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攝頌釋 第叁十一課▪P3

  ..續本文上一頁中或通過般若智慧來觀察時,其自性也了不可得。其中,“不實”指福德自法相根本不是實有;“空”指其本體如幻如夢,或苦等行相不存在;“虛無”指無有所緣、無有相狀;“不真”指依靠因緣而生並非真實;“無實質”指遠離一切緣取。

  如果誰知道福德如幻如夢、無有實有,並如是而行,那他就在真正行持佛陀的智慧行境。這樣的行者自然而然就能得到無量無邊無有本質或如幻如夢的福德或功德。佛陀在《中般若經》中也說:“當以諸法如夢如幻、善根亦如夢如幻之方式而作回向。”但沒有學過般若的人,自己有什麼樣的功德,一直把它當作實有。其實,輪回與涅槃,地獄與極樂世界,衆生與阿彌陀佛,一切皆如幻如夢、恍恍惚惚。雖然從來沒有學過空性的人不能接受,比如:阿彌陀佛如幻如夢不行,他是實有的,但執著實有根本不對。所以《大寶積經》中,八億天人才在佛陀面前這樣發願:“我等常願得如佛,見一切法亦如幻;我等行此佛境界,願得成佛無有疑。”方便的時候大家應經常讀誦此金剛語,雖然我們現在還是凡夫,但應祈願得到佛陀一樣的境界,即現見一切萬法無有實質、虛無缥缈,同時還要行持善法、利益衆生。

  另外,雖然整個世界的狀況或真相就是這樣,但若我們一點境界都沒有,光是口頭上說,那也不合理。以前藏地有個家喻戶曉的故事,其寓意是:如果自己心裏沒有真正的觀想能力,光是口頭上會說,也不合理。這則故事是這樣的:一位上師正在爲衆多人灌頂,本來灌頂的寶瓶應放在每一個人的頭上作加持,還應讓每一個人都喝加持的甘露,但上師偷懶,覺得人太多了很累。于是他給大家說:我現在將灌頂的器物搖一搖,你們每一個人觀想已經獲得了就可以,這樣也能得到一模一樣的功德,不用我親自下來。然後上師搖一搖,大家也這樣作了觀想。

  在接受灌頂的人群中有一位婦女,她因前世善根深厚,今生精勤積累資糧,以及佛的加持力和自己信心力的聚合,當時她依靠灌頂的詞句已經現前了證悟,即獲得了聖者的果位。她用他心通一觀察,原來上師完全是偷懶,根本沒有真正的境界。灌頂結束後,弟子們一個一個地向上師供養,上師也很開心地一個一個地親自接受。本來那位婦女准備供養一瓶酸奶,但她到上師面前卻摹仿上師剛才說話的方式說:這裏面有非常好的酸奶,我搖一搖,你觀想一下就可以了。然後她在上師面前把酸奶搖了一搖就帶走了,後來那位上師很不好意思。確實也是,如果灌頂的時候有這樣的觀想能力,那現在以觀想接受酸奶的能力也應該有。當然,將福德、善根等觀想爲如幻如夢的境界到位時,這些都是可以的,但若還沒有到位,光是在口頭上說,那就不可能真實現前。

  卯二(斷除過失)分二:一、除勝義中福德果無增無斷無得故成佛不合理之過;二、除世俗中亦不該獲得佛果之過。

  辰一(除勝義中福德果無增無斷無得故成佛不合理之過)分二:一、勝義中無滅無增;二、勝義中雖無但世俗中成佛合理。

  巳一、勝義中無滅無增:

  

知佛略廣詳盡說,此一切法唯說已,

  

俱胝那由他多劫,縱說法界無增滅。

  佛陀在娑婆世界爲不同衆生宣說了特別多的法,有些衆生前宣說比較簡略的法,如《略般若》;有些衆生前宣說比較廣大的法,如《中般若》;有些衆生前宣說特別廣大的法,如《廣般若》。盡管佛陀在不同根機的衆生前宣說了八萬四千法門爲主的種種法門,但這些法門從勝義來作觀察或分析時,所诠的意義也無可言說,能诠的詞句或經論也了不可得,即一點實質都沒有。由此可見,所謂的宣說只能建立在名言中,即唯是講說的名稱而已。

  現在很多人問:“佛陀在有些經裏說不可思議、無法言說,有些經裏說有說(或有言)、有比喻、有意義、有見修行果,這到底會不會矛盾?”不矛盾。但必須分開二谛,且應了知真正的勝義。佛陀在有關經典中說:從成佛那一刻起到最後涅槃的時日中,一個字都沒有說過。其實這是在說,雖然在衆生前有顯現,但並不實在。但這樣的法門,沒有學過甚深中觀教言的人很難接受。所以大家皆應懂得,雖然佛陀在無數劫中所宣說的法門無量無邊,但從勝義本性或法界真實義來講,卻是無增無滅、無有高下自他的平等空性。當然,這也是《心經》說“不增不減”,《華嚴經》、《寶積經》等大乘經典說“不可思議”的原因。

  雖然凡夫人剛開始很難理解這樣的境界,但通過修行逐漸就能了知真正的實相是了不可得、無法言說的。尤其是對密法或中觀空性法門有所境界時,在觀自心乃至一切萬法的本體時,自然而然就會通達。當然,首先要祈禱上師,還要對空性爲主的大乘法門有誠摯的信心,自己還要精進努力,在這些因緣或善根力聚合時,就會認識心的本性。一旦認識心的本性,其他法的本性皆可以此類推,或者說一切萬法的實相就是如此,就像《中觀四百論》中所講的一樣(3)。所以,即使剛開始自己很難理解佛教中這些深奧、玄妙的法義,但只要堅持依靠正理及善知識的教言,慢慢慢慢就會理解。

  唐朝時,有一個比較出名的人叫李渤,他問智常禅師:佛教中說“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即巨大的須彌山可以藏在小小的芥子中,小小的芥子可以容納巨大的須彌山)”,這絕對說不過去,因爲芥子不可能容納須彌山,所以這唯是騙人。禅師以善巧方便的語言進行駁斥,他說:別人說你讀破萬卷書,是非常有智慧的人,是不是這樣?李渤說:那當然,我是讀破萬卷書的人。禅師說:你所讀的萬卷書藏在哪裏?他用手指著自己的頭說:藏在腦袋裏。禅師說:你的頭就像椰子那麼大,這裏面怎麼能容納萬卷書?或者說,萬卷書怎麼能容納在你小小的頭裏面?李渤當即啞口無言。據說他當時恍然大悟,但不知他的悟性到底怎麼樣。可見,在世間人對空性法門和無量大乘廣大行爲實在不能接受時,我們就要以淺顯易懂的比喻來給他們解釋。

  現在世間,很多人對勝義谛和世俗谛的關系都分不清楚,還經常將勝義和世俗混在一起,這確實比較麻煩!學過中觀的人應該稍微好一點,如果沒有學過中觀,即使自己天天爲別人傳講佛法,心中的疙瘩也始終不能解開。因此我覺得:即生中能遇到這樣的空性法門,真的很有福分。我在外面遇到很多居士,他們對般若法門尤其是《般若攝頌》信心特別大。我想:既然他們有這樣的信心,那在即生中對空性就應該有所認識。其實要認識空性,首先要對空性法門有興趣或有歡喜心,這非常重要!如果沒有歡喜心,就會想:今天又要聽課,好累啊!若能不聽,那多快樂!所以,如果只對世間法有歡喜心,對空性法門卻沒意樂,那就不會接受。如果把它看作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依靠它的加持,自相續中也容易生起真實的境界。就像讀書人,如果他以讀書爲樂,成績就會很好。若一點興趣都沒有,那父母怎麼樣勸助,也不可能有很好的效果。

  所以,大家先要認識空性法門的功德,在力所能及的範圍中還要讀誦、思維、修行。如果實在無能爲力,也應把空性法門的法本放在幹淨的地方,經常作供養、祈禱。若這樣的條件也沒有,那在每一次拿到般若法本時,也應放在頭上頂戴,並生起信心——這是真正的如意寶,而且不管到哪裏去都要帶著法本。學院中很多道友都發願《般若攝頌》的法本不離身體,到哪裏去都帶著,但後來我在外面遇到部分道友,他們卻說我忘了,這就不太好。

  好,講到這裏!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

  (1)《廣般若經》雲:“具足般若波羅蜜多之甚深處,審谛、思維、衡量、觀察,如般若波羅蜜多所說而住,甚至僅在一日行持瑜伽,其于一日內行多少事?”“譬如耽欲人……所超生死流轉數,與耽欲人經一晝夜所起欲念數量等同……能遠離退轉正等菩提所有過失。”

  (2)《大般若波羅蜜多經》雲:“具壽善現複白佛言:“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但聞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功德名號,尚爲獲得廣大善利,況能受持、讀誦、修習、書寫、解說、廣令流布,是善男子、善女人等,終不橫死、亦無橫病、及諸殃禍,常爲無量百千天神恭敬圍繞、隨逐守護。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于黑白月各第八日、第十四日、第十五日,在在處處讀誦、講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當獲無邊功德勝利。”佛告善現:“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是善男子、善女人等,讀誦、宣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無量天神常來恭敬、圍繞、守護。所以者何?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是諸天人、阿素洛等無上珍寶。由此因緣,是善男子、善女人等,當獲無邊功德勝利。””

  (3)《中觀四百論》雲:“說一法見者,即一切見者,以一法空性,即一切空性。”

  

《般若攝頌釋 第叁十一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