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摄颂释 第三十课▪P2

  ..续本文上一页成佛?我会不会很快获得果位?而应该看这里面讲的三十个不退转相自己具不具足。因为这里面所讲的相,大多数是加行道的不退转相,也有相当一部分是见道或欢喜地或一地菩萨以上的不退转相。

  如果我们连这样的果位都没有得到,却无所顾忌地在别人面前说:我在禅宗某某大师面前得过教授,因果对我来讲无利无害,我只知道“念佛是谁”……或“谁”……我的心已经入于最细微的地方,这就是我的境界。有些人也给我这样讲过。当然也有这样的,因为禅宗很多大德为了把分别心断掉,针对不同根机的众生讲了两种方法:一种是参“念佛是谁”,最后修行者的执著全部消失,从而认识心的本性;另一种逐渐把心态化细,最后入于一种特别细微的禅定当中。但若只是听过这种窍诀,或仅仅在口头上会说,而空性的境界一点也没有产生,自己却认为一切都没有、什么都可以做,或造恶业随随便便、行持善法很懈怠,那就不合理。虽然依汉传佛教参“念佛是谁”,或依藏传佛教大圆满的教授或窍诀都可以认识心的本性,但若没有到达这种果位,那语言与实证还会有一些差距,也即语言或理解并非真正的境界,这一点大家应该值得好好思维。

  前面也提过,《大般若经》或《大藏经·般若部》中,对每一个不退转相都讲得很清楚,有时间的话大家应该参阅,但我最近太忙没办法。

  

离野人境诸边地,自地无疑如须弥,

  

为法舍命勤瑜伽,当知此是不退相。

  第二十七个不退转相是远离边地。不退转菩萨凭借愿力和智慧力获得投生自在,远离转生边鄙野蛮人的境地,或佛教不兴盛的地方,依靠法尔力他们一定会转生到佛法特别兴盛且极具福报的殊胜之地,可以说这就是一种自然的规律。大家都知道,要想获得暇满人身必须转生到中土,如果转生到边地,很多修法的因缘都不能成熟。所以《大般若经》里面也说:获得不退转的菩萨摩诃萨,不会转生到地狱、旁生、饿鬼、阿修罗及卑贱种姓的人群当中,也不会转生为聋哑、无形、二形人等。当然,极个别特意转生到那些地方去度化众生的菩萨除外。

  第二十八个不退转相是自地稳固或自见稳固。即不退转菩萨对自地的功德、见解、修行、行为等遣除了增益、怀疑且深信不疑,任何外道或其他教派都不能转移、动摇,就像须弥山王那样极其稳固。虽然真正的坚信不退转必须是得地菩萨,但凡夫地的时候也会有相似的见行稳固。我看到有些道友,见行常年如一日,行持的善法也没有多大改变,比如每天该念的经、该修的法一直坚持,这有很大的好处,我很羡慕!反之,如果一会随着左边的环境动,一会随着右边的环境转,就像墙上的芦苇一样心飘来飘去,那修行就不容易成功。作为修行人,应像《二规教言论》中所讲的一样,一定要稳重,这特别重要!不但世间法需要这样,出世间的佛法也需如此,因为对出世间的菩萨来讲,境界不稳固、人不稳重、身口意无所依凭的现象根本不会有。

  第二十九个不退转相是为法舍命。即为了获得解脱妙法,不退转菩萨纵然舍弃自己最宝贵的生命也心甘情愿,那其他世间亲人、财产、地位、名声等身外之物,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大家一定要了知,得地菩萨为了佛法愿意舍弃一切。但我们有些人在生活上稍微遇到一点点寒冷、饥饿,或别人的诽谤,就不能忍受,其实这很难真正得到正法。《释迦牟尼佛广传》中讲:佛陀在因地时,为了求得一个偈颂,愿意舍弃自己最珍贵的生命。我们也看得到,有些高僧大德应该是不退转的圣者,但他们在显现上,为了求得佛法也历经千辛万苦、抛弃自己的一切。就像《普贤行愿品》里面讲的一样:“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身命……”很多菩萨在因地时都是这样,为了获得经典或佛法,自己最珍贵的身体、血肉都愿意舍弃。而我们只要对法的重视、希求越来越强烈,自相续的烦恼就很容易摧灭。有些人稍微冷一点也没事,稍微累一点也没事,为了佛法愿意舍弃一切,心的力量特别强,那诸佛菩萨的加持自然而然会入于他的心,在生活当中再也不会有大的困难。但有些人并不是这样,稍微遇到一点违缘就接受不了、忍不住,他们会说:那我怎么能原谅、宽恕他呢?这就不太好。

  我看过一本国外人写、汉族人译的书,叫《宽恕就是爱》,里面写得很好,有很多世间教言。因外面成千上万人特别喜欢,后来我也看了一下,不过我觉得跟佛法,尤其是《入菩萨行论》中尖锐的理证比较起来,还是差得很远。虽然有一些差距,但其语言或教言也讲,为了真理可以舍弃、付出很多。而我们要解脱生死轮回,那就应该有舍弃生命的精神,虽然不敢说完全舍弃,但一定要有这样的精神。

  第三十个不退转相是精勤瑜伽。也就是说,为了获得解脱,自己要精进思维、受持、修持般若波罗蜜多的法义。思维等功德下面讲得比较多。一般来讲,不退转菩萨不可能把般若空性法门搁置一旁、不理不睬,每天都求世间法,做一些无意义的世间琐事。虽然真正的圣者或对佛法有定解的人,暂时为了随顺众生,也会相应世间示现一些行为,但实际上他最终的目标就是佛法,违背佛法的事情绝对不会做。这一点,相信大家从自古以来很多高僧大德的行为中也看得出来。《萨迦格言》里面也说(1):智者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会做一些低劣的事,就像火把虽然向下,但火焰始终会向上燃烧一样。所以对智者或圣者来讲,即使他们遇到最低劣、最下贱的对境,也不会像世间人一样一直随着贪嗔痴转。由此我们也可看出,精勤闻思修行这些甚深法义是他们终生的爱好,乃至生生世世的追求。

  所以我特别希望,通过学习佛法,很多道友能对空性法门为主的广大法门生起意乐心或欢喜心。若能生起,这就是大家的成功。否则,若像极个别业力深重的人一样,刚开始的时候很不错,然后越学越往下滑,那就不合理。我那天问一个人:“你的境界怎么样?”他说:“情况不妙。”不应该这样,应该情况越来越好。所以大家在修行过程中,应该智慧和方便双运,还应经常串习,这样就能逐渐获得不退转果位。

  有些人虽然不是真正的加行道者,但基本上已经获得胜解行地,那即使遇到再大的违缘或再可怕的对境,他的见解和行为也不会退转。以前我遇到很多佛友,他们都说:通过这么多年来的闻思修行,现在我对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深信不疑,信心非常坚定,宁舍弃生命也不会从佛教的见解中退出。可以说,这就是一种不退转的相。

  前面已经讲了三十种不退转相。作为后学者,大家应该依靠佛菩萨的加持和传承上师的教言,尽量与自己的相续结合起来修行,这样自相续就会逐渐与法相应,弘扬佛法的事业也会越来越广大。还有,麦彭仁波切讲:就像依靠烟来推断火存在一样,如果以上所讲到的这些不退转相某某菩萨具足,那就可以了知这位菩萨是不退转者。所以,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居士,只要他在见解、行为等方面很多相自然而然具足,就可以依此推知他内在的境界。

  癸二(不退转之行为特点)分三:一、胜义之有境甚深行为;二、世俗之有境广大行为;三、善巧方便双运之行为。

  子一(胜义之有境甚深行为)分二:一、认清所行甚深义;二、如何行持深义之理。

  丑一(认清所行甚深义)分二:一、宣说甚深性;二、行持彼而集福德。

  寅一、宣说甚深性:

  

色受想行识甚深,自性无相极寂灭,

  

如以箭测大海深,以慧观察不得蕴。

  这里讲,我们经常所谓的色受想行识五蕴非常甚深。为什么呢?因为它们的自性无有相状、极为寂灭。或者说,不管是色也好、受也好、想也好、行也好、识也好,如果我们用智慧来观察它们的本体,就能了知它们的本体了不可得,完全远离一切戏论,也即就像虚空一样(虽然世俗中可以用虚空来比喻,但实际上虚空也无法完全表示它们的本体),是空性的意义。所以,无论是我们看见的色法、听到的声音,以及产生的种种分别念等,一切一切的本体都是空性。而且它们的因也是无相的,也就是说从自生、他生等方面来观察时,它们的因无有相状。从它们的果来进行观察也是无愿的,即无有所求,耽著它们的希冀完全寂灭。既然它们是因无相、体空性、果无愿的三解脱门,或者说它们的自性不存在,那就心无所缘了。

  但我们千万不要光依信心来说,而应用《中观根本慧论》和《入中论》等中观论典所阐述的理证智慧来进行观察:首先应观察色法是空性的,其次还应对其他四蕴进行观察,这样就能了知五蕴皆空。正如《父子相会经》(即《父子合集经》)中所说:“色自性空,受想行识亦复皆空。”《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中也说:“五蕴诸法,其性本空。”其实,这就像以箭测不出大海的深度一样,以智慧观察也得不到蕴。

  当然后两句也可这样理解:空性极为甚深,无法以分别念来进行揣测。《大集经》亦云:“一切诸法及如来法,甚深难测不可思议。”意思是说,包括如来法在内的一切诸法,都是甚深难测不可思议的。本经则用比喻进行宣说:若用箭来测大海的深度,根本量不到大海的底。大家知道,大海非常深,唯用天文地理方面的仪器才能测量。如果用箭来测,可能只能量一尺左右深的水池或小小的河流,想测量大海根本不可能。就像这样,凡夫的智慧想对真正空性的意义或五蕴的真相下定论,也有一定的困难。不要说胜义空性法门,现在我们对世俗法还是云里雾里。所以大家一定要知道,在世间人中,唯有智慧最高尚、最上等的人才可以接受空性法门。

  有些人讲:“我听了一下,净土法听得懂,般若法咋个听都听不懂。”“是,你咋个听也不一定那么快听得懂。”为什么呢?因为…

《般若摄颂释 第三十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