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十課
思考題
1.在學完本課所講的不退轉相後,請結合自相續談一談自己的修學體會或學習心得。
2.《般若攝頌》學習到此,相信大家對修學本經的必要性一定有了更深的認識,鑒于此,請結合廣爲人知的《金剛經》和《心經》,談一談學習該經的重要性。
3.爲什麼“色受想行識甚深”,請從因喻等方面說明。我們應怎樣理解“何有較真成福勝”的道理?爲什麼?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下面繼續講《般若攝頌》,前面已經講完了二十一種菩薩的不退轉相,今天從二十二個開始講。頌詞是:
不記欲界轉男女,極靜精進勝般若,
離爭慈心亦堅固,求遍知心恒向法。
第二十二個不退轉相主要從語言上面講,也就是說,不退轉菩薩不會爲了達到種種目的而宣揚自己,即對入于欲界有緣衆生胎中的孩子,或還沒有入胎但將來會降生的孩子授記:你們家的孩子會是男孩或女孩,等等。一般來講,這樣的做法很容易受到別人不解和毀謗,以及發生其他種種情況,所以得不退轉的菩薩不會這樣授記。從中我們也可了知:對真正具有他心通的不退轉菩薩來講,除了在有特別密意的情況下會說神通之外,如某某是誰的化身,你們家將來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以及會出生什麼樣的孩子等,一般來講他們不會在別人面前作此類授記。
第二十叁個不退轉相是精進般若法,即身口意叁門所作的種種散亂全部遠離,在這樣的行爲上還要精勤修持般若波羅蜜多甚深正法。也就是說,身體遠離種種無意義的世間瑣事,心裏遠離貪嗔癡等煩惱分別念,語言遠離說人過失等無有意義的話語(俗話說“話多不如話少”,再加上對弘揚佛法和利益衆生沒有意義的語言全是戲論,所以要遠離);在這樣的基礎上還要精勤般若波羅蜜多,因爲般若波羅蜜多法是一切萬法的究竟甚深之義,所以應像常啼菩薩那樣精進(常啼菩薩在依止法勝菩薩期間,爲了聽取般若法,在七年中不坐不臥,經曆了種種苦行,具有特別強烈的希求心和精進心)。而一旦我們得到不退轉菩薩果位,對般若法門就會有遠離一切散亂的精進心。當然這種精進一般世間人很難擁有,因爲他們只會短時精進,要不了多久就會因散亂、懶惰、懈怠或其他煩惱出現而終止。
第二十四個不退轉相是遠離爭論。因爲不退轉菩薩相續極爲調柔,所以不管他住于任何一個地方都會遠離沖突和矛盾,甚至煩躁的情緒和種種煩惱也會遠離。記得《佛子行》的作者——無著菩薩的傳記中講:他無論住在哪裏,人與人之間出現的爭執、戰亂全部都會銷聲匿迹,而且豺狼、獵狗等特別凶猛的動物也會生起悲心,根本不會害衆生。
大家都知道,爭鬥或爭論是一切過患之源。佛經亦雲:“诤論多諸過,無诤具功德。”但一般來講,在世間任何一個團體或集體當中,經常會出現人與人之間無法化解或調和的矛盾,這說明凡夫人不能諒解、寬恕別人。而菩薩以他的感召力、威德力和發心力,自然而然就能讓整個團體或群體和睦相處。
我經常想,五明佛學院有成千上萬僧衆,雖然人與人之間免不了有一些小矛盾,但建院二十多年來,(明年2010年,我們學院已經建院叁十年了,到時候應該舉行儀式來慶祝一下。世間一個小小的學校在建校二叁十年時,尚且要舉行儀式來作慶典,那何況對全世界的佛法作出巨大貢獻的佛學院呢?所以有這種想法。)在這麼長的時間當中,僧衆非常和合、金剛道友極爲友好,其實這就是法王如意寶獲得不退轉果位的成就相感召,這一點相信很多道友都能了解。當然,這並非以偏袒之心來贊歎自己的上師,因爲很多實實在在的事情都擺在我們面前。如果大家能回顧學院近叁十年的曆史,並以之與別的團體、組織乃至寺院的發展作比較,相信大家一定會有清楚的認識。
第二十五個不退轉相是慈心堅固。也就是說,不退轉菩薩對衆生的慈悲心非常堅固,不可能像個別人一樣,講大乘佛法時對衆生很有慈悲心,過一段時間就被其他邪知邪見或外道邪師全部吞沒或轉化了。對修行人來講,穩固的慈悲心特別重要,但沒有得到不退轉果位也很困難。
記得上師法王如意寶在1986年6月初4——釋迦牟尼佛轉*輪日,念了《入菩薩行論》中“爲令如來喜,止害利世間,任他踐吾頂,甯死悅世主”這個偈頌叁遍後說:爲了令如來歡喜,從現在開始我要發願製止一切害衆生的行爲,且要力所能及地幫助衆生,即使衆生不理解反而傷害,哪怕踐踏自己的頭,我不但不會害他們,反而會以感恩心來對待,甯死也要讓諸佛菩薩歡喜。而且法王要求,從現在開始所有僧衆都要發這樣的願,並強調哪怕所有衆生或特別不滿的敵人天天都對我們製造違緣,我們也要用最大的感恩心來回報他們,千萬不能報仇……講了很多教言。當時整個學院有一千人左右,大家都發願第二年到五臺山去朝聖,所以法王也要求:明年我們到文殊菩薩的道場也要發這樣的願。後來上師在1997年時說:我在十年前發了這個願,雖然在弘法利生的過程中出現了很多違緣,但依靠叁寶的加持,慈悲心始終沒有退轉。
但我們很多人能不能做到這樣,大家也可以想一想。比如十年前發的願,十年後還能不能這樣,或者十多二十年前的修行境界,現在是否能保持。如果能做到,那說明心還比較穩固。但現在很多修行人的心都不穩固,這是最大的麻煩。拿念誦來講,有些人今天念這個、明天念那個,根本沒有穩固性。如果二十年前的念誦現在還在不斷地念,我覺得這個人還是很不錯。道友當中有人說:二十年前念的《大圓滿願詞》現在還在念,以前念的《金剛經》現在也在念,這說明他們的心還比較穩固。那這樣的人無論依止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等佛陀,還是依止蓮花生大士等上師,他們的心始終不會退轉。若能做到這樣,這就是世間當中的不退轉相。但大多數人並不是這樣:剛開始信心十足,過不了多久就一敗塗地。所以,有時候看到衆生的行爲或自己的言行舉止時,自然而然就會生起極爲強烈的厭離之心。
第二十六個不退轉相是求佛求法。獲得不退轉的菩薩始終會以非常歡喜的心,或以特別強烈的希求、渴望之心,來供養、祈禱或祈請十方諸佛菩薩——“我要獲得佛果”,即求佛是自己的唯一目標。我們以前讀書要放假時,白天晚上都想:什麼時候才能回家?能不能早一點放假馬上回去?就像這樣,獲得不退轉的修行人也會想:我什麼時候才能得到佛果,願我早一點獲得佛果。也就是說,獲得佛果是他們的最大目標。
爲什麼一定要得佛果呢?佛經裏面說:世間生老死病太痛苦了,要想獲得遠離,唯有依不二法門獲證佛果。也就是說,獲得佛果以後才能完全解決生死等苦,除此之外,無論你跑到哪一個地方都沒辦法。真的,在生死大事面前,有錢也不行,有地位也不行,有一般的修行境界也不管用。再加上誰都不得不面對它,所以我們求佛果的心一定要強烈,若能如此,這就是一種不退轉相。
同時,對佛陀所說的斷除一切煩惱的深法,要有向往之心。一般來講,欲界衆生對吃飯、睡覺很有希求心;就像這樣,不退轉菩薩日日夜夜都會想著佛法,經常會以念誦、觀修、繕寫等十法行的方式來行持佛法,且會一直很有意樂。
我們也可以看得出來,有些人或大多數凡夫人,對聖法或正法就像在牦牛面前放排骨一樣,一點興趣都沒有,那說明他們離不退轉相還很遙遠。有些人不管怎麼樣,在力所能及的範圍當中,寫也好、讀也好、講也好,各方面都很有信心,這也接近不退轉的相。作爲修行人,對法的意樂特別重要,若沒有意樂,即使別人天天強迫讓你修學,也有一定的困難。當然,這與善知識的引導,及前世的因緣福報也有密切的關系。
有些修行人的行爲非常讓人歡喜,拿我看到的很多居士來講,他們比有些寺院裏的出家人還精進。說實在的,有些寺院裏的出家人在顯現上並不是很精進,很多行爲看起來也很難生起信心。但城市裏面的有些在家人,雖然他們的生活壓力特別大,比如要關心家人和周圍的親朋好友等,但他們卻能抽出時間來每天都學習、思維、念誦,基本上把看電視、電影等散亂行爲全部放棄,心一直專注在佛法上。我到城市裏面去的時候,有時覺得非常慚愧,因爲在城市中,信心很難生起來,念誦也經常中斷。雖然自己覺得自己並不是特別懶惰的人,因爲也常年精進過,但到了城市裏,跟一些精進的居士比較起來,還是有點不好意思,有這種感覺。
尤其是,我看到很多人對般若法門有很大的信心,而且他們有些問題問得特別尖銳。我前兩天跟學院裏面部分出家師父開玩笑:你們出去的時候應該做好各方面的准備,因爲現在外面居士的水平跟以往大不相同。的確,現在很多居士都在通過網絡等途徑學習因明、中觀、俱舍等佛法,而且他們的水平與佛學院長年研習佛法的人也差不多。這樣的話,見到他們時你就不要說:我已經在某某佛學院呆了13年。否則他們會說:我有13個問題要請教。那你可能只有這樣解釋:我在佛學院天天都沒有聞思。當然,在遇到一些佛法方面的難題時,大家也應該共同商量。總之,大家對佛法一定要有信心,也應一直向往佛法。
我以前也講過很多高僧大德畢生的經曆,他們不管是少年、青年的時候,還是中年、晚年的時候,一直致力于希求佛法,對法的意樂比什麼都強。作爲後學者,我們也應該有這樣的歡喜心。如果對佛法、佛果有希求心,這就是一種不退轉的相。所以我們沒有必要到處去打卦:我會不會很快…
《般若攝頌釋 第叁十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