅師的意思是說:我的四大是空的、五蘊是沒有的,你坐在什麼上面?但蘇東坡沒能答得上,自然他身上的玉帶也就留給佛印禅師了。記得當時我也講過:如果是我,就會說:雖然勝義中四大本空、五蘊非有,但世俗中你的身體依然存在。只可惜蘇東坡當時沒有學二谛。
寅二(行持彼而集福德)分二:一、真實宣說;二、斷除過失。
卯一(真實宣說)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辰一、略說:
菩薩于此甚深法,乘之勝義無貪執,
證蘊界處無此法,何有較真成福勝?
菩薩證悟法性而無有貪執地安住于極爲甚深的勝義谛時,一切分別執著全都遠離,也就是說,在這種證悟境界面前,五蘊、十八界、十二處所攝的一切萬法皆了不可得。可見,只要菩薩真正通達一切萬法爲空性,在他的境界中,世俗裏面蘊界處所攝的一切萬法全部都沒有,就像《入中論》中所描述的那樣。當然,證悟如此境界的功德也非常廣大。可以說,在這個世界上,再沒有比它更大的功德了。雖然表面上看起來一切萬法是空性也沒有什麼,但我們的心如果能入于這樣的境界,功德就不可思議。因此,我們平時思維、修行空性的意義,其功德就非常大。對此問題,下面還會通過各種比喻來進行宣講。
有人會問:既然在勝義中一切都是大空性,那怎麼還會有如是功德呢?可以這樣回答:雖然在勝義中一切都是空性的,但在世俗中幻化的功德還是存在,其道理在《入行論·智慧品》中有宣講。另外,漢地的蕅益大師也講了一個比較好的偈頌,他說:“以如幻根、緣如幻佛,滅如幻罪、生如幻福。”意思是說,如果以如幻的眼根來看如幻的佛……就能滅除如幻的罪業、産生如幻的福德。
另外,修持勝義法門能使我們相續中的罪業全部滅除。《中觀四百論》雲:“何經說勝義,彼即說還滅。”意思是說,任何一個經典宣說勝義,它就在宣說讓我們相續中流轉生死輪回的種子全部遠離的方法。所以,聞思修行勝義空性的意義,自然就比世間的供養、布施、持戒等功德大。但慧根一定要跟得上,若跟不上,很容易産生邪見而誤入邪道。如果到後來以無所修爲借口,所有世俗善根或資糧全部否認,那就非常可怕。相信大家不會有這樣的煩惱,每個人都能跟得上。
好,講到這裏!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
(1)《薩迦格言》雲:“正士雖然遭衰失,行爲顯得更如法,猶如火把向下垂,火焰一直向上燃。”
(2)蕅益大師在《閱藏知津》中說:陳優禅尼國沙門真谛翻譯的佛說解節經,
即《解深密經》勝義谛相品。
《般若攝頌釋 第叁十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